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十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届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十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十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十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届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十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注: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
1.(2015·福建龙岩一模·13)学者徐增阳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B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山东潍坊三模·13)《晚清七十年》载:
“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_
【答案】C
3.(2015·山东淄博高二第二学期期末·9)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依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平等,而以文治国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B项错误;分科考试不符合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C项错误;重视教育,不符合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广东潮州二模·1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海禁”政策;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设通判是宋朝的史实,不属于明清,故①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了“收敛性”,故②正确;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体现了“收敛性”,故③正确;明清时期的海禁,体现了“收敛性”,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2)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
材料说明了( )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公民具有实际的权利,故A项错误;城邦鼓励派别竞争是最表象的内容,并不是采取该措施的主旨意图,故B项错误;法律并不是不保护公民的权利,只是剥夺不关心政治的人的权利,故C项错误;民主在保证一部分人的自由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自由,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17)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
“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
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
”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考点】罗马法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对窃贼反击的界定,与保护平民和贵族无关,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罪轻罚,故C项错误;材料清晰的界定了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5·吉林长春三模·33)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 )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迄今为止,英国都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最早具有宪法性的文件是《大宪章》,故A项错误;根据“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军事权、财政权等,对王权进行了限制,故B项错误;根据“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材料在强调《权利法案》除了在王位继承方面有创新以外,只是将原有法律进行汇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故C项正确;《权利法案》在法律上确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故D项错误。
_
【答案】C
8.(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19)这部宪法只有六千多字,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基本维持原框架,游刃有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它被称为“一群天才设计的,而蠢才都能运行的制度”。
材料中的这部宪法是( )
A.《权利法案》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英国《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到现在有300多年,故A项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颁布于1787年,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协调了美国各方面的矛盾,体现了题干的要求,故B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1871年,到现在只有100多年,与题干材料“二百多年来”不符,故C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875年,到现在只有100多年,与题干材料“二百多年来”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5·江苏常州高三期末·14)历史学家布拉赫尔称某国的政治制度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
他指的是( )
A.德意志帝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 B.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
C.中国维新派倡导的君主立宪制 D.中国清政府实行的君主专制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1871年,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是民主化,而德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皇帝权力巨大,是“逆时代而动”,故A项正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顺应时代潮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维新派倡导的君主立宪制,顺应了时代的趋势,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清政府的君主专制,是百分之百的专制,而不是“半专制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5·山东潍坊三模·1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清朝( )
A.重获国家之独立 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 D.对世界全面开放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独立之言,故A项错误;列强对中国不可能和平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理衙门,英国设立使馆,设立外务部”体现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对世界全面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5·江西赣州高三期末·15)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脱离了农民阶级,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D项错误。
_
【答案】A
12.(2015·天津河西一模·5)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C.开始研究政治改革 D.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不足。
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落后,开始研究政治改革,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故D项错误。
_
【答案】C
13.(2015·吉林长春高三起点调研·18)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思想方面,故A项正确;B.C.D项侧重政治方面,故B.C.D项错误。
【答案】A
14.(2015·北京东城一模·17)“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
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說、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
以上述宣言开始的运动(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 D.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从“山东亡,是中国亡矣”,可知背景是反对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国际地位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外来侵略者,没有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发展到上海时形成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全国爱国运动,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与五四运动1919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5.(2015·湖南张家界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4)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
这属于( )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考点】国共十年对峙
【解析】中共中央的这种计划和号召明显是脱离中国国情,不符合当时的革命实际,故
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共中共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高估了自己实力和革命形
势,而不是低估自己实力的右倾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行动计划,没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高估自己实力,属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从其计划要夺取中心城市来看,带有明显的苏俄城市中心论的影子,并非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而是不顾自己国情,照搬照抄苏俄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16.(2015·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9)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反映出( )
A.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是蒋介石下令“以十八集团军……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说明国民党也开展敌后抗战,故A项正确;“以十八集团军为准则,加强的是游击战”并非全面开展游击战,故B项错误;根据“蒋介石下令”说明是国民党的抗战,国民党是正面战场而非敌后战场,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一致,国民党始终主要以阵地战为主,坚持片面的抗战路线,这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是不一致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17.(2014·山东烟台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论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因素有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历史土壤,由此可以看出爆发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故D项正确。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故A项不正确。
材料论述的不是俄国十月革命意义,而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因素,故B项不正确。
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故C项不正确。
【答案】D
18.(2015·福建莆田一模·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共同纲领》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指导方针,故B项正确;《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故C项错误;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
19.(2015·广东汕头二模·1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孤立中国的政策
C.美国认为美中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D.美国希望瓦解中苏同盟关系
【考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从“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可知美国要结束孤立中国政策,改善与中国关系,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接受孤立中国,故B项错误;从“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可知当时的苏联与中国关系恶化,而美国与中国矛盾减弱,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恶化,题中美国采取的措施是在中苏关系恶化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20.(201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3)右幅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 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
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标志冷战格局正式拉开的是杜鲁门主义,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美国主观上试图控制欧洲,遏制苏联,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美国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欧洲一体化晚于马歇尔计划,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
【答案】D
21.(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22)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以美苏争霸为主导,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
所以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与题干中所示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日本,故B项错误;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和中国崛起体现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表现出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故D项错误。
_
【答案】C
22.(2015·吉林长春二模·35)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
“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
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材料“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主要强调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的必然性,而非经济一体化,故A项错误;全球经济一体化利弊从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材料无从体现,故C错误;“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可知作者旨在强调全球政治一体化是历史大势所趋,故D项正确。
_
【答案】D
23.(2015·河南商洛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故A项错误;B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与题目相符,故B项正确;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翻车属于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
24.(2015·广东广州二模·1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
25.(2015·福建宁德一模·10)清代《景德镇陶录》载:
“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B.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C.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D.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从“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可知陶瓷业分工较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可知,陶瓷业存在雇佣工人给工人工资的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人领取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完成的工作量给予工资,与材料按月固定发给工资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地下印利、做坯等工”“画作上工”发给工资的时间不同可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_
【答案】C
26.(2015·吉林三模·27)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
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