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82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docx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毛泽东

◇单元目标◇

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2.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自主思考的习惯。

3.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

4.进行新闻写作,并加以整理,制成报纸或新闻网页。

◇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新闻基础知识,特别是要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2.提示学生阅读新闻作品应当关注的重点,指导他们从“新闻的角度”阅读新闻作品。

3.指导学生熟悉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理解新闻作品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4.配合教材内容,引入多种教学资源。

适当提供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1 消息二则毛泽东

◇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重大战役。

文章巧妙的结构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两则新闻结构清晰,事实准确,行文精粹,言简意丰,同时又恰当地体现出作者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难点: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硝烟弥漫的岁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芜湖(wú)   荻港(dí)   溃退(kuì)

泄气(xiè)督战(dū)要塞(sài)

摧枯拉朽(kū)     锐不可当(dā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经营:

谋划、安排。

业已:

已经。

锐不可当:

形容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摧枯拉朽:

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背景链接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构筑长江防线,于1949年4月20日,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三、了解文体知识

新 闻

1.概念

(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①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②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告知公众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结构

(1)新闻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②导语:

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

承接导语之后,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

新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结语:

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2)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3.要素

新闻一般必须具备“六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时还加上How(如何),即“5W+1H”。

4.特点

(1)三大特点:

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2)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

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

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明确:

时间:

1949年4月21日。

地点: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敌军。

事件:

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3.速读课文,理清本则消息的结构。

明确: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步骤二:

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1.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但是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

请说出自己的感受。

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明确: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

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简要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

因为敌方“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细读课文,按要求品析下面两句话。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明确:

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突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明确:

不能。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

精心筹划三个半月的防线却毫无抵抗之力,更能凸显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与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3.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应该是中立的、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找一找本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防线的崩溃。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步骤三:

目标检测,拓展延伸

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人民日报韩国江陵2月22日电 22日晚,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队选手武大靖以39秒584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了由他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平昌冬奥会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冬奥会历史上获得的首枚男子项目金牌。

示例:

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武大靖夺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分析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要素、结构,了解了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到了作者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课后要养成经常阅读新闻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写新闻:

就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

【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了解了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月22日下午开始,国民党军开始全线退却。

22日22时,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

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理清这则消息的要素。

明确: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步骤二:

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

“百万”是实数。

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2.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明确:

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于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4.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后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详略安排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步骤三:

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1.联系上下文,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

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明确:

②句好。

“突破”有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之意。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比“到达”含义丰富,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2)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

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明确:

②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2.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

①准确。

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②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步骤四:

目标检测,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不超过20个字)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 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做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

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做了展望。

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示例:

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

(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三、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

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学习这两则消息,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消息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布置作业

1.修改上节课所写的消息。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课后反思◇

可取之处: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语言的品味,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

而第一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