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635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史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XXX概况

  XX地处XX省西南部,XX市西北部,位于北纬24°13′~25°02′,东经99°31′~100°13′。

东与大理州巍山、南涧县相连,南与云县毗邻,西与永德县交界,北与昌宁县接壤。

县城距省会昆明520公里,距临沧市驻地103公里。

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总面积333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

境内最高海拔3098.7米,最低海拔919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有雨热同季和干凉同季的特点。

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行政村、4个社区,常驻人口46万人,一直世居着彝、苗、白、回、佤、傣、畲、布朗、傈僳、拉祜等二十三种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1328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9%。

各民族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风情民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及特有的自然、古朴、豪放的性格。

至今仍保存着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劳作方式。

  XXX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世界滇红"之乡、"滇红"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悠深古远、闻名海内外。

全国第二大水电站--小湾电站位于凤庆县和南涧县交界的澜沧江中游河段。

小湾电站的建成,自然形成了澜沧江百里长湖生态旅游观光带,世界目前最高的双曲拱坝更是引人瞩目,鲁史古镇就矗立在澜沧江伴,与小湾电站遥相呼应,与凤山A级旅游景区、滇西第二大孔庙、清康熙年间建造的万祥寺、莲净庵、石洞寺、云岩双阁、似人似物的巨石奇景、红龟山文笔塔、燕子岩瀑布群、灵应山寺、琼岳大寺遗址、大兴温泉、观音阁、百里长湖生态旅游区、"三宫仙洞"、"玉砚塔"、"尖山寺",四十八道河原始森林公园及澜沧江、黑惠江自然风光等旅游景点连成一线。

护国大将军(护国之神)赵又新、明代户部上书龚彝、著名翻译家罗稷南、清代书法家罗筱池等历史名人出身于凤庆和鲁史古镇,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古镇旅游品茶,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曾到古镇考察和指导种植、研制优质滇红茶,并在凤庆建茶厂。

  二、古镇概况

  鲁史古镇距凤庆县城80公里,距澜沧江百里长湖,亚洲深水高桥40公里,古镇座南朝北,依山而建,由"三街七巷一广场"构成,三街七巷以四方街为集镇中心,古建筑主要以"四合五天井"的四合院和"三房一照壁"的三合院建筑风格构成,古镇现有居民住户624户,三街七巷沿街面居住138户,历史保留下来的大户遗址七处,分别是骆家大院、甘家大院、宗家大院、李家大院,字家大院,张家大院,乐家大院,七家大院的牌匾保存完好,三街七巷的四合院、三合院、青瓦、古道、小巷、人家等古镇风貌及规模依旧。

  

第二章项目优势

  

  一、人文优势

  护国大将军、又称护国之神的赵又新、明代户部上书龚彝、著名翻译家罗稷南、清代书法家罗筱池等历史名人出身于鲁史古镇,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1693年曾到鲁史古镇旅游,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曾到古镇考察和指导种植、研制优质滇红茶,并在凤庆建茶厂。

目前,鉴于古镇的保存完整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前来旅游、拍摄影视、采风的人较多,有利于旅游的进一步开发。

  二、区位优势

  鲁史古镇与澜沧江百里长湖,亚洲深水高桥、诗礼乡古墨村特色乡村、小湾电站大坝、小湾电站观景台、石洞寺、文笔塔、文昌宫、凤庆孔庙、香竹箐古茶树、小湾电站、四十八道河、黄草坝、干沙坝等县内旅游线路相连,与旅游城市大理接壤。

本地气候宜游,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7-28℃,历史记载的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8℃,宜游期长。

目前参观人员络绎不绝,项目建成后,可贯通大理、迪庆、保山、东南亚旅游线路,并起到桥梁作用。

  三、自然环境优势

  本项目区植被资源丰富,主要植被有马尾松、阔叶林、混交林和人工培育核桃、茶叶林。

自然灾害对本旅游区不构成制约性影响。

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载。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中共凤庆县委、凤庆县人民政府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鲁史古镇旅游项目的提出,就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解决凤庆人民脱贫致富,以及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重大举措,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凤庆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经济属农业型的结构,虽说近几年县委、政府尽了最大努力重视农业这个基础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山区大、土地贫瘠等诸多原因,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仍是十分有限。

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旅游业,将为凤庆提供新的产业支柱。

  

(二)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高尚、健康、高雅舒适、多层次、多内涵的休闲与旅游正成为一种时代气息,回归大自然、了解历史已成为当代人们生活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三)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需要

  凤庆的发展仅仅依赖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不利用、不开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大众消费的旅游区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的基础牢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风险系数小。

与其它的旅游专线不远,客源充足,用作公务接待、避暑、度假的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其电力、水资源和通讯生活设施为项目开发提供保障。

  (三)与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大。

追求文明、向往高品位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这样为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从市场经济发展上来讲,项目的开发克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只要抢得市场先机,一定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腾飞。

  综上所述,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正确开发有效资源,它将成为投资见效快、风险系数小、可持续发展的好远景项目。

  

第四章主要景点

  

  地处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东北部的鲁史,原称阿鲁司,系历史上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来。

鲁史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有名的历史古镇。

明万历二十六年在此设"阿鲁司巡检",辟为街场。

民国2年(1913)设区团,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的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

交通便利,过往鲁史马帮商旅与日俱增,鲁史成为顺宁通省驿道和茶马古道上澜沧江、黑惠江之间的重要驿站。

  鲁史古镇是滇西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从总体上看,街场的布局及民宅的建设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特点。

同时,鲁史古镇地处茶马古道要塞,历史悠久,南来北往的人到此定居经商,街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集众家之长的独具一格的格局。

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

民宅建筑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一楼一底三格三厦屋面,泥瓦封火墙。

四合院有花园,三合院有花台,并绘有壁画、诗句、对联,求其家宅方圆,藏风聚气,暖和兴旺。

同时,民居建筑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也兼具南诏风格的建筑群落。

走出凤庆县城,一路向北,在郁郁葱葱的山脉间绕行,这其间,中途将越过澜沧江。

80公里的里程,沥青路面,两个小时后,脚下踩着的已是鲁史的土地。

1693年,徐霞客用他的文字记下了自己的游踪:

蹑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

这里的"阿禄司"即为"阿鲁史",后史书文字记载中简称"鲁史"至今。

  鲁史古驿道开辟于1328年,清乾隆26年(1761年),澜沧江青龙桥建成,商旅与日俱增,鲁史成为顺宁通省驿道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住宿驿站,在这近7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不知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的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和山风野俗。

其商品贸易的发达,使人们又赋予了它凤庆"小上海"的美誉,外地商人在此集结,休集马队,当地人则从获利中支出,修建起一幢幢繁复的宅院民居。

历史的积淀使这座被重重大山围住的僻远小镇,具有了一种异于其他古镇的神韵。

  南来北往的马帮穿梭于鲁史的盛景已然遥远,只留下楼梯街这深凹的蹄印。

内有大江之险,南北有大江之隔,鲁史直到1958年还没有一寸公路,内外运输全靠驿道马帮,马帮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现虽已通公路,但村寨之间,仍有马帮往来,四方街上,依旧能听到叮叮当当马帮过往的铃音。

像历史残存的一个切片,鲁史就这样孑然遗留在群山的背面。

楼梯街的深凹蹄印、四方街的斑驳戏楼、繁复雕花的老宅、在树荫下聊天的老人们,演绎着时光倒流的往事,它的存在,给了我们一个怀旧的据点。

  鲁史至今保存着临沧最古老、最好的民居与建筑群。

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庭院格局,层次富于变化,房向大多坐南朝北,屋顶多用青瓦铺盖。

古镇的楼房浑然一体,均呈青灰色,随山峦起伏而高低错落。

全镇以四方街为中心放射,有时能看到细密的台阶在楼房之间的逶迤,又如蜿蜒的天梯从天而降,这座古镇清幽静谧,弥漫着神秘的旧时代的暗香。

这种清幽之气发自一幢幢普通的古老居宅中的木雕木刻线条之间,发自一条条幽静绵长曲折的石板路之间。

老屋的外墙全是岁月浸润的痕迹,上面的裂缝与雨痕,使每一面墙都呈现出不同的写意。

时日交织的农家小院,墙面在岁月的熏染下暗淡,深深浅浅的苔印晕染出不同的效果,任你站在哪个角度端详,眼中尽是饱经沧桑的墙垣。

全镇的房屋大都堂上有匾,门旁有联,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一览无余。

  宅院里,鲁史人家长里短的市井生活,零碎而可亲。

好地方是值得慢慢逛的,一直走,走到一个宽敞的广场,这是当年整个江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四方街。

东边一道门楼透着戒备森严,这是衙门,上下两层,都是木制的门窗。

南墙外,黄灿灿的炮长花缀满墙面。

遛跶到北边的戏楼,简陋的房檐门窗让人难以想像这儿曾有过的热闹。

空留一副躯壳的戏楼,已被久远岁月抹去,藏在风尘里,留些残垣断壁,供人想像而已。

顺着南面的石阶慢慢向上攀爬,是安静的文魁阁。

没有人,但可以从头顶缭绕不绝的香火及塑像前新鲜的供品,看出这间庙宇的昌盛。

由于历代名人辈出,鲁史人重视教育,读书的习惯蔚然成风。

往西走,是原鸡足山高僧永明和尚筹建的兴隆寺遗址,如今尚存正殿、配殿,其形制色泽,让人欢喜,只物是人非了。

那里枝叶如盖,人坐那儿,山风袭来,身凉了下来。

和树下歇凉的老人们聊天,听他们说些鲁史的过往,竟不想走了。

回程,往下走,来到大水井旁,和那些前来担水的居民打声招呼。

大水井被镇上的人常年祭祀着,他们认为只有侍奉好井神,才能让这井水一直源源不断地流着。

鲁史就是这样,宗教与生活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妄,并借助信仰规避了被现代文明驯化的命运。

大水井滋润鲁史千百年,鲁史仍能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安详与宁静,在这里,做豆腐、熬酱油、手工榨油、印甲马、刺绣等鲁史人依旧坚持着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日复一日。

在鲁史闲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将遇到那位马锅头别样的传奇,在那条巷道里,你又会遇上那一位民间手工艺人。

  "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是这儿的典型写照,即农且商,是这个古镇几百年保持的特点。

鲁史与其他古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依然保留着农耕,依然有山地、田野、炊烟,有传统的手工技艺,私人的手工业小作坊,当外面的世界正以极快的速度消亡这些东西的时候,它却依然原汁原味地留存着,和古镇里的人相依相融在一起。

  

第五章项目建设条件及实施方案

  

  一、建设条件

  

(一)在整个项目区内建设前无任何污染源,建成后还会美化环境。

具有良好的开发环境和人文因素,开发条件优越。

  

(二)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旅游区内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水电资源足以满足开发的需要,通讯设施和网络完备。

  (三)旅游区内干群翘首祈盼,鼎力支持。

全县46万各族人民对本地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