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共7篇.docx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共7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共7篇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共7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体积”的含义,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体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怎样计量出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量杯、石块、体积单位模型、课件。
教学策略: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分组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
师:
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
其中蕴涵了什么道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板书课题)
二、授新课:
1.学习并建立“体积”概念。
实验一:
先让学生看看量杯里有多少水,然后把小石块放入该量杯中,你有发现什么?
说明什么?
”请学生读题,分组操作实验。
师: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说明:
物体占空间]{板书}。
实验二:
在两个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让学生确认),然后把大小不同(让学生确认)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量杯中,学生观察后提问:
你又发现了什么?
说明什么?
”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提问:
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
这说明什么?
(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说明:
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出示实物:
火柴盒、铅笔盒、书包。
教师:
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知道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
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
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板书}。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体积”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归纳出体积的定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
师:
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
哪个体积最小?
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
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说明:
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第一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
通过第二个实验,使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
]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出示图(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设计说明:
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
自然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者:
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大家数一数,就知道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教师小结:
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
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学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师板书
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课文15页内容。
自学方法:
看一看(它是什么形体)、
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
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
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全班交流。
(主要说出体积单位有哪些?
并用手比划每个体积单位各有多大)
[设计说明: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
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练习:
(1)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
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设计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1(
),表面积是6(
)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
(3)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
(4)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
)
⒋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教师出示立体图后问:
已知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
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者小结: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
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
[设计说明:
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
(四)、课堂总结:
师:
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七、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教学目标:
1、理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我先学
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并完成表格。
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宽
二、课中学习:
1、小组汇报.
(1)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2、集体交流。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
(2)什么是比例尺呢?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3)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4)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4、教学第48页中的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CM:
50KM=1CM:
5000000CM=1:
5000000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为什么?
把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2、课本P55练一练第
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教学目标:
1、理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我先学
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并完成表格。
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宽
二、课中学习:
1、小组汇报.
第1页/共4页
(1)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2、集体交流。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
(2)什么是比例尺呢?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
(4)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4、教学第48页中的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CM:
50KM=1CM:
5000000CM=1:
5000000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为什么?
把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
第2页/共4页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2、课本P55练一练第1、2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第3页/共4页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四、课堂小结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
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页/共4页
苏教版数学《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估计和测量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估计和测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和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
教具:
课件,直尺、软尺、卷尺、小正方体、长方形,小棒、方格纸学具:
每人一把学生尺、一个小学具袋(小正方体、小棒和小长方形)、一个大学具袋(花生、红豆、长方体、橡皮、方格纸、小棋子)一张作业纸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你对线段有怎样的认识?
(小组交流后自由汇报)2.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并理由。
3.小结:
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宽,看看有多长?
(2)自由汇报。
(3)质疑:
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4)小结:
为了更加准确,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尺子来量。
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跟你同位说说。
②自由汇报。
③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
1
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
声明:
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
“0”在哪里?
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
1到2是几厘米?
3到4呢?
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
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在直尺上观察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你有办法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吗?
你认为该怎么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示范:
铅笔的一端要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另一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动手测量后,指名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
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
不对齐行吗?
(4)打开课本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5)小结:
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
1、2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条长几厘米?
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
为什么?
第二条呢?
(2)小结:
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6.画线段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①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②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③点上另一个端点。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画。
(3)提问:
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4、5题。
四、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这堂课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2
师:
瞧,老师新买了一个杯子,我想美化一下我的杯子,在这一圈贴上一张彩纸,彩带要多长呢?
可这尺子不好量,怎么办呢?
学生说方法?
(有的用皮尺围绕杯口一周;
有的把尺子放在桌子上用杯口滚动的方法测量;
有的用根小绳绕杯口一周后测量绳子的长度……)
师:
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法。
师:
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直尺、三角尺、卷尺等(课件演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和合适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你们可以用直尺,也可以用卷尺,选择你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cm)
量:
刻度线对准刻度0表示起点。
放平
苏教版数学《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估计和测量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估计和测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和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
教具:
课件,直尺、软尺、卷尺、小正方体、长方形,小棒、方格纸学具:
每人一把学生尺、一个小学具袋(小正方体、小棒和小长方形)、一个大学具袋(花生、红豆、长方体、橡皮、方格纸、小棋子)一张作业纸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你对线段有怎样的认识?
(小组交流后自由汇报)2.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并理由。
3.小结:
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宽,看看有多长?
(2)自由汇报。
(3)质疑:
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4)小结:
为了更加准确,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尺子来量。
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跟你同位说说。
②自由汇报。
③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
1
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
声明:
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
“0”在哪里?
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
1到2是几厘米?
3到4呢?
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
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在直尺上观察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你有办法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吗?
你认为该怎么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示范:
铅笔的一端要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另一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动手测量后,指名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
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
不对齐行吗?
(4)打开课本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5)小结:
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条长几厘米?
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
为什么?
第二条呢?
(2)小结:
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6.画线段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①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②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③点上另一个端点。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画。
(3)提问:
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四、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这堂课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2
师:
瞧,老师新买了一个杯子,我想美化一下我的杯子,在这一圈贴上一张彩纸,彩带要多长呢?
可这尺子不好量,怎么办呢?
学生说方法?
(有的用皮尺围绕杯口一周;
有的把尺子放在桌子上用杯口滚动的方法测量;
有的用根小绳绕杯口一周后测量绳子的长度……)
师:
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法。
师:
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直尺、三角尺、卷尺等(课件演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和合适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你们可以用直尺,也可以用卷尺,选择你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cm)
量:
刻度线对准刻度0表示起点。
放平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5页例4及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谈话: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从家里找一个长方体纸盒带到学校来,都带来了吗?
(带来了)请大家先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用尺量一量,你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练习纸上,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练习四第1题的填空部分。
学生测量数据并完成填空,组织交流。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手中的纸盒,讨论一下,你打算从哪个方面来研究这些纸盒。
反馈:
你认为可以从哪个方面来进一步地研究这些纸盒?
(学生可能想到:
把这些纸盒分分类;
看做这些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这些纸盒内能装多少物品……)
揭题: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和发现。
今天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来研究,就选“做这些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来研究吧。
[说明:
让学生测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为后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活动提供了具体材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展开自主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算一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为后面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算法做了必要的铺垫;
讨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纸盒”,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提供了机会,也教给学生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由学生自己确定,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二、自主探索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谈话:
确定了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下面要思考的问题就应该是用怎样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计算做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
请同学们以自己带来的纸盒为例,按下面的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想办法求出做自己的这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2)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3)小组讨论:
怎样计算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纸盒拆开,再计算每个面的面积。
(2)先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