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899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docx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乂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外感一一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悄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K四时六气有别

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一-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饮食不调:

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畑,酿湿生痰:

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J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2.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

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

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乂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及;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

脾与肺的关系:

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

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渍犯肺。

肾与肺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对于维持呼吸的深度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

同时,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二)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但可发生演变转化。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

因于风热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痰邪壅阻肺气,则发为咳嗽。

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

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

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

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其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山咳致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其则痰从寒化为饮。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強,易受外邪引发或加

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

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山实转虚。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

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

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

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

“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

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悄逐渐加重,其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它兼证。

1.咳逆有声或伴喉痒咯痰。

2.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3.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罗音。

4•血常规化验,痰培养,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二.病证鉴别

1.咳嗽与咳喘的鉴别:

咳嗽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临床表证的诊断主要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苔薄Cb脉浮为主。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2、辨寒热虚实

(1)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燥、风热为主,内伤咳嗽以痰湿、痰热、肝火为主,多为实证;内伤咳嗽以肺病日久或他病日久者,多主虚证或虚实夹杂。

(2)寒咳:

恶寒、痰涕清稀色白。

(3)热咳^恶风、痰涕粘稠色黄。

(4)实证:

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

(5)虚证:

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

3、辨咳嗽时间

(1)咳嗽白天多于夜间,病势急、病程短,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

(2)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多属痰湿或痰热。

(3)午后或黄昏咳重,或夜间时咳嗽,咳轻少痰,多肺燥阴虚。

(4)夜卧咳嗽较剧,其则久咳致喘,多为虚寒证。

4.辨痰量色味

量:

痰少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

色:

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

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状的属虚、属寒。

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脓血相兼痰,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者为心肺阳虚,气不主血0

味J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属痰湿,味咸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悄兼顾。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3.证治分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

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J三拗汤和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麻黄宣发肺气,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

降,顺应了肺的生理功能,回复肺气之宜降,增强平喘之功,属中药配伍相使为用。

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

方义分析:

三拗汤中麻、杏、甘草重在宣肺散寒。

止嗽散中荆芥疏风解表,桔梗、白前升降肺气;紫菟、白部润肺止咳;桔

嗽。

加减:

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蒐、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

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

烦,

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苓以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

麻黄:

石膏之比为1:

2,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乂有相制相成。

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乂能宣肺,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

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了。

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这是它相制相成。

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0滑等,治宜疏散风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分析:

外寒

里饮

麻黄\发散风寒

桂枝/宣肺平喘化饮

干姜\温肺化饮

细辛/助君药散寒

0芍:

和营养血,制

约麻桂,以防发汗太

五味子敛肺,防肺气耗散

半夏,和胃止呕,止咳化痰

中成药包括:

桂龙咳喘宇胶粪、杏苏止咳糖浆、通宣理肺丸等都是针对风寒咳嗽治疗的。

2、风热犯肺证

(1)症状:

主症: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

兼症:

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苔脉:

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法J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

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粘,咽干,微有身热者。

方义分析: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一一辛凉解表而清风热。

杏仁、桔梗、芦根、甘草一-宣肺止咳,清热生津。

针对风热咳嗽,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轻重,避免滥用苦寒,以免冰伏邪气,损伤阳气,故治疗外感风热,宜辛扬宣散,清轻宣达,体现“治上焦如羽"的配方法度。

加减:

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苓、知母清肺泄热;

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

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夏令夹昌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中成药:

桑菊饮冲剂、麻杏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枇杷露。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叽不易咯db或痰中带有血纟幺。

兼症:

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苔脉:

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

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方义分析:

桑叶、豆鼓一-疏风解表。

杏仁、浙贝母一-化痰止咳。

南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山梔

(5)加减:

津伤较其,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

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梔清肺泄热;

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口茅根清热止血。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口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菟、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

若恶寒其,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中成药:

蜜炼川贝枇杷膏、润肺膏、雪梨育等。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1)症状:

主症: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膩或稠疗成块,色口或带灰色,

兼症:

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其痰多,进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闷,腕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澹,

苔脉:

舌苔白膩,脉象濡滑。

(2)证机概要: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3)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4)主方: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疗,胸闷院痞,苔腻者。

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

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脱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方义分析:

法夏、茯苓一一燥湿化痰,茯苓可以健脾,利水渗湿,杜绝痰的生成。

陈皮、口•草一-理气和中。

半夏与陈皮因陈久者a,被称为"二陈”。

口芥子温肺利气化痰;苏子、莱酿子一一降气化痰消食。

(5)加减:

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口芥子温肺化痰。

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

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如果脾虚湿盛的患者,可以服用参苓口术丸以健脾渗湿,杜绝痰的生成。

中成药:

-陈丸、痰咳净片、橘红痰咳冲剂(口服液、膏剂)等。

2、痰热郁肺证

(1)症状:

主症: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疗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叶•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

兼症;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

苔脉:

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3)治法: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4)主方:

清金化痰汤。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方义分析:

黄苓、山梔、知母、桑口皮一一清泄肺热。

贝母、瓜篓、桔梗一-清热化痰止咳。

茯苓、橘红、甘草一-健脾理气化痰。

麦冬配知母一一清肺养阴。

(5)加减:

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养麦根、象贝母、冬瓜子、

K仁等清热化痰;

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尊苗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

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中成药:

橘红丸、急支糖浆、竹沥化痰丸等。

3.肝火犯肺证

(1)症状

主症: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

兼症:

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悄绪波动而增减。

苔脉:

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证机概要: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3)治法:

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4)主方: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0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方义分析:

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苓一一清肺热;

桔梗、青皮、陈皮化痰顺气;

青黛、海蛤壳一-化痰热;

(5)加减:

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萎、桔梗、枳壳利气降逆;

胸痛配郁金、旋复花、丝瓜络理气和络;

痰粘难咯加海浮石、知母、贝母、清热豁痰;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证

(1)症状:

主症: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线,或声音逐渐嘶哑。

兼症:

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额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

苔胎: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4)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

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

方义分析: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一滋养肺阴,扁豆、甘草一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一润肺化痰;桑叶一清肺泻热。

(5)加减:

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

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

阴虚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

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梔、藕节清热止血。

中成药:

川贝梨糖浆、养阴清肺冲剂、川贝清肺糖浆等。

【预防调护】

一、预防感冒。

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

二、慢性久咳肺气虚弱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三、外感咳嗽,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应适当休息。

四、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ft习惯尤当戒除。

五、缓解期应坚持“缓则治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结语】

一、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

二、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

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有肝火、痰湿、痰热、肺虚等区别。

病机为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器有关。

三、辨证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新病多属邪实,治当祛邪利肺;内伤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治疗。

四、咳嗽的预后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

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痰从寒化为饮,表现为“寒饮伏肺"或

“肺气虚寒"证候。

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悄逐渐加重,其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临证要点】

一.外邪犯肺发生演变转化者应随证变法。

风寒客肺化热,而表末解,见外寒内热者,应解表清里(内有痰热而兼风寒表证者,也可用此法)。

风寒化热者,转用清法。

风热化燥者,用润法。

二.内伤咳嗽邪实正虚者须联系处理。

气火咳嗽每易耗伤肺津,应适当配合清养肺阴之品;痰湿咳嗽,常易伤及肺脾之气,应配合补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导致肺气虚寒,寒饮伏肺的咳喘;肺阴亏耗咳嗽,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必要时还当兼以清火化痰。

三.注意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关系。

外感咳嗽反复不愈可成内伤咳嗽,其中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应彻底治疗,以杜其迁延转化。

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

四.治疗禁忌

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

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

必须采用宜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

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

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

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5.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尤其一些痰量多的患者,如果使用单纯止咳药,使痰无法排出,结果只能导致病情加重。

去年有例报道,安徽的小患者,因为咳嗽,父母给他服用了止咳药,结果病W加重,到医院拍片,发现肺部被痰液填满。

一般说来,咳嗽的轻重可以反应病邪的微但在某些悄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悄却重,应加警惕。

6.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区分。

治上者,指治肺,主要是温宣清肃两法,是直接针对咳嗽主病之脏施治;治中者,指治脾,即健脾化痰和补脾养肺等法,健脾化痰适用于痰湿偏盛,标实为主,咳嗽痰多者;补脾养肺适用于脾虚肺弱,脾肺两虚,咳嗽神疲食少者。

治下指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则可考虑用治肾(益肾)的方法。

总之,治脾治肾是通过治疗他脏以达到治肺tl的的整体疗法。

附:

医案二则

张某,女,30岁。

因干咳频作,缠绵2月就诊。

检视前服诸方,均系一派

H•寒凉凉润之品,服用四十余剂无效。

症见干咳无痰,鼻流清涕,身微恶寒,胸闷不舒,动则气急。

观其舌润而苔薄Ch诊得脉浮缓。

证属寒邪闭表,肺气不宣,加之服用甘寒凉润之药不当,寒郁于肺,不得发越使然。

方用S麻黄1.5gt杏仁9"甘草3g,矮地茶15g,5剂。

复诊;患者服上方三剂,始见干咳减轻,服完5剂咳减大半,续拟原方加浙贝母9g,陈皮4・5g,再进3剂痊愈。

金某,女,54岁。

2001年12月2日初诊。

病史:

患者素体肥胖,活动量

稍大则感气短。

乂因上感后咳嗽月余,伴咯痰,色口量多易咯,胸闷气短,无发热,饮食正常,小便通畅,大便稀薄,日行2〜3次,先后服用通宣理肺丸、枇杷止咳露等药物,症状无改善,故来求治。

检査苔口膩,脉弦滑。

证属痰浊阻肺,肺气失降,治法:

健脾祛痰,宜肺止咳。

方剂:

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减。

服药7剂后,加黄茂、山药、五味子补气健脾;再服7齐IJ,以参苓口术散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