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79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docx

扬州培训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文本解读实例举隅

《爱莲说》与君子人格

出淤泥而不染:

能抵御恶劣环境的侵蚀。

濯清涟而不妖:

气质类型:

清水出芙蓉。

谢安掷香囊。

中通外直:

通:

通天人之际。

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直:

正直,刚直,不卑躬屈膝。

不蔓不枝:

君子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结党营私。

亭亭净植:

举止有风度,从容镇定,不惊慌失措。

香远益清:

芳名远播。

时间与空间之远。

爱惜名声,追求流芳百世,关注后世影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高山仰止,对之不可轻慢、轻佻。

不爱牡丹:

不羡慕富贵。

不欣赏菊花:

不主张隐逸。

君子的特点:

高尚的道德品质,尤其注

重内在的思想修养。

“文质彬彬”、“谦谦

君子”、“温良恭俭让”,“人不知而不愠”,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其为人

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但阳刚之气不足。

君子与大丈夫的异同:

孟子崇尚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阳刚之气。

君子与侠士、名士、绅士、骑士的异同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要求教师能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鉴定与欣赏。

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水准。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包括思想观点是否正确、深刻、有新意,情感是否健康、丰富、强烈、感人至深。

对文学作品艺术水准的鉴赏,主要是考察作品的形象性程度。

文学作品的形象性

文学形象是指作品中的艺术画面,包括人、事、景,而以人物为中心。

一、文学形象要真切可感,宛在目前。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二、文学形象要蕴含丰厚,不能扁平单薄。

林冲、武松、鲁智深形象胜过晁盖、刘唐、阮小七、孙二娘。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胜过一般游子思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三、文学形象要个性鲜明独特

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

事件:

黛玉葬花、晴雯绝情;

景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铁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四、文学形象要有概括性

所谓文学形象的概括性,与代表性、普遍性、共性、典型性等,意思大体相同。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

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

五、文学形象要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刘禹锡“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文学鉴赏实例举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谢庄的《月赋》

美人去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苏轼中秋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观察细致,描绘细腻,比喻精彩,写出春雨特有的神韵。

自然的白话口语,善于用短句,语调安静平和愉悦。

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僧志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全用平实的白话,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事,轻松欢快。

而末尾语气一变,叙述平缓悠长,语气感慨深沉,其深厚浓重的怀旧情绪打动人心。

《范进中举》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道: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来到集上,只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

"中了!

中了!

"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

"该死的畜生!

你中了甚么?

"一个嘴巴打将去。

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范进因这一嘴马,却也打晕了,昏倒在地。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自己心里懊恼道: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帖着。

众人都笑起来。

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重点,这篇小说集中刻画了胡屠户这个小市民的极端势利的嘴脸,塑造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

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十分精彩。

对比和映衬,包括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对比、范进的卑微与胡屠户骄横的对比,街坊邻居的调笑映衬。

附录

记得那一处香格里拉

王乃森

1968年,我高中毕业,作为城里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来到苏北里下河地区一个偏僻的乡村。

以今天那些仰慕古风、向往田园牧歌的诗人学者们的眼光来看,那里可真是一处香格里拉。

河道纵横,清波荡漾,碧野田畴,一望无际。

春日清晨,轻纱般的薄雾飘荡在田野之上,早起的农人扛着犁锄,影影绰绰穿行于轻纱之中;冬天的傍晚,暮色四合,家家屋顶上飘起袅袅炊烟;夜色降临,自有那远处村庄透出微黄的灯光,召唤着夜归的行人。

可是你走进去看一看,家家都是茅屋泥墙,常常没有一砖半瓦。

有些人家没有一片像样的木板,门是柴门,床是两头土坯上面搁一层葵花杆,再铺一张芦席。

装米没有米缸,用的是自制的泥瓮。

屋子没有窗户,在泥墙上挖一个洞,镶上一片巴掌大的玻璃,些许透进一点光亮。

一个男劳力,累死累活,一年挣个三、四千工分,也只有一百多块钱,夫妻二人难以挣回一家老小的口粮。

十七、八岁的姑娘们平日里没有一件周正衣服,辫梢上也难得见到一根鲜亮的红头绳。

那日子,怎一个穷字了得!

人一穷,人就不值钱,最不值钱的就是女孩了。

那里的风俗,女孩一生下来就定下婆家,称之为“定奶婚”,为的是可以从小就穿几件婆家送来的衣料,为父母省下几个衣裳钱。

这几件衣料可比今天的结婚证还有用,到了女孩十七、八岁,死活也得嫁过去。

我们村里有个女孩,从小父母双亡,随着兄嫂生活。

家中没有她的床铺,跟着邻居家的小姐妹挤睡一张床。

长到十八岁,婆家要迎娶。

那男人是一双臭烘烘的烂腿,女孩死活不愿嫁。

婆家威逼道:

“不愿嫁?

把二十年的衣料钱退出来!

”多少钱?

一百多块。

女孩每年挣下的工分钱都在兄嫂手里,早就用完,哪里退得出?

出嫁那天晚上,女孩在房里大声痛哭,喊爹叫娘,族里的长辈爷们在堂屋里高声骂道:

“叫什么爹娘!

爹娘在就不出嫁了吗?

”于是哥哥背起妹妹,妹妹脚不沾地,(否则会带走娘家的财气),送上了婆家的轿子船。

后来听说那女孩子过去以后,始终不肯上床睡觉,拿了一张竹子编的“大扁”独自睡在地上,一睡好几年。

倘若男方家里太穷,连那定亲的衣料钱都拿不出,那么这家的儿子只好打光棍,我们村里的光棍就不少。

如果这家还有女孩,就到外村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拿家里的女孩去交换,称之为“换亲”,对方男人是个阿猫阿狗,一概不管。

我们村里一个女孩,名叫兰子,就被送出去给哥哥换了一个媳妇回来。

乡里的风俗,凡是换亲的人家,婚日都定在同一天。

到了日子,两家都把自己家的女儿装上船,行到约定的地点,当场交换了去。

兰子换亲的地点就在途中的一个渡口,岸边是一个猪集场。

以前我随村里人去卖猪,曾经到过那里。

就在那地方,我们村的人把那个哭哭啼啼的姑娘拖过船来,别人家也把哭哭啼啼的兰子拖过船去。

村里还有一个寡妇,生有一个男孩。

据她自己说,生孩子的前一天夜里,梦见一个老爷坐着轿子来到她家门前,告诉她要生的是个儿子,将来是个贵人。

第二天生下来果真是个男孩,而且屁股很大,据说这是坐轿子的命,于是给这孩子起名叫贵根。

不料这孩子天生是个“半哑”,咿咿呀呀地话都说不清。

贵不起来也就罢了,打光棍的事就在眼前。

这贵根本有一个姐姐,可惜年龄比贵根大得多,早就嫁了出去,换亲也换不成,苦命的寡妇娘愁白了头。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这姐姐早早便生了一个女儿,那时也有了十四、五岁。

寡妇外婆说心疼外孙女,便将小姑娘接过来养着。

两三年一过,外婆道出真心,要用外甥女去给哑巴舅舅换亲。

女儿和外孙女哪里肯依?

寡妇娘投河上吊,寻死觅活,整整哭闹了几个月,直闹得人神不安,鸡犬不宁,定要把全家人闹死不可。

最后女儿只好答应,软磨硬逼自己的女儿去给舅舅换了一个舅妈回来。

那时我在当地做了教师,那贵根也曾在我的班上读过书,是个“老留级”。

学生新婚大喜之日,我便过去看一回热闹。

新郎见了我,高兴非常,掏出香烟对我喊道:

“汪老四!

汪老四(王老师)!

秋烟秋烟(抽烟)!

”我接了香烟,便进屋去看新娘。

新娘躲在房间里,从房门口向里看去,屋里很昏暗,只见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坐在床沿上,低着头,看不清她的脸。

那寡妇婆婆喜气洋洋地推推我,要我进去看,我笑笑谢绝了。

要说那地方那年月就没有爱情,却也未必。

我们邻队(生产队)的队长是个能干人,家里的日子比起一般人家自然要好一些。

只是夫妻二人始终生不出个一男半女,不能眼看着绝后。

于是队长便将一个八岁的侄儿和一个十岁的姨侄女一并领养回来,一个当儿子,一个留着将来当媳妇。

六、七年过后,那男孩还长不成个人样,冬天总是拖鼻涕,一抬手就擦在棉袄袖子上,直把那两个袖口擦得闪闪发亮。

偏偏那女孩却出落得小葱儿一般光鲜水灵,两只眼睛又大又圆,瞳仁儿乌漆一般。

生产队里有个小伙子叫八根,长得身高个大,壮壮实实,那皮肤却又十分白净,总也晒不黑,怪事儿。

那年月队里常年都有一样农活就是罱河泥,一条船,男女二人,女人撑船,男人罱泥,这女孩总是和八根配一对儿。

那时就兴大干苦干,天不亮就出工。

一条条罱泥船的船尾都插上一根竹竿,吊一盏马灯。

女人一躬身子,船篙在岸边一点,船儿便轻快地驶向前去,一转眼就隐没在黑暗中,只落下船尾一团昏黄的光亮在夜色中摇漾。

河道的两岸长满茂密的芦竹,挨近水面的芦竹都是齐刷刷地斜伸向河心。

夜风吹过,芦杆轻轻地摇,芦叶沙沙地响,女孩和八根的罱泥船就穿行在这芦竹夹岸的河上。

村里有人说,时常见到有条船儿一头扎在芦竹丛里,撑船的、罱泥的都没了影子,只有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挤弄着眼睛,船尾的马灯散发出一团柔光,随着船儿轻轻摇晃。

有点响动,兴许是风吹芦叶吧?

说的人多了,一来二去就传到了队长的耳朵里。

队长大惊,叫来八根严加审问。

不料这小子并不躲闪,坦然承认,还说他俩真心相爱,早已私订终身,两人还偷偷跑到镇上照相馆拍了照。

八根当场从怀里掏出照片,队长气得七窍生烟,一把夺过照片,随手撕得粉碎,劈胸揪住八根,泼口骂道:

“他妈的!

老子家里养大的媳妇,倒让你先得了便宜去,我一刀劁了你!

”随之一顿拳打脚踢。

直打得八根鼻青脸肿,仍然不解心头之恨。

随即又带了一帮人,冲到八根家里,把他家里的锅碗瓢盆砸了个粉碎,还要点上一把火,烧了他家的房子。

吓得八根的父亲趴在地上连连磕头,众人这才将队长拉了出去。

接下来的事情倒也简单,队长家里立即操办婚事。

叫他儿子脱下两只袖子亮光光的棉袄,洗了头和脸,换上赶做出来的一身新衣服。

晚上办了两桌酒饭请请客,乒乒乓乓放上一阵鞭炮,就让他儿子媳妇圆了房。

事过之后,也没听说那女孩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额头上撞出一个大窟窿来,更没曾双双殉情,化着蝴蝶翩翩飞舞。

这场风波很快就平息下去了,村里人的日子还是老样子过。

四十年的时光转眼之间便流水般过去了,那村子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瓦房,不见了往日的茅屋炊烟,只有当年“知青”宿舍的泥墙根还残留在村外河沟头,让人依稀想见昔日时光。

河边的猪集场还在,只是码头上再没有迎亲换亲的船儿前来停靠。

如今农村人种田都用了化肥,不再罱泥。

河面上再也见不到一条条罱泥船,听不到船上青年男女的喧哗笑闹,空荡荡的。

只有那两岸的芦竹,依然一片青翠葱茏。

黎明时分,一弯残月孤悬在天空,晨风吹过,芦叶依旧沙沙地响,仿佛还在叙说水面上飘荡过的那些往事。

2008年12月

附录:

《记得那一处香格里拉》自序

一、本文的艺术风格

本文有一点汪曾祺的影子,但实质与汪曾祺大异其趣。

那点影子在于,写水乡风情,平凡人物的悲欢离合,用纯粹的白话口语,简洁的白描手法等。

其实,除了里下河水乡风情之外,这些并非是汪曾祺所独有,而是中国的文学传统。

此外,汪曾祺追求小说的散文化,而我的文章是散文,后一部分却有一点小说化,这也有一点相似之处。

与汪曾祺大异其趣之处在于,不满意汪曾祺对现实生活的美化,不喜欢“大团圆”式的滥套,如《受戒》和《大淖纪事》。

三十年代的高邮,包括城边的大淖和城郊的乡村,那里的环境与人事,哪里是那般如诗如画,许多情节内容都是汪曾祺的虚构。

例如《大淖纪事》中的黄巧云,根本就没有收养被打伤的小锡匠,自己去挑“水货”挣钱养家,两人相亲相爱的事情,汪曾祺自己也说,那是他的想象和虚构。

我尤其反感当代文人如余秋雨之流对老城镇、穷乡僻壤的“隔岸观火”式的欣赏,以及动辄谓之“香格里拉”的赞叹。

所以,本文最重要的是,写出与汪曾祺所描写的时代环境相类似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其贫穷、落后、愚昧、残酷,尤其是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

彻底消除哪怕是善意的美化和诗化,还历史一个真面目。

着力于对“恶”的抨击,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对仅有的那一点点“美”的肯定和叹息,没有一处歌颂和赞美。

开头部分的一段看似优美的景物描写,其实是用“仿辞(模仿)”的手法对一般文人墨客的反讽与调侃。

二、文章的内在情感态度主要是“悲悯”二字,对那个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抱有深切的同情,包括对那个闹死闹活的寡妇,叙写中也是饱含辛酸和怜悯,即使是对那个凶神恶煞的队长也包含着隐隐的理解与同情。

这些都是想追求上帝与佛主俯视人间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然我也知道,这一切比起佛家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拯救”情怀还差得远,充其量不过是知识分子面对人间苦难时一份旁观者的同情心而已。

与鲁迅相比,有他的“哀其不幸”,而无他的“怒其不争”,因为我认为,文章中的这些小人物,根本无力与自己的命运相抗争,你又怎么忍心去谴责他们。

因此,鲁迅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著名观点,我以为也不可一概而论。

这种“悲悯”情怀,也是我与汪曾祺大异其趣的地方,汪曾祺没有这种深广“悲悯”。

因为对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汪曾祺是向“美”处看,他有的是诗化,是赞美,是向往与陶醉。

而我则是向其“真”处看,向其“苦”处看,因而有的是“大悲悯”。

三、出于对一般文学作品的“滥情”的反感,厌烦文学作品中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的直接表露,因而有意识地追求作者情感的“零度介入”,将实际上存在的强烈情感完全隐藏到文字背后,表面上却是全然不动声色,不作一字褒贬。

想追求古典诗词的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

中国古典诗论特别强调诗词的结尾不宜直抒胸臆,而是认为“以景结情,方为上境”,认为“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末句为“蛇足”。

而“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则为上佳。

因而本文结尾,化用历代诗词结尾的意境,以单纯的写景作结,想取法乎上。

四、八根和那女孩的恋情是文章惟一的一点亮色,文章中涉及到他们的野合交欢。

由于作者对他们的恋情持肯定态度,故而用较多的笔墨,描绘了他们故事发生的场所即凌晨河面的清丽风光,用来渲染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特别是刻意描写夜色中船尾那盏马灯昏黄的光亮,那是暗夜中惟一的一团暖色,象征着寒凉中的一点温暖。

而对他们交欢的情形,只用了一点极其委婉的暗示,追求一种朦胧和含蓄,这是由于不喜欢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过分放纵的性描写而有意为之。

五、本文另一层意蕴是一种怀旧情绪,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回首当年,无论是贫苦纷争,还是恩怨情仇,当年的人与事都已经随风而逝,一去不返,只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吟咏不绝的主题,如今感慨尤深。

六、本文的不足

本文嫌“瘦”,单薄不丰满,像是一片长文章的内容提要,显然有更丰富的故事,却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看了不过瘾。

这是受了文体的局限,无法写成小说。

文章的内容皆为悲苦之事,情调沉重压抑,不如汪曾祺的文章明亮欢快有趣。

文章的语言文字追求清淡,追求纯粹的白话口语,因而有些苍白寡淡。

自我解叹道,鲁迅的《药》、《故乡》、《祝福》也都愁苦、沉重、压抑,但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却是明亮欢快有趣,若是将来有兴致,再写两篇那类文章聊补缺憾吧。

衣服的故事

     

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插队去当农民,要离家了,家里总要置办两件衣服。

父亲从农村供销社买回几尺白棉布,幅宽只有一尺二,并不适合做衣服,图个便宜。

我的姑母用它给我做了一件中式的白衬衫。

单片领,连肩袖,因为布料窄,后背上还有一道拚接的缝。

即便在当时,这衣服也实在不怎么样。

拿在手里,看看那细密的针线和姑母的眼神,也就笑一笑,穿在身上转了一圈,没再说什么。

       从城里来到乡下,那地方实在是个穷,村里人身上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黑色的短衣短裤,又脏又破。

因为穷,村里的姑娘纷纷嫁出去,却没有姑娘嫁进来。

还有好几个三四十岁的单身汉,一打听,原来他们的老婆都是十年前大饥荒的时候跑掉了。

知青们大为惊讶,天上仙女还能下凡嫁牛郎,这儿的媳妇们怎么就跑掉了?

后来慢慢听说才知道,这地方本来就穷,再加上十年前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村村办起大食堂,把一点粮食折腾光了,于是就挨饿。

村里有个三十多岁的单身汉叫小根宝,他的老婆实在挨不住饿就跑到外乡去了,至今下落不明。

我到小根宝家看过,他家那个房子不能算个房子,只能说是个窝棚。

土坯搁的床,稻草黄泥圈的锅灶,两只碗放在旁边的小桌子上,没见还有什么别的东西。

若是再加上挨饿,哪个媳妇过得下去。

             

       这几年虽说还是穷,但是饭还是能吃饱,邻村有些单身汉便想把老婆找回来,小根宝也动了心。

有一天,邻乡有人来我们村,顺便告诉小根宝,说他的老婆这几天回娘家了,劝他赶快去讨要。

村里人也都鼓动他不要怕,虽说过了十年,老婆还是你老婆。

那天晚上生产队的老队长跑来找我,忸怩了半天也说不出有什么事。

我急了,有什么事你说唦!

队长的老脸一阵红,这才说出是想借我那件白衬衫,给小根宝穿了讨要老婆去。

我听了倒不好意思了,不是不肯借,只是我那件衬衫太差不像样。

这下轮到老队长哈哈大笑起来,队长五十多岁,也就穷了五十多年,整日苦着个脸,没见他这么笑过。

他说你这件衣服再怎么差,穿在他小根宝身上也绰绰有余啦!

我说那就不要紧,队长终于松了一口气,捧着那件白衬衫笑眯眯地走了。

队长前脚走,后脚我那些知青伙伴们便一起拿我取笑,说我这件衣服这下风光了,还沾了喜气。

还有人说,不如干脆你替他走一趟,将那女人领回来得了。

我说,放屁!

       第二天早上我们正在田里干活,小根宝没来上工。

没一会儿,只见从村子里走出一个人来,远远看去,白上衣,臂弯里挎着一只篮子。

明眼人叫道,是小根宝!

走到近前果然是他,小根宝穿着我的白衬衫,见了我一脸惶恐,很是惭愧的样子,我说没事没事。

众人还偏偏上前要翻看他的篮子,看看究竟带了一点什么好东西去。

小根宝拼命护住篮子不让看,众人却越是要翻,一看,一捆韭菜,几个番薯,还有七八个鸡蛋,就这点东西。

不料当天晚上队长就来送还我的衣服,说是那女人在外面已经生了几个孩子,死活不愿意再回来。

那边娘家村里的干部愿意调停,说可以赔偿当年的婚嫁费用,也就几十块钱吧。

还说要他好好想想,不要就算,那你就落个人财两空吧。

老队长说完放下衣服默默地走了,知青们谁也没有再说话。

       那年月乡下就是个穷,衣着没有什么变化,我那件白衬衫也连续穿了好多年,但是城里却会闹点小时尚。

有一回,城里卖起一种出口转内销的男式T恤衫,那本是做出来给欧洲的男人穿的,白色特大号,转了内销就很便宜。

不知是谁人发明,将那两只袖子剪下来,拆开了拼接在T恤衫的下摆。

本来就是特大,再加长了一截,做成个荷叶边,穿在女人身上就像条短短的连衣裙。

一时间满街都是白裙子,姑娘们一个个裙袂飞扬,相视而笑,顿成一道风景。

男士们有时也会在衣着上动些脑筋,有人突发奇想,将那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利用起来。

那化肥袋是一种化纤黏胶的,很软很薄,拿去染坊染成咖啡色,一条化肥袋正好够做一条长裤子。

风一吹,飘飘抖抖的,也很有些模样。

于是那些喜欢时髦的青年们纷纷仿效起来。

只是染上的颜色容易掉色,晴天还好,若是遇上突然而来的大雨一淋,弄不好那咖啡色的水便会顺着裤脚管流下来,有些煞风景。

       我却依然穿着那件白衬衫。

有一天回到城里来,与几个知青朋友在街上闲走,忽然见到迎面有两位男士走过来。

嚯!

两人身上的白衬衫真叫个白呀,白得耀眼!

正身的衣料又薄又挺,领子也笔挺,翻领部分还带一点弧形,没见过。

两位男士穿着耀眼的白衬衫从我们身边翩翩而过,有内行的朋友介绍说,这种衣料是化纤的,叫“的确良”,不错,的确是个良。

回过来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白衬衫,那是差得远。

我笑笑,自我解嘲道,没什么,那不就是个化纤的吗?

我们的还是全棉的呢,说不定哪一天还是全棉的精贵,衣服上还会特意缝个“全棉”的标志呢!

       三十年时光一过,世事沧海桑田。

现在商场里许多衣物果真纷纷挂上“全棉”的标志以显示其名贵,而那种“的确良”却早就已经成为低档衣料。

现在我身上的衣服仍然是全棉的,当然其档次已经与往日不同。

但是每当我看到衣服上的全棉标志,便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当年那句天才的预言,想起我的那件白衬衫,想起早已逝去的那段岁月。

只是经过几次大的搬迁,那件衣服没有保存下来,可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