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822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docx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

一、古代部分

(一)原始社会

1、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2、教育的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知识及道德规范教育其它:

宗教教育、美育、军事体育

3、儿童教育的方法

观察与模仿、尊长的讲授及示范

(二)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

1、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内容及特色

教育目的:

培养性格坚强、英勇善战的军人,以确保对奴隶与平民的统治,并支持对外的掠夺或防御战争。

教育内容:

忍受、控制和意志锻炼、观摩成人活动——5岁或6岁、7岁后教育——教育场训练

教育特色:

婴儿检视、斯巴达式的训练、训练效果——国家机器(军人)

2、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内容及特色

教育目的:

训练身强力壮的军人,培养具有多种才能、能说会辨、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

教育内容:

身的教育、心的教育、宗教和道德教育

3、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盛行私人办学,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竭力培养奴隶主子弟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辨。

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4、基督教的儿童观述评

积极方面:

严禁杀婴或弃婴、开启收养机构

消极方面:

原罪的儿童观(原罪论、赎罪论、禁欲主义)、体罚的教育手段

5、苏格拉底:

产婆术,美德即知识(知识即善)

美德即知识:

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

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

方法构成:

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6、柏拉图:

“理念论”,三等级理论,教育体系,对学前教育的论述及历史地位和贡献。

哲学观:

——“理念论”理念:

世界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叫做“理念”(idea)。

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世界:

一个是现象世界(即客观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即精神世界)。

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现象世界是虚幻的、无常的,是理念世界的淡薄的阴影和“分有”的结果。

三等级理论:

在柏拉图理想的国家中,将神的最优创造物——人分为三个等级,即金、银、铜铁质三等的理论。

他认为金质的人(哲学家)其特性是理性发达,只有他们才能认识最高的理念——善,并根据“善”来治理社会,从而达到天下太平。

这一部分人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上层统治者。

银质的人(军人)其特点是意志刚强、勇敢,他们适合担当卫国者的任务。

铜铁质的人则以贪欲为特征,只宜成为工农商各业的劳动者,他们应习惯于克制欲望,服从前两种人的领导。

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国家才能维护正常的运转。

另外,“公道”是这三个等级的人所共有的品质,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可越级行事。

教育体系:

(1)胎教

(2)0~6岁:

幼儿教育(3)6~18岁:

普通教育。

学习音乐以陶冶心灵,体育运动以锻炼身体。

以上阶段,为国家全体公民都享受的教育。

(4)18~20岁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除继续受音乐教育外,还应该学习初步的科学知识,这是一个军人所必需的。

(5)20岁后,高等教育。

(6)20~30岁,选拔少数人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谐音学等高级课程,为掌握辩证法,成为哲学王做准备;(7)从30~35岁,再挑选合适的人完整地学习辩证法;从35~50岁为实践时期,掌握了辩证法的哲学家在最高的统治地位上为公众服务;(8)到50岁时真正的哲学家(哲学王)已经认识了“善的相”,他们既可以从事哲学研究,在轮到他们时也可以统治城邦。

学前教育的论述:

1.学前教育阶段的划分:

他提出实行儿童公育的制度。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

(1)婚配和育儿都由国家负责。

(2)把儿童从出生到6岁作为学前教育期。

这个时期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段:

即O~3岁,为第一阶段;3~6岁.为第二阶段。

在前一个阶段,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育院,由乳母养育,并对婴儿用摇篮曲、儿歌施加教育的影响。

在第二阶段,即儿童满3岁后,要集中到附设在神庙里的儿童场里去,由保姆监护。

2.教育内容

认为和谐的教育应当是:

“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柏拉图为幼儿安排了广泛的教育内容,包括:

故事、寓言、诗歌、音乐、艺术;体育锻炼等。

3.教材的选择

1、课程实施。

柏拉图认为,开始教育,应是先教音乐(包括故事),后教体操。

认为讲故事是进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2、选择教材。

特别重视对故事材料进行选择。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要精选教材的人。

4.对游戏的论述

1、游戏的意义。

指出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重要活动,成人宜予满足儿童天性的这种要求。

2、游戏原则。

游戏应遵守一条原则,即游戏的内容和方式必须:

符合法律精神,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这种关于游戏的论述自相矛盾:

一方面他重视儿童的游戏,主张为他们提供游戏的机会以符合其天性;

另一方面他又要强迫儿童局限于同样的游戏方式、玩同样的玩具,实际上又限制了儿童的发展。

7、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从政治角度)认为人的灵魂(心理)有三个部分:

理性部分、意志部分和感情部分.

灵魂的学说(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1)植物部分,即身体的生理部分;

(2)动物性部分,指本能,欲望和情感;

(3)理性部分,即真正的人性部分。

教育的顺序:

体育、德育和智育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只是低级的部分应服从高级的部分,即体育应服从德育,德育应服从智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灵魂的高级部分,即理性部分和意志部分。

他主张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的教育,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由教育(闲暇教育)理性与自由教育

(1)追求理性——自由人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

人只有充分运用、发展其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

旨在达到这种目的的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

(2)自由教育——发展理性

自由教育论的核心是强调自由教育是惟一适合于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从而使人从愚昧和无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应避免机械化的、专业化的训练。

(3)闲暇和自由——自由教育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的实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闲暇和自由。

自由是理性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接受自由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只有自由人无须为生计奔波、操劳,具有足够的闲暇,才有可能不去从事各种“贱业”;如此,自由人才可能在闲暇中从事真正的、崇高的理性活动,才能使人的身体与心灵保持自由,使人作为自己的主人。

课程问题——实用课程自由课程

亚里士多德就把课程分为两种类型:

作为逐生达命的手段的实用课程与作为操持闲暇的理性自由课程。

一类是适宜于自由人学习的,一类是不适宜于自由人学习的。

年龄分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作出儿童生长发育年龄分期的尝试,并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教育的具体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

(1)将人的自然生长发育按每7年定为一个自然阶段,共划分为三个时期:

O~7岁为第一个时期;7~14岁(亚氏称14岁为“发情期,)为第二个时期;14~21岁为第三个时期。

(2)和柏拉图相比较,亚氏更多地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并努力根据这种心理学的考察来安排教育工作。

论婴幼儿的教育

1、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教育的第一时期,相当于学前阶段(后两段为7-14,14-21)。

这一时期细分为两个阶段:

0~5岁为前期,5~7岁为后期。

2、前一个阶段,应顺应自然,以儿童的身体发育为主。

3、第二个阶段,即5~7岁的教育中,应以习惯的培养为主。

亚氏分析了儿童道德品质构成的三个因素:

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

8、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是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论著。

此前,西塞罗的名著《论雄辩家》论述了对雄辩家的要求和一个雄辩家应具备的素质。

但只提出了结果,而没有涉及获得这个结果的过程和方法,亦即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

天性与教育:

1、“天性是教育的原材料”,教育是铸造这个原材料的艺术。

没有原材料,艺术无所作为;但仅仅有天赋才能还不足够。

2、艺术的完善更胜于优质的材料

论家庭教育

1、对于保姆、父母和教仆都提出严格的要求

2、倡导早期知识教育

3、注意让儿童乐学

幼儿语言教育

1、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

昆体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的问题。

2、详细讨论了幼儿语言教学法

教育和教学方法

昆体良在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在教学法上的成就。

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1、对教师的要求

(1)德才兼备

(2)适度约束学生

2、注意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职责是证明他们是可教的。

否则,这种职责如果缺少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无用的。

3、因材施教

昆体良提出,对受教育者的统一的要求必须和照顾他们的个别差异相结合,应做到因材施教。

要求如下:

(1)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天赋素质

(2)长善救失(3)扬长避短

4、反对体罚

5、量力而行

昆体良奠定了教学中量力性原则的思想基础。

指出:

教师要节制自己的力量,俯就学生的能力。

反复告诫人们要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因为超出学生智力之上的,是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的。

6、启发诱导

7、劳逸结合

(1)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2)赞成儿童应有游戏。

8、其它

教学必须明白易懂。

指出愈是无能的教师,愈是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教得晦涩难懂。

要求对学生的表扬既不可吝啬,也不可浪费,吝啬使学生产生对课业的厌恶,浪费则使学生产生自满等。

(三)中世纪的学前教育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

类型

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2、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类型;骑士教育

类型:

堂区学校、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城市学校

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

1.目的: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2.教育阶段及教育内容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在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七八岁以后,进入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通过在贵族家庭中与主人的朝夕相处,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教育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文法等,更多的是吟诗、奕棋、唱歌、奏乐等技艺。

开始学习赛跑、角力、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的武士。

训练一直继续到14岁。

(3)从14岁至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这一阶段如发生征战,侍从要以生命保护主人和主妇。

3.授职典礼

4.特点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

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具有这些品质的骑士很少。

骑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比比皆是。

3、中世纪的儿童观:

性恶论;预成论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内涵。

(3)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4)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

教育要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僧职人员,也不再是参加奴隶主政治的雄辩家,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面的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

(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中世纪以来,学校的教学内容,只限于“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

而在这“七艺”当中,“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不受重视,前三艺又渗透着神学的性质。

(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为了打破中世纪教会学校崇尚繁琐考证、压抑学生主动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家很重视对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下:

反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张主动的学习精神;反对机械地、枯燥地进行教学,主张启发儿童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多运用直观方法;反对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提出学生应理解所学的知识;

还主张有关的学科,应运用参观、访问和旅行之类的方法等等。

4、夸美纽斯:

传于后世的著作:

《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世界图解》—历史上第一部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语言学入门》、《人类事务改进通论》

“泛智”的思想:

所谓“泛智”((Pansophia),就是指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该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普及教育的民主要求。

泛智的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宗旨,体现了其世界观的进步性。

种子说与白板说:

认为人生而具有学问、道德和信仰的种子。

引用自然的方法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一)渊源及指向

“教育适应自然”或称自然适应性,是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乃至原理。

1.渊源。

早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的思想。

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受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一反过去引证《圣经》的惯例,转而引用自然的方法论述问题,。

2.指向。

认为,旧学校最大的弊病就是违背自然,“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用无用的知识填满学生头脑,方法是死记硬背,造成学习时间和儿童精神的极大浪费;要想改革旧教育,就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内涵

夸美纽斯认为适应自然,包括两层涵义:

1、循自然界的“秩序”(夸氏所谓的自然或自然界,其义近似于“客观世界”的含意,不仅包含自然界,同时也包括人类社会。

但在《大教学论》中举例时,多数还是举的大自然的事例。

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有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

夸美纽斯把人也看作是整个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也应服从这一普遍法则。

比如:

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

故人类的教育也应模仿自然,从“人生的春天”即儿童时期开始教育。

由于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组织便分为4个阶段:

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文学校、大学等。

2、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上述两方面中,第一层含义(亦即遵循自然界“秩序”)占主要地位。

(三)对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评价

1、教育的主导原则

他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学理论和学校管理理论)决不是“自然原理”或者哲学概念的演绎或诠释。

也不是在观察植物和动物生活基础上的简单类推或比附,而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1)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树的武器:

理论依据或立论基础。

(1)旧瓶装新酒。

中世纪,人们总是引用《圣经》或宗教教条来论证每一个教育原理。

夸美纽斯还不能完全摆脱旧传统的窠臼,这表现在他也时时引用《圣经》(即使是“旧瓶装新酒”也罢,总反映了他和旧传统决裂的不彻底性)。

(2)引证自然的研究或论证方法。

在引用《圣经》之余,为了力图说明自己的新观点。

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和论证方式。

经过摸索(包括向前人借鉴),夸美纽斯终于找到了一个依据:

这就是引证自然。

自然法则,在当时可以与宗教教条相抗衡,并使人们信服的依据之一。

所以,夸美纽斯力求以自然法则作为理论依据,来论证教育观点,在当时条件下是进步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意义

(1)表明了夸美纽斯探求教育工作规律的可贵意图。

他试图将过去人们零星的教育经验上升为理论。

尽管依据并不完全正确,但探索本身即很有价值,是在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2)这一主张进一步打破了教会宣传的“《圣经》包含一切真理’’的禁区,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圣经》转向实际,转向现实世界,有利于教育工作摆脱神学的束缚。

(3)引证自然,在当时是个进步的主张,今天看来也含有积极因素。

虽然教育和自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有相通之处,自然发展的某些规律对于教育有可资借鉴、可供比喻之处,从而使人们得到启发。

(4)夸美纽斯思想中所包含的内发论思想为后来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所提倡的内发论提供了先导。

其“自然”还包括受教育者本身(尽管浅尝即止)。

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至今仍可资借鉴。

母育学校的论述:

1、学制构想

夸美纽斯依据儿童年龄特征,在《大教学论》中构筑了一个四级单轨学制:

(1)从出生到6岁,为婴幼儿期,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

(2)6~12岁,为童年期,由设在每个村落的国语学校进行初步教育;(3)12~18岁,为少年期,由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实施中等教育;(4)18~24岁,为青年期,通过设于省或王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2、母育学校

(1)在家庭中。

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一个家庭都可成为一所学校,孩子的母亲便是主要教师。

(2)母育学校任务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普及教育的角度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考虑学前阶段教育的重大任务。

他把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作为第一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

他认为在母育学校里,应当把一个人人生旅途中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他的身上(“泛智”在该阶段的体现)。

夸美纽斯对幼儿教育的贡献:

1、详细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及人受教育的可能性;

2、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充满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

3、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与其配套的亦可堪称历史第一的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3、首次深入“研究了在家庭条件下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规定了它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近代部分

1、洛克:

绅士教育理论

关于儿童的体育、养护的观点:

(一)体育与养护

1、体育的地位。

在洛克的绅士教育体系中,体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漫话》中,他首先论述体育,强调“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洛克之所以重视体育、养护,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他们要经营工商业,要航海、探险、征服殖民地,开辟新的财源,显然,没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周不行的。

所以洛克说: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现实主义、功利主义)

2、对儿童的体育、养护等问题的建议

(1)运动与锻炼

洛克主张在养育儿童的时候,“第一件应该当一闻的事是无论冬夏,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要从小养成适应寒热变化的习惯。

主张孩子每天(即使是在三九寒冬)用冷水洗脚穿薄的靴子,在外行走时碰到有水浸进靴内也无妨,避免娇生惯养。

在形成这一习惯时要经过练习,循序渐进:

“春天起初用温水,然后把水渐渐加冷,这样身体可以适应一切,不致请受痛苦和危险。

”为了养成适应寒热变化的习惯,洛克还主张多过露天生活,即使冬天也应尽量少烤火。

(2)饮食

主张儿童有节制的生活,饮食应“极清淡、极简单”。

二三岁前最好禁吃肉食,不用调味品。

曾引用以生活节制著称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的事例,并说:

“这种节制的精神无论在健康方面,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

洛克用餐时间则不应固定,而应“日日更换”。

这是因为儿童“如果养成了在固定的钟点用餐的习惯,他的胃到了那个时候便会等着食物的到来,万一到时没有食物,它便会出毛病了。

”洛克提出有关要求是有他的特别用意的,即让资产阶级子弟适应他们日后动荡生活的需要。

(3)睡眠

主张儿童的卧床应该坚硬,宁可用棉絮,不可用羽绒;因为“硬床可以锻炼身体”,有益健康。

另一个好处是:

在家睡惯硬床的人,外出住宿便不会因为床褥不软而有失眠之苦了。

对于床褥的铺法,洛克也主张时时加以改变。

他说,一个未来的绅士,“是不能睡在家里的床上,有女仆给他刻板地铺好一切东西,让他卷入温柔之乡的。

”习惯于不拘形式的起居,容易适应日后旅行生活的需要。

(4)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