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古代人物版.docx
《鹿泉古代人物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鹿泉古代人物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鹿泉古代人物版
赵佗
赵佗(前240年?
-前137年?
),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被毛泽东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军50攻取岭南。
由于屠睢滥杀无辜,被越人杀死。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征抚,于公元前214年取得岭南,并在岭南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秦二世继位后,中原陷入一片混乱。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临死前,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
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赵佗接受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
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发布南越交界的地区对南越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上书无效,于是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赏赐赵佗堂兄弟们官职和财物。
再次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
后赵佗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而在南越国内,继续使用皇帝名号。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葬于番禺(今广州)。
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公元前111年被汉朝所灭。
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推广中原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南越地区的发展。
他先后两次归汉,使岭南百越之地归入中国版图。
赵佗先人的墓葬在赵陵铺村,历史上属获鹿管辖。
明朝诗人杨睿以“烟树苍茫锁赵陵”写入“获鹿八景”。
原立于赵陵铺十字街的“西汉南粤王赵佗先人墓”碑,现已移至墓前,由清代获鹿知县涂配五书丹,刻于嘉庆二十五年。
▲韩信
韩信(?
——前196),淮阴(今属江苏)人。
家庭贫苦,好学兵书,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先从项梁、项羽叔侄,后归汉主刘邦为大将,屡出奇计,战功卓著,为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
汉王二年(前205年)八月,韩信率军平定魏地。
闰九月,击破代国,擒代相夏说。
三年十月,与张耳率军数万人越过太行山,东攻赵国。
赵王歇与陈馀聚兵二十万于井陉口(今鹿泉东-西土门),拒不采用广武君李左车正面坚持勿战、后面断敌辎重出奇制胜的计策。
韩信察知赵军情况后,引兵至井陉口三十里扎寨。
半夜,令轻骑二千人,人手持一面赤旗,从间道萆山(今抱犊寨)而出。
又使数万人先行,至绵蔓水(今绵河)东岸,背水列阵。
天明,韩信树大将军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壁垒出战,两军大战良久,韩信佯败,丢大将旗鼓,进入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
赵军空垒来战。
从间道至敌后的汉军二千轻骑趁机驰入赵军壁垒,拔去赵军旗帜,换上赤色的汉军旗帜。
背水列阵的汉军殊死抵抗,赵军不能擒获韩信,欲还壁垒休息,见壁垒遍插汉军赤旗,大惊,纷纷逃散,赵将不能禁止。
汉军趁势两面夹击,大破赵军,斩陈馀于汦水上,生擒赵王歇。
平定赵国地区后,韩信又采用李左车建议,按甲休兵,镇抚赵民;遣使燕国,使燕国望风归附。
韩信率军破齐,被封为齐王,引兵与汉王相会于垓下,消灭项羽,徙封为楚王。
后被人诬陷谋反,贬为淮阴候。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被吕后、萧何设计斩于长乐宫钟室。
背水之战,韩信以数万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充分展现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堪称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
鹿泉市以韩信射鹿得泉而名。
在西土门村建有韩信祠,为鹿泉八大景之一,1991年移抱犊寨峰顶。
崔行功
崔行功(?
—674年),祖籍博陵,曾祖伯让和祖父廉之皆为北齐官宦,曾任巨鹿太守,后举家迁居鹿泉土门。
(鹿泉由石邑析出,石邑在北齐时曾称井陉,土门关又名井陉关,故也有的史书上称其为井陉人)。
崔行功年轻时,就很有文才,受到晋昌郡公、中书侍郎唐俭的赏识,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唐俭征讨吕崇茂、刘武周叛乱的大批檄文、奏章等文表,皆出自崔行功之手。
贞观初年,崔行功得到唐太宗的重视,让他和魏征编纂《四部群书》。
贞观十五年(641年)右仆射高土廉、左仆射房玄龄等人奉诏撰修《文思博要》,也让崔行功参加。
贞观二十年(646年)至二十二年,崔行功被召入史馆,参加了《晋书》的编撰工作,表现出了他较高的史学才华。
高宗即位后,出任吏部郎中,因为他写的奏章和其他公文语言简炼、书法隽永,很受高宗赏识,令其兼通事舍人、内供奉,负责朝廷的引见礼仪等事宜。
后唐俭"款兵误国",行功受株连,被贬为游安(今广西怀集)令,高宗惜其才,不久便召回宫中,任司马郎中,与兰台侍郎李怀俨并主朝廷大典册,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等重要文件,后接任兰台侍郎。
咸亨年间,改任秘书少监,上元元年(674年)卒于任上。
崔行功博学多识,一生著作颇丰。
除参与《四部群书》、《晋书》的校理、编写外,文学方面有《文思博要》12卷、《崔行功集》60卷。
工书,尝书开元寺千佛记。
▲贾纬
贾纬(?
—952),五代史学家,镇州获鹿人。
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政治家贾耽的后代。
贾纬酷爱读史,曾任获鹿参军、邑宰。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8年)范延光镇守定州,表授为赵州军事判官,不久迁石邑令。
贾纬勤于撰述,以唐代诸帝实录自武宗已下阙而不纪,不惜重金征集各种有关零散材料,编为《唐年补录》,凡六十五卷,识者赏之。
后晋天福年间,晋高祖石敬瑭召贾纬为监察御史,不久又改太常博士。
当时,宰相赵莹监修国史,贾纬写诗抒发潜心治史的抱负:
“何当适所愿,便如升瀛洲。
”被赵莹荐为史馆修撰。
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下诏编修唐史,至开运二年(945年)《唐书》(后称《旧唐书》完成。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录》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
后汉时,贾纬任史馆修撰判馆事,奉诏与王伸等人修《后汉高帝实录》。
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取代汉隐帝,改元广顺,封贾纬给事中,仍主持史馆,参加编修《晋朝实录》。
贾纬“长于记注,应用文笔未能过人,而议论刚强,侪类不平之,因目之为贾铁嘴”。
广顺元年(951年)贬平卢军行军司马,积忧成疾,次年卒于青州。
《旧五代史》载:
纬妻以纬左迁,骇惋伤离,病留于京。
纬书候之曰:
“勉医药,来春与子同归获鹿。
”及讣至,妻一恸而终,果双柩北归,闻者叹之。
贾纬的著作除与人合作的《旧唐书》外,有《唐年补录》65卷,《五代晋高祖实录》30卷,《少帝实录》20卷,《五代汉高祖实录》17卷,《备史》6卷,《史系》20卷,《草堂集》30卷。
秦翰
秦翰(952-1015年),字仲文,真定获鹿县人。
十三为黄门,开宝中迁高品。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崔彦领兵数万进攻契丹,秦翰为都监,以善战闻名,宋太宗奖赏有加,称可委以重任。
淳化四年(993年)赵保忠谋反,李继隆率军讨伐,秦翰为监护,平夏州,擒赵保忠,因功加封崇仪副使。
咸平二年(999年)七月,秦翰为镇州、定州、高阳关排阵都监,在莫州以东打败契丹,追击斩首数万,夺回全部被劫掠的老幼百姓。
宋真宗下诏褒奖,调任定州行营钤辖。
咸平三年王均谋反,秦翰任川峡招安巡检使,督师攻城,五战五捷,身中流矢而不退,终于攻克益州,宋真宗特下手诏慰劳,秦翰因功被迁为内园使,领恩州刺史。
咸平四年(1001年)秋,辽兵南下,宋廷任命王显为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秦翰与杨延朗、杨嗣、张凝等并为前锋铃辖,大败辽军,斩首二万,阵前击杀辽军统帅铁林相公以及麾下将领十五员,辽军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尽丧。
是为著名的“遂城羊山之战”。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发动规模空前的南侵,一直打到澶州。
宋真宗亲征,秦翰调任驾前西面排阵钤辖,主管大阵之事。
秦翰预料此处必有一场恶战,率兵整修环城的防御设施。
工程完毕,契丹军队突然杀到,辽统军使萧达览亲自督战,被宋将张环用床子弩射杀。
萧曾设伏擒获杨继业,后又屡败宋军,威名甚著,他的死使辽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双方僵持于澶州一带。
秦翰率兵日夜防守,盔甲不卸达七十余日,直到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秦翰又继续驻守澶州月余。
秦翰驻守西陲多年。
先前,西部边疆没有藩篱屏障,秦翰规划要害之处,开凿深壕,合计用工三十万,由士兵数年完成,为后来宋军的戍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秦翰因功升迁为皇城使、入内都知。
大中祥符八年,秦翰参领营葺大内。
闰六月,在内廷官署中突然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上甚悼惜,为之泣下”,赠贝州观察使。
九年,重赠彰国军节度。
《宋史》评曰:
“翰倜傥有武力,以方略自任。
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
”“翰性温良谦谨,接人以诚信,群帅有刚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欢心。
轻财好施,与将士同休戚,能得众心,皆乐为用。
其殁也,禁旅有泣下者。
”
▲贾昌朝
贾昌朝(998—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人,五代史学家贾纬曾孙,宋大臣、学者。
宋天禧初(1017年)以颂辞赐进士出身。
初任晋陵主薄,除国子监说书。
侍读孙奭以老辞,荐贾昌朝代之。
因谏言多符合皇帝心意,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判国子监。
有朝臣提议用重金和各类丝织物诱契丹,使攻西夏,贾昌朝说:
“契丹许我有功,则责报无穷矣。
”力止之。
庆历二年(1042年)宋对西夏战争失败,贾昌朝上疏痛陈削兵权之弊。
又上书陈“边防六事”即驭将帅、复土兵、训营卒、制远人、绥蕃部、谨觇候,书奏,多施行之。
庆历三年(1043年)拜参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五年,拜相,拜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担举编修《唐书》。
庆历七年春旱,帝避正寝减膳,贾昌朝援引汉朝因灾异册免三公的故事,上表乞罢参知政事,遂任昌朝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
帝赐银饰坐轿。
随之因征贝州军校王则起义有功,移山南东道节度使,又移判郑州。
同年,拜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
年内,仍求外任,复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兼侍中,判郑州。
昌朝固辞仆射侍中,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母丧,去位。
服除,判许州,复判大名府河北安抚使。
嘉佑元年(1056年)封许国公,兼侍中,不久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枢密使。
嘉祐三年宰相文彦博请罢,谏官怕昌袁代相,乃言昌朝建大第、勾结宦官等,遂以镇安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侍中兼充景灵宫使,出判许州。
又以保平军节度陕州大都督府长史移大名府兼安抚使。
英宗即位后,徒凤翔节度使,加左仆射,进左仆射,封魏国公。
治平元年(1064年)以侍中守许州,力辞不许。
第二年因病留京师,以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卒,年68岁。
谥文元,御书墓碑:
“大儒元老之碑。
”著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122卷。
(注:
第一张贾昌朝像存疑,似与杜甫同;第二张来自大名史志网)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七个月过继二叔元格,七岁能诗,目为神童。
十四岁受业于泽州宿儒郝天挺,从学六年,博通经史,尤工诗。
二十一岁回故里,在定襄遗山读书,自号“遗山山人”。
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
为避兵祸,举家迁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后转徙登封。
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南渡,迁都开封,大批文人随之南迁。
元好问与金朝诗文名家交游,《箕山》、《琴台》等诗深得礼部尚书赵秉文赞赏,于是名震京师,誉为“元才子”。
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不就选。
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元好问关心民生疾苦,政治声誉非常高。
罢职镇平县令时值元宵佳节,百姓敬酒惜别;在内乡“劳抚流亡,边境宁谧”,丁内艰时“吏民怀之”;“知南阳县,善政尤著”。
天兴元年(1232),擢尚书省掾。
不久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天兴二年(1233),金朝守将崔立以汴京降蒙古,擢为左右司员外郎,参与《功德碑》事件,后随大批官员被羁押山东聊城,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今冠县)之间。
他抚养好友白华的孩子,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
天兴三年(1234)正月,哀宗自杀,金亡。
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49岁的元好问结束羁系生活,次年返回故乡忻州。
痛心金国的沦亡,构“野史亭”,以著述存史自任,奔走于河南、河北、山东、燕京广大地区,其采摭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至百余万言,元人编修《金史》多本其著。
蒙古定宗后称制二年(1250年),六十岁的元好问到获鹿定居(或云1252年、1254年),并在封龙山与张德辉、李冶一道讲学,并称“龙山三老”,他的学生王思廉后成为颇有名气的学者。
其《鹿泉新居》:
“宁州假馆又两年,未保东来不西去。
山城百家家有山,觌面呈山谁一顾。
卖书买得吕氏园,不谓全山举相付。
”
元宪宗七年(1257)秋九月四日卒于获鹿寓舍,归葬于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州韩岩村)。
元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诗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存散曲仅9首,具有开创性。
笔记小说集《续夷坚志》,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
附:
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双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史天泽
史天泽(1202—1275年),字润甫,祖籍永清县,后定居获鹿县岳村。
其父史乘直在蒙古军队攻金时,率先举家归降,受到蒙古贵族的重用。
天泽出身武将之家,“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十几岁时就随兄长史天倪镇守真定。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后金朝降将武仙复叛,杀史天倪,天泽募兵平叛,身先士卒,力夺真定,驱逐武仙,代兄为真定帅。
1229年太宗(窝阔台)即位,被任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
在灭金攻宋的战争中,身先士卒,勇猛善战,屡立战功,且曾拜为河南经略史,宣抚使。
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夏5月,被拜为中书右丞相,是元朝最早的汉人丞相。
元世祖至元初年加赠光禄大夫。
至元八年(1271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与伯颜自襄阳水陆并进,大举伐宋,任统帅,中途因病回到河北真定。
至元十二年二月七日(1275年3月5日)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赠太尉,谥忠武。
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立庙。
“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
及临大事,毅然以天下自任。
”史天泽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唯一的官至相位的汉族显贵。
他反对蒙古贵族的屠城之策,多次力谏蒙古统治者推行善政,《元史》评其“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比于郭子仪、曹彬。
”
史天泽出身武将之家,大半生戎马倥偬,四十始折节读书,尤熟于《资治通鉴》,立论出人意表。
长期镇守真定,为真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教育大兴、政治开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和民间文艺人才前来定居,元曲杂剧蔚然成风,和当时的大都、平阳,并称为元曲的三大发详地。
史天泽是封龙书院的主要支撑者,龙山三老李冶、张德辉、元好问的政治靠山。
▲贾居贞
贾居贞(1218—1280),字仲明,真定获鹿人。
甫冠为行台从事,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元太宗窝阔台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世祖忽必烈时在潜邸,知其贤,召用之,使监筑上都城(即元上都)。
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1260年),授贾居贞为中书左右司郎中。
贾居贞为官清廉,为人谦逊。
皇上要增加他的俸禄,他说:
“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
”刘秉忠推荐他为参知政事,他又推辞:
“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
”不拜。
至元元年(1264)拜中书参议。
至元五年,再为中书郎中。
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擅权,遭到猜忌,改有为给事中,同丞相史天泽等纂修国史。
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颜伐宋,贾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
留镇鄂州(今湖北武汉)时,“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等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地方局势。
十二年任参知政事,十四年拜湖北宣慰使。
至元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政,曾镇压李梓发、杜万一等反元武装。
贾居贞反对滥杀无辜,“有纵暴于民者立斩之”。
原江西行省逮捕了三百余家的人口,因为这些人家收藏宋末二王(即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号召抗元的檄文。
贾居贞一到任就把这些人全部释放,“元恶已诛,蔓延何为?
”只将所缴获的檄文全部烧毁。
至元十七年(1280),贾居贞以疾卒,年六十三。
赠推忠辅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追封定国公,谥文正。
《新元史》评贾居贞:
“貌粹言温,侃侃易直,性好学,军中以橐驼负书读之。
从世祖北征,犹进讲《资治通鉴》。
”
▲王思廉
王思廉(1238—1320),字仲常,真定获鹿人。
幼年从学于太原元好问。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经董文忠推荐,受世祖忽必烈召见,授符宝局掌书。
十三年,姚枢又举为昭文馆待制,迁奉训大夫、符宝局直长。
十四年,改翰林待制。
王思廉给世祖讲读《通鉴》,讲到唐太宗要杀魏征、长孙皇后进谏之事时,世祖让内官带他为皇后讲解。
后来,世祖让御史大夫、太师、御史中丞等要臣们一起听讲。
十八年,进中顺大夫、典瑞少监。
十九年,千户王著矫杀奸臣阿合马,事涉枢密副使张易,世祖密召王思廉:
“张易反了,你知道吗?
”王思廉说:
“我不清楚。
”世祖说:
“反了就反了,怎么不清楚?
”王思廉:
“僭号改元称为反,潜逃他国称为叛,群聚山林害民贼物称为乱。
张易这样的事,我真不清楚是不是称为反。
”二十年,升太监。
王思廉具有儒家的品格德行,世祖一直他对非常关心,待遇优厚。
裕宗居东宫,王思廉进言府中宜建学官,让左右近侍学习儒家经典,使他们识书明德,被裕宗采纳,并想要买宅第赐给王思廉,王思廉固辞。
二十三年,改任嘉议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兼少府监事。
籓王乃颜叛乱,世祖率兵亲征。
王思廉对留守段贞说:
“潘王反叛是因为领地太大,西汉晁错力主削藩是良策,应该给皇上进言。
”后来段贞把这话告诉了世祖。
世祖问:
“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道理呢?
”段贞说是王思廉说的,世祖非常赞赏。
二十九年,迁正议大夫、枢密院判官。
元成宗即位,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仍枢密院判官,后以病归。
大德三年起为工部尚书,拜征东行省参知政事。
七年总管大名路,八年召为集贤学士,十一年授正奉大夫、太子宾客。
仁宗即位后,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
延祐七年卒,年八十三,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恒山郡公,谥文恭。
旧志记载王思廉墓在城南五里,嘉靖初年见其坯土仅存,残碑秃卧荆间,……又阅十二年再过之,则墓碣漫然夷矣,不可复视。
思廉能诗,颇为当时文人所重。
他的诗《昭君出塞图》(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
)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曹时聘
曹时聘,字嗣山,获鹿县人,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第二年中进士,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巡抚应天(今南京),反对宦官增税害民,“公疏直陈,拯民涂炭”,“吴人德之”,建生祠于茅山(江苏金坛县西,今称大茅山)四时行祀。
自南京北归后,出守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被巡抚弹劾,遭罢拙。
后复凤阳府任军务提督,因赈灾有功又擢山东副宪,随后升任徐州兵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升任工部右侍郎,受命总理河道。
当年秋,黄河在丰(江苏省丰县)、单(山东省荷泽市)等地决口,曹时聘深入灾区察看,与沿河诸州县官员返复计议,定出治理方案。
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十动工,自朱旺口至小浮桥开挖浅水新河,全长170里,共分四大工段,由河南、山东、江苏137个州县正官分挑。
曹时聘“以治河比治兵”,制定严密的施工纪律和严格的质量标准,并经常到各工地进行察勘;他住在施工“前线”,时同民工一起挖河、筑堤。
第二年二三月间各工段陆续告捷,50余万民工无一伤亡。
工程验收时,曹时聘逐段“核丈所挑之渠、垒土之堤、两岸空隙之处”。
四月初九开闸放水,曹时聘回到朱旺,“目击黄河大溜直射新河之口”,“全河大势奔腾东,尽归新渠,实际故道”,实现了“黄河归槽(曹)”的宏愿。
在治黄期间,曹时聘丁太夫人忧去,天子问黄泇事宜,“公疏对凿凿”。
工程即将完工时,他把全家老小召到工地,表示曹家与新渠共存亡的决心:
如新开渠道成功即完成了“黄河归槽”的誓愿,如果失败,将“曹归黄河”,带领家小一同去黄泉见丁太夫人。
治理黄河之前,曹时聘在山东还完成了“开泇济运”工程。
泇河在山东滕县与峰县(治所在今枣庄市南)之间,南通淮河,与运河沟通即可在黄河泛滥期间保障漕运。
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翁大立始议,后舒应龙首开,刘东星攻坚试通,李化龙极力成河,至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曹时聘完成未竞之功,前后共35年。
清代治河专家尚书衔河道总督靳铺评价说:
“有明一代治河,莫善于泇河之绩。
”清光绪《获鹿县志》载:
“曹公设施奏议,诚先后治河者之宗也,厥功伟哉!
”
▲崔应麒
崔应麒,字献可,获鹿人,幼与高邑赵南星同学恒山讲堂。
隆庆五年中进士,历任五台、潍县、汲县的知县,颇著官声。
迁户部主事,历郞中,出知济南,再迁河南按察副使。
当时汝洛地区弄饥荒,饥民聚集为盗,崔应麒到任后练兵饬备,放赈救民,开凿汝水灌盐卤地,获得数千顷良田,当地民众感其恩德,在汝水渠上修建了生祠。
再进四川右布政使。
当时播州地区(今贵州遵义市)初定,杨应龙遗党吴洪暗暗勾结安疆臣(彝族土司),聚众数千人为乱,总督王象乾急请崔应麒商议对策,崔应麒“单骑往驰檄谕之”,暴乱很快得到平息。
督府举荐崔应麒升任左布政使,管遵义道事。
崔应麒一到任,就主持筑城堡、建驿舍、立学校、置屯田,移视险要,遍访百姓,不幸为瘴毒所侵,几乎不能动。
后又以右副都御使任陕西巡抚。
那时矿税为害人民,“秦税甲天下”,崔应麒到任后,立即赈饥罢税,允减三分之一,使百姓得以安宁;修缮工事,加强战备,逐步赢得边事安定。
后升任兵部右侍郎,又因平播州的军功进一级。
不久,因瘴毒病发告归获鹿老家,四年后病死。
崔应麒沉默廉直,义所当为则不避劳怨。
任潍县县令时,因为宽待拖欠赋税钱粮的百姓,被朝廷罚俸三年,以至靠赊卖家产养活自家;清理藩镇侵占的田地给百姓耕种,被推官弹劾也不屈服;浔阳关差役横行霸道,原来的官员不敢得罪,他上任伊始就斥退了一百多人。
崔应麒用兵有谋略,每次出战必能获胜。
回老家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倨傲神色,刚进村子就下了车,见了老人赶忙上前躬身问好。
一次拜访友人,村中妇女孩子在路旁迎候,认为崔巡抚一定是车马喧哗、非常显赫的。
不一会,一位头戴角巾、身穿布衣的老人驾着牛车走了过来。
有认识的说,这个人就是崔巡抚。
人们赞叹崔巡抚真俭朴啊。
过去获鹿城向阳街有为纪念崔应麒所立的“恩荣三代坊”。
泰山经石峪西侧,有崔应麒草书的七言律诗《题晒经石水帘》:
“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
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薯凝烟。
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
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
”刻于万历十九年。
魏天贵
魏天贵(?
-1638年),字崇禄,降壁村绅士。
有三个儿子:
知节、知蕳、知策,都是诸生,而知策善骑射。
清朝统治者在尚未入主中原之前,曾多次发兵侵入关内骚扰杀掠。
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八九月前后由关外发兵,多尔衮所部傍太行山东麓进犯,所到之处,明将“率皆溃遁”,占据正定后,又进兵获鹿。
消息传来,魏天贵对三个儿子说:
“清兵要打到我们县了,我们必须立即进城,一同抗击清兵。
”于是带领全家进入县城。
县城被清军被围,魏天贵和正定府通判、署获鹿县事吕之荫等人共同商议守城大计,命令知策守东南,知节守西北,和千总刘邦祚、王振基、吕汉等人统乡勇同心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