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068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

细胞生物学复习

细胞膜主要内容

如何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Ø实验一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Ø实验二红细胞的溶血试验

Ø实验三光学显微镜观察

Ø实验四电子显微镜观察

第一节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Ø1902,Overton,细胞膜由脂类构成

Ø1925,Gorter等,膜由双层脂类构成

Ø1935,Denielli等,片层结构模型

Ø1959,Roberson,单位膜模型

Ø1972,S.J.Singer等,液态镶嵌模型

Ø1975,Wallach,晶格镶嵌模型

Ø1977,Jain等,板块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优缺点

1、流动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

流动性,有序性

2、球状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

分布不对称性

缺陷:

Ø忽视蛋白质对脂类流动性的控制;

Ø忽视膜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一性。

第二节细胞膜的重要特性

不对称性

1.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3.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1.侧向扩散2.旋转运动3.摆动运动

4.伸缩震荡5.翻转运动6.旋转异构

2、膜蛋白的运动性

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

(2)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

(3)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例

(4)膜蛋白的影响

(5)其他因素(环境温度、pH等)

第三节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四节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功能

1.封闭连接(occludingjunction)

又称“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结构]

(1)相邻质膜紧密相贴;

(2)跨膜蛋白对和交联,形成拉链状“封闭索”;

(3)侧面观呈脊索状网状结构

(4)封闭索通过膜外周蛋白固定于细胞骨架上

[功能]

(1)细胞连接

(2)封闭细胞间隙,防止物质双向渗透

(3)定位膜蛋白,维持细胞功能的方向性

[分布]多见于体内管腔及腺上皮细胞靠腔面的一端

2.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

Ø黏合带、黏合斑、隔状连接;细胞骨架为肌动蛋白

Ø桥粒、半桥粒;细胞骨架为中间丝

(1)黏合带(adhesionbelt)又称为“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

[结构]

1.相邻细胞膜中间有跨膜糖蛋白-----钙黏蛋白

2.钙黏蛋白借助于相邻细胞内的附着蛋白与肌动蛋白微丝束相互作用,形成黏合带

3.黏合带沿质膜延伸并相连成跨细胞网

[功能]细胞连接,增强组织的机械性能

[分布]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

(2)黏合斑(adhesionplaque)

[结构]

1.细胞膜与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

2.跨膜连接蛋白为“整合素”

3.整合素通过纤黏连蛋白与胞外基质结合,细胞内与肌动蛋白丝结合。

[功能]细胞连接,增强组织的机械性能

[分布]体外培养细胞贴壁

(3)隔状连接(septatejunction)

Ø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组织中

Ø连接的细胞内骨架成分为肌动蛋白纤维

(4)桥粒(desmosome)

[结构]

Ø30nm细胞间隙

Ø跨膜连接糖蛋白---钙黏素

Ø相邻细胞的胞质侧有桥粒斑

Ø中间丝附着其上构成网状系统

[功能]

①连接细胞②限制细胞膨胀③分散切力

[分布]易受牵连、摩擦的组织

(5)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结构]细胞与基膜之间的连接

跨膜连接糖蛋白---整合素

只有一个桥粒斑

中间丝附着其上构成网状系统

[功能]将上皮细胞固定在基底膜上

[分布]上皮和结缔组织的交界面

几种锚定连接的化学组成

名称

跨膜

连结蛋白

细胞外

配体

结合细胞骨架类型

细胞内附着蛋白

黏合带

钙粘蛋白

相邻细胞钙粘蛋白

肌动蛋白丝

连锁蛋白

粘着斑蛋白

黏合斑

整合素

胞外基质蛋白

肌动蛋白丝

踝蛋白、粘着斑蛋白、α-辅肌动蛋白

桥粒

钙粘蛋白

相邻细胞钙粘蛋白

中间丝

桥粒片蛋白,片珠蛋白

半桥粒

整合素

胞外基质(基膜)蛋白质

中间丝

桥粒片蛋白样蛋白质

3.通讯连接

(1)缝隙连接(gapjunction)

[结构]

盘状结构,连接子(6个亚基),中央隧道

[功能]

A机械连接

B细胞间小分子交换

C通讯传递

[分布]最普遍(骨骼肌和血细胞除外)

(2)化学突触(synapse)

各种连接的比较

封闭连接

紧密连接

上皮组织

锚定连接

骨架成分:

肌动蛋白

粘合带

上皮组织

粘合斑

上皮细胞基部

隔状连接

只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

骨架成分:

中间纤维

桥粒

心肌、表皮

半桥粒

上皮细胞基部

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

大多数动物组织中

化学突触

神经细胞间和神经—肌肉间

胞间连丝

植物细胞间

第五节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穿膜运输

(transmembranetransport)

(一)穿膜运输的特性

•分子量小、脂溶性强则容易通过膜:

O2,苯;

•不带电荷极性分子,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穿膜:

乙醇>尿素>甘油>葡萄糖

•脂双层膜对所有带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高度不通透;

•水可以快速穿膜:

体积小,膜上有水通道。

(二)某些溶质的穿膜工具:

转运蛋白

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水通道、离子通道

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葡萄糖载体

(三)控制溶质转运方向的因素

(四)穿膜运输的方式

1.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

[特点]不耗能、不需膜蛋白、依靠物质浓度差。

[举例]脂溶性物质、气体物质、水

2.离子通道扩散ionchanneldiffusion

[特点]A“通道蛋白”;B选择性;C门控性;

D瞬间、大量通过;F不耗能

[分类]A电压门通道:

靠膜电位,Na+、K+、Ca2+等离子通道;

B配体门通道:

依靠化学物质(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如乙酰胆碱通道。

C机械门通道:

内耳听觉毛细胞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特点]

(1)需“载体蛋白”(镶嵌蛋白质)

(2)高度特异性

(3)饱和性

(4)不耗能

[举例]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进入红细胞。

4.离子泵ionpump

[特点]1、需“载体蛋白”,具有两种离子的结合位点和ATP酶活性。

2、分解ATP,造成载体与离子亲和力的变化。

[举例]Na+-K+泵,Ca2+泵,H+泵等

5.伴随运输cotransport

[特点]

1、需“载体蛋白”(同向运输载体),不直接利用ATP,利用Na+跨膜梯度驱动。

2、需Na+泵消耗ATP转运Na+,造成膜内外Na+浓度差。

[举例]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二、膜泡运输transportbyvesicleformation

膜泡运输的两种方式

(一)胞吞作用(endocytosis)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特点]

(1)吞入较大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

如细菌、无机尘粒和细胞碎片

(2)物质附着-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

(3)形成“吞噬体”或“吞噬泡”

[举例]

(1)原生动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2)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中型粒白细胞防御微生物侵入,清除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2、胞饮作用(pinocytosis)

[特点]

(1)大分子液体溶质或极微小颗粒;

(2)液体吸附-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

(3)形成“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举例]主要存在于变形虫、小肠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

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

[特点]

(1)有受体参与,特异性很强

(2)选择浓缩机制,速度快

(3)配体受体识别--质膜凹陷—-“有被小窝”--有被小泡--进入细胞内--无被小泡--与膜内体结合--受体泡+配体泡--受体再循环--配体被消化

[举例]铁的吸收,胆固醇的吸收等

LDL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回去看书93页

受体介导的内吞与一般液相内吞方式的比较

受体介导的内吞

一般液相内吞

有受体

有被小凹(泡)

有被或无被

摄入物选择、浓集

摄入物:

特定

非特定

发生时间:

激发

经常、持续

(二)胞吐作用(外排作用exocytosis)

[特点]膜融合;小泡运输;耗能。

[举例]蛋白质如胰岛素;小分子如组胺。

(三)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并各举一例。

2、血液中的胆固醇是如何被转运到细胞内部利用的?

这种转运方式有什么突出特点。

第六节细胞膜受体

一、受体的概念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统称为“受体(receptor)”

二、膜受体的分子结构

细胞外域(亲水区,有寡糖链结合)

跨膜域(疏水区,1个或多个)

细胞内域(亲水区)

三、化学成分、分类、特性

第七节膜受体与细胞识别

一、细胞识别概念

细胞识别(cellrecognition)是指细胞间相互辨认和鉴别,对自己和异己分子认识的现象,具有种属、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二、分子基础

是各类细胞表面受体间或受体与大分子间互补形式的相互作用。

相同受体之间相互作用

受体与大分子之间互补作用

受体共同连接相同大分子

三、细胞识别所引起的反应类型

1、导致配体进入细胞内

2、导致细胞的粘附

3、导致信息传入细胞

第八节膜受体与信号转导

一、信号转导的概念

信号分子与胞膜或胞内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换把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一信使

膜受体

信号转换

激活的酶

第二信使

神经递质

配体闸门

通道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腺苷酸环化酶(AC)

激素等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

磷脂酶C

(PLC)

cAMP

IP3,DG,cGMP等

生长因子等

受体酪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

三、胞内主要信号转导通路的类型:

1、cAMP信号通路通路组成及信号转导过程这部分回去看书103页

G蛋白的特点回去看书101页

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3、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受体信号通路

第九节细胞膜与医药学:

第一十节小结(细胞膜部分)

✓细胞膜的亚微结构和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特性

✓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细胞连接、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细胞膜与细胞识别

✓细胞膜与信息跨膜传递

细胞质与细胞器

第一节细胞质基质:

第二节核糖体

(一)核糖体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与分布

最小的细胞器(直径15-25nm)

非膜相结构

除哺乳类红细胞外,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均有;

分布于细胞质、核质、核仁、线粒体。

二、超微结构:

电镜下,不规则颗粒,含大、小亚基

三、核糖体的类型:

1、真核细胞质核糖体

2、原核细胞质核糖体

3、真核细胞器核糖体

(二)核糖体的理化性质

(三)核糖体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成员

主要原料

20种氨基酸

运输工具

tRNA

编码模板(图纸)

mRNA

合成场所(制造车间)

核糖体

其它必需“材料”

蛋白因子及酶、ATP和GTP等

二、蛋白质合成的简要过程

1、起始initiation

氨基酸活化、起始复合物形成

2、延伸elongation

进位、成肽、转位

3、终止termination

终止密码子辨认

肽链和mRNA释出

核糖体解聚

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翻译一条mRNA,两个相邻的核糖体可以相距6个核苷酸,此时就形成多聚核糖体的状态。

(四)核糖体的功能?

------多肽链的“装配机”

为多肽链合成提供场所

稳定mRNA和保护合成的肽链。

(五)核糖体的异常改变和功能抑制:

第三节内膜系统*

(一)内质网

一、糙面内质网

1、结构特征:

扁囊为主,管腔与核膜腔相通

2、功能:

与外输性蛋白及多种膜蛋白的合成有关

二、滑面内质网

1、结构特征:

分支小管交织成网,与RER相通

2、功能:

多功能细胞器(脂类合成,糖原代谢,解毒,钙储存与调节等)

高尔基体

1、结构特征:

扁平囊flattencisternae

•边缘膨大

•分枝小管和圆泡

•成摞存在反面高尔基网中间高尔基网顺面高尔基网

2、功能:

1、参与胞内物质的转运和细胞的分泌活动;

•2、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3、蛋白质的水解;

•4、蛋白质的分选与胞内膜泡运输。

三、溶酶体

1、结构特征:

1.6nm的单位膜包围成的圆形,卵圆形的结构;

2.含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酸性磷酸酶是标志酶;

3.膜上H+泵(H+-ATP酶),使内部pH值保持5左右.

4.膜的腔面富含高度糖基化的跨膜整合蛋白,保护自身膜结构。

溶酶体的类型(“异质性”细胞器)

1)初级溶酶体(primarylysosome)

2)次级溶酶体(secondarylysosome):

3)吞噬性溶酶体自噬性溶酶体(自体吞噬泡)

多泡体异噬性溶酶体(异体吞噬泡)

4)三级溶酶体tertiarylysosome脂褐素含铁小体髓样结构

2、功能:

A.消化营养作用

B.防御作用

C.参与激素合成,释放与降解

D.参与生物个体发生、发育过程

(1)协助精子与卵细胞受精

(2)骨骼发育中吸收陈旧的骨基质

四、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特征,功能:

五、房室化

概念:

即膜性细胞器对细胞的分隔作用。

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相互独立的功能性结构区域,称细胞内房室化或区域化。

意义:

扩大细胞内的表面积,为提高细胞代谢功能奠定基础

•形成细胞内不同的特殊微环境,有效提高了细胞新陈代谢的质量和效率

•形成一个严密而完善的细胞内体系

六、膜流的概念:

指细胞的膜成分在质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在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穿梭、转移、转换与重组的过程。

意义:

第四节线粒体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形态多样大小可变数目不同分布各异

二、超微结构

双层单位膜套叠构成的封闭性的膜囊,囊中囊结构

外膜膜间腔(外腔)内膜嵴,基粒嵴间腔嵴内空间基质(内腔)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系分布

水、无机盐、蛋白质、脂类、其他

(三)线粒体的功能

(1)氧化供能

一、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

二、细胞呼吸的特点

1、本质是酶系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2、能量形式ATP

3、反应分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

4、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

5、反应需要H2O参与

三、细胞呼吸的主要步骤

1、糖酵解

2、乙酰辅酶A的生成

3、三羧酸循环

4、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2)与细胞死亡的关系:

第五节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一、线粒体在遗传信息表达方面的自主性

1、线粒体是核外唯一含DNA(mtDNA)的细胞器;

mtDNA:

双链环状DNA分子,裸露,一个mt中有5-10个DNA分子.

2、具蛋白质合成系统:

55S核糖体,独特的遗传密码

3、线粒体蛋白不外运;

4、线粒体与核之间无DNA、RNA的交换。

二、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受核控制

1、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少,很多蛋白质需要在核的遗传信息控制下才能合成。

2、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核的遗传装置.如核糖体蛋白质,rRNA,DNA聚合酶,氨酰tRNA合成酶是由核DNA编码的。

3、内外膜的形成接受核的控制;

4、生长时90%的蛋白质来源于核mRNA的转录和翻译。

第六节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一、线粒体的增殖

线粒体来源于已有的线粒体的分裂。

1、间壁分离:

分裂时先由内膜向中心皱褶,将线粒体分为两个,常见于鼠肝和植物分生组织中。

3.收缩后分离:

通过中部缢缩分裂为两个。

4.出芽:

见于酵母和藓类植物,线粒体出现小芽,脱落后长大,发育为线粒体。

二、线粒体的起源*

第七节线粒体异常与疾病

一、线粒体遗传病:

由mtDNA突变引起的各种疾病,其传递和表达完全不同于核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呈现母系遗传的特点。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第一节微管的结构、组装和功能

一、形态结构

中空管状蛋白纤维内径15nm,外径25nm长度:

微米-厘米

二、微管的存在形式和类型

单管:

不稳定,对温度、压力、抗分裂药物敏感;例如构成纺锤丝的微管

二联管三联管:

稳定,对温度、压力、抗分裂药物不敏感;例如构成纤毛和鞭毛的微管

三、微管的组装回去看书第165页

四、微管的体内组装的特征

1、遵循体外装配规律,时空性

2、“微管组织中心MTOC”(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的参与

组装开始的位置;决定微管的极性;

控制微管的数量、位置和方向。

包括中心体、纤毛和鞭毛的基体

五、微管的功能

1、构成细胞的网架结构,维持细胞形态,固定和支持细胞器的位置

2、参与细胞的收缩与变形运动,是纤毛与鞭毛等细胞运动器官的主体结构成分。

3、参与细胞器的位移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定向运动。

4、参与胞内物质特别是大分子颗粒的运送,并具有运输的定向作用。

第二节微丝结构、组装和功能

一、形态结构

实心纤维,直径6nm,成束存在极性

二、化学成分

肌动蛋白单体(球形):

G-actin

多聚体(纤维形):

F-actin

三、组装回去看书第173页

装配过程

i.G-actin

ii.ATP结合actin

iii.稳定actin寡聚体

iv.成核期

v.延长期

vi.平衡期

四、功能

(一)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

(二)微丝参与细胞运动

(三)参与细胞质的分裂

(四)微丝参与受精作用

(五)微丝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

(六)微丝参与肌肉收缩

1、与肌肉收缩有关的微丝结合蛋白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肌球蛋白(myosin)

肌钙蛋白(troponin)

五、微丝的分布和类型

张力丝:

人体皮肤上皮深层细胞中。

肌丝:

肌细胞中

神经丝:

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中。

第三节中间纤维结构、组装和功能

一、形态结构

最复杂的一种柱状纤维,直径10nm。

无极性,最稳定。

粗细:

微管>中间纤维>微丝

组成:

中间纤维蛋白

分布特点:

组织特异性,细胞特异性

二、中间纤维的组装

双股超螺旋多肽2个四聚体原纤维8条中间丝

中间纤维的组装特征

非极性结构组装不需结合蛋白参加,不需核苷酸参加,不依赖蛋白浓度,不受温度变化影响;

头、尾部非螺旋区可稳定中等纤维,对组装必不可少。

中间纤维蛋白生理条件下可迅速自我装配成

四聚体中2个二聚体以反向平行排列

三、中间丝的功能

1、构成细胞完整的支撑网架系统:

固定核在胞质中央并维持细胞形态

2、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

3、参与细胞的分化

4、参与细胞内的信息传递

第四节细胞骨架与疾病: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纤毛、鞭毛异常

先天性纤毛、鞭毛不动综合征

后天性呼吸道纤毛异常

•老化细胞内的骨架

•中间纤维与疾病诊断

一、细胞骨架建立在由三类蛋白丝组成的网络上

二、细胞骨架构成细胞内支撑和区域化的网架

三、细胞骨架参与细胞的运动和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四、细胞骨架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微管

微丝

中间纤维

组成成分

、微管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

G-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中间纤维蛋白

-螺旋多肽

头部、尾部

结构

外径24nm

中空管状纤维

直径7nm

实心纤维

直径10nm

实心纤维

极性

组装

一定的微管浓度

需GTP、MTOC

微管结合蛋白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G-actin浓度

耗ATP

不需中间丝

结合蛋白

特异性药物

秋水仙素

细胞松弛素B

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一节间期核的超微结构

一、核被膜核孔:

超微结构内、外核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

外核膜上有核糖体附着,核膜腔与糙面内质网腔相通。

内核膜内侧有核纤层。

*核孔复合体(nuclearporecomplex)超微结构

•胞质环

cytoplasmicring

•胞质纤维

cytoplasmicfilament

•核质环nuclearring

•核质纤维

basketfilament

•核篮nuclearcage

•中央栓centralplug

•轮辐spokes

Functionsofnuclearmembrane

1.区域化作用Compartmentation

遗传信息被完整、准确地传递,并得以高效表达和精确调控,使细胞以更大的多样性适应环境变化。

2.控制核质间的物质交换regulatetheexchangeofmaterialslikeproteinsbetweenthenucleusandthecytoplasm

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核膜

大分子和某些小颗粒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复合体

Contributetothelocationandseparationofchromosomeincelldivision

Contributetothebiosynthesisoflargemolecular

二、核纤层

核内与核基质相连,核外与中间纤维相连,构成核与质的网架结构体系

内核膜下高电子密度的纤维蛋白壳层,厚10-20nm

不同的中间纤维蛋白都有保守的杆状区,但氨基端和羧基端的序列变异大

核纤层蛋白LaminA、LaminB1,B2、LaminC

核纤层的功能

•稳定细胞核的结构

•参与核膜重建

•参与染色体凝集

•参与细胞核构建

核纤层

•与核膜重建有关

•与染色体凝集有关

•与细胞核构建有关

三、核骨架(核基质)

蛋白质纤维直径3-30nm,与核纤层和中间纤维构成贯穿于核、质之间的复合网格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