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6975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docx

贵阳市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贵阳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喜剧包括《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哈姆雷特》。

B.陆游在《游山西村》中,除了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的品质外,还含蓄地批判了他们宣扬迷信、拜神求佛的陋习。

C.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所讲的事情是“三顾茅庐”。

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放翁”,住所旁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又自号“五柳先生”。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        (成竹在胸、点石成金)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     ,     ,     ,笔触如刀刻,因而更胜“力透纸背”。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更遑论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   (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2.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坯(pēi)料      粗糙呆板         题款

B.酣(hàn)畅      最负盛名         韵味

C.釉(yòu)        竟相追逐         精湛

D.遑(huáng)论    凝练浑厚         浸透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竹在胸    惟妙惟肖     相得益彰

B.成竹在胸    栩栩如生     异曲同工

C.点石成金    栩栩如生     异曲同工

D.点石成金    惟妙惟肖     相得益彰

4.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 

②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

③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

④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南京大屠杀》选段完成各题。

1986年8月11日上午10点,南京,浓郁的梧桐树荫掩映着五光十色的橱窗,夏季时装大展销的广告吸引着对对情侣的目光,欢腾跳跃的迪斯科乐曲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一如平日,生气勃勃,和平繁荣。

我在一条小巷口下了公共汽车。

与我同时下车的,还有一位身体瘦弱的老太太。

她手里挎着菜篮。

如果不是那像被人撕咬过的残缺的右耳,我也许不会注意她。

她步履蹒跚地走了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瞪大了的眼睛里流露出恐惧和绝望,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

随即她怪叫一声,抛下菜篮,转过身没命地奔跑,还不时抓起路边的脏物向后扬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老太太又发疯了,唉!

”行人驻足,回头。

她弱小的身躯剧烈地摇晃着,终于栽倒在地,口吐白沫。

我和几个路人把她送进医院。

两鬓斑白的H医生很生气地用听诊器敲着桌子问:

“是谁让她到老槐树那儿的?

H医生告诉我,这位老人叫静缘,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他惨遭日本鬼子蹂躏,地点正是那棵老槐树下。

我被极大地震动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里的裂痕。

那该是何等的令人发指的暴行!

……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痛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颤栗。

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数计的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嚎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5.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子属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6.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7.“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

8.“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他惨遭日本鬼子蹂躏,”与选文第一段中那句话照应?

9.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与菖蒲花

余喜华

小时候,我怕生、腼腆,又很淘气,经常疯得不见人影。

于是,奶奶常摸摸我的头,笑呵呵地说:

“你这孩子,菖蒲花一样。

不知何时起,菖蒲与端午有了联系。

南方人家端午节用菖蒲茎叶剪成菖蒲剑,插在门上或挂在床头。

菖蒲根可泡白酒,奶奶就把菖蒲酒涂在我的额头、手足,说能驱病辟邪。

端午那天,江南人大多吃粽子,我们却习惯吃食饼筒。

食饼筒的皮是糯米粉做的。

奶奶亲自动手和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圆饼,在铁锅里烙熟。

再用卤肉、鸡蛋丝、洋葱炒黄鳝等做馅料,一筒一筒包起来。

等到好吃的食饼筒上桌,奶奶往往汗流浃背了。

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当时,家乡的水沟里,长满菖蒲,半人高的茎叶随风摇曳。

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

菖蒲生性不贪阳光,不怕苦寒,安于淡泊,正是奶奶的写照。

回顾奶奶一生,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

奶奶虽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但她聪慧识大体,家境清贫,却安贫乐道。

家里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始终是爷爷的贤内助;对外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是道地里的邻居,还是同村的乡亲,哪家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出手相助……

有年端午节,记得一家人吃过食饼筒后,奶奶带着我,和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起摇着小船,沿着村里的河道,一路烧纸钱撒向水里。

据说屈原因悲叹国运,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祭奠他,都要在端午这天向河里投放粽子,烧纸钱祭河神,以求庇佑。

小船经过河道,一路烧白的纸灰,宛如满天梨花飞舞,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然后一片片沉入河底。

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明白其中寄托的含义。

回想起来,她们将纸钱抛向河流时,或许并不知道端午与屈原有关。

不过,她们不仅仅是祈愿逝者安息,更多的是祈愿生于斯、长于斯的村人和子孙后代们平安、幸福。

祈愿这条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人的不竭河流,永远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动力。

其实,菖蒲也好,端午也罢,就算是奶奶说我像“菖蒲花”,其实都无关我们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但在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许多像屈原这样的英雄,更多的则是像我奶奶这样一生朴实、默默无闻如菖蒲一样的人。

他们悄悄去来,平凡而伟大。

“菖蒲花”,这种象征着端午节的花,我至今只听说而没见过。

如今,奶奶离世已多年。

每当端午节,家家户户还会插上菖蒲剑,那样清秀淡雅,又是那样可爱可亲,我就会想起奶奶口中的“菖蒲花”。

“菖蒲花”,永远难忘“菖蒲花”。

(选自《文学港》2016年第三期,有删改)

10.本文以“端午与菖蒲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1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或语句的表达效果。

(1)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菖蒲花”象征着端午节,也象征着奶奶的祈愿,但实际上这种花我只听说而没见过。

B.奶奶带着我,摇着小船,经过河道时一路烧纸钱并撒向水里是专门为了纪念英雄屈原。

C.第7段的加点词语可以这样批注:

“平凡”的身份,“伟大”的品格,两者不矛盾。

D.文章结尾句为直抒胸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菖蒲花、对儿时生活和对奶奶的怀念。

13.结合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如邓稼先、鲁迅、韩麦尔、小弗朗士、老王等,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特点写一句话。

晒太阳能让人上瘾 

①你还不完全了解的太阳光补品太阳光是生命的补品,这已经成为常识。

因为人们早就知道,阳光照射可以促进人体皮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最重要的是,晒太阳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3,借此促进钙质的吸收和骨骼的生长。

但仅仅知道这些,还是比较肤浅的。

②近年来,科学家又先后发现了太阳光对生命健康的诸多益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太阳光补品内涵的理解。

如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人员对1990-1992年招募的29518名女性,进行了为期20年的日光浴情况跟踪研究。

20年之后,有2545名参试女性病故。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暴露于紫外线最多的女性的死亡率为1.5%,而避免日光浴的女性死亡率为3%,后者的死亡风险是前者的2倍。

这表明,缺少日晒会危及生命。

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对各地儿童食物过敏、湿疹和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在日照时间较短地区的儿童发病率相对要高。

④研究还发现,日光照射可以改变人大脑中某些信号物质的含量,使人情绪高涨,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上午晒太阳半小时,对精神萎靡、有抑郁倾向者效果尤为明显。

而且日光浴对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如冬季抑郁症等有一定作用……

⑤太阳光可能变成“毒品”太阳光对我们来说虽然是补品,但是,如果晒过头了,就会变成“毒品”了。

⑥人们已经知道,如果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那么就会增加人患皮肤癌的几率。

因为人们接受太阳光暴晒的机会比接触其他致癌物的机会高得多,所以皮肤癌的患病率自然比其它任何癌症都要高。

美国科学家还证实,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会削弱头发角质层,令头发变脆、易脱落。

而先前的研究还发现,频繁晒太阳会干扰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引发多种复杂疾病。

⑦让人意外的是,太阳光不但可以变成“毒品”,还可能变成容易让人上瘾的“毒品”。

如前不久,美国哈佛医学院以及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就对一些痴迷于日光浴的人进行了研究,他们想搞清楚这种痴迷于晒太阳的习惯是出于无聊,还是因为上瘾。

⑧研究小组将部分剃毛的小白鼠放在紫外线下照射,1周照射5次,一共持续照射6个月,而每次的照射量,相当于浅肤色的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正午的太阳下晒20到30分钟。

结果发现,小白鼠表现出了上瘾症状:

小白鼠体内会产生一种名为β-内啡的激素,这种激素会与阿片受体结合——这种结合与小白鼠对海洛因及相关的毒品的反应是一样的。

在随后的试验中,用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小白鼠,结果发现小白鼠就像瘾君子对毒品有了耐药力一样,对之前的紫外线照射量有了抵抗力,它们需要更多的紫外线照射量才能满足它们的“快乐”。

⑨令人惊奇的是,当对小白鼠停止进行紫外线照射后,它们出现了典型的戒毒反应,包括抖毛、爪子发抖和牙齿打颤等。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太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能让人上瘾的“毒品”,那些痴迷于日光浴的人之所以痴迷到不怕日晒造成皮肤癌的程度,很可能是上瘾造成的。

⑩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新发现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太阳光对人体健康的细微影响,同时也提示人们,既要重视晒太阳,又要认真把握晒太阳的度,做到适度而不过度。

14.下列对第②段未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

B.作比较

C.列数字

D.分类别

15.下列关于本文说明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近年来,科学家又先后发现了太阳光对生命健康的诸多益处”一句中“先后”一词删去后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B.第③段“生活在日照时间较短地区的儿童发病率相对要高”一句中“相对”一词不能删掉。

C.第⑤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生动说明。

D.第⑨段“那些痴迷于日光浴的人之所以痴迷到不怕日晒造成皮肤癌的程度,很可能是上瘾造成的”一句中“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晒太阳可以促进人体钙质的吸收和骨骼的生长,因此小孩多晒太阳有可能增长个子。

B.研究表明,缺少日晒者比日晒充足者得病率高。

C.日光浴可以使人情绪高涨,对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有一定作用。

D.太阳光不但可以变成“毒品”,还会变成容易让人上瘾的“毒品”。

17.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

B.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

C.第⑤段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D.第⑩段告诉我们晒太阳要把握,不宜过长,又不可完全避免。

四、句子默写

18.按要求填空。

(l)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2)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诗人体察人间冷暖,为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振臂高呼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完整默写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

“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

“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

“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

”公复止。

或曰: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

修建。

②颠踬:

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

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

停止。

19.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无地置土                (4)公遂止

20.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1.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22.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六、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3.本诗作者是_____代诗人,字______,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______。

24.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

25.结合诗中语句,谈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名著阅读

26.名著阅读。

(1)《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

下列选项不是书中描写的昆虫的一项是()

A.圣甲虫 老象虫   B.朗格多克蝎 隧蜂

C.蚊子 蜻蜓       D.豌豆象 绿蝈蝈

(2)根据表格中动物的生活习性,请填写相对应的动物名称完成阅读卡片。

生活习性

善建巢穴

管理家务

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地下潜伏4年

阳光下歌唱5周

动物名称

蟋蟀

     

     

(3)下列有关名著内容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B.《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英国昆虫学家,书中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重。

C.《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全书从古到今,由浅入深,为我们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D.《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因为它第一次对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质疑。

八、作文

27.作文任选一题作文。

(1)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长大了。

变得不再爱哭、不再孤独、不再空想、不再胆小……请以“不再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如填自卑、天真、害羞、等待、贪玩、想家、赶时髦、拥有宁静、相信眼泪、低人一等、放纵自己……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倾听是增长知识的捷径,倾听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倾听是陶冶情操的妙法,倾听是修样品德的良方……

听师长的教诲,听自然的乐章,听历史的回音,听未来的呼唤……

倾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倾听在人生中意味深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可以叙写故事,也可以发表看法,题目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