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46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docx

北京地质实习文档剖析

前言

在暑假开始前,七月六日至十日,2006级水利水电的同学们随着教地质的朱济祥老师于北京门头沟地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地质实习。

实习的路线是朱济祥老师提前进行了备课的,具有各种地质特色的山,隧道,沟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对各种地质现象能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使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录

概述-------------------------1

实习情况简介------------------1

实习地区地质概况-------------------2

实习地区基本情况介绍-------------2

地层---------------------3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节理、劈理、卸荷裂隙

岩溶现象-----------------------

岩溶现象分布

岩溶发育的规律性

岩溶现象对工程的影响

边坡岩体稳定问题------------------

隧洞岩体稳定问题------------------

陈家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实习的收获、意见与建议----------------

概述

关于水利水电实习:

时间:

2008年7月6日至10日

驻地:

北京市京煤集团综合地质招待所

实习地点:

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河两岸一定范围

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践与观察,学会野外地质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识别不同年代不同环境的岩石的性质,产状等,学会对见到的地质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解读。

实习内容:

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描绘,对褶皱、断层、节理等的特征、成因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并能结合到所学专业的知识对这些地质现像作出评价。

实习地区地质概要

实习地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门头沟区三家店一带与与官厅水库地区,是属于北京西山的一部分,为永定河中游的峡谷地段;永定河自怀来盆地东南方向从官厅起进入峡谷至三家店一带出口折向南游华北平原。

永定河为华北五大水系之一,上游为桑干河、洋河。

在官厅附近汇合为永定河,官厅水库主要是利用了官厅山峡的峡谷口,修建拦河坝和水电站;怀来盆地为天然的良好库区。

永定河峡谷区流经约110公里,山势险峻,水流湍急,河湾曲折,为有利的水电开发地段,已建有珠窝水库和下马岭水电站。

峡谷山口在三家店一带,水流势缓,河谷开阔,经石景山、芦沟桥而下流入海河,经天津塘沽入渤海。

在三家店地区已建有水闸,可供北京工农业用水,并引水发电而建立模口式电站。

本区山峡地带,主要有白花山、邵峰山等,海拔约在1300米以上,在三家店一带有九龙山、香峡大梁及大牛道山等。

山势大致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永定河峡谷切割其间,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

永定河上游属张北高原区,中游属峡谷区,下游为华北平原区。

本区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季节性气候变化显著,年最高气温可达42.5摄氏度,最低温在-10度以下,平均气温17,2度,昼夜温度变化也较大,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内,山区多暴雨,年平均降雨量360毫米左右。

由于官厅水库的修建,已基本控制了永定河的洪旱灾害及泥沙问题,为了保证京津的安全与使用电力,为发展工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农林业兴盛,交通方便。

如有名的京西煤矿区及石景山钢铁基地等均位于此。

国际联运的铁路线之丰(丰台)——沙(沙城)段穿过永定河山峡。

西(西直门)——门(门头沟)线和西(西直门)——板(板桥)线也经过此。

有公路汽车可直达北京市内。

区域地层

实习区属于北京西山地带的一部分,出露岩层大部分为沉积岩,还有部分岩浆岩及较少的变质岩,地层时代从老到新,有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下统和中统、石炭纪系中统和上统、二叠系等;中生界的三叠系地层尚未肯定,侏罗系、白垩系教发育。

岩浆侵入体如花岗岩及喷出的火山岩,分布也较广泛,以及不同程度的变质岩。

新生界有第三纪(本区分布不广)和第四纪沉积的地层。

门头沟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东经115度25'00"至116度10'07",北纬39度48'34"至40度10'37"之间。

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

其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琢鹿县、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

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

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

西部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

西北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有“京都第一峰”之称,另有百花山、髽髻山、妙峰山等山峰。

东部山地处于北京西山边缘,山体较小,山势渐缓,其东南部的兔儿庄海拔仅73米,为境内最低点。

区内3条主要岭脊均呈东北向平行排列,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

黄花梁一黄草梁一棋盘山复背斜;百花山一清水尖一妙峰山复向斜;铁坨山一九龙山一香峪梁复向斜。

由于山地切割严重,各岭脊之间形成大小沟谷300余条。

平缓的山地与陡峭的山坡交替出现,地形呈锯齿状、阶段性上升。

  

  门头沟区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

年平均气温东部平原11.7℃,西部斋堂一带10.2℃。

极端最高气温东部40.2℃,西部37.6℃。

极端最低气温西部-22.9℃,东部-19.5℃。

春季60天,夏季76天,秋季60天,冬季169天,冬季漫长是境内气候的一大特征。

春秋季节,境内风、霜频繁,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8级以上大风21次,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江水河村一带无霜期仅100天。

日照时数较多,年平均日照2470小时。

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受中纬度大气环流的不稳定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为970.1毫米(1977年),最少为377.4毫米(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

  流经境内的河流分属3个水系,其中属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流域面积最大,为1368.03平方公里;属大清河水系的白沟河流域的面积次之,为73.2平方公里;属北运河水系的流域面积最小,仅为13.82平方公里。

永定河是全区最大的过境河流,河道长100余公里,主要支流有刘家峪沟、湫河、清水河、下马岭沟、清水涧、苇甸沟、樱桃沟、门头沟等,大小支流共300余条。

由于受上游降水不均匀的影响,其流量极不稳定。

境内流域范围坡度陡,河道坡降大,入境处海拔373米,出境处为73米,河道坡降为2.99%,固水流湍急。

加之上游流经黄土地区,河水含沙量较多,平原地区的河道不断发生淤积,迁徙不定,故史有“洋河”“小黄河”“无定河”之称。

直至50年代修筑了官厅水库后,才改变永定河的水文特征。

清水河是永定河官厅山峡最大支流,为境内第二大河。

上游有两支,北支发源于灵山,南支发源于百花山,两支于塔河口汇合,始称清水河。

其流向自西而东,河道全长28公里。

大清河水系的白沟河境内流程较短,出境后入房山区界。

北运河水系,境内有两部分,一在雁翅镇泅家水、白瀑寺一带,出境入昌平区界;一在军庄镇北四村,出境入海淀区界。

  境内地下水可分为4个区:

一是田庄一雁翅一青白口一石河村一线以北地区,以灰岩岩溶裂隙水溶洞水为主,总出水量3.63万吨/日;二是髻山一妙峰山地区,均为火山岩、砂岩裂隙水,总出水量2.908万吨/日;三是千军台一清水涧一黄岭村一线以东地区,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四是清水河流域,水资源较丰富,因流域内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的补给、埋藏和流动规律也多种多样,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

门头沟区的土壤属地带性褐土,分为山地草甸、山地宗壤、褐土等3大类,8个亚类,93个土种。

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山地棕壤、山也淋溶褐土、碳酸盐褐土。

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仅在深山区有残存的次生桦、杨林,一般林地均为灌木林或杂木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在40-60%之间。

灵山、黄草梁等山顶地区,因气候寒冷,多为草坡,以白草为主。

村庄附近植被破坏严重,一般覆盖率约20—40%。

  门头沟区地层主要由震旦亚界的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上古生界的侏罗系和第四纪的马栏组、百花山冰期堆积所构成。

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境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现已探明的有:

煤歼、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陶粒页岩、耐水粘土、大理石、花岗石、紫砚石、白云岩、硅石、白花玉、紫页岩、石棉、冰洲石、天然石板、煤歼石、铜、锌、铝、铁、金、银等等。

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实习路线:

陈家庄--上苇甸至下苇甸1.6公里处--仙人洞--军庄背斜--109国道二十三公里处--军庄背斜南翼(即相玉向斜北翼)

地壳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着。

同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可能是以上升运动为主,形成高地,遭受风化剥蚀,另一时期可能是以下降运动为主,形成洼地,接受沉积;也可能是在长时期内下降接受沉积,这样就使得早晚形成的地层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关系,即地层接触关系。

 

    

(一)整合接触 

    沉积物连续堆积,新老地层之间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

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变连续而渐变,表明志层是在沉积区持续稳定下降的背景上沉积的。

 

   

(二)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壳缓慢下降,沉积区接受沉积,然后地壳上升成陆,沉积物露出水面遭受风化剥蚀,接着地壳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

这样,先沉积的和后沉积的地层之间是平行叠置的,但并不连续,而是具有沉积间断。

因此,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着地壳均匀下降沉积,然后上升剥蚀,再下降沉积的一个总过程。

 

    特点:

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壳缓慢下降,沉积区(盆地)接受沉积,然后地壳上升成陆,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和断裂,并遭受风化剥蚀,接着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

这样,先沉积的和后沉积的地层之间不是平行叠置,而是成一定角度相交,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

因此,角度不整合代表着地壳均匀下降沉积,然后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断裂并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的过程。

    特点:

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

 

    (四)超覆不整合接触

地壳下降,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盆地的内部,沉积物按正常的层序沉积。

而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周缘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不整合。

 

    特点:

发育于盆地边缘,它是一种过渡现象。

同一时代的地层与下覆层向盆地内变成整合,向盆地外变成不整合。

在超覆区内,新地层总是直接盖在剥蚀面上,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地质构造

褶皱: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

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

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

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

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褶皱要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

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

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

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

分类

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

以在与褶皱轴相垂直的正交剖面上的形态进行划分。

根据组成褶皱的岩层厚度变化或各层的曲率变化﹐利用层的等斜线型式来表示。

等斜线即同一翼的相邻褶皱面上其切线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联线。

据此可分为3个类型﹕1型﹐等斜线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内弧收敛﹐即内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

根据其收敛的程度和层的厚度变化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类﹕IA型褶皱的等斜线强烈收敛﹐褶皱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比翼部的薄﹐也称顶薄褶皱﹔IH型是理想的平行褶皱﹐等斜线垂直层面﹐上下层面互相平行﹐褶皱层厚度在各处相等﹐也称等厚褶皱﹔IC型褶皱的等斜线略微收敛﹐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比翼部的略厚。

2型﹐等斜线互相平行﹐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於翼部﹐但在平行轴面方向上测量的视厚度则各处相等。

这类褶皱各层的曲率相同﹐各层形态相似﹐故称相似褶皱。

3型﹐等斜线在背形中呈反扇形向外弧收敛﹐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於翼部﹐也称顶厚褶皱。

另外﹐根据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之间的几何关系可分为﹕①协调褶皱﹐各褶皱面的弯曲形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变化﹐如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②不协调褶皱﹐各褶皱面的弯曲形态彼此有明显的不同﹐层的厚度变化很不规则。

形成机制

褶皱的形成机制与其受力方式﹑变形环境及岩层的变形行为密切相关。

不同的形成机制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作用﹐常见的有﹕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作用而形成褶皱。

一般认为岩层在褶皱前处於初始的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是地壳受水平挤压的结果。

岩层间的力学性质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著主导作用。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则在顺层挤压下﹐强硬层就会失稳而发生正弦曲线状弯曲﹐形成等厚褶皱﹔相对软的层作为介质﹐在均匀压扁的同时被动地调整和适应由强硬层引起的弯曲形态。

进一步挤压下﹐强硬层的褶皱变得越紧闭﹐可使翼部被压扁而成IC型褶皱。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小且平均韧性较大﹐则强和弱的岩层在褶皱的同时共同受到总体的压扁﹐可形成IC型到3型的褶皱。

纵弯褶皱的轴面垂直挤压方向﹐褶轴与中间应变轴一致。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近於垂直的力而发生弯曲的作用。

由於沉积岩层初始状态是水平的﹐因此﹐横弯褶皱作用的外力是垂向的。

它可以是由於基底的断块升降引起盖层的弯曲﹐也可以由於盐层或其他高塑性层的重力上浮的底辟作用(见底辟构造)引起上覆地层的弯曲﹐也可由岩浆上涌所引起。

其特点是受褶皱的岩层整体处於拉伸状态﹐常成IA型顶薄褶皱﹐或在顶部形成地堑。

当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表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时﹐则为同沉积褶皱﹐背斜表现为水下隆起﹐向斜表现为水下凹陷﹐从而可引起沉积层的岩相和厚度的变化。

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是岩层沿著一系列与层面交切的密集面发生不均匀的剪切而形成褶皱。

它一般发生於韧性较大的岩系(如含盐层)或较深层次的层状岩系的韧性剪切带中。

这时﹐各岩性层间的韧性差极小而趋於均一化﹐而整套岩系的平均韧性较大。

在变形中﹐岩性差异和层面只作为标志而不再具有力学意义上的不均一性﹐由於受差异性剪切而被动地弯曲。

其轴面平行於剪切面﹐因此沿轴面测量的层的视厚度相等﹐是典型的相似褶皱。

流褶皱﹐岩石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成为具高韧性和低黏度的固态物质﹐呈类似於黏性流体的黏滞性流动而变形﹐形成形态非常复杂的褶皱。

深变质岩和混合岩化岩石中常可见小型的流褶皱。

在比较简单的层流条件下形成的流褶皱﹐实际上仍是一种剪切褶皱﹐仍有规律可循。

在紊流条件下形成的复杂褶皱﹐已很难再造其运动学图像﹐对分析其所受的应力场已无实际意义﹐但说明了其生成时的条件。

由地表非构造运动的力的作用也可形成褶皱。

这类褶皱仅限於地壳表层﹐属表生构造。

如山坡上重力造成的蠕动构造﹐可使岩层发生膝状弯曲﹐甚至翻转成平卧式卷曲。

地面及水下滑坡﹐沉积岩成岩过程中的差异压实作用等﹐都能使沉积岩层产生不同形态的褶皱。

这类褶皱一般规模不大﹐往往局限於某一层或少数岩层中。

原始的褶皱山是背斜岩层构成山,向斜岩层构成谷,这种地形称为顺地形。

但是随着山岳的不断破坏,背斜因顶部岩层软弱,易剥蚀而形成谷地,原来的向斜岩层形成的凹地则因岩层坚硬反而变成山岭。

这种地形称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

顺地形的破坏和逆地形的发育既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的阶段,也取决于褶皱构造本身的产状特点和软硬岩层的组合情况。

背斜山的保留条件是:

褶曲舒缓,起伏不大,坚硬岩层厚,软弱岩层薄。

向斜山的发育条件是,褶曲陡峻,起伏很大,软弱岩层厚、坚硬岩层薄。

褶皱山往往沿褶皱方向延伸,其分布和褶皱轴一致。

即地形的起伏却和岩性密切相关。

一;老虎头背斜褶皱:

位于陈家庄水库的老虎头背斜褶皱(张节理),是造成渗漏的通道,

二;上苇甸至下苇甸1.6公里处背斜,特点:

长短轴比小,转折段有张节理,造成一定程度侵蚀,花岗岩上部侵蚀较重,故比较平缓,而四周山峰则比较高陡尖利。

形成机理:

因岩体侵入而形成,故背斜中部为岩浆岩;页岩褶皱:

两翼夹角小于70度的紧密褶皱。

三;军庄背斜

四;下苇甸穹窿 

其侵入岩体中心在上苇甸,所以又称为上苇甸穹窿。

分布面积约30平方公里,因后期风化已形成员地形。

永定河经其南缘,形成曲度很大的深切河曲,甩开断裂带构造线。

断层:

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

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

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

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是什么力量倒置岩层断裂错位呢?

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

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

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

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断层对地球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地壳断块沿断层的突然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科学家们相信:

他们对断层机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地预报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断层的种类: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

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

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

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

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

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

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但也可以有这样的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永定河断裂带 

近年来,地质工作者经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卫星、航空遥感图象的判读,认为存在一条大,致于永定河现行下游河道并列或重合的断裂带。

它起雁翅,经安家庄、清水涧、落坡领、王平村、斜河涧、三家店、军庄,进入军庄沟,消失在西杨坨一带。

这条断裂带与现行河道不相符的地方,是它穿行斜河涧至三家店之间,然后掉转头到军庄,而现行河道是自斜河涧经军庄,才到三家店。

不过,断裂带走向,恰恰是距今70万年以前,早更新世时古永定河的流向。

当时,古永定河也经军庄沟,东北流向海淀区清河。

断裂带破坏了沿途的地层结构,岩石破碎,是最易发育成河谷的线性地带。

岩溶现象

岩溶地貌 可溶性岩层在岩溶作用下,可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可分为地表的和地下的两类:

地表岩溶地貌有石芽、溶沟、漏斗、竖井、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盲谷、孤峰、峰林等。

地下岩溶地貌主要是溶洞和暗河。

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有广阔的岩溶地貌,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接界处的喀斯特高原,岩溶地形也十分发育

岩溶作用 :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发生的条件,就岩石而言,必须是可溶的,水才能进行溶蚀。

其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这样地表水才能转化为地下水,因为在岩溶过程中,地下水起着主导作用,才能形成做为岩溶标志的地下溶洞。

就水而言,首先水必须具有溶蚀力,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蚀力便会增大,其次,水必须是流动的,因为停滞的水很快就变成了饱和溶液而失去了溶蚀力。

因此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岩溶的化学过程如下:

空气CO2

水CO2+H2O→H2CO3→H++HCO3-

H++CaCO3→HCO3-+Ca+

即CO2+H2O+CaCO3Ca++2(HCO3)-

水中化合的和游离的CO2处于平衡状态,当化合的CO2与石灰岩起作用而减少时,平衡就遭到破坏,水中游离的CO2减少时,化合状态的CO2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使水中的碳酸含量减少,这时CaCO3发生沉淀作用。

但由于地表水不断地补给,空气中的CO2不停地扩散,结果使石灰岩的溶解作用不断发展,以致造成各种空洞,并且日益扩大,引起地下水的机械侵蚀和洞顶的崩塌,更促进岩溶作用发展。

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原称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岩溶发育,因此,在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以此代表“水对可溶岩进行的一种特殊地质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的专用词。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科学文献上也曾使用这一译名。

由于我国对碳酸盐岩地区的现象研究历史悠久,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因此在1966年2月,我国第二次喀斯特会议上,决定将“喀斯特”术语改为岩溶。

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以及岩盐、石膏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称真岩溶;可溶性物质胶结的碎屑岩,黄土中钙质成分被溶走而产生的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假岩溶

落水洞 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

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

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

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