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094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docx

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

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分析综合

【考点解读】

“分析综合”是小说阅读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包含两方面内容: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分析小说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既然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那么,要分析小说的结构,第一步就是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二、分析小说的体裁特征。

小说的基本特征一是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是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是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阅读小说时,考生要注意把握文章的记叙方式和描写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平叙:

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不同的描写有不同的作用:

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则通过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而环境、场面描写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

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抑,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抑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2.点面结合。

“点”,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作较为全面的情况概述,从而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主题深化。

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3.动静结合。

“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

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4.情景交融。

(1)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

(3)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

(4)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的细致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5.衬托对比。

(1)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2)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而对比一般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6.伏笔照应。

(1)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

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而又合理。

(2)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出必要的回应。

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而又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7.白描工笔。

(1)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工笔,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其特点。

8.铺垫悬念。

(1)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从而收到“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2)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放在后面交代。

9.正面侧面。

(1)正面,指直接描写,就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亦即“实写”。

(2)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亦即“虚写”。

10.卒章显志。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

“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承上启下。

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12.开门见山。

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主旨显得明白清楚。

13.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分为:

语言、心理、神态、动作,身份、相貌、体型、穿着。

14.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

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15.叙述方式。

⑴时间先后顺序:

分叙同时发生的事。

⑵倒叙(回忆):

①先讲结果,后讲原因。

回忆的方式讲原因,揭开谜团。

②触景生情或触事生情,从而回忆过去。

有时因物是人非而伤感。

⑶插叙(支线情节):

①插在开始:

前奏,交代故事背景。

②插在中部:

为主线剧情做铺垫的支线剧情。

16.抒情技巧。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

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2)间接抒情:

话中含话、口是心非、借事喻事。

(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17.矛盾设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决矛盾,这个过程中,事物得到发展。

矛盾的产生、维持、延长、消除。

如果矛盾早早解决,小说故事也就早早结束了,所以需要维持、延长矛盾。

18.伏笔铺垫。

小说伏笔为以后的剧情做铺垫,制造一个“原因”,目的是为了产生以后的“结果”。

设置谜团,吸引读者的好奇心,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揭开谜团。

开始不理解的话语,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的理解。

【真题讲析】

一、(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有声电影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

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

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

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

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

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

事情便这样解决了。

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

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

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

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

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

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

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

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

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

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

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

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

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

“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三舅妈想了想:

“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

”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

”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二、(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

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

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

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

“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

“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

“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

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

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

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

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

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

欢乐的生活。

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

“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

“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

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

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我说,对,赵一曼。

”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粮尽弹竭。

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

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

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拣垃圾。

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

在夜里,当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

只要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日子,他还是那个骄傲的年轻人。

他的领带会打起漂亮的结,他的西装口袋里会插着洁净的手绢,他的皮鞋,一尘不染。

他把六个垃圾箱在租住的小区里一字排开,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

每天都有收获。

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

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奇形

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然后,待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

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

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

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

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俄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拣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

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见到了那个男人。

他知道,现在的那个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

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

他说:

“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

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

”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

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

”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

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

“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

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

”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

“是啊。

”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

那时我并不知道那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拣到花瓶……”

“你拣到了。

”男人说我亲眼见你拣起那个塑料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你肯定也知道……那么独特的花瓶,你不会当它是一件废品……”

“可是我真的没有拣到花瓶。

”他说,“如果拣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

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谁信?

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

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

他盯着那个男人,突然产生出一种厌恶并且愤怒的感觉。

很显然,那个男人记错了。

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

他绝不会漏掉。

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

“真的没有花瓶。

”他说,“我没拣到你的花瓶。

“你不必害怕,我不会跟你要的。

再说花瓶早被你卖掉了,还怎么要?

”男人说,“可是你不承认,就不对了。

现在我生活得很落魄……前几年下岗,做生意,赔光了家底,贷款……老婆也跑了……近来我常想,假如那一天,我没有把那个花瓶送给你,该是另外一种生活吧……”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

本来他带了很大一笔钱,这笔钱,也许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如果男人真的有那样一个花瓶的话,然而最终,他没有拿出那笔钱。

他认为没有必要。

他不想将那笔钱送给男人。

他离开。

走到门口,他扭头,认真地对男人说:

“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

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虽然正经历生活上最艰难的时期,但是穿着还是很整洁,这说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尊心在主导。

B.“他”想放弃那些整齐的“垃圾”,又不想放弃,其生存欲望还是要强于自尊心,说明物质基础决定一切精神品质。

C.“他”和那个男人在是否拣到花瓶上产生分歧,争执不已,所以故事没有按照读者预期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小说情节设计自然而精巧。

D.“他”本想报答那个男人的恩情,但由于彼此间出现误会,滋生“他”的愤怒之情,致使“他”未能如愿报答。

2.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文中哪些细节暗示出“他”当年并没有发现那个很值钱的花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以“他”不把那笔钱送给男人为结尾。

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叶志平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

后来才知道,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日“济仁堂”。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迥;被褥呢,也得隔三差五就在烈日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龙眠茶馆”喝茶聊天。

却听见有人一声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济仁堂”走去。

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堂外,口觜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

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往后退:

“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

”陶先生从白布片儿里传来低沉的声音:

“这是口罩,快戴上!

”那人一看身后,喝茶的全出来看稀奇了,觉得当众受了奚落,急了:

“陶医生,你这,咳咳,啥意思?

我不就是,咳咳,咳嗽吗?

我,我,咳咳,不看了!

”人们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样,不由一片哄笑。

从此,小城里的人都觉得陶先生行为怪异,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