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docx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
以动写静、写乐景写豪情《沁园春• 长沙》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寄托和象征《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绘画美的语言色彩;写实和象征交织;舍其形而传其神《老马》;象征的新颖《祖国啊,我亲爱的的祖国》;深刻的哲理《山民》;反讽和渲染作用《山民》;回忆和对比《卫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迭韵,反复呤唱《无衣》;移情《离骚》;铺陈排比的手法、起兴和尾声《孔雀东南飞》;今昔对比的描写《越中览古》;用写景寄予感慨《石头城》;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登高》;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融情入景的写法《雨霖铃• 寒蝉凄切》;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烘托和映衬《念奴娇• 赤壁怀古》;鉴赏诗歌的情致理趣《鹊桥仙》;清新的,细腻的风格《一剪梅• 红酥手》;词中用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扬州慢 •淮左名都》。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节:
修辞技巧
一、常用修辞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
《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拟人
1、请看下面两首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第一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第二首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再举几个例子: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五)、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
1、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
贵在想象
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
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
“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
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
意境是诗的灵魂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
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
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
“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
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
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
“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
“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
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2、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
因为所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
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
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
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
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
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六)、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七)、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八)、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
(九)、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十)、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十一)、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二、附、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 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 “折杨柳”,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 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
《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8、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10、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例:
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本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 简析颔联、 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④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比作 ,又将 比作 ,表这了诗人 和对友人的 。
11、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
13、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例:
阅读许浑《谢亭送别》, 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急”字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 本诗二四句写景的色调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悄感?
14、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15、南浦:
屈原《楚辞 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16、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18、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19、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阅读李货《南园》, 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
雕虫:
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韵技艺。
辽海:
指辽东地区, 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就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段赏析文字。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
21、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例一:
阅读文天样的《金陵驿》, 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问:
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那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麦达了诗人怎样—种思想感情?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2l黍离:
《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
24、桑榆:
《淮南子》:
“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