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土壤形成条件.docx
《花溪区土壤形成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溪区土壤形成条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溪区土壤形成条件
花溪区土壤形成条件
第二章土壤形成条件
土壤是在一定的成土因素长期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任何土壤类型都不能离开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存在。
自然土壤的形成,取决于自然因素的作用。
农业土壤的形成,除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外,主要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现将本区土壤形成诸因素概况如下:
第一节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乌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属贵州高原中部浅切剥蚀型岩溶低中山丘陵区。
境内地貌破碎,三迭系、二迭系、侏罗系、泥盆系等主要地层受黔西隆起影响,组成背向斜构造石灰岩与砂页岩呈条带状,山地与丘陵相间分布,山脉河流多为南北向,亦有东西向。
由于本区三迭系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其形态有暗河、落水洞、洼地、石林、峰丛等。
本区东南边沿依苗岭为高坡背斜、地势特高,背斜轴部为海拔1400—1655米。
西南边沿与平坝、长顺接壤地海拔1300—1500米。
本区东西两翼地处背斜地带、地势较高,海拔1200米以上。
中槽、孟关、花溪、青岩一部分地处中部断层之间的岩溶和侵蚀盘地,地势较低平,海拔1100米左右。
全区大致可分为三种小地貌类型。
1、高坡、马林、久安低中山山地:
包括高坡、马林、久安等公社全部,黔陶、燕楼、麦坪
的一部分,总面积44余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29.76%。
海拔一般在1300米以上,最
低位1030米,最高为皇帝高坡,海拔为1655.9米,相对高差200—500米以上。
主要岩
层有泥盆系、二迭系和石灰系的砂岩、砂页岩和灰岩等,特点是地表切割破碎、地面坡
度陡峻,多呈河谷、峡谷和槽谷地形、坡度多在30度以上,气候差异较大,多为温凉
山区,无霜期短,成为冷沙田土集中分布区域。
2、东西部1200米左右低山丘陵:
包括石板、麦坪、湖潮、党武、小碧等公社及燕楼、花
溪、中槽、青岩、孟关公社的一部分,海拔1200—1300米,相对高差100米左右。
由
三迭系泥层灰岩、纯质灰岩、二迭系砂页岩等主要岩层组成、坡度平缓、气候温和、岩
溶发育,田高水低、缺乏水源,但地下水资源丰富。
3、1100米左右低山丘陵盆地:
包括中槽坝、花溪坝、孟关坝、青岩坝、思濳坝、马场坝、
陈亮坝等岩溶及河流冲积坝子。
耕地海拔1100米以下,岩层主要有三迭系白云质石灰
岩、侏罗系紫色和黄色砂页岩、二迭系黄色砂页岩等,气候温热、水源充足,光照条件
好,为我区粮油主产区域。
我区各地由于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岩相组成和性质不同,对土壤的发生、分布和特性起着一定影响。
第二节水文状况
本区跨乌江水系清水江上源南明河与珠江水系濛河涟江主源青岩河分水岭地区。
境内桐木岭斗蓬山坡北的河流有花溪河、陈亮河、游鱼河系;桐木岭、斗蓬山以南的河流有青岩河、马林河、赵司河、老榜河等属珠江水系,河流总长约257.5公里。
本区河流多属丘陵台地,地下水较丰富的两源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每平方公里2.0秒立米,共约17个流量,径流年内分配较不均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的70—80%,枯水季节多发生在11—4月。
本区石灰岩广布,岩溶发育,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全区大部分地区田高水低。
自然水资源灌溉面积不大,建国以来全区大兴了水利,保灌面积逐年扩大。
据统计,到一九八零年为止,全区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49座,总蓄水量836.55立方米,机灌站1处,电灌站429处,水泵848台,喷灌0.498万亩。
全区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8301亩,发展到101.536亩,占稻田面积的92%,其中旱涝保收面积7.7万余亩,占水稻面积的70%。
由于本区河流及水利工程分布不均,加之多数河流积水面积小,流量不大,致使许多工程在旱年发挥作用不大。
因此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特别是石板、党武、麦坪、燕楼、马林、高坡、久安等公社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气候条件
花溪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北利亚冷气团的双重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
因此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丰富、雨日多、湿度大、日照少。
以花溪地区为例,全年平均气温为15度(摄氏),?
10?
的活动积温为4504.7—4978.1度之间,最低的一月份平均温度4.9度,七月为最热月平均温度23.4度,极端最高温度为34.7度,极端最低温度—7.2度,全年无霜期为282.7天。
年雨量1157.4毫米,除雨日数为188天,蒸发量738毫米,雨量虽多,但雨水分布不均,全年多集中在4—8月份,这几个月雨量累计为814.8毫米,均占全年雨量的70%。
本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全年日照时数约1686.8小时。
由于受地形及海拔高程影响,各地气候亦有差异,如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坡、马林的平山、凯坝、久安、黔陶的谷洒半坡、燕楼的摆古等社队。
气温较低,年均温较花溪约低一度至三度,无霜期仅200天左右,多云雾,少日照。
海拔1200米左右的西部丘陵地区如石板、湖潮、麦坪等公社,年均温较花溪地一度左右。
南部青岩、马林公社东南河谷一带年均温又较花溪高。
本区气候具有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相对湿度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
因此母岩风化较快、盐基淋溶较易。
铁的水化度较高,有机质分解较快,是形成本区为黄壤地带的主要因素。
4—8月份雨水量集中,洪涝机率大,延缓了土壤培肥。
第四节成土母质
本区出露岩层有泥盆纪、石灰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第四纪红色粘土(老风化壳)等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和母质。
中下三迭纪地层在本区分布最广,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薄层灰岩为主,以花溪、石板、麦坪、党武、青岩等公社较典型。
本区东西两翼出露本系地层的范围,包括石板、麦坪以南,党武、新楼以北西至注关本区边界为止。
产状变化较大,走向北西或北东,倾角平缓一般在20度以下。
本区在中曹向斜东翼分布较少。
孟关至青岩新哨一带狭长地区有本系出露,产状规划,与向斜西翼相应。
二迭纪煤系地层,以砂页岩为主,分布范围亦较广泛,出现在石板、麦坪以北。
黔陶、燕楼及青岩挖煤冲以南以及孟关以东的边沿地带,马林公社北部,黔陶赵司至小河坡以北。
侏罗纪以紫色砂岩及页岩为主,分布在中曹向斜轴部。
陈亮河的两岸,包括花溪公社陈亮片及中曹公社的南部,走向近于南北,但在杨梅寨—带向斜南端约成北西走向。
石灰系地层出露于高坡背斜南部及西翼、黔陶公社东北、马林公社西南以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并夹有石英砂岩及煤系层。
泥盆纪地层出露在高坡公社背斜轴部,海拔在1400—1600米的地带,以砂岩为主。
由于岩性的不同,土壤差异甚大。
其相关性是:
1、古老风化壳:
又称第四纪红色粘土,一般达到数米,因形成母质年代久,原生矿物已风
化形成次生矿物。
因此质地粘重、强酸性。
在一米以下常见铁锰结核或铁盘、发育的土
壤有硅铁质黄壤、黄泥、黄泥田土等。
这类母质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及矿物养分缺乏,自
然肥力低。
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如花溪公社的桐木林、砖瓦厂、尖山、湖潮公社的磊
庄质羊艾一带,中曹公社的烂泥,党武公社的果落、矛草等地。
2、白云质灰岩风化物:
白云质灰岩俗称颗粒砂或炒米砂,其风化母质多为坡积物,母质硬
粹、节理发育、易于物理风化,形成的土壤质地较轻,透水性强,土层薄、矿物养分较
其它灰岩母质贫乏,中性至微碱性,为我区石灰岩地区较常见的一种母质。
3、薄层石灰岩风化物:
常见的有残积物和坡积物,母质层次明显结构致密,风化物粘重,
形成的土壤土层一般较薄,质地较粘重,但矿物养分含量较丰富,中性至微碱性,适于
多种作物,这种母质主要分布于石板、党武及花溪公社的天鹅、马烔、石板井及湖潮、
麦坪、燕楼等公社的部分地区。
4、纯质灰岩风化物:
母岩主要成份为碳酸钙,质地致密,不透水,难干风化,风化过程以
溶蚀为主,风化物质地粘重,形成的土壤含钙丰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土壤有
机质含量一般较高,矿物风化蚀作用弱,矿物养分丰富,自然肥力高,坡地土层浅薄,
生产力低,坝地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5、泥质灰岩风化物:
泥质灰岩除含少量碳酸钙外,主要是粘土、岩性松软,易于风化,形
成的土壤胶性重,透水透气性差,含钙少,易转化为地带性土壤,这种母质在本区有零
星分布。
6、砂岩风化物:
本区有黄色、紫色等砂岩、以黄色砂岩居多,母质含石英颗粒多,砂性重,
透水强,矿物养分少,形成的土壤以黄砂泥为主,保水保肥性差,易于水土流失,这种
母质主要分布于陈亮、麦坪及高坡黔陶公社等地,紫色砂岩主要分布于陈亮、杨中、中
曹等地,多形成紫色土,有机质低,矿物养分丰富,自然肥力高。
7、页岩风化物:
多为坡积物和残积物,母质有黄色和紫色两种,俗称园干石,岩性松软,
透水性差,易于风化,风化母质质地粘重,形成的土壤易遭雨水冲刷,多为粗骨性的幼
年紫色页岩主要分布于陈亮河以东成带状分布,形成的紫色土有机质低,矿物养分丰富,
自然肥力高,黄色页岩在本区有零星分布、形成的土壤多为粘性重的胶泥,低洼处为烂
泥田。
8、砂页岩风化物:
系砂岩和页岩瓦层共生风化物,在本区分布广泛,各公社均有分布。
砂
页岩岩性松软,易于物理风化,形成的土壤粘粒含量较砂岩风化物高,半风化物粹屑多,
结构松软,不耐侵蚀,易产生塌方或滑坡。
9、过带河流沉积物:
由河流携带的泥砂和粹屑堆积于河流两岸的母质,这类母质形成的土
壤质地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第五节植被条件
本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生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破坏,原生植被已基本不复存在,残存的树种多为女贞、油茶、香樟、锌木、青杠、枫香等常绿阔叶林树种。
原生植被破坏后演替的植物群落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坡、草坡等六大类。
针叶林类型较少,但分布面积较大,主要有马尾松。
分布于区内黄壤丘陵山地;阔叶林类型较多,但分布面积较少,主要类型有以椤木、石楠为主的常绿落叶混交林、以云贵鹅耳朸、果园化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以光皮桦、响杨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以麻栎为主的落叶林。
灌丛草坡有白桦、矛栗、蕨芒箕、杜鹃、白矛等组成的灌丛草坡和金茅、黄茅、芸香草、莎草等组成的浅草坡。
全区一九七九年森林保存面积218306亩,森林覆盖率达14.5%,灌丛草坡占8.9%,浅草坡占34.3%。
本区大面积黄壤是在原生植被下形成的,原生植被向灌丛草坡、浅草坡演化,降低了水资源涵养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土壤肥力衰退。
第六节人为因素
人类的生产活动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花溪区自解放以来大力兴修了水利,进行了“三改”(土改田、坡改梯、瘦改肥)部份社队还开展了田园建设,大量垦殖了自然土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的熟化和改良。
但是人为活动也有不利的一面,如过去只讲用地,不顾养地的耕作制度,强调了施用化肥,忽视了农家肥料,以及毁林毁草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工矿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农田污染面积逐步扩大,这些都给本区土壤造成恶性循环和不良效果。
第三章土壤分布概况
本区经纬度差异不大,仅跨经度25分、纬度23分,经纬方向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土壤无水平分布规律,海拔999米至1655米之间相对高差600余米,气候虽有温热、温和、温凉之分,但是1600米以上的海拔地区冬温夏凉,多年一月均温2.5?
,七月均温21?
,?
10?
积温3400度,未引起地带性土壤类型的明显变化,因此,无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由于地型地貌复杂,区域性成土条件各异,土壤的区域分布规律十分明显,表现为不同地貌组合条件下有不同的土壤组合。
其组合有:
1、低中山丘陵宽谷盆地土壤组合
本区丘陵盆地较多,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2%,较大的盆地有花溪、青岩、孟关、湖潮、滥泥、麦乃、赵司等,尽管面积大小不一,但土壤分布规律有相似之处。
如麦乃坝中心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土壤为潜育型水稻土(深脚烂田),稍高部位,地下水位较低,分布有土壤肥力较低的浅血泥田、黄沙泥田,再上是血泥土和紫色土。
再如青岩低山丘陵盆地海拔1050米至1250米,东西宽约三华里。
盆地地处为深脚烂田、潮泥田。
稍高处为潴育型水稻土潮泥田、大眼泥、龙凤大眼泥,盆地边缘为大土泥、黄色石灰土、黄泥土、硅质黄壤。
剖析以上两盆地的土壤分布,从盆地中心至边缘的土壤分布规律是:
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旱耕地——山丘自然土壤。
盆地为本区稻油、蔬菜的主产区,这类地区低产土壤主要是深脚烂田和坡旁田,必须切实解决盆地中心的排水和盆地边缘的灌溉。
2、低山丘陵土壤组合
本区低山丘陵地典型的有石板、麦坪、党武、燕楼、小碧、湖潮等公社。
面积89万余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8%,海拔1200米左右。
主要为三叠纪薄层石灰岩,二迭纪砂页岩出露地区,以丘陵土丘为多见,其土壤分布规律以石板公社为例:
海拔1200——1300公尺,一般山丘与平地海拔高程相差50——100公尺,坡度平缓,一般<20度。
北部为砂页岩母质,南部薄层灰岩丘陵分布着中层黄色石灰土、大土泥、坡麓分布着大泥田、大眼泥田、缓丘地带分布着硅铁质黄壤、黄泥田、冷沙泥田、冷侵田、煤锈田、石火砂、扁砂田、冷沙土。
丘陵地区地表水源易于流失。
地下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田高水低,难于利用,干旱缺水是这一地区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因此历史以来以旱地作物为主。
3、低中山槽谷及河谷土壤组合
本区低山槽谷典型有马林、高坡、久安及黔陶、燕楼的一部分,面积43万余亩。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9.8%,这类地区海拔1300公尺以上,相对高度相差200——500公尺。
现以马林公社为例:
加以说明,马林公社群山起伏,山坡陡峻,东南海拔1030——1350米,西北部海拔1200——1550米,东南部河谷两岸的狭长地带分布着潮沙泥田、大土泥。
溪谷以南山地交错分布着黄色石灰土、大土泥、岩泥等土壤。
河谷以北山地分布着薄层黄色石灰土、大土泥、大眼泥田、硅质黄壤和黄壤土等。
西北部槽谷地带槽谷及山冲下部为洪积母质发育的黄砂土、石渣子土、山冲分布着岩泥、冷侵田、冷沙田、煤锈田、山原多为冷沙土、薄层黄色石灰土和厚层硅质黄壤,低山槽谷地区山大坡陡,坡度一般>25度,甚至60度,水土流失是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矛盾。
第四章土壤类型
(一)花溪区土壤工作分类系统
为了系统研究土壤,便于生产利用,我区土壤工作分类系统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暂行方案,参照贵州省第二次土壤工作分类系统及说明,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确定的,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化验,评土比土,将全区土壤分为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潮土和沼泽土六大类,17个亚类,33个土属、75个土种。
全区黄壤面积507.397亩,占土壤总面积39.18%。
石灰土面积484.78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7.43%。
水稻土面积278.421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1.4%。
紫色土面积20.20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6%。
潮土面积3.891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3%。
沼泽土面积3.20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