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569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docx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

采访前

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

否则很难将采访顺利完成。

那么一次成功的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1、平时准备

平时准备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准备。

这种准备包含文化、社会、历史、人物等各种知识的储备,也包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

一旦需要采访当事人,就可以对采访对象、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有关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提问有的放矢。

2、临时准备

采访前有针对性地对有关采访对象的背景、事件、环境、现状、原因、问题等进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准备包括反复酝酿主题,深入了解事件内幕或人物背景,分析受众对事件的期待和诉求心理是什么等相关问题。

3、细节准备

采访前的细节准备也很重要。

比如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采访用的摄像机、三脚架、电池、录音机、照相机、笔、纸是否可用等等,做到万无一失。

4、访前准备

要了解掌握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比如报道一次地震灾难,应该具备一些地震常识,如果不知道震级是什么,不知道烈度是什么,在报道中就会出笑话。

采访中

1、氛围

在被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要使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声,记者需要在看似平淡的寒暄或闲谈中,营造出宽松的采访环境,借此探求对方的性格、爱好和思想,巧妙的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帮助记者消除对方的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创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提问气氛。

2、提问

某记者去采访泰勒,他问道:

“泰勒先生,可否请您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

”泰勒瞪大眼睛说:

“我怎么能解释呢?

爱因斯坦用了13年时间才确立了这个公式。

这次采访没有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提得太大。

可见,正确提问在采访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那记者在采访中该如何恰当的提问呢?

1、巧妙切入主题

某记者去采访一位警察劳模,见面问了很多,但他总说一句话:

“那是应该的”。

后来该记者发现这位劳模胳膊上有一个伤痕,经追问知道这是他抓捕疑犯时受伤所致。

于是该记者改变了采访计划,就从他胳膊上的伤痕说起,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切入点是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大到被采访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情感性格,小到乡土乡音、饮食、服饰习惯,乃至一句话等等。

采访要如何切入,也就是采访时话从哪儿说起,问题怎样提出来。

巧妙的切入能顺利的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新闻材料,寻访到采访的真谛。

2、善用提问方法

开门见山。

也就是说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适合采访一些领导干部以及专家学者等,他们往往是有知识、有见地的人,跟他们交谈无需绕弯子。

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门见山,也不是见了面就直盯盯地问,在提问之前,简要谈上几句得体的话也是很讲究的。

迂回启发。

也就是说不直接提问,而是从侧面绕点圈子,然后再把谈话引上正题。

这种办法适用于不肯谈、不善谈,而且见了记者就拘束的人。

在谈话前,尽可能地熟悉对方的特点,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比方说,可以谈一些社会观象、自然现象,以至柴米油盐等,这些绕圈子的话实际上也是在沟通双方的感情。

激将刺激。

有的采访对象,心里有很多话,可由于种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只是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适当采用刺激对方的办法,用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心里话。

抛砖引玉。

有时采访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工作生活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讲一些类似的事例,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让对方谈出更多有价值的话。

但切忌不可诱使对方说假话,也要防止对方为迎合记者的口味顺着竿子爬,讲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失去他自己原有的价值。

恰当验证。

在采访中常常会有些事情或情节、数字、时间把握不准,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求证。

如果直截了当地让对方重复回答,既不礼貌也容易引起对方反感。

此时可以把需要证实的问题当作已知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暂时先把没听清的问题记住,根据采访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找合适的机会逐一进行验证。

粗细结合。

在问过“你对中美贸易战有什么看法?

”“你怎样看待网络暴力?

”此类广泛开放性的问题后,为了防止泛泛而谈,记者要接上严密的提问,多问几个“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问题。

倾听

倾听,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

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

记者在采访中该如何听呢?

1、听全面介绍

全面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可以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是一个问题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是一段工作的方方面面等等。

到一个单位采访,先听听全面情况,是被采访单位所希望的,也是采访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它既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了解整体情况,还可以避免漏掉新闻。

2、听突出问题

采访要听,但对“听”不能平均使用精力,要注意听到突出的问题、新鲜的观点、得力的措施、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或生动感人的事迹等等。

3、听典型事例

采访要听事儿,但怎么听事儿,听哪些事儿,很有学问。

一般来说,事例不分大小,只要典型、感人、就应该激起采访者的兴趣,吸引采访者的注意力。

听事儿要考虑反映问题的角度和不同侧面,要多听众人关注的事例,迫切要求回答、解决、提倡、纠正、坚持、发扬的事例;听那些能够触及灵魂、解渴管用的事例;还要听有结果、令人信服的事例。

4、听细节过程

多数情况下,记者都是事实发生的迟到者,要通过回忆、提问等方式,获取被采访者的真情实感。

5、听分歧意见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采访中遇到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并不是坏事,有时还要特意了解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反应。

注意听取分歧意见,有利于发现新线索,挖掘新事例,核准基本事实。

观察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

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记者的眼睛,要擦得明亮,别人不注意看的,记者要观察,别人看不清的,记者要看透,别人眼帘溜过去的,记者要盯住。

在采访时应观察些什么呢?

首先,要观察和新闻有关的基本事实;其次,要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件本质的细节。

例如,在采访人物时记者如能对采访对象的服饰进行仔细观察,在写稿时通过对采访对象外形的细腻描述,就会传达出他的职业、个性爱好、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被访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经历以及被采访者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波动等的细致观察就会把采访对象写得更好、更活、更深。

记录

记录,是记者采访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次采访中,如果只采访不记录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采访做记录,主要有笔记、心记或录音三种方式。

笔记,即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上的记录方式。

笔记的内容要选择,笔记的方法要讲究。

交谈时笔要简记侧重于心记,既可多听多想,又不至于影响谈话的气氛。

交谈后要追记,侧重于把谈话的情况补充上,以免忘掉。

心记,即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心理学上叫做“有意识记”。

在以下情况下最好用心记:

采访普通群众,即闲聊;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做文字笔录,如隐性采访等。

录音,即用录音机或者录音笔作采访记录。

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别是人物专访常用录音记录,其好处是记录真实、准确,而且可以作为资料和证据,也便于记者腾出手来倾听、观察和思考。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记录,在记录时都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真实准确。

在新闻采访中,首先要记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也就是记住新闻中的五要素。

真情实感。

包括:

记基本情况,脑要记全貌,笔要记概况;记重点人物的身世,脑要记印象,笔要记特长;记故事梗概,脑要记情节,笔要记主线;记特色,如至理名言、风土人情、秘闻轶事,脑要先记,笔要补记;记采访者所思,有时在采访的一瞬间会闪现出一个问题,不便深思,也不便寻求解答,可以先记下来,待以后处理。

观点明确。

这主要着重记好要点、难点、疑点,上级精神和群众情绪的交汇点,采访者容易忘掉的易忘点。

思考

采访的过程,就是想主题、想角度、想体裁、想事实、想特色的过程。

在采访中,记者应该开动脑子,做到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分析、抓住要害。

有了这些“想”的基础,才能下笔如流水,写出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作品。

记者在采访中要怎样想,想什么?

采访事件新闻,要想问题的针对性、宣传的指导性;采访人物通讯,要想事迹的典型性,情节的感人性;采访一个单位的业绩,要考虑事物发展的变化性、全面性;采访研究性报道,侧重问题的普遍性、给人的启发性。

细节

在采访中,记者的一些细节对采访的成败也很重要,记者的举止、情绪、衣着,甚至怎样记笔记、递话筒等对采访都有影响。

在采访中记者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注意交往中的礼貌。

现代人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

这就要求记者不能自以为是。

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不能了解到采访对象的内心。

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

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

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

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说出采访内容、范围,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

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在轻松的心态下接受采访。

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等。

采访中要运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它有时能传达出比有声语言更为丰富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就会更有兴致地往下说。

而没有表情的面庞、怀疑的目光、意义双关的微笑等,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安。

把握好一些微小的细节很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心理认可。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新闻采访

1.找人

2.提问和说服

3.采访提纲

4.真实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5.客观呈现,平衡报道

6.找不到人采访怎么办

二、新闻写作

A.细节描写、场景描写

B.概括主题,升华主题

C.对话描写

D.隐喻、象征

E.电影手法

 

一、新闻采访

准备工具:

笔、采访本、手机、名片、充电器、数据线、身份证、现金(银行卡)、雨伞、水壶等,还有录音笔、记者证。

这些要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出发。

像我背着包,里面都有,左边是水壶,右边是雨伞。

笔要多带几支。

采访准备:

前期了解、拟定采访提纲、找人等。

下面我通过几个新闻报道来展现。

1.找人

采访永远是要找人,找人最关键。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找到越多消息源,你就越可能做出独家的新闻,或者比别人内容更丰富的新闻。

做新闻没有捷径,就是要和人打交道,找人打探消息。

即使是一流的优秀记者,也面临找人的问题,找各种人。

一、克服畏难情绪,不要怕,多找人。

即使对方是达官贵人,有多大权力,多有钱,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二、找到一个人,我们要争取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问完,问到无话可说。

原因在于,今天他愿意说,明天可能就不愿意说了,甚至过几个小时他就反悔了。

这需要你做好前期的问题罗列、采访提纲。

当然,如果你第一次没采访充分,还是要第二次再采访。

三、找到一个人,要充分想到,通过他,我们可以问到、找到更多人,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的消息来源更多。

在实践中,这3点很重要。

针对找人,接下来我会举3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2014年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落马、被调查,他是一个副省级干部。

当天晚上,主任和我说,明天一大早,你去杨卫泽老家调查一下他的少年往事。

从一个人的少年,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性格成长等方面。

这时候,我去官方网站找杨卫泽的简历,要看看他的老家在哪里。

官方网站显示他老家是泰州的。

但是,网络上,包括微博、微信上,很多人说他是南通人。

是泰州还是南通?

这需要你判断。

我通过微博上的讲述,说杨卫泽他爸退休前是南通一个小镇的医院院长。

这细节很重要,很有可能是真的。

刚才我已经提示一点,微博、微信、论坛是找人的好地方、好手段。

我再询问南通当地的媒体记者,得知很可能是南通的一个镇。

通过其他记者找人,又是一个方法。

好,我判断他是南通人

第二天一大早,我坐车去南通这个小镇,一个海边小镇。

这时候,接近冬天了,冷风一阵阵刮着。

我还是面临找人问题。

因为我到这个镇上,没有熟人。

这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先到镇上的医院,打探杨卫泽和他父母的情况,我之前听说杨卫泽父亲是医院院长。

去医院,医院这时候比较敏感,不愿多说。

我就去医院的宿舍楼。

在楼下问经过的年龄比较大的人,这样的人对杨卫泽可能会比较有印象,毕竟他小时候生活在这个区域。

后来,我再让路过的老人,引荐我去找杨卫泽小时候的邻居。

这时候,才算找到人,找到消息源。

坐下来,慢慢谈。

谈完后,还不够,这只是一个侧面,邻居和杨卫泽小时候熟悉,但这几年联系很少。

要找到更多人,如果能找到至今和他还有联系的发小、小伙伴,或者小学同学、中学同学,那就更好。

去哪里找?

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我去了小镇上的修车铺子,和店老板寒暄。

修车铺子人来人往,店老板也算消息灵通。

我托他帮我打听下杨卫泽的小学同学。

然后,我到小镇上随机询问,进一步找人,又找到一个原来的邻居。

后来,店老板打电话给我,说小镇上有好几个,是杨卫泽小学同学。

我赶紧回到店里。

让店老板把他们叫过来,一个个问。

再后来,一个做生意的,是杨卫泽发小,开着车来了。

这个人很关键,出事前一个月,还和杨卫泽见过,我到了他公司。

我和他聊之前,要取得他的信任,就站在他的角度,对杨卫泽表示惋惜,说他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很可惜。

他详细地回忆了很多事情,比如和他吃过的最后一顿饭。

比如,小时候。

六十年代食物紧缺,他俩想出一个“妙招”——河边的芦苇在冬天枯萎,杆是黄的,根却是白色的,咬起来一股甜味。

那天,他俩就在河边“挖根”。

杨卫泽不小心栽进河中的污泥,头部、胸部、腰部瞬间浸没,只剩双脚在上面乱动。

刘杰大声呼救,过了会儿,来个大人,一把拉起杨卫泽。

他对我说,开个玩笑,如果当时他没了,这世上就少了一个当市委书记的杨卫泽,少了那么多事。

他说,打死我也想不到,杨卫泽会干违法违纪的事。

这些是很丰富的细节。

第二个例子:

同样是找人。

我再举个例子。

2015年这个端午假期不平静。

继6月20日南京一辆宝马车闹市区肇事致两死多伤后,江苏无锡22日上午又发生一起惨烈车祸。

6月22日7时20分左右,在无锡市滨湖区南湖路南泉裕村旁路段,一辆别克汽车连续撞到和带倒多辆电动自行车,致10余名群众受伤,造成5人死亡。

这是早上发生的事情,领导下午通知我,让我去无锡。

我傍晚到了。

这时候如果去现场,黄花菜都凉了,现场肯定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我先去医院,找了受伤的人,了解案发现场、经过。

这远远不够。

因为这件事其他媒体也做了报道,我的新内容在哪里?

新闻有两点:

一是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二是肇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媒体还没报道过,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从公安内部的人那边得知,这人可能有癫痫病。

这需要求证,一个消息源不够。

要找到公司的人、熟人、亲戚了解。

晚上,我打车去现场找人,现场果然很干净了。

肇事者所在的公司大门紧闭,黑乎乎的,没人。

我在附近转悠,找到其他公司门卫,进一步了解案发经过。

一个门卫听到有人喊“撞人了”,他透过窗户看到有人躺在旁边的桥上。

他说,“我原以为只有一个人被撞了,出去一看,1000多米长的路上都有人躺着,太恐怖了。

这就丰富了采访内容。

但是,肇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还是不太清楚。

我在公司附近转悠,看到公司门口有家小饭店。

饭店上有招牌,有联系电话。

我拍照留存。

回到宾馆,我打电话。

一个女的接电话了,她居然是肇事者的表姐,从小一起长大。

这样一来,很清楚地得知肇事者以前得过癫痫病。

我再要到肇事者的表哥电话,进一步求证。

综合多方信源,多方求证,我写了一篇独家报道——《无锡致5死多伤司机被疑忘记吃药癫痫发作,或爆驾照安全漏洞》。

你看,我虽然比其他媒体人迟到了,但还是想办法找人问,不停地问,最终有收获。

当然,运气也要有一点。

其他媒体人也找过肇事者表姐,表姐当时没透露身份,没详细说,我刚好取得了她的信任。

第三个例子:

刚才讲的是找人见面采访。

还有一种,是电话连线采访。

首先,要录音。

其次,要平衡,小心求证、多方核实。

对仅有当事一方的说法,未能采到另一方或官方说法的,除非报料者或一方当事人有充足证据(书证、录音、录像等),不然不能轻易写稿。

电话采访,还是要找人。

微博、微信、论坛都是渠道。

一切网上的渠道,都可以成为找人工具。

比如,2014年10月3日,扬州6岁女童王某某随奶奶一起到泰州姜堰华港镇亲戚家喝喜酒时失踪。

目击者称,曾看到一名戴着头盔、骑着电动车的男子,将小女孩带走。

3天后,经公安机关搜索,在姜堰华港镇一河边发现失踪女童的尸体,证实她已被害。

10月8日,犯罪嫌疑人王冶被警方抓获。

刚才我讲过,新闻两点,一是发生什么事情;二是当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好,这件事大家知道了,现在要找人了解他是怎么样的人,最好能找到他父母或邻居。

我在南京,事情发生在泰州。

现在是晚上,赶过去太晚,而今天必须要写文章。

怎么办?

你们想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

我通过泰州当地其他记者,要到他父母电话,可是没人接。

我通过微博搜索到凶手住在哪个小区。

但微博没人回复我。

于是,我转而到58同城、赶集网,我敲入这个小区名字。

你知道,这些网站有些人出租房屋。

那么,可能就有他的邻居。

我大海捞针,打了二三十个这个小区居民的电话。

终于,快要到放弃的时候,意外地找到一个邻居,一个老师,一个对凶手很熟悉的人。

这个李老师举了3个“乖张”的例子。

比如,王冶“聪明”,对机械“有天赋”,“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很多都是自学而来。

他有两三辆摩托车,“经常把摩托车改装成三轮车,然后,又把三轮车改装成四轮车。

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改回摩托车,让人难以理解”。

二是王冶自从二三十年前离婚后,一直单身。

有人曾给他介绍对象,他几乎一口回绝,口气不太友好,“找什么对象啊!

”——没有任何感谢的客套话,有点不近人情。

有点悖论的是,王冶的另一面是肯帮助人,“谁家摩托坏了,找他帮忙没问题,他有各种维修工具。

有时候,看到谁的摩托坏了,他还会主动上来帮忙”。

这两面矛盾地统一于王冶,人的复杂性正是如此。

于是,我这个稿子就有细节了,有不一样的内容了。

我再找了几个人,丰富了稿件。

第二天,我再出发去泰州进一步采访。

这三个例子,想说的是,找人永远是个问题,要有耐心地找人,要有技巧地找人。

2.提问和说服

前面说过,找人很关键。

找到人后,说服他接受采访、怎么提问又是个问题。

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A.面对政府部门,不卑不亢。

要想到所有要采访的部门。

一般情况下,直接提问,不要一大堆地说你是谁谁谁,从哪里知道什么事情,要问什么事情。

对方可能没耐心就挂掉了,或者含糊说不知道、不清楚。

你直接问,要问核心问题。

比如,你不知道一个人抓到还是被抓到。

那你就问,xx部门,人怎么还没抓到。

或者,人是什么时候抓到的?

他问你是谁,你再报上身份。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

每个记者的提问方法不同,也许适合你,也许不合适,因人而异,要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随机应变,有时候态度可以比较直接,有时候可以比较迂回。

B.面对普通人、陌生人,寒暄,尽量取得信任。

面对要长篇专访的人,要对症下药,看他喜欢什么或害怕什么。

比如,我采访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法院院长耿辉。

《法治青天我来扛》改编自屠洪纲《精忠报国》,被外界戏称为“法治神曲”的歌曲,其作词者和演唱者都是同一个人:

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法院院长耿辉。

这10多天,对于这首“神曲”,有人赞有人弹:

喜欢的人,直呼严肃法官华丽转身成“男神”“歌神”,“满满法治正能量”;不喜欢的人,则称其有哗众取宠、自我炒作之嫌。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争议就是新闻。

怎么找到他,怎么说服他接受采访。

之前南方都市报曾经联系过法院,想采访他,被拒绝了。

首先,他在宿迁泗洪,比较远,去了也不一定能采访到。

这时候,先打听到他的电话,很重要。

还是要找人。

我本身是做法制新闻的,认识一些法院的人。

我通过微信朋友圈搜索“耿辉”两个字,看到南京市中级法院的一个副处长分享了这首歌。

我就给她打电话,问她认识不认识耿辉。

她说不认识,我让她帮我打听。

第二天,她给我电话了。

给法院院长耿辉打电话之前,我要做两件事,

一是怎么说服他接受我的专访,不是三言两语简单说,而是专访;

第二,我怎么提问,我的提问要有水平,对方才会更愿意说,更有表达的欲望。

我要做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好,我先要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耿辉的简历,包括耿辉的法院工作,一些工作亮点、难点等等。

第二天,我给法院院长耿辉打电话。

我先客套一下,说我是澎湃新闻的记者蓝天彬,负责江苏的政法条线的新闻,平时和法院联系比较多,包括省高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也经常联系。

希望和泗洪法院也更多联系。

这就给他释放一个信号,我是一个条口记者,一个懂行的记者,不是什么都不懂就来采访的记者。

然后,我说,我看到《法治青天我来扛》,最近在网上挺火,挺有意思的,你们当初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MV?

这就是第二步,找一个好切入、好回答的问题,直奔主题,让他直接回答。

他肯定会简单地回答下。

采访就开始了。

但事情不会这么顺利。

这时候,我碰到一个坎。

法院院长说,他不能随便接受媒体采访,要经过县委宣传部同意。

这时候,怎么办?

我不认识泗洪宣传部的人。

即使认识,也不太好通过宣传部同意再采访。

为什么,因为宣传部会想,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干嘛要给自己找事做,万一出了差错,我还要担责。

显然,我应该打消法院院长的顾虑,继续采访。

我对他说,能不能先和我聊一下,到时候需要的话我再和宣传部联系,这样大家都比较方便。

接着,我马上再次提问,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采访上,问题上。

于是一个小危机就解除了,他暂时同意回答问题。

这是第三步处理手法。

还有第四步。

聊着聊着,他会说,我现在比较忙,能不能结束采访?

这时候,我的采访才开始十多分钟,还没全面展开。

于是,我就转移方向,说我再问几个问题。

我把问题转移到法院的工作亮点上。

比如:

针对执行难,泗洪县法院发动了一场轰烈的整治“老赖”行动。

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耿辉将“治老赖”的突破口放在了公职人员身上。

当初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对于他来说,轻车熟路,随口就可以回答。

于是他接着回答,我的采访也得以继续。

问着问着,我再转回之前没问完的问题,让他回答。

就这样,我和他相当于是隔空交锋,我是虚虚实实,声东击西,各个击破,聊着聊着他也进入采访状态,我们聊了快两个小时。

包括他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我都有了一个印象,这就好写稿子了。

大家也看到了,采访随时要注意对方的心理变化,作出应对。

好了,我采访了法院院长,然后再采访了几个法院法官对他的印象。

我又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江苏省高级法院研究室主任也转发了视频,我认识他,马上和他联系,让他谈谈对耿辉的印象。

这样,我的稿件消息源很多,内容很丰富,和别人不一样。

3.采访提纲

刚才说到,怎么提问,怎么说服对方接受采访。

前提是你至少要有点懂采访内容,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一无所知就开始问。

换句话说,你要做好采访提纲。

我的做法是,每次比较大的采访,至少要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