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093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0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x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三分损益法:

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生律方法。

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是:

“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徴,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

复于其所,以是生羽。

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

上述文字若列成算式即为:

计算先后程序

所合的音

算式

(2)

81×4/3=108

(4)

72×4/3=96

(1)

1×(3)4=81

(3)

108×2/3=72

(5)

96×2/3=64

计算出来的五音,按其高低排列起来是:

徴羽宫商角。

《吕氏春秋·音律篇》记载了用同样方法计算出的十二律。

2.相和歌:

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

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它不仅

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

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

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3.清商乐: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

的俗乐总称。

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

今存清商曲辞,多为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人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和西曲。

4.曾侯乙编钟:

编钟艺术发展到战国时代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

的出土,显示山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整套编钟共64枚。

钟分上

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

这三组钟形制各异。

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

奏十二个半音。

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

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编钟是我国古代

最响亮、最有色彩感的旋律性乐器,由此可推断出被称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己经相

当丰富。

5.法曲:

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

 

,因用于

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

法曲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过程,但法曲积淀了华夏音乐的精华,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6.虞山派:

我国明代中叶兴起的一种古琴流派。

创始人为严澂,他作过三年知府,在京师曾向琴人沈音及民间琴师学琴,失意后退居山林,又向徐门弟子陈星源学琴。

他利用自

 

己的社会地位,在常熟虞山组织琴家结社,名琴川社或为琴川派,因地处虞山,又为虞山

派。

严段曾主持编印了《松弦馆琴谱》,收入他弹过的29曲和撰写的文论《琴川谱汇序》,文章强调琴艺应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认为“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

声固精于文也”。

曾使“一时琴道大振”。

虞山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徐青山(上瀛),是严澂的师兄弟,两人关系甚驾,但演奏风格不尽相同,严激提倡“清微淡远”,要“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

”而徐青

山则认为“调之有徐必有疾”,将严澂未曾收录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琴曲继承下来,所传30余曲,由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编印成《大还阁琴

谱》。

徐青山还著有表演美学著作《溪山琴况》共总结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

作者对每“况”都作了较详尽的阐述,以第一“况”——和为例,他讲到弦与指、指与音,音与意相合,即乐器,演奏技巧,音乐的表现等方面要合为一个整体。

在况与况之间,或每况的论述中,徐青山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和嵇康等先哲的见解,强调孤高寡和的情调,追求静穆古雅的风格。

7.朱载堉(1536—1611):

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

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

子,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人,字伯勤,号句曲山人。

他的学识来自外舅祖何塘所遗著作与

父亲的直接传授。

青年时代因悲其父无罪而遭禁锢,

筑土室于宫门外

19年,潜心数律研究。

厚烷复爵后,他虽以世子身份复入王宫,但已视功名利禄若浮云。

潜心学术研究。

晚年辞

掉王位,自称“道人”,以著述终老。

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

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著作有《律学新说》

、《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

精义》、《律历融通》等。

“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

(1581年作序)。

“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朱载堉

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

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

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

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其律学理论的另一成果是“异径管律”理论。

8.

新法密律:

我国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计算理论。

最早见于其《律历融

通》(1581年作序)。

“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

古难题。

朱载培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

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

他用

81档大算盘,

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

率”,实际上他求得了项数为

12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

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

l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原则。

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9.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

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10.

儿童歌舞剧:

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

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

、《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

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

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11.

《黄河大合唱》:

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创作(1939年,光末然词),是近代

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

全曲由九个乐章组成。

以朗

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

备乐章的顺序依次为:

《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友曲》(合唱)、

 

《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高畜独唱与女声三部伴唱)、《保卫黄河》(齐唱、轮

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全曲音乐主要建立在力量(《黄河船夫曲》主导动机)、崇高(《黄水谣》主题)、苦难(《怒吼吧,黄河》)三个主题上。

各个乐章相对独立,内容

互相联系。

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特点,同时

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

洗星海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二、问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我国音乐有八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答: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根据最新资料,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即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根据10个墓葬的发现,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说明音乐活动已有一定普遍性。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为距今7920年(上下150年)。

这样,我们可以有科学根据地说,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什么叫“八音”?

每类举出两种乐器。

答:

“八音”是我国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创设的乐器分类方法。

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乐器:

钟、铙;石类乐器:

磬、鸣球;土类乐器:

埙、缶;革类乐器:

鼓、建鼓;丝类乐器:

琴、瑟;木类乐器:

木鱼、梆子;匏类乐器:

笙、竽;竹类乐器:

箫、笛。

3.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从东汉末到东晋,古琴音乐的发展出现了如下重要现象:

一、东汉末年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琴操》(蔡邕)。

二、东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蔡邕、蔡琰、嵇康、阮籍等一批文人琴家。

三、出现了《广陵散》、《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琴曲。

这些表现说明了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

4.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答:

我国历史上的琵琶,形制和名称有多种。

从形制上看,大别为两类:

—类共鸣琴箱呈圆形,直颈;一类共鸣琴箱与颈连接呈梨形。

秦汉时流传的琵琶主要为前一种。

隋唐时它被称之为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

魏晋之世,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器、遂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

东汉刘熙《释名》记载:

“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可见,这种琵琶当由西域传入,其名当由演奏方法的象声字而来。

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出现了与秦汉子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曲项琵琶:

我国现通用琵琶的前身。

曲颈,梨形音箱。

东晋十六国时经印度传人我国,后又在南朝梁时传到江南。

五弦琵琶:

形制与曲项琵琶相似,略小,直项,五弦,与曲项琵琶同时传入。

5.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

答:

专门性音乐著作的空前增多和乐律宫调理论的系统总结是隋唐音乐理论领域取得的两大突出成就。

这一时期的音乐著作,具有内容包罗万象、分类精细周密的特色,不仅保存了前朝的重要典籍,而且集中了当代的大量成果。

此外,典志体史书和类书中也辑存了许

 

多有价值的音乐史料。

著名的音乐著作有隋代虞世南的类书《北堂书抄》中的“乐”类;

唐代元万顷等编撰的《乐书要录》、崔令钦著《教坊记》、南卓的《羯鼓录》、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以及《通典》、《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等史书和类书中的音乐史料,段成式《酉阳杂俎》、薛用弱《集异记》等书中的片断性的音乐史实。

6.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

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答:

隋唐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

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拥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它们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平行存在,相互补充,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严格的音乐管理制度也为后世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隋代太常机构有很大扩展,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

教坊和梨园则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

唐代教坊已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

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唐玄宗时,教坊已有五处。

唐代扩大教坊的结果,使宫廷音乐的发展具备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从而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

梨园可能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它与教坊的区别在于,教坊专习歌舞,拨弹家处于从属的地位,均由女性入选;梨园则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多由男性担任。

7.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答:

元代文人地位极为低下,许多汉族、契丹、女真等族的文人流落民间,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特殊的社会环境,使杂剧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元杂剧在剧本结构、宫调体制、表演程式等方面较宋金时期更为完备和成熟。

在元杂剧高度发展的同时,散曲也广为流行,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8.宋元时期影响较大的乐器有哪些?

新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器乐合奏形式?

答:

宋元时期,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大量的前代乐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乐器。

前代已有乐器被继承下来而且在宋元时期影响较大的有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

琵琶、筝、方响、笙、排箫、箫管、阮咸、七弦琴、嵇琴、〔上竹下秦〕等。

其中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琵琶、筝、方响、笙九种乐器在宋代宫廷教坊十三部中均专列一部,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影响较大的有三弦、云〔王敖〕、火不思

兴隆笙等。

宋代的器乐演奏相当普遍,民间器乐活动的普及,不仅使丰富多彩的器乐独奏广泛流行,而且创造出许多新的合奏形式。

南宋时期在瓦子勾栏中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

宫廷中的器乐合奏也很盛行,主要有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等。

9.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情况怎样?

与历代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

明清时期,古琴音乐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各地琴人因受民间音乐、地方语言诸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各流派有自己的曲目、刊本,有各自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情趣,理论著作也日益增多。

明清时期是我国琵琶艺术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出现了张雄、李近楼、汤应曾、钟秀之、查鼐、陈牧夫、王君锡、鞠士林、华秋苹、李芳园等一批卓越的演奏家。

清中叶开始有琵琶曲谱集问世,这对保存古曲,传授琵琶技艺具有重大意义。

三弦在明清时期也成了北方传奇、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清末盛行的说唱艺术,北方鼓词用大三弦,南方弹词用小三弦。

三弦还流行到琉球,日本等地,成为亚洲的重要弹拨乐器。

明清时期,民间的鼓吹乐,

 

丝竹乐等形式遍布全国,每逢节日或婚丧喜庆时,专业或业余艺人便集会演奏。

重要乐种如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辽南鼓吹、山西八大套等。

与历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器乐更加世俗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结合更为紧密。

10.明清时期有哪些重要曲谱留存于世?

答:

重要的有:

《神奇秘谱》(明朱权编,古琴谱);《高和江东》(明琵琶谱);《九宫大成南

北词宫谱》(清庄亲王允禄组编,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等编,南北曲曲谱);《纳书楹曲

谱》(清叶堂编,戏曲谱);《琵琶谱》(又称《华秋苹琵琶谱》,清华秋苹编,琵琶谱);《弦

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清蒙族文人荣斋编,器乐合奏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芳园琵琶谱》,清末李芳园编,琵琶谱)。

11.简述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答: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胡曲创作和对二胡的改进和发展上。

创作方面,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二胡曲。

这些乐曲充分体现了其富于个性的创新精神和继承传统学习西洋的同时又有新发展的创作特色。

民族器乐改进方面,他对民族器乐教学,尤其是二胡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是通过他的二胡教学实践,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合法的地位。

他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包括47首练习曲的《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改变了二胡、琵琶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而使之纳入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他以成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二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

他对二胡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进。

如改制二胡,从而改良其音色、音质;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

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法等等。

这些关系到二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基础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近代二胡艺

术的发展。

(参见书上332-335的论述)

12.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答:

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

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

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

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

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

它的建立,标

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9年七月。

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

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

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

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13.赵元任有哪些重要的音乐作品?

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

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独唱歌曲著名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

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等,合唱歌曲有《海韵》等。

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14.黄自在哪些创作领域有建树?

 

答:

黄自的创作领域主要有:

群众合唱歌曲、独唱抒情歌曲、清唱剧及管弦乐曲。

群众合唱歌曲著名的有《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抒情歌曲主要有《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点绛唇·赋登楼》等,清唱剧著名的有《长恨歌》,管弦乐曲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

15.简述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

聂耳的救亡歌曲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占有突出的地位。

他的《毕业歌》(1934

年)、《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的抗敌意志。

耳在音乐创作中,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形式、结构。

他既向已有的音乐文化学习,又直接向生活汲取。

如到码头、工厂观察了解群众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沉重的生活节奏,倾听他们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呐喊和不平的申诉。

因此,他的歌曲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富于大众的情调,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聂耳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篇作歌词。

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歌曲形式。

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

这种结构,以短小的动机或乐句作为基础加以发展,整首歌曲音乐的各部分呈不对等状态,从而使音乐富于动力性和节奏感。

(2)丰富、多变的句式。

聂耳群众歌曲的乐句长短不定,不拘一格。

因此有着多种多样

的发展变化。

(3)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

(4)巧用休止。

在他的群众歌曲中不仅常用前后半拍的短暂休止,而且在旋律进行中常有意外的中顿。

这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很好的效果。

这一切都较好地与其所选的歌词相配合、相发挥,真切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唤、呐喊、冲锋、拼搏的时代气质。

聂肆的群众歌曲除了抗日救亡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是描写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的工农

大众、尤其是工人群众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的。

如《大路歌》(1934年)、《开路先锋》(1934年)、《码头工人》(1934年)等都是有广泛影响的作品。

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

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毅力和乐观的气质。

从而聂耳就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觉悟的、斗争着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

聂耳的群众歌曲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的意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法、艺术形式的创造,对新时代的反映、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

如《码头工人》采取两个基本曲调分别予以发展变化:

一个基本保持原曲调音乐形态,另一个有较多展开与变化;两个曲调及其变化展开体作交织性连接处理,这是聂耳在群众歌曲中对较复杂的音乐结构的一种独特的创造。

此外,为了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而在其中加入短暂、有力的说白,为了处理好歌词中连续出现的短词句而连续配之以多个短促的曲调,都是神来之笔,既恰到好处,又令音乐顿生光彩,极富创造性。

聂耳的群众歌曲影响广泛深远。

许多同时代和其后的作曲家,都从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

验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如张曙的《保卫国土》、《车夫曲》等歌曲中,就有着聂耳救亡歌曲和劳动歌曲的鲜明印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信天游:

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

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

它的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多七字一句。

常用真声演唱。

唱词上句常用比兴手法,下句具体叙事或抒情。

曲调上句属开放性质,音区较高,音域跨度较大,富于激情,下句属收拢性质。

2.山曲:

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一带,以及陕西北部的府谷和神木。

与信天游相似,山曲的乐段也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

山曲的唱词一

般为七字句,节拍以2柏为主,也有少数是3/4或3/8拍的。

常使用五声或六声的徴调式和商调式。

歌唱时真、假嗓相结合。

又被当地人称为“酸曲儿”。

3.花儿:

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

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

花儿在当地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义,因此又被称作“野曲”。

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分不同或有血缘关系者面前唱。

除了平时在野外歌唱以外,当地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

花儿以“令”相称。

每个令是一个曲调,共有上百种。

花儿的音域宽,旋律的起伏度大,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多

层次。

它的节奏宽广、自由,大多使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方法。

4.起承转合:

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四句体段落结构方式。

它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四个乐句的落音按一定的调式功能逻辑进行。

1、3两句结束在不稳定的音级上,2、

4两句结束在稳定的音级上。

第1句常结束在主音的上方五度音上,第3句常结束在主音的

上方二度音或四度音上。

第二,第3乐句在音调、结构、旋律线、节奏等方面,与前后乐句形成一定的对比关

系。

第三,第2、4两个乐句结束在相同音高的主音上。

此外,二者之间或是重复(包括变化重复)的关系,或是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音调。

民歌《孟姜女》就是“起承转合”结构的典型。

5.孟姜女调:

又叫“春调”、“梳妆台”、“十杯酒”、“思凡”等,是我国流传最

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小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