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6853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docx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稿

  篇一: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

3月24日

  周次:

第三周

  参加人:

全体数学教师

  缺勤:

  中心发言人:

谷永华

  集体备课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部分内容:

轴对称、镜面对称、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

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延伸到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

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

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

第一节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

  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的、感性的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例2先让学生仿照书本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第六节的内容是镜面对称,也就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

只要让学生观察图片、照镜子,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3、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难点:

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时间

  本单元内容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谷永华:

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

  篇二: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1

  李集中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中心发言人:

田利华

  田利华,胡杰,房灵娟,田云峰,陈广亮,冯建荣,参加人员:

邢士印,王振海,

  卢来珍,张艳

  缺席人员:

  地点:

李集中学教学楼一楼多媒体教室

  研讨内容:

  本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开始,是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基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

  习中也会经常用到。

围绕三角形的概念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围绕三角形三边

  的关系开展探究,以提高学生操作、探究、归纳、表达的能力。

  研讨记录:

  田利华:

我在教学的中重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小组合作交流来得出三角形三

  边的关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有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边的

  性质。

  预期目标:

  突出重点:

通过学生动手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动手做题,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附:

教案稿

  认识三角形

(1)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

  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

  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探索、归纳总结。

  准备活动:

  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在右下图中你能用符号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吗?

  2、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三条边分别是,三个内角分别是。

  3、分别量出这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

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为什么?

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

长度为7cm的木棒呢?

  二、巩固练习: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为什么?

(单位:

cm)

  

(1)1,3,3

  

(2)3,4,7

  (3)5,9,13

  (4)11,12,22

  (5)14,15,30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

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有个

  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又有个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2cm,另一边是9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另一边是7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课堂检测: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为什么?

(单位:

cm)

  

(1)2,3,3

  

(2)3,5,7

  (3)5,9,14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cm和1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

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有个

  若X是剞,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又有个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4cm,另一边是9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6cm,另一边是10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小结:

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作业:

课本P85习题:

1,2。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1)

  例:

解:

∵3三根木棒<13

  ∴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

  同理3cm也不能,7cm能。

  参与教师议课:

  邢士印:

老师提出:

首先,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是学生们熟知的或身边的事实,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联系实

  际。

  王振海:

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同于过去学习函数知识初步时的单纯依赖模仿和刻板记忆,而是在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两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初步形成函数的思想,学生是乐于参加这

  种学习活动的。

  胡杰:

次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那种课堂教学的主

  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充当数学学习的主人.房灵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中的“温度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充分形成函数思想的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他们的作法。

  田云峰: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求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浅人深,逐层递进,从基本到简单开放,以问题串的形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这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基础,所以讲时应该放慢速度。

  邢士印老师提出:

从教材上看,这节课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比较多,所以这处理这些

  环节时,应该注意掌握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时的目的,有时学生会不知道要得到什么。

  以在让学生做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做的目的。

  张艳:

要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发

  展。

总体说来,这节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课堂的应有特色,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卢来珍老师提出:

以前我们在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于动手操作这一块,有不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归纳所得到的结论,还有一块就是学生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时,不知如何书写大于一个数而小于另一数的形式。

  王振海: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图形的思想,并获得数学

  活动的经验,展现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胡杰老师提出:

在安排练习时要多让学生做些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求第三边的取值

  范围,也可以多加一问,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是奇数或者是偶数时三角形的周长。

  结论:

建议田利华老师,对本节教案按照与会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修改后作为本

  届学生学习本节的教案实施。

  篇三:

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主讲稿

  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主讲稿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一)

  集体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掌握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

  3、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6、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

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逆向变形来解决因式分解的问题。

  三、教具、学具

  硬纸板、投影仪、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活动

(一)设置情境

  情境1:

手工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在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请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设置悬念,无疑为课堂内容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和氛围。

  (学生通过交流,会想到水平和竖直两种不同方向的剪拼方法,包括其它方法,都应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思考:

(1)怎样表示左图和右图的面积?

你认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你是怎样想到这种简拼方法的?

请解释你的做法。

  情境2:

求999+9992的值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兴趣,能迅速找出一些不同的速算方法,很快想出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变形,设置这样的情境,由数推广到式,效率较高。

  情境3:

观察分析

  把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a(b+c+d)=ab+ac+ad①

  反过来,就得到

  ab+ac+ad=a(b+c+d)②

  这个式子的左边是多项式ab+ac+ad,右边是a与(b+c+d)的乘积。

  思考

(1)你是怎样认识①式和②式之间的关系的?

  

(2)能用②式来计算375×+375×+375×吗?

  (3)②式左边的多项式的每一项有相同的因式吗?

你能说出这个因式吗?

  活动

(二)认识公因式

  1、概念1.多项式ab+ac+ad的各项ab、ac、ad都含有相同的因式a,称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commonfactor)。

  2、观察分析

  ①多项式a2b+ab2的公因式是ab,……公因式是字母;

  ②多项式3x2-3y的公因式是3,……公因式是数字系数;

  ③多项式3x2-6x3的公因式是3x2,……公因式是数学系数与字母的乘积。

  分析并猜想

  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时,要从和两方面,分别进行考虑。

  

(1)如何确定公因式的数字系数?

  

(2)如何确定公因式的字母?

字母的指数怎么定?

  【说明:

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找多项式公因式的方法和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积累找公因式的方法和经验,并能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来纠正解题中的常见错误。

】练习:

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8x-16

(2)a2x2y-axy2

  (3)4x2-2x(4)6a2b-4a3b3-2ab

  概念2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的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factorizationfactoring)。

  【说明:

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需要学生多层次的感受,教师不要期望一次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

这时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受,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课本)P71练一练第1题

  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1)ab+ac+d=a(b+c)+d;

  

(2)a2-1=(a+1)(a-1)

  (3)(a+1)(a-1)=a2-1

  2、你能另外举2个因式分解变形的例子吗?

  【说明:

学生自己举例,再小组讨论交流,充分暴露学生在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分歧较大的问题如x-1=x(1-1/x)等再全班交流,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准确区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是两种互逆的变形。

  活动(三)例题探究

  例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a3b-9a2b2c

(2)-2m3+8m2-12m

  解:

(1)6a3b-9a2b2c

  =3a2b?

2a-3a2b?

3bc……(找公因式,把各项分成公因式与一个单项式的乘积的形式)=3a2b(2a-3bc)……(提取公因式)

  

(2)-2m3+8m2-12m

  =-(2m?

m2-2m?

4m+2m?

6)(首项符号为负,先将多项式放在带负号的括号内)=-2m(m2-4m+6)(提取公因式)

  【说明: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公因式,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作为题后小结。

  

(1)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后,括号里的多项式有没有公因式?

  

(2)用提公因法分解因式后,括号里多项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

  (3)你认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和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两种变形是怎样的关系?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采取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最后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作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认识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第(3)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验证因式分解的正确性。

  例2辨别下面因式分解的正误并非指明错误的原因。

  

(1)分解因式8a3b2-12ab4+4ab=4ab(2a2b-3b3)

  

(2)分解因式4x4-2x3y=x3(4x-2y)

  (3)分解因式a3-a2=a2(a-1)=a3-a2

  解:

(1)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漏掉了一项。

  

(2)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中仍有公因式。

  (3)错误,分解因式后,又返回到了整式的乘法。

  【说明:

这些多是学生易错的,设置例2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例1的成果准确辨别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对因式分解的认识更加清晰。

本例仍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3(选用)分解因式(a+b)2-2(a+b)

  解:

(a+b)2-2(a+b)=(a+b)[(a+b)-2]=(a+b)(a+b-2)

  【说明:

公因式(a+b)是多项式,属较高要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单项式过渡一下,如设a+b=m即可。

  练习:

1、课本P71练一练2

  2、课本P71练一练3

  3、课本P71练一练4

  4、(选做)你能根据下图写出几个等式吗?

你写出的等式中哪些是整式乘法的变形?

哪些是因式分解的变形?

  a

  abc

  活动(四)拓展提升

  1、已知a+b=7,ab=6,求a2b+ab2的值。

  2、已知m、n为自然数,且m(m-n)-n(n-m)=7,

  求m、n的值。

  活动五、小结

  通过学习,

(1)你认为因式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常见错误?

  

(2)你有办法检验多项式分解因式的结果的正确性吗?

  (3)公因式可能是多项式吗?

如果可能,那又当如何分解因式呢?

举例尝试。

  (4)你还有什么新的认识与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