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806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docx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

篇一:

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

问候语是日常礼仪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问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问候语的跨文化交际作了尝试性研究,即用关联理论去解释中西方问候语的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问候语;关联理论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elvillage)这个概念,用于表达世界在逐渐变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拉近这样的观点。

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之间的人们彼此就像是邻居一样的交往着。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在交际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成为了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潜在诱因。

本文首先会对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会用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去对在中西方问候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障碍进行处理。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原因

问候是最短暂的一幕社交,但是能够映射出参与者的自我感知和他们感受相互关系的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Goffman1971提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

根据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问候体现礼貌身份或是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J.R.Firth1972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中国学者胡文仲认为问候大致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

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问候,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者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这里我们主要将讨论的是语言问候。

胡文仲又根据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或者是方式有别,把语言问候分为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谓式的问候、称赞式的问候等五类。

中西方问候语的最大差异表现在问候内容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强调人的社会性。

为了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打招呼时细致入微,见什么问什么,甚至明知故问,如“吃了吗?

”、“去哪儿啊?

”等,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

自上古时代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问候语内容的不同体现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

从上古时期的“无它乎”和“无恙乎”,到始于战国的“吃了吗”,从改革开放的“下海了吗”,到现在的“离了吗”和“你买iPhone4了吗?

”等。

而西方人认为这些问题会涉及到听者的隐私,会破坏到对方的独立性,属于不适合问候的内容,他们会选一些中性的话题,比如英国人见面会以讨论天气来开始一段谈话,或是赞扬某人的衣服等。

有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是他们在问候时所避讳的,比如说工资、年龄、婚姻状况等,亦或是宗教、政治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的称谓也是不一样的。

称呼问候语一方面让我们可以向对方表达礼貌,一方面可以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让使用者知道自己在社会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辈分,同时可以呈现出上下关系的意义,这样也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这样看来,称呼问候语就是一种中华民族重视事物关系和上下结构的传统思维以及敬礼习俗的产物。

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有着很强的伦理观念。

二、关联理论下的中西方问候语

关联理论是1986年Sperber&Wilson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明示-推理模式是基础,编码-解码模式只是附属于它的一

种过程。

该理论提倡从话语认知角度去解释会话的含义。

其核心的概念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关联原则,明说和隐含,互明,语境等。

关联理论中的“关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程度的区别。

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处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也越强。

Sperber和Wilson认为发话者意欲传递一个设想集{I}。

从受话者利益出发,{I}当然应该是发话者可能得到的关联性最大的信息。

但是,发话者与受话者的利益在这里并不需要重合。

发话者可能想把手头关联性最大的信息留给自己;她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只传递关联性较小的信息。

从受话者的利益出发,发话者应该在该范围内选择关联性最大的刺激信号,即需要最小处理精力的那个。

这就是最佳关联性程度。

例如:

约翰是来自美国的某大学的交换生,王强是他的同班同学。

一天早上他们见面了。

约翰:

早上好。

王强:

早上好,约翰。

你吃了吗?

约翰:

怎么了?

我牙上有菜叶吗?

王强:

没有。

为什么这么问?

在美国人的认知环境中,“你吃了吗?

”这样的问句是和吃有关的话题,听者根据最大关联可以推断出的是不是早上吃的蔬菜留在了牙上。

而在中国文化中,类似“你吃了吗?

”这样的问句只是问候语的一种,属于上面提到过的关心式问候。

如果约翰想要达到最佳关联,他需要了解中国式问候语的功能用法等,加上额外的推理努力这样的不良沟通是可以避免的。

语境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的认知语境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他们共享同样的物质世界,他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语言代码是通过阅读、讲话、收听被发送和接收的,而行为代码测试通过体态语、情境、客观环境等发送的。

关联理论是强有力的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从语用与认知角度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候语的新的途径。

运用关联理论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候语,有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成功和失败的本质。

这种方法为

问候语以及其他言语行为,如赞扬、拒绝、称谓等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李庆明,尹丕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X.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二:

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姓名:

陈玉丹班级:

09外教七班学号:

0906017004

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摘要

问候语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际功能,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问候语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字:

问候语、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ChineseandWesterngreetingsembodiestheculturedifferenceAbstractThegreetingisaveryimportantcommunicativefunctions,asthedifferentculturebetweenchineseandwestern,greetingsareendlessandsame.Thispaperanalysisthesocialfunctionsandtheuseingofgreeting,anddiscussestwokindsoflanguageofgreeting,andpointsouttha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the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differentmodesofthinking,differentvaluesfortheeffectofusinglanguage,andillustratetheforeignlanguagelearnersandusersarenecessarytolanguagecommunicationforcross-culturalstudies,thiskindofresearchhelpstopromotethedifferentlanguageandculturebackgroundofmutualexchangesbetweenpeople.

Keywords:

greeting、culturedifference、culturebackground

引言

问候是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一种礼仪。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基本上都是从相互问候开始的,问候语作为传递礼貌的媒介,虽然不能传递具体信息,但在社会交际中却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确认交际双方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构建维系一种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陌生人建立社会交往,它还可以打开话题进而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问候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一种礼貌行为。

但同样是问候,中西问候语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中西问候语的差异

1.招呼语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

“吃了吗?

”“去哪儿?

”“忙什么哪?

”“上班去?

”“下班了?

”“上街去?

”“回来了?

”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

”“下午好!

”“晚上好!

”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

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

“今天天气不错呵!

”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

“最近好吗?

”初次见面总要说: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

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

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

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

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

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

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areyou?

”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

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

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

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

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心理有关。

汉文化中用表达关切之情的许多礼貌说法在西方人看来会感到“爱干涉他人的私事”或“爱给人下命令”,因此听话人会因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而极为反感。

这类询问他人行动去向及个人情况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都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行动自由,听话人会感到极为反感,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是礼貌行为。

这种差异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2.称谓语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的内涵上不完全等值。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不及汉语具体和复杂,表现的较为笼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