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462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贫家富,和睦就好。

第一章:

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

一、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原因

1、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2、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需的货币资金。

3、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4、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5、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二、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

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3)它们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地体系最终形成。

2、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3)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

(4)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

(5)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

(6)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

(7)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四、工业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

1、使世界由手工制作解放,标志着机器时代的来临。

2、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使得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

3、冲击了旧制度、旧思想。

4、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5、巩固了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国的统治基础。

6、世界出现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升级。

7、掀起“自由主义”思潮。

8、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9、现代城市的出现,推动了现代化和城市化。

 

第二章:

英国的政治体制

一、《谷物法》

1、1815年的第一个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

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

2、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3、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从而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1846年,该法被废除。

二、反谷物法运动

1、1838年底,曼彻斯特的几个大厂主创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协会。

这个协会的势力在曼彻斯特近郊和其他工业地区迅速扩展开来。

反谷物法协会后来称为反谷物法同盟,它组织募捐,创办杂志,并出资派遣演说家到各地去,利用一切英国惯用的鼓动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它的口号就是耶利米的格言:

“饿死的,不如被刀杀的”;它的机关刊物明确地号召人民去造反,并以“长枪和火把”威胁土地占有者。

3、谷物法的废除是贸易自由主义的胜利,也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一次巨大胜利。

在工业化引起的激烈社会变动中,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战胜了日益没落的土地贵族,成功的维护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英国也由此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鼎盛期。

4、反谷物法运动是新兴的、在政治上无权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与经济地位逐渐衰落但仍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地主贵族间的一次斗争,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与传统的地主贵族间的利益冲突和调整,而这种利益的调整最终是有利于力量日益壮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这也表明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自由贸易

1、废除重商主义,如废除谷物条例、航海条例、商品列举法等。

2、改革关税制度。

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

3、签计自由通商条约。

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以及后来的英意、英荷、英德等通商条约,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放弃贸易歧视。

4、取消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

5、1860—1880年这20年间,是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

四、责任内阁制的四项原则

1、首相取代国王主持政府工作。

2、政府失去议会信任必须辞职或重新进行选举。

3、首相和内阁必须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

4、所有阁员对政府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五、英国议会改革

1、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内容

(1)降低选举资格,城市的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是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也取得了选举权。

(2)取消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以及这些选区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

将32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1名。

(3)对143个代表名额重新作了调整。

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等的代表名额。

2、1832年议会改革影响

(1)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

促进了工人阶级意识发展。

(2)是英国政党制度的转折点。

(3)为英国以后改革开创了先例。

(4)是英国以后各项改革加快进行的起点。

3、1867年议会改革

(1)重新调整选区,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

(2)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

在城市中凡缴纳贫困救济金的房主和年缴纳十镑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少于一年的房客享有选举权;乡村居民凡每年有无镑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十二镑地租的佃户均享有选举权。

(3)这次改革,使选举人数由135万增加到250万。

但英国广大劳动人民仍被剥夺了选举权,广大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4、1867年议会改革的意义

(1)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3)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

(4)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三次议会改革的启示

(1)整个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议会选举改革实现普选权而持续斗争,但始终以一种平和的,非暴力的方式出现,体现了英国民族特性在政治领域内的凝结,适时而变,和平渐进。

(2)力求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点,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避免激进革命带给社会的损害,这种渐进妥协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六、恩赐制

君主制度下的一种任官现象。

又称恩赐官职制、封建委任制。

在君主制度下,官职、爵位是君主的私产,君主掌握着任用官职的权力,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任用下属官吏。

七、工联主义

(1)英国工联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

工联主义在19世纪中叶宪章运动衰落后开始广泛传播。

(2)工联主义者主张工人组成工会,在雇佣劳动制度范围内改善工会工人的经济条件和法律地位,不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3)工联主义主张阶级调和,宣传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协调一致的。

主张进行纯经济的斗争。

注重工人眼前的和暂时的利益,忽视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最终目的。

(4)早期工联运动作为组织工人的形式,在联合无产阶级为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及改善劳动条件而对资本压迫进行的斗争中建树过功绩。

(5)19世纪60年代初,工联一度向左转,一些工联领袖参加了第一国际的创建工作。

(6)但是,工联领袖的改良主义思想始终妨碍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

工联的狭隘行会性质和保守倾向引起工人的普遍不满。

(7)19世纪80年代末,英国出现新的工联运动。

新工联允许非熟练工人参加,主张进行阶级斗争。

19世纪末,工联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统治地位日益动摇,逐渐同社会改良主义合流。

八、费边社

(1)1884年1月由一些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立于伦敦。

前期的主要领导人有萧伯纳和韦伯夫妇等人。

(2)其名称来源于以善于使用缓进待机策略著称的古罗马统帅Q.费边的名字。

表明他们主张采取缓慢渐进的策略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3)费边社的思想理论体系,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步形成。

1889年出版的由萧伯纳主编的《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集中表达费边社会主义基本观点。

认为社会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变革只能通过群众心理缓慢地、逐渐地向着新的原则的转变,社会改革才能一点一滴地实现。

费边社要求一切重大的社会根本改革,必须是民主主义的、合乎道德的、符合宪法的、和平的变革。

(4)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而且正在通过点滴改革逐步向社会主义演进,社会主义者的任务是设法把自己的思想“渗入”到各政党和各社会阶层中去,特别是影响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政治家、公职人员、工会领袖等等,使其确信改革的必要性。

(5)费边社认为由资本主义演进到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实行普选制和议会制度;在经济上就是实现市政社会主义和组织合作社。

市政社会主义是费边社的重要政策主张,认为只要扩大市政当局对煤气工业、电力工业、自来水工业和其他公用事业的所有权,加强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管理就是实行社会主义。

(6)费边社最初反对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后来由于工人群众要求开展独立的政治行动的呼声日益强烈,改而支持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并在1900年以集体成员身份加入了劳工代表委员会。

(7)【新费边社】1931年由牛津大学教授、费边社活动家G.D.H.科尔发起,成立新费边研究社。

1939年该社与处于停顿状态的费边社合并为新费边社,科尔为领导人。

(8)【新费边社】费边社始终是个规模不大的社会改良主义研究和宣传团体,社员通常只有几百人,1947年一度有社员8000人,地方分社120多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费边社会主义逐渐成为工党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费边社人数虽少,但影响较大。

下院的工党议员以及许多工党领导人都是费边社成员。

费边社出版《新费边论文集》和《费边社会主义思想论文集》,试图在新形势下为社会改良主义指出道路。

 

第三章:

德国

一、德意志统一的前提

1、基本前提:

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

2、德国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和阶级力量配置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超越容克。

容克阶级分化日益显著和加快。

3、经济前提

(1)关税同盟扩大成为国内时常,小德意志地区德经济同普鲁士逐渐“一体化”。

(2)关税同盟——“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

(3)到60年代,小德意志地区经济基本同普鲁士“一体化”,形成了共同德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民族最终形成并得到巩固。

二、关税同盟

1、背景

(1)德国统一前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为扫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

于1834年正式开始。

(2)在普鲁士带动下,北德6个邦国于1826年成立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的关税取消了。

1827年,南德两个大邦国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南德关税同盟,后来其他一些南德邦国也参加进来。

2、过程

(1)1828年,汉诺威、萨克森、图林根各邦国和汉萨城市组成了对抗普鲁士的中德关税同盟。

但在普鲁士的压力下,它于1831年瓦解了。

(2)1833年,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组成,参加的各邦国订立了为期8年的关税协定,协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

以后每逢协定到期即再行延长。

(3)开始时,这一同盟联合了北德18个邦国,1835年巴登公国、拿骚公国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加入后,领土共计8.2万平方英里,人口2500万人。

只有汉诺威等一部分邦国未加入同盟。

3、主要内容

(1)废除内地关税,同盟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免税。

对国外贸易统一关税制度和税率。

(2)关税同盟以普鲁士1818年的税法为蓝本制订关税政策,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从1834年起废除全部关税。

(3)在对外贸易方面,倾向自由贸易,但对从英国进口的棉织品和呢绒等则课征保护性关税。

(4)关税同盟还致力于统一货币、度量衡制度和商业法规。

各邦国于1838年和1857年签订一些专门协定,开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其后又先后实行了“密突制”、统一了票据章程、实施了共同的商业章程。

(5)1837~1844年间,关税同盟先后与荷兰、希腊、土耳其、英国和比利时签订了商业协定,同盟的国际地位很快得到巩固。

4、作用

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

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它也促进了19世纪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

三、1871年宪法

1、内容

(1)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阿尔萨斯和洛林作为皇帝的直辖领地。

(2)首脑为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由他的家族世袭。

皇帝任免宰相和其他行政官员,为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3)赋予召集两个立法机构开会或解散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

(4)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只对皇帝负责。

(5)立法由两院制议会构成。

联邦议会代表各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

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成年男子普选产生,议员任期五年。

(6)联邦议会对立法和政策具有决定权,帝国议会权力有限。

2、特点

(1)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中央权力极大,各邦有一些民政自治权。

(2)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保留了浓厚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3)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

(4)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议会没有实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3、评价

(1)积极性:

①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

②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③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④宪法的颁布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特别是日本帝国宪法有很大影响。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

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四、文化斗争

1、背景

(1)1871~1887年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政府与天主教会及其代表中央党的斗争。

(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天主教会和南部、西南部小邦的反普鲁士势力,不满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统治地位,要求享有更多权利。

教皇庇护九世也以维护“民主”的姿态出面攻击新教、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

2、内容

(1)俾斯麦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在容克的支持下,决定将天主教会置于国家管理之下。

(2)颁布了一系列反教权主义的法律。

其中,1871年的《布道规章》禁止教士利用讲坛发表政治观点;1872年的《学校监督法》和《耶稣会士法》使全部教会学校接受国家监督,并将耶稣会士赶出德国;1874年的《平民结婚法》规定全国一律采用世俗结婚仪式;1875年又宣布解散所有教团。

(3)1873年普鲁士邦公布的《五月法律》规定,只有本邦的、经过德国大学学习并通过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教职;所有教会教育机构处于国家监督之下;教会权力受王家法院的监督。

3、影响

(1)俾斯麦的措施被渲染为所谓文化斗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摧毁天主教会和中央党的力量,也没有能够使天主教会服从政府、帝国政权。

(2)随着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俾斯麦同天主教会妥协,1876年起停止颁布反教权主义法律。

(3)至1887年帝国已废除和放宽大部分反天主教的立法,转而与天主教会共同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五、《社会党人法》

1、背景

(1)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社会主义运动在德国蓬勃发展。

俾斯麦政府对此深感不安。

(2)1878年5月和6月,德皇威廉一世两次遇刺,俾斯麦政府借机嫁祸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向国会提出反社会党人法案,但被否决。

国会重新选举后,始在10月19日得以通过。

2、内容

(1)规定:

一切旨在推翻“现存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而从事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活动的组织均予禁止,其集会、活动、游行予以解散,印刷品予以查禁。

(2)禁止为社会民主党印刷宣传品和提供集会场所。

(3)在“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的城市或地区宣布实行“小戒严”。

“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者”要被驱逐出居留地,参与受禁活动的人将被处以罚款或被判刑等。

3、影响

(1)《社会党人法》将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的工会组织置于非法地位。

(2)该法实施期间,约1300多种出版物被查禁,约有1500人被判处总数达1000多年的监禁,约1000多名社会民主党成员被驱逐出其居留地,还有些人被迫流亡国外。

有些地区常年处于“小戒严”状态,社会民主党不得不转入地下,工人运动一时处于低潮。

(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下,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了将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经过英勇斗争,逐渐恢复和壮大了自己的组织。

六、大陆政策

1、背景

(1)普法战争后期,俄国几度扬言干涉,并与英国协商共同行动,构成对德国的最大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俾斯麦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国。

(2)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

2、内容

(1)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

(2)1873年俾斯麦促成缔结俄、奥、德三皇同盟。

(3)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4)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面作战。

3、结果

(1)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2)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3)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七、世界政策

1、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

2、政策的主要舞台已由欧洲大陆扩大到世界各地,具有强烈的扩张与争霸世界的性质。

3、制订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帝国宰相B.H.M.K.von比洛和海军上将A.von蒂尔皮茨。

4、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

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于1897年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在非洲支持南非布尔人共和国,同英国争夺南非势力范围,在摩洛哥同法国展开争夺。

在中东,力图独占土耳其,并通过巴格达铁路的建造,把势力一直伸延到波斯湾。

5、通过1898~1921年的舰队法案,德国海军迅速发展成为英国海上霸权的最大威胁。

6、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八、泛日耳曼主义

1、1891年,德国成立了“泛德意志协会”,泛日耳曼同盟对德国军国主义政治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2、它受着有势力的政治家、金融家、容克地主与军阀的领导和资助,该同盟是为了在国内外促进德国民族利益而建立的。

3、主张:

(1)在国内唤起祖国意识,反对一切与民族发展相违反的倾向。

(2)培养并支持在各国的德国人为保卫本国特点而斗争的这种德国民族而努力,保护并支持他们要为此目的而把地球上一切德国人团结起来而努力。

(3)促进在欧洲和海外坚决推行符合德国利益的政策,特别是要推行德国殖民运动使其达成实际结果。

4、它的主要意图是夺取广大的殖民地,扩张德国。

如果说俾斯麦时,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是针对法国来说,那么,泛德意志同盟的矛头已经指向了欧洲的强国。

九、韦伯思想

(1)他是社会学大师。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

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

(3)他在《政治作为一种职业》(PolitikalsBeruf)一书中称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

叁种正式的政治支配和权威的形式:

魅力型支配(家族和宗教)、传统权威(宗主、父权、封建制度)、以及官僚型支配(现代的法律和国家、官僚)。

(4)经济史学与社会分层。

(5)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价值中立。

 

第四章:

法国

一、1814年宪法

(1)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承认《拿破仑法典》给予人民一定的政治自由。

(2)宪章赋于国主统率陆海军、宣布战争、缔结和约、任命一切高级官员(包括贵族院议员)、执行法律和维持治安,并同议会一起拥有立法等大权。

二、巴黎公社的影响与意义

(1)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公社的建立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演习。

(2)巴黎公社革命不仅是对法国资产阶级的沉重打击,而且也是对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统治的沉重打击。

公社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衰落。

(3)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实践,证明了科学共产主义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4)巴黎公社以它辉煌的成果,特别是在它开创无产阶级道路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5)巴黎公社的原则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在公社失败后,一再体现现来,它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三、布朗热事件

(1)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以G.布朗热将军为首掀起的民族沙文主义运动。

(2)布朗热于1886年1月~1887年5月任陆军部长时,要求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燃起对德国复仇的沙文主义狂热。

(3)他联合保王势力和沙文主义的爱国者同盟,妄图实行军事独裁。

6月,政府改任他为驻克莱蒙费朗13军团司令,布朗热利用群众对共和派政府的不满,离开军队,投身政界,以谋取政权。

(4)1888年2月,布朗热派的《军帽徽》报积极宣传他提出的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的支持,全国掀起崇拜布朗热浪潮。

在1889年1月27日巴黎的补缺选举中,布朗热以绝对多数票取胜,一些省也提他为候选人。

此时,布朗热企图通过合法选举夺取政权。

(5)2月,新成立的共和国政府决定以阴谋颠覆国家罪逮捕他。

4月1日,布朗热逃亡比利时。

8月14日,最高法院缺席判处他终身监禁。

1891年9月30日,布朗热在布鲁塞尔附近自杀。

四、巴拿马丑闻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