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思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499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政学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政学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政学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政学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思考题.docx

《财政学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思考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思考题.docx

财政学思考题

经济学双学位《财政学》复习思考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财政:

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

所谓“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者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3、混合经济:

所谓混合经济指的就是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二、思考题(要点)

1、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P5

①弥补市场失效②一视同仁服务③非市场营利性④法治化的财政

2、简述公共部门的组成。

①政府。

②公共企业。

③非营业组织。

④国际组织。

3、简析混合经济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

P12

在混合经济中,既有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直接作用于私人部门,引导和左右着市场竞争,通过市场价格去配置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有非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即公共部门以计划方式与行政手段这个“看得见的手”,去安排和使用社会资源,并且还介入到社会分配公平和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

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2、帕累托改善:

所谓“帕累托改善”,指的是在同样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

3、市场效率条件:

在充分竞争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在其市场交易活动中,通过市场价格和有关产品的购买数量,能够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和欲望。

在价格信号的指引下,市场自身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这样的标准:

各种产品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4、市场失效:

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

5、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不完全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称为“准公共产品”。

6、外溢性:

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况。

7、自然垄断:

在规模报酬递增领域,即使最初存在着无数的企业,市场自发竞争的结果,也将最终仅余下少数几个乃至单独一个大企业。

由此形成的垄断状态,就是“自然垄断”。

8、基尼系数:

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9、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

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最优的合理配置。

二、思考题

1、试述市场失效的表现.

①公共产品。

②外溢性。

③自然垄断。

④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状态。

⑤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

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2、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及其层次。

特征:

①消费时的非排他性。

②消费时的非对抗性。

层次:

①纯公共产品。

②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

俱乐部产品,公共资源。

3、满足政府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条件?

①两大部门间资源的最佳配置。

②有效配置归政府支配的资源。

③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

4、财政资源配置职的范围.

①国家防务。

②公共管理。

③建造公共工程。

④干预外溢性行为。

⑤介入自然垄断领域。

5、市场经济下为什么会出现分配不公?

公共财政如何履行公平职能?

原因:

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自发运行的结果,依靠市场难以解决,必须由政府介入,通过财政手段的直接再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

措施:

①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征收财产税。

③征收遗产与赠予税。

④政府的济贫支出。

⑤政府的社会保险支出。

⑥政府干预自然垄断行业。

⑦政府的投资性支出。

6、试述政府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

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政策运作,主要针对解决经济过冷或经济过热问题,其目的是实现充分就业、通货适度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主要以税收和公共支出为手段,并配合公债政策,去影响社会总需求状况。

通过调节社会需求来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总需求:

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收入、回购公债;总供给﹤总需求: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收入、发行公债。

第三章公共产品最佳供应

一、名词解释

1、囚犯困境:

“囚犯困境”模型描述了,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如何注定是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方带来极大损害的负和博弈。

囚犯困境是指这样一种情形,此时两个人(或厂商)合作要比不合作好,但是每个人都觉得不合作符合他的利益,因此每个人的状况都要坏于如果他们合作时的境况。

2、免费搭车: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不付费就受益的问题,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成本与收益上的不对称。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产品有效供应的困难。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由于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是私人信息,其他人无从得知,“免费搭车”心理,“囚犯困境”的存在以及相关的回报激励(少支付税收),使得政府要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佳提供难上加难。

第四章公共选择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选择:

所谓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集体选择的概念。

它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2、公共选择研究方法论:

由于公共选择论是研究政治的经济学,采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在坚持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政治交易过程的分析。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交易政治构成了其研究方法论的三要素。

3、中间投票人:

所谓“中间投票人”,指的是在所有投票者中偏好居中的那个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方案的偏好比他强,而另一半比他弱。

4、寻租:

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些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5、政府失灵:

指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政府的干预不能实现预定目标,甚至破坏正常市场秩序的现象。

二、思考题

1、简述政府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①财政决策规则导致的无效率。

不论是采取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制,公共选择无法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真实偏好,使财政决策从一开始在源头上就发生了扭曲。

②财政决策过程的无效率。

即使每个选民都真实无误地显示出其偏好,财政决策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使得公共产品供给上严重扭曲进而导致无效率。

③决策特殊性造成的无效率。

公共选择及财政决策中的特殊性,是造成低效率的重要原因。

公共选择和政治决策过程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像竞争性市场机制那样有效的偏好显示和加总机制,这是导致难以实现最优决策结果的根本困难之处。

2、如何矫正政府失效?

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②强化宪法约束,完善公共决策规则。

第五章财政支出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瓦格纳法则:

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决定财政支出增长的力量,是可以用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来解释。

2、时间形态模型:

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超过GNP增长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征收的税收不仅绝对额会上升,其相对于GDP的相对额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的上升会与GDP的上升成正向关系,这是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但在非常时期,如发生经济危机、战争时,财政支出上升的压力骤然增大,政府被迫提高税收水平,而公众在非常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收水平。

这是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

3、社会成本效益分析:

所谓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指的是根据政府确定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政策目标的项目,详列各项目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投资项目的分析方法。

4、影子价格:

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二、简答题

1、试析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

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意义。

因为,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即对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对整个市场运转的影响是不同的。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所拥有的资金与市场上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相交换,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则是通过支出过程,将财力从政府转移到受领者手中,支出结果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购买力转移),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以及社会总供需状况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是要通过资金接受者的反应来实现的。

因此,这种分类对研究财政支出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运用社会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决策的标准。

运用社会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决策的指标,有净现值、收益成本比率、内在收益率等。

第六章购买性支出

一、名称解释

1、购买性支出:

所谓购买性支出,指的是政府为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行政支出:

行政支出是指财政提供的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要的各项支出。

3、文教科卫支出:

所谓财政的“文教科卫支出”,是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等事业的经费支出的统称。

它由国家财政用于这些事业的日常经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项内容构成。

二、简答题

1、行政支出有何特点?

①公共性:

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产品。

②消耗性:

行政支出不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产生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

③稳定性:

政府机构相对比较稳定,其支出规模所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

2、行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㈠外在因素:

①财政收支水平②经济发展水平③物价指数水平

㈡内在因素:

①政府机构膨胀②财政秩序紊乱③预算约束软化

④政府部门运作效率低下

3、如何有效控制我国行政支出的增长?

①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

强化政府的法律、经济和社会职能,弱化政府的行政职能。

②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和人员增长。

③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

④认真落实政府采购制度。

⑤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另外,还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使行政支出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4、试析教育的外溢性?

P121

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

具体表现:

①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②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③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④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⑤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

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5、简析财政投资的形式

财政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中的支出可采用的形式有:

①直接投资;②对国有企业投资;③股份投资;④财政投融资。

6、简析政府投资的作用

 

第七章转移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给予货币或实物形式的帮助,以保障社会成员能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活动。

2、转移性支出:

所谓转移性支出指的是政府单方面且无偿的资金支付。

它没有取得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只是将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

3、社会保险: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4、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提供的无偿补助。

二、简答题

1、分析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性;②强制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

2、简述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

①政府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

②向劳动者所在单位及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费)

③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入

④社会捐助

3、简述财政补贴的具体内容。

所谓“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提供的无偿补助。

财政补贴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在理论分析中有时被看成是一种负的税收。

财政补贴作为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通过补贴对象、比例、时间的确定,改变着社会成员的收入。

因此,从经济影响上看,财政补贴直接影响的是国民收入分配。

财政补贴的特征:

①政策性②可控性③时效性④特定性。

第十二章公共企业和国有企业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企业:

所谓公共企业,指的的是受政府直接控制,旨在实现特定公共目标的经济实体。

2、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①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责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的创新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

从一般原因上说,建立公共企业,从事公共生产,是一国政府应对市场失效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之一。

各国政府经常通过建立公共企业来引导、干预、控制市场,以弥补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

在现实中,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原因在各国中的重要程度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经济思想、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历史等因素有关。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

①提供公共产品;②控制自然垄断行业;③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

2、简述财政对公共企业投入的主要形式。

财政对公共企业的投入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①直接投资②贷款③补贴。

3、简述财政来自公共企业的主要收入形式。

财政来自公共企业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税收;

②利息或股息;

由于公共企业的政府投资的特殊性,因此与同类私人投资相比,政府的这两类收益相对较低。

③利润分成。

4、简述导致公共企业低效率的主要原因。

①公共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压力。

预算上的软约束导致公共企业的管理者很少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

②公共企业缺乏激励机制。

公共企业雇员的工作成效与所获报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缺乏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

③公共企业往往受到政府保护。

5、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公共企业是否必然陷入赤字中。

公共企业并不必然陷于赤字中,公共企业既存在经营绩效低下的一面,但也存在经营绩效较高的一面。

对公共企业的效率评价,应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综合考虑。

如果对公共企业加强管理和监督,公共企业也是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取得一定的绩效。

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过1998年以后的三年脱困,就彻底摆脱了赤字,而且随着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整个公共企业的绩效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第十三章公共规制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规制:

所谓公共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主要是行政机构),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一定的规制对企业、个人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活动进行干预的行为。

2、规制俘获理论:

规制的供给是应某些行业的规制需求(立法者被行业“俘获”),或者随着时间推移,规制机构变成受行业控制(规制者被行业“俘获”)。

规制并不一定要和市场失效紧密相关。

规制是应厂商的要求作出的,因此,规制是有益于厂商的,它总是趋于提高产业利润。

二、简答题

1、分析需要进行公共规制的原因。

①自然垄断——公共规制存在的首要原因。

在自然垄断领域,虽然垄断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是,垄断仍然会对效率和公平产生负面影响。

对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进行规制,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过度的市场进入,在技术经济上达到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价格规制和其他规制手段,可以防止形成垄断价格,维护消费者利益,抑制垄断弊端的产生。

②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可能导致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不能实现最优;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这些行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缺乏了解,一旦企业发生问题,消费者将会蒙受损失。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这些企业进行甄别的足够信息,一家企业的问题也可能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个行业的灾难。

有必要由公共部门从一开始就对这些行业的进入和具体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以解决信息不对称。

2、公共规制为什么总是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出现?

市场失效能够产生规制的潜在收益,一些利益集团将直接从规制中获益,并且其获益程度相对于其他利益集团的损失更大。

这样,由于市场失效,利益集团就有更大的动力去要求对行业进行规制。

3、简述公共规制的不同方式

①进入规制或退出规制②数量规制③标准规制④价格规制——公共规制最重要内容⑤征税规制。

第十四章政府预算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

所谓“政府预算”,简单说,就是政府的收支计划。

2、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从单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

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内,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3、项目预算:

是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的预算管理方法。

绩效预算:

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业绩评价为核心的一种预算管理方法。

4、零基预算:

是指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

5、政府决算:

所谓“政府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效果的总结,是预算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阶段。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政府预算的内涵?

所谓“政府预算”,就是政府的收支计划。

大致来说,对于政府预算定义可从以下角度去理解。

①政府预算是一个政治——预算过程可被看作是政治领域中寻求政治利益的政治事件。

②政府预算是一个决策——在必须做出决策时,经济分析能帮助人们评价相对的成本和收益。

③政府预算是政府收支报告——政府预算是对所期望政策的陈述,通过实际支出信息与预算的比较,判断政策是否被执行。

④政府预算是政府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工具——阐明了政府活动计划有关的资金量,体现了行政首脑的施政纲领。

⑤政府预算是一种计划——是针对一段特殊时期(通常是一年)的计划,和对这段时期内所需的资源做出的预测。

⑥政府预算是一套数字、表格和图表。

⑦政府预算是资金的申请——这一申请通常由行政首脑提交给立法机构或国会,其中包括对平衡支出所需的收入和其他来源的财力所作的说明。

2、简述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①计划性②归一性③公开性——政府收支活动的透明性④法治性⑤年度性

3、简述政府预算调整的主要方法。

预算调整按调整幅度不同,分为全面调整和局部调整。

㈠全面调整

指国家对原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较大调整时,政府预算也相应对预算收支的总盘子进行的大调整。

它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实际上等于重新编制政府预算。

㈡局部调整

局部调整是对政府预算作的局部变动。

①动用预备费②预算追加、追减③经费流用④预算划转

第十五章赤字与公债

一、名词解释

1、硬赤字:

将公债收入列为财政收入后所出现的赤字,称为硬赤字。

软赤字:

将公债收入剔除出财政收入后的赤字,称为软赤字。

2、财政赤字:

所谓“财政赤字”,指的是财政活动完成时出现的赤字,这是实际的真实财政赤字。

赤字财政:

所谓的“赤字财政”,指的是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赤字,这是计划中的赤字。

3、公债:

所谓“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依据借贷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方式而取得的收入。

4、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5、债务依存度:

公债对债务人负担的衡量。

指的是当年的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的是财政支出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

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100%

6、国债负担率:

公债对纳税人负担的衡量。

指的是当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反映公债还本付息对国民经济总体所创造成的负担。

公债负担率=公债累计余额/GDP*100%

7、李嘉图等价定理:

不论政府是以征税来获得收入,还是以公债来获取收入,其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即其经济效应是无差别的。

二、简答题

1、如何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对于财政赤字的弥补,大体上有三种途径:

㈠出售国有资产;

㈡货币融资——政府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财政赤字;

①直接方式:

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由此直接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并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

②间接方式:

是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从而增加基础货币,进而增大货币供应量的方式

货币融资存在的负面作用在于,当货币供应量超过了正常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量→通货膨胀→引发经济社会问题

㈢债务融资——政府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把赤字债务化的方式。

2、简析公债的属性。

①财政性②金融性③经济性

3、假设你购买了1000元国债,你会把它当作资产或财富吗?

由此看来,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

作为个人理财来讲,若我买了1000元国债,我显然会把它当作资产或财富,我会觉得自己未来的财富可能会增加,因此,我的消费和投资趋向增加;但是如果政府采取税收筹资的方式,向我征收1000元的税,我在交了1000元税后,会明显觉得自己当前的财富减少了,因此,我的消费和投资趋向减少。

由此,看来,政府采取公债筹资或征税筹资对我的经济行为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就不成立了。

4、试析公债的经济效应。

①公债政策的流动性效应

公债政策的流动性效应,指的是政府在公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

公债流动性程度变动→社会的流动性状况变动→经济活动水平变动

在经济过热时,增加长期公债比重,减少流动性,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在经济过冷时,增加短期公债比重,增加流动性,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②公债政策的利息率效应

公债政策的利息率效应,指的是政府在公债政策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

公债的利息率水平变动→市场利率水平变动→经济活动水平变动。

在经济过热时,适当调高公债发行利率或低价卖出公债,回笼货币,提高金融市场利率,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在经济过冷时,适当调低公债发行利率或高价买进公债,增加货币投放,降低金融市场利率,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第十六章政府财政关系

一、名词解释:

1、财政体制:

所谓财政体制,就是为了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及其相应的财权财力所形成的制度。

二、思考题

1、简述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财政支出责任的区分;②财政收入权的划分;③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确定。

2、简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职责的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