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光学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6250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光学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光学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光学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光学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光学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光学练习.docx

《中考光学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光学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光学练习.docx

中考光学练习

中考光学练习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中考热点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光学作了以下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部分有四条〔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4〕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部分有两条〔1〕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2〕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研究2019年各地中考光学题,都是以〝课标〞为依据,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光的颜色和色散〔探究实验、红外线、紫外线〕、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光的反射与折射〔科学探究、作图、现象解释等〕、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规律的应用〕、望远镜与显微镜等内容上。

其中光的色散、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眼睛视力问题、光污染等是考试的热点问题。

试题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光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大多源自教材和生活,很少单纯地考查记忆性的知识,而是把光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融入日常生活、社会生产、自然现象、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发展等情景中,从而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关心科技发展〞等新课程理念。

【二】典型例题精析

1.光的传播

例1〔2019沈阳市〕如图1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相关知识回顾:

此题考查光的传播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传至两种物质的分界面,又返回原物质中去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叫光的折射。

点拨:

题目中A是直线传播,B是岸边物体射向水面的光,反射进入人眼形成的,是光的反射。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同学把看到水中的倒影和看到水中的游鱼混为一谈,认为是光的折射。

他们这样理解:

倒影在水中,人能看到它,是它的光从水中射向人眼所致,所以是折射。

其实,倒影是虚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也就不会有光从水中射向人眼。

这和水中的游鱼有光从水中射向人眼完全不同。

C是钢笔上有光从玻璃砖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产生错位。

D好象是光拐了弯,但不是折射。

因为光不是进入,而是返回原物质中去了。

【答案】:

C

友情提醒:

题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把光的三种传播方式的考查融于一题,有一定的综合性,2019中考这类题目相当多。

关于光的传播,还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光在一种物质中,假设密度不均匀,也可发生折射。

因大气层并不均匀,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密度较大,越往高空越稀薄,因此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弯折,像天上星星会眨眼;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都是由于空气密度在不断地变化,引起光的传播方向不断变化而造成的。

隔着火焰看静止的物体,好象在跳动,也是空气密度不均匀引起的。

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物质时,不发生折射。

2019中考解释现象和作图等试题,均出现了这类内容。

2.反射与折射的规律

例2〔2019河南省〕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45°角照射。

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在图2中画出这束光线射到水面后的传播路径。

相关知识回顾:

光线射向两种透明物质分界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相同点:

〔1〕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不同点:

〔1〕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折射也有两种情况,斜射与垂直入射。

〔2〕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而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简记为〝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

点拨:

此题中光线射到水面后的传播路径有两条:

反射和折射,要考虑全面,不可粗心。

【答案】:

如图3所示。

友情提醒:

光学作图历来是中考的热点问题。

一般难度不大,但要细心,如法线要垂直,要画成虚线;光线要加箭头,且箭头方向要与光的传播一致;反射角与入射角要明显相等,折射角与入射角谁大谁小要搞清楚。

3.平面镜成像

例3〔2019黑龙江〕美术课上,小琼面前立着一幅〝米老鼠〞的简笔画〔如图4甲所示〕。

她从没学过绘画,竟然清晰、准确的描出了画中的〝米老鼠〞。

请说明其中的奥妙,并作图示意〔作图时,以图4乙中A点代表简笔画中的〝米老鼠〞〕。

相关知识回顾:

题目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

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什么是虚像呢?

以发光点为例,它射出的光线经镜子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光从镜后的某一点射出。

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点,叫做发光点的虚像。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可用人眼观察到,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得到的点。

点拨:

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找出A点在镜中的像A’,注意,作图要规范:

AA’因为是作图的辅助线,要画成虚线,这点与几何作图相似。

【答案】:

如图5。

友情提醒:

平面镜成像也一直是中考的热点。

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解决四种类型的平面镜作图题:

〔1〕确定虚像的位置;〔2〕确定人眼观察到的镜中像的范围或光照范围;〔3〕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在作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称法的核心是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从根本上讲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

站在平面镜前的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的像会变大。

而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他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是不会改变的。

生活经验与科学之间好象有矛盾。

其实,人们以为像〝变大〞了,其实像根本没变。

这跟人看远处驶近的汽车感觉相似,这辆车的大小始终不变,但人看起来汽车〝远小近大〞,驶近的汽车〝变大〞了。

用科学知识改变人的错误经验,所以,这类题在中考中很常见。

4.凸透镜成像、光污染

例4〔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联合国大会确定2019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界进行〝让物理学照耀世界〞的激光传递活动,先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发射第一束激光,再由青少年进行接力式传递。

从美国发出的激光不能直接传播到中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如图6是辛朝同学在活动中带的玩具激光灯,当他将灯光射到白色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镜头A是____________透镜,胶片应放在A的____________处。

但天文学家反对激光传递活动,认为射向夜空的激光是光污染,请列举一个生活或生产中见到的光污染实例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回顾:

题目综合性较强,第二问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于成像复杂,许多同学感到难以掌握。

怎样记住呢?

这里提供四个办法供同学们参考:

〔1〕利用凸透镜的应用加以记忆。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

弄清这些仪器的原理就记住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列表将物距、像的情况和应用填入表格内,见下表。

物距u和焦距f

的关系

像的位置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透镜

u=∞

〔平行光〕

V=f

像与物异侧

成一点

测定焦距

u>2f

2f>v>f

缩小、倒立、实像

照相机,眼睛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测定焦距

2f>u>f

v>2f

放大、倒立、实像

投影仪,电影机

u=f

v=∞

同侧

不成像

探照灯的透镜

u<f

v>f

放大、正立、虚像

放大镜

凹透镜

物在镜前任意处

v<U

同侧

缩小、正立、虚像

〔3〕口诀记忆:

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简要归纳成下面六句话:

一焦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为实像〕;

二焦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实像异侧倒〔成实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

物远像近小〔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实像离透镜越近,且像越小〕;

虚像同正大〔成虚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物近像变小〔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虚像越小〕。

其中【一】二两句是对成像情况的总体把握,【三】五两句是成像情况的静态分析,【四】六两句是成像情况的动态描述。

〔4〕图象法

点拨:

此题将物理知识的应用放在完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增加了难度,真正考查学生的能力。

回答第一个空须注意到这些相关知识:

美国和中国相距遥远,地球是球形,激光只能沿直线传播等。

第二问应注意出现的放大的图像的位置在白色墙壁上,白色墙壁相当于光屏,成的是实像。

能成放大的实像的只能是凸透镜。

这时,物体应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最后一问让列举一个生活或生产中见到的光污染实例,把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引向社会,并且向学生渗透一个观点: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可以造福社会,也可以给人类带来不便。

使学生意识到遇到类似的污染注意防护,自己不制造新的污染,这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实例有:

城市玻璃幕墙反射的强光;夜间,对面车辆射来的眩光;电焊发出的强光等。

【答案】:

美国和中国相距遥远,地球是球形,而激光只能沿直线传播;凸;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城市玻璃幕墙反射的强光〔或夜间,对面车辆射来的眩光;电焊发出的强光等〕。

友情提醒: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污染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

这类试题以光学知识为背景,将光污染、光现象的解释等问题结合起来,既考查了学生基本的光学知识,又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从小养成关注环境保护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成为热点是理所当然的。

5.红外线、紫外线、光的色散

例5〔2019广州〕举出以下四种电磁波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事例〔每种电磁波各举一例〕

例如:

红外线:

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

〔1〕无线电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外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射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回顾:

题目中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是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

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烤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被测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

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风暴和寒潮等,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进行防伪。

除验钞机上利用这种效应外,利用不同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的特点,可以鉴别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

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例如日光灯发出的光中也含有紫外线。

【答案】:

看了上面的介绍,相信你能获取题目的多个【答案】。

友情提醒:

现在红外线、紫外线已走入家庭,广泛应用于社会。

掌握这部分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现代科技是十分必要的。

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等问题是课标的新亮点,红外线、紫外线可以与电磁波、声波等结合命题。

6.微镜、望远镜、视力的矫正

例6〔2019黄冈市〕如图8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__________的实像,落在目镜__________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_________像。

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相关知识回顾:

题目考查望远镜的原理。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既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思考:

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

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

【答案】:

缩小;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放大;远视

友情提醒:

望远镜、显微镜及视力的矫正,也是中考热点问题。

考查的方式灵活多变。

以选择题、或填空题、或分析简答题、或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命题。

该题型要求学生应用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它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的具体表达,值得同学们特别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