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076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docx

888武汉大学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

武汉大学2000研究生入学西方经济学试题

考试科目:

综合知识(含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微观经济学)科目代码:

526

《货币银行学》部分(3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上市证券   2.纸币本位制   3.公定利率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货币乘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分别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论述题(9分)

论述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必要性与方式。

《财政学》部分(共30分)

一、名词解释(5分)

预算外资金

二、简答题(10分)

什么叫税收中性原则?

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何在?

三、论述题(15分)

什么叫财政政策?

举例说明财政政策有哪些基本功能?

《宏微观经济学》部分(40分)

一、举例(4分)

  1.说出两个有关机会成本的例子。

  2.我国自1998年以来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上都采取了措施以刺激消费,请各举出一个来。

二、简答题。

从如下四题中任选三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假设每一条无差异的曲线都代表一个确切数量的效用,请作图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用边际效用表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什么?

说明原因。

  2.在同一个坐标系里画出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曲线。

  3.IS与LM曲线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两条曲线的区别是什么?

两个曲线的交点意味着什么?

在交点处是否一定是充分就业的?

  4.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三、应用(6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

“具有极大使用价值的东西往往只有很少的或没有交换价值,相反,那些具有极大交换价值的东西往往很少或没有使用价值。

再没有比水更有用有东西了,但水却不能购买任何东西,没有东西和水交换。

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往往可以交换大量的其他商品。

这时在交换价值就是价格。

请你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为什么?

四、简要计算(12分)

1.某竞争性厂商面临的市场价格为30,其短期成本函数为C=Q3-3Q2+30Q+50

请回答:

(1)均衡产量是多少?

(3分)

(2)均衡时,该厂商的是亏损还是盈利?

(1分)

(3)均衡时,该厂商的固定成本是多少,可变成本是多少?

(1分)

(提示:

成本对产量的一阶导数为边际成本)

2.武汉居民以节俭著称,往往把收入GDP的20%储存起来。

设武汉市政府增加1000万用于市政建设,请回答:

(1)设武汉地区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没有税收,也不与外地进行经济交往。

GDP将增加多少?

(2分)

(2)同条件

(1),但居民要缴纳50%所得税。

GDP又会增加多少?

(1分)

(3)同条件

(1),但武汉地区所用物品中30%来自外地。

GDP会增加多少?

(1分)

(4)同条件

(1),但生产能力已经在超负荷利用。

GDP将增加多少?

价格水平如何变化?

(1分)

(5)节俭对社会影响如何?

(2分)

答案部分

武汉大学2000研究生入学西方经济学试题

考试科目:

综合知识              科目代码:

526

《货币银行学》部分(3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上市证券:

又称挂牌证券,指经证券主管机关核准,并在证券交易所注册登记,获得在交易所内公开买卖资格的证券。

包括股票、债券、基金证券等。

与之对应的是“非上市证券”,即不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证券。

包括在证券交易所外的交易场所交易的证券、私下转让交易的证券、不进行任何转让交易的证券。

上市证券与非上市证券都是有价证券。

 

2.纸币本位制:

亦称“自由本位制”。

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

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货制度”。

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3.公定利率:

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机构,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行业利率。

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有一定的约束力,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与之对应的是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

这三者是按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划分的。

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是市场利率。

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通常叫官定利率,也叫法定利率,是国家手中为了实现宏观调节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

我国目前以官定利率为主。

绝大部分利率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市场利率范围有限,主要是在同业拆借等领域。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市场利率为主,同时有官定、公定利率。

但官定、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无显著脱节现象。

至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基本介于上述两类情况之间,既有较大范围的官定或行业公定利率,也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利率,并且两者的对比状况各国之间有较大差异。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货币乘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1)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给量越多;反之,货币乘数越小,则货币供给量也越少。

但是,与基础货币不同,货币乘数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决定货币乘数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而是决定于商业银行或社会公众的行为。

虽然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2)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一般有以下5项:

现金比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

①现金比率。

即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现金比率对乘数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也高;反之亦然。

②超额准备率。

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反之,越大。

③定期和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越大。

④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变小;反之,变大。

(3)由于分析供给量的决定时,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对不同的变量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各经济学家得出的货币乘数的形式不同。

①弗里德曼-施瓦兹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达形式是:

影响货币乘数的变量在这个分析中简化为两个:

存款准备金比率(

)和存款与通货比率(

)。

他们称这两个比率及高能货币H为“货币存量的大致的决定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又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②卡甘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达形式是:

卡甘的分析中,决定货币乘数的变量也只有两个:

通货与货币存量之比(

)和准备金与存款之比(

),与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不同,后者为存款与通货比率(

)和存款与准备金比率(

),但这些区别并无多大理论上的意义。

③乔顿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达形式是:

其中公众手持通货

、定期存款

和政府存款

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分别为

,从式中可以看出决定乘数大小的因素有

等。

2.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分别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1)所谓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订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经历的时间。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

它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

内部时滞是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经济形势出现到央行实际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它又可细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

(2)内部时滞,即在中央银行环节形成的时滞,它描述的是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政策中的行为。

客观上说,内部时滞的存在,反映了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决策的信息成本、以及决策能力的有限、决策过程中的效率损失。

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中央银行跟踪和采集有关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信息需要时间,这就是信息成本。

(b)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所需要的相对充足的信息已被采集到以后,中央银行的决策过程将是一个需要协调各个利益集团的公共决策过程。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对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能够比较超脱,从而能够以较短的时滞完成货币政策的决策。

(c)中央银行的认识能力和决策能力、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敏感程度同样是形成内部时滞的重要原因,从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中认识宏观经济金融状况,分析这些信息中所隐藏的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行动,同样需要时间,有时还需要较长的过程。

(d)中央银行采取调控措施的具体方式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是影响内部时滞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般来说,小幅度的调整措施震动较小、影响面较窄,相应的时滞会短一些;而大规模的政策调整必然需要相对较长的时期。

因此,内部时滞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取决于客观经济金融状况,又受到货币当局认识水平、决策能力的制约。

(3)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a)社会公众的市场行为。

(b)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

(c)内部时滞。

经济金融运行的事实表明,外部时滞的长短还与内部时滞的长短高度正相关。

(d)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及其调控选择。

一般来说,强硬的直接控制手段的外部时滞比间接控制手段要短些。

(e)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背景。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产出时滞可能会短些;反之,则可能会长些。

(f)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经济信号,降低中央银行的信息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论述题(9分)

论述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必要性与方式。

答:

(1)方向

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①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是指利率不是由行业公会或政府人为决定,而是主要由市场供求因素通过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决定。

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资金环境相对宽松,利率就会下降;反之,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资金环境相对紧张,利率就会上升。

这样的市场利率对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反应灵敏,可以促使资金合理流动,并通过利率灵活升降以缓和资金供求矛盾,发挥筹集资金、调剂余缺的作用。

②合理的利率结构。

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行业结构以及利率的地区结构,可以体现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弥补利率水平变动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利率结构的变动引起连锁的资产调整,从而引导投资结构、投资趋向的变动,使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③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利率之间的联动机制是指在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其中的一种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另一种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一般是基准利率变动引导其他利率变化。

只有灵活的利率机制,才能保证利率对经济有效的调节作用。

④适当的利率水平。

一个适当的利率水平,一方面能真实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另一方面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

利率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利率过低,又不利于发挥利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这都不利于利率作用的发挥。

因此,利率水平的确定十分重要。

在市场化利率决定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各国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应逐步确定并适时调节从而促进利率作用的发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必要性

从西方利率理论看,利息率在市场中决定,并且其变化是调节经济中各个市场达到均衡的重要手段。

当经济过热时,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利率下降,抑制了过热现象。

因此利率要发挥作用必须是随市场变化自由浮动的,国家制定的利率通常调节缓慢,滞后于经济变动,难以发挥效力。

就我国而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因为:

首先,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引导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利率市场化是完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条件,而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进资金商品化和融资市场化。

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推进资金商品化和融资市场化,才能扭转计划经济下按计划供应的资金占用大、周转慢、效益差的状况,使资本商品的价格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进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十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入世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也将加快。

当然,在现代经济中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晴雨表”,可以引导资金流向、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是国家管理货币流通、调控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任由利率自由波动,而要对利率实行一定的管理。

(3)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

在我国经济改革方式的选择中,历来存在着激进和渐进之争。

在利率市场化方式选择中同样如此。

持激进态度的专家认为,持续改革可避免由于各方面改革步调不一致、政策效力相互冲突造成的福利损失。

持渐进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目前最大难点是企业或投资人等市场的行为主体尚不具备对市场利率做出敏感反应的行为动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可能需要一个逐步创造条件和启动投资需求的较长时期。

从现实情况考察,渐进式改革的理由显然更为充分。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一致,渐进的改革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也应是我们的首选方案。

《财政学》部分(共30分)

一、名词解释(5分)

预算外资金:

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目前我国的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并且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中,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和适用范围,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二、简答题(10分)

什么叫税收中性原则?

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何在?

答:

税收中性原则(neutralltyprineipleoftaxation)是指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不要干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是西方税收学界倡导的税收原则之一,目的在于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或扭曲,而让市场在不受干扰或扭曲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其立论基础在于确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充分效率。

税收中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遭到其他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经济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中性不可能实现。

税收作为一种强制的国家占有,必然会对纳税人的行为发生影响,特别是会发生收入效应(征税将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量,改变纳税人相对收入状况,从而减少私人支出和储蓄数量)和替代效应(对商品征税可能导致商品涨价,促使消费者转移消费对象;对所得征税可能降低纳税人的劳动和投资热情)。

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使社会所承受的负担超出征税数额界限,即发生所谓额外负担或超额负担。

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非完全避免)税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度”,尽量压低(非完全取消)纳税人或社会因征税所承受的额外负担“量”,从而实现税收的效率原则。

三、论述题(15分)

什么叫财政政策?

举例说明财政政策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

财政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财政政策被定义为。

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根据这种观点,古代的量人为出、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都被归入财政政策范围。

狭义的财政政策则源于市场经济中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的需要,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

现在经济学界多数是在后一种意义上谈财政政策。

因此,财政政策是利用财政收支的制度性安排和随机调整税收,公共支出以及转移支付,以调节社会供求关皋,合理配置资源并优化经济结构,同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进而达到社会安定、经济稳定高效增长和维护国家民族尊严等政治经济目标的手段。

在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政策也将主要通过增减税种,调整税率,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关系,合理配置资源并优化经济结构,同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进而达到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高效增长的目标。

财政政策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

(1)导向功能,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导向作用。

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不仅规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同时还通过利益机制,告诉人们怎样做才好。

(2)协调功能,只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协调能力。

他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3)控制功能,只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或促进,实现队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

(4)稳定功能,只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稳定个能的主要特征是反周期性和补偿性。

《宏微观经济学》部分(40分)

一、举例(4分)

1、说出两个有关机会成本的例子。

答:

(1)机会成本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2)例1,当一个厂商决定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用生产汽车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辆自行车。

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20辆自行车。

如果用货币数量来替代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3)例2,某人决定开设一家小型杂货店,开店需要投资购买商品和经营设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经营。

对他来说,开店的机会成本是他开店所需投资用于储蓄可得到利息(或把所需投资用于其他用途可得到的收益),加上他不开店而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工资。

生产(经营)能力已经充分利用或接近充分利用的时候,或者当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供应不足的时候,机会成本对正确决策具有一定意义。

2.我国自1998年以来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上都采取了措施以刺激消费,请各举出一个来。

答:

(1)1999年在上年增发国债1000亿元(其中有大约一半转至1999年使用)的基础上,政府继续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再次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扩大内需。

(2)到1999年12月份为止,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27个月和21个月负增长。

为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支持经济增长。

去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社会需求全面回升,带动经济加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

通货紧缩得到有效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止跌回稳。

二、简答题。

从如下四题中任选三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假设每一条无差异的曲线都代表一个确切数量的效用,请作图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用边际效用表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什么?

说明原因。

答:

(1)无差异曲线指能使消费者获得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消费品各种不同组合点连接形成的一条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偏好、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

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

)。

其中,

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

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由于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序数效用,所以,这里的

只须表示某一个效用水平,而不在乎其具体数值的大小,有的西方经济学者称这种效用水平为效用指数。

无差异曲线可以表示为图所示。

              图 无差异曲线

(2)

消费者要想获得效用的最大化,消费者必须按照下列原则调整自己的购买量:

在既定的收入与商品价格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分配他在各种商品上支出的原则是使得他花费在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

这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获得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这一条件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任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表示任一种商品的价格。

若消费者所购买的是两种商品,则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

        

2.在同一个坐标系里画出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曲线。

答:

(1)短期边际成本(SMC)指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量。

即SMC=ΔTC/ΔQ=ΔVC/ΔQ。

(2)短期平均成本(SAC)指短期内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

即SAC=TC/Q。

(3)短期平均可变成本(SAVC)指短期内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可变成本。

即SAVC=VC/Q。

C

SMC

SAC

SAVC

Q

图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图

  3.IS与LM曲线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两条曲线的区别是什么?

两个曲线

交点意味着什么?

在交点处是否一定是充分就业的?

答:

rLM

IS

OY

(1)IS曲线是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是指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两者表示的是收入和利率两个变量的关系。

(2)两者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者表示的是产品市场,存在的前提是产品市场的均衡;而后者表示的示货币市场,存在的前提是货币市场的均衡。

其次,前者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后者是向左下方倾斜的。

(3)二者的交点意味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也即国内市场的均衡。

该交点对应的利率为国内市场的均衡利率,对应的产量为国内市场的均衡产量。

(4)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状态,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在交点处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可能存在非自愿的失业。

该模型没有涉及到就业的情况,产品市场的均衡意味着供给和需求相等,但并不意味着消除了非自愿失业。

货币市场的均衡更不能说明就业的情况。

该模型只考虑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没有把劳动市场考虑进去。

此时的实际收入水平可能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国家可以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使达到理想的状态。

IS-LM模型为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提供了理论说明。

  4.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

(1)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

图(a)为IS-LM;图(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P1)与IS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图(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D1点。

现假设P由P1下降为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P2)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E2点,又可在图(b)中找到D2点。

D2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图(b)总需求曲线图(a)IS-L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