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666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仁和核糖体的形成与rRNA合成有关,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核仁大小差别不大

B.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哺乳动物红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逐步排核和丧失细胞器,为血红蛋白腾出空间,运输氧气的量达到最大化,这体现了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D.植物细胞的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与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有关

2.病毒感染蔬菜、花卉、果树后,会借助胞间连丝等结构扩散,导致其产量和品质退化。

但是被感染的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通常不含病毒,可以利用这些部位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生产出脱毒苗。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不含病毒的原因可能是该组织细胞间胞间连丝不发达

B.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在抵御病原体侵害方面不起作用

C.胞间连丝是细胞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D.分生组织细胞经组织培养生产出脱毒苗过程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3.如图为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ATP的相对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B段的变化说明ATP快速水解,其释放的能量可以转换成肌肉收缩的机械能

B.BC段骨骼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和磷酸肌酸的分解等过程使ATP相对含量升高

C.ATP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

D.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中仍含有大量的ATP未被释放出来

4.下列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描述且正确的是()

①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水生植物丽藻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使细胞中K+浓度比池水高

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选材的依据是取材方便、易培养、细胞分裂旺盛、细胞间期长、易染色及解离后不易脆裂

B.细胞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值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细胞衰老是生理活动和功能可逆的衰退过程,衰老的个体会出现诸如细胞代谢速率降低、免疫力下降等现象

D.细胞程序性死亡对于个体的正常发育、生命活动稳定状态的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等具有重要作用

6.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将亲本和子一代豌豆的母本在开花前进行人工去雄和套袋处理

B.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假说内容之一

C.子一代植株所结种子的表现型及比例约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

D.孟德尔仅依据种子形状和子叶颜色这两种性状的杂交实验就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7.取小鼠(2n=40)的1个精原细胞,诱导其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取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转入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至早期胚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10个四分体,每个四分体的DNA均被3H标记

B.减数分裂形成的每个精子中有10条染色体被3H标记,10条未被标记

C.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被3H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

D.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被3H标记的染色体有10条

8.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DNA分子上的不同基因在转录时的模板链是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B.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既能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又能催化核糖核苷酸聚合为RNA

C.翻译过程中tRNA单链上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D.一个mRNA分子上只能结合一个核糖体,进行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能为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提供支持

B.所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及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D.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10.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中不含蛋白质

B.血浆中Ca2+含量过高,将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易产生抽搐现象

C.血浆中的葡萄糖和K+主要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D.HCO3-、HPO42-等离子与维持血浆的pH有关

11.隐蔽抗原是指从胚胎期开始从未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过的抗原,正常情况下终生不与免疫系统接触,如眼内容物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一般具有大分子性、异物性和特异性

B.眼球严重外伤导致眼内容物进入血液,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

C.隐蔽抗原未与免疫系统发生过接触,因此体内不含能与这些抗原起反应的免疫细胞

D.抗体、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可用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12.由酪氨酸转化形成的多巴胺既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物质,又是大脑兴奋性神经递质。

人体中相关物质的转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

B.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后逆浓度梯度扩散到突触后膜

C.肾上腺素可以使人体心跳与呼吸加速、血流量加大、血糖量升高

D.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小体内的合成和分泌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13.某实验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平板划线法

B.0~2h,酵母菌数量因种内斗争剧烈而增长缓慢

C.8~10h,接种量为1.5mL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液pH降低

D.8~10h,接种量为0.5mL的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14.下图表示某林区在遭受大火烧毁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植物的恢复情况。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B.该地区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1996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D.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过程

1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B.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D.普通小麦(6n=42)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形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结构中重要组成结构,在其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B.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

C.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种类和层次,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

D.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17.科学家通过对氧气传感机制的研究发现,当人体细胞处于氧气不足状态时,会合成肽链HIF1α,并与另一肽链HIF1β组装为蛋白质HIF1,HIF1诱导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促进人体产生更多新生血管和红细胞,以携带更多的氧气供应组织细胞;当氧气充足时,部分HIF1被降解,EPO数量降低。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NADP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B.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中的氧气感应控制的适应性过程可利用EPO产生大量新生血管和红细胞

C.慢性肾衰竭患者通常会因EPO减少而患有严重贫血

D.EPO可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1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只受植物激素的调节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在调节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C.枝条上部越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越大

D.植物激素一般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为调节细胞代谢提供信息

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

B.从种群“J”型曲线可看出,曲线底部种群数量增长缓慢,随后种群数量增长越来越快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定是平衡的

D.群落中的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20.研究者在同一片自然水域中获取了两种单细胞生物甲与乙,设计了物种甲与物种乙共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物种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两物种在生存斗争中占优势的是甲物种

C.该实验的设计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D.物种甲与物种乙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21.绿叶海蜗牛没有贝壳,幼体棕色,半透明,吞食藻类植物后会变得翡翠般鲜绿,活像一片绿叶,故得名。

研究发现,绿叶海蜗牛组织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原因是藻类植物被吞食后,其细胞会被分解,但叶绿体会被完好的吸收进入海蜗牛的组织细胞。

绿叶海蜗牛进食一次后便终生禁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被吸收进入海蜗牛组织细胞的方式应为__________。

(2)绿叶海蜗牛组织细胞中产生O2的场所是叶绿体中的______,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缺少光照,绿叶海蜗牛会由绿变棕、发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叶海蜗牛若长期处于黑暗中会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照条件下,某个18O标记的水分子进入绿叶海蜗牛的线粒体中参与了呼吸作用,较早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_________,继而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表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暂未利用的能量);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部分生物,①②③为生理过程。

请分析回答:

营养级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141.0

15.9

0.9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0.2

0.5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和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②过程中碳元素存在形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2)图中D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B灭绝,从能量流动关系的角度分析,短期内D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分析,第Ⅱ营养级与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若该生态系统是果园人工生态系统,农民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这种信号属于________信息。

该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有一定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3.某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花色有白色、粉色、红色三种类型,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机制如下图所示。

已知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其遗传规律,现用开白色花和粉色花的的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获得F1,让F1杂交获得F2,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类型

子一代表现型

子二代表现型

正交

红色花

粉色花

红色花∶粉色花∶白色花=3∶3∶1

反交

红色花

红色花

红色花∶粉色花∶白色花=3∶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花色的表现过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控制。

(2)基因D、d位于______(填“X”或“常”)染色体上,该植物花色遗传遵循_______定律。

(3)反交实验中,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F2中开白色花的植株随机交配得F3,理论上F3中雌雄比例为_________,其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选取正交实验F2的红色花植株随机交配,子代中红色花∶粉色花∶白色花=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四、实验题

24.I型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被选择性破坏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科学家将由患者血液细胞重新编程得到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移植到患者体内,有望根治I型糖尿病。

为了探究iPSC移植后的治疗效果,科学家用小鼠做了如下实验:

将90只健康、体重和生理状况相同的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甲组不作处理,为对照组;乙组制作成糖尿病模型小鼠,为糖尿病组;丙组制作成糖尿病模型小鼠后,再移植iPSC,为移植组。

三组小鼠均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喂养,定时测量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含量及其体重。

第22天从每组小鼠中各取5只小鼠,禁食8小时后,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进行糖耐受能力(指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的检测试验。

结果如下图表所示,回答问题:

组别

2周

4周

6周

对照组

6.90

8.00

7.30

糖尿病组

24.70

25.20

24.30

移植组

22.40

18.60

15.30

不同时间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nmol/L)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因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周后,移植组小鼠与糖尿病组小鼠相比血糖浓度________;糖尿病组小鼠体重变化为____________,表现出糖尿病的__________典型症状。

(3)糖耐受能力试验中,移植组小鼠较糖尿病组小鼠对血糖的调控能力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为了探究小麦种子在不同萌发时间和不同温度下对胚乳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小麦种子在25℃条件下培养出萌发天数分别为3天、4天、5天的小麦种子幼苗,研磨成匀浆(即为酶溶液,且酶浓度相同),同时提供浓度为1%淀粉溶液,缓冲液,碘液,30℃、35℃、40℃水浴锅,计时器,白瓷板,标准比色卡等材料用具。

根据上述实验要求,补充完成实验。

(1)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取9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9,分别加入等量的缓冲液和20ml的1%淀粉溶液。

1~3号试管置于30℃水浴锅中,4~6号试管置于35℃水浴锅中,7~9号试管置于40℃水浴锅中,保温5min。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计时。

吸取试管中的混合液1滴滴在白瓷板上,加1滴稀碘液,观察颜色,当与标准比色卡颜色相同时,即反应到达终点,记录时间。

(3)实验结果:

萌发3天的小麦幼苗胚乳,30℃时反应时间是24min,35℃时反应时间是20min,40℃时反应时间是13min;

萌发4天的小麦幼苗胚乳,30℃时反应时间是20min,35℃时反应时间是17rain,40℃时反应时间是12min;

萌发5天的小麦幼苗胚乳,30℃时反应时间是16min,35℃时反应时间是13rain,40℃时反应时间是10min;

(4)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分析:

能否将该实验的检测试剂碘液换为斐林试剂?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液泡中含有细胞液,可以调节细胞内的环境。

【详解】

A、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核仁大小不同,蛋白质合成越旺盛的细胞核仁通常越大,A错误;

B、细胞骨架是指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B错误;

C、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会丢失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有利于运输氧气,体现了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C正确;

D、植物细胞的细胞液中不含有核酸,D错误。

故选C。

【点睛】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质基质中含有核酸,液泡不含核酸。

2.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

A、由于病毒可以通过胞间连丝扩散,茎尖分生组织细胞胞间连丝不发达,故不含病毒,A正确;

B、茎尖分生区细胞几乎不含病毒,由此推测细胞壁可以抵御病原体侵害,B错误;

C、植物细胞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道,C正确;

D、由单个分生组织细胞,经过组织培养培育出脱毒苗即完整个体,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B。

3.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骨骼肌细胞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肌细胞中ATP的含量先降后升。

【详解】

A、AB段的变化说明ATP快速水解,其释放的能量可以转换成肌肉收缩的机械能,用于肌肉收缩,A正确;

B、剧烈运动时,ATP中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磷酸肌酸的分解,进而引起ATP相对含量升高,B正确;

C、ATP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其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正确;

D、乳酸中还有大量的化学能没有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能量一少部分可以用于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D。

4.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细胞膜的作用: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

①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属于细胞膜的功能,①正确;

②水生植物丽藻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使细胞中K+浓度比池水高,体现了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②正确;

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属于细胞膜的功能之一,③正确;

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属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④错误。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详解】

A、“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选择的材料,细胞分裂期应该占细胞周期的比例较长,A错误;

B、细胞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值越大,则相对表面积会变小,物质运输效率会降低,B错误;

C、细胞衰老是生理活动和功能不可逆的衰退过程,C错误;

D、细胞程序性死亡对于个体的正常发育、生命活动稳定状态的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生物体有积极意义,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

A、子一代豌豆的母本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A错误;

B、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不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C、子一代植株所结种子属于子二代,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约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C正确;

D、孟德尔对豌豆的多对相对性状均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7.C

【解析】

【分析】

该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进行复制后,每个DNA均为1H3H的杂合链,故产生的每个精子中的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DNA均为杂合链。

【详解】

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20个四分体,A错误;

B、减数分裂形成的每个精子中含有20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DNA均为杂合链,故每个DNA均含3H,B错误;

C、受精卵中来自精子的20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杂合链,来自卵细胞的20条染色体均不含3H,受精卵经过DNA复制后,只有20条染色体上的其中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H,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共有80条染色体,其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C正确;

D、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最多有20条染色体含3H标记,D错误。

故选C。

8.B

【解析】

【分析】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指游离在细胞质内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A、一个DNA分子上的不同基因在转录时的模板链不一定是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A错误;

B、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可以打开双链之间的氢键,也可以催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B正确;

C、密码子位于mRNA上,C错误;

D、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密码子位于mRNA上,tRNA上含有反密码子。

9.B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有细胞结构。

【详解】

A、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生物界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统一性,可以为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提供支持,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B错误;

C、物种亲缘关系越近,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越小,C正确;

D、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D正确。

故选B。

10.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

温度、pH、渗透压。

【详解】

A、组织液中含少量蛋白质,A错误;

B、血浆中Ca2+含量过低会引起抽搐,B错误;

C、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C错误;

D、HCO3-、HPO42-等离子与维持血浆的pH有关,可以维持pH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

A、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