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82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docx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doc

 

章节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

1有一块体积为

60cm3的原状土样,重

N,烘干后

N。

已只土粒比重(相对密度)Gs=。

求土的天然重

度、天然含水量

w、干重度d

sat

、浮重度

r

、饱和重度

’、孔隙比e及饱和度S

解:

分析:

W和V可算得,由W

和V可算得

d

,加上G,共已知3个指标,故题目可解。

s

s

W1.0510V6010

3

617.5kN/m3

Ws

0.85

10

d

60

10

V

3

614.2kN/m3

s

sGsw2.671026.7kN/m

3

Gs

w

Ww

1.050.85

w

23.5%

Ws

0.85

e

s(1

w)

26.7(1

0.235)

1

10.884

17.5

Sr

w

Gs

0.2352.6

71%

e

0.884

(1-12)

 

(1-14)

注意:

1.使用国际单位制;

2.w为已知条件,w=10kN/m3;

3.注意求解顺序,条件具备这先做;

4.注意各的取值范围。

2某工地在填土施工中所用土料的含水量为

5%,为便于夯实需在土料中加水,使其含水量增至

15%,试

问每1000kg质量的土料应加多少水

解:

分析:

加水前后

Ms不变。

于是:

加水前:

Ms

5%

Ms1000

(1)

加水后:

Ms15%

Ms

1000

Mw

(2)

(1)得:

Ms

952kg,代入

(2)得:

Mw

95.2kg

 

注意:

土料中包含了水和土颗粒,共为1000kg,另外,w

M

M

w。

s

3用某种土筑堤,土的含水量w=15%,土粒比重Gs=。

分层夯实,每层先填0.5m,其重度等=16kN/

m3,夯实达到饱和度Sr=85%后再填下一层,如夯实时水没有流失,求每层夯实后的厚度。

解:

分析:

压实前后Ws、Vs、w不变,如设每层填土的土颗粒所占的高度为hs,则压实前后hs不变,

于是有:

 

hs

h1

h2

(1)

1e1

1e2

由题给关系,求出:

e1

s(1

w)

2.67

10

(10.15)

10.919

1

16

e2

Gsw

2.67

0.15

0.471

Sr

0.85

代入

(1)式,得:

h2

(1

e2)h1

1

0.4710.50.383m

1

e1

1

0.919

4某砂土的重度

s=17kN/m3,含水量w=%,土粒重度s=kN/m3。

其最大孔隙比和最小孔隙比分别

为和求该沙土的孔隙比

e及相对密实度

Dr,并按规范定其密实度。

1

已知:

s=17kN/m3,w=%,s=m3,故有:

e

s(1

w)

26.5

(10.086)

1

0.693

1

17

又由给出的最大最小孔隙比求得

Dr=,所以由桥规确定该砂土为中密。

 

5试证明。

试中dmax、d、dmin分别相应于emax、e、emin的干容重

证:

关键是e和d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e

s

1,可以得到emax

s

1和emin

s

1,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

emax和dmin是

d

dmin

dmax

对应的,而emin和dmax是对应的。

 

第二章土的渗透性及水的渗流

 

6如图2-16所示,在恒定的总水头差之下水自下而上透过两个土样,从土样1顶面溢出。

(1)已土样2底面c-c为基准面,求该面的总水头和静水头;

(2)已知水流经土样2的水头损失为总水头差的30%,求b-b面的总水头和静水头;

(3)已知土样2的渗透系数为0.05cm/s,求单位时间内土样横截面单位面积的流量;

(4)求土样1的渗透系数。

 

加水

 

0

3

 

0

3

aa

土样1

bb

0

3

土样2

cc

 

图2-16习题2-3图(单位:

cm)

6如图2-16,本题为定水头实验,水自下而上流过两个土样,相关几何参数列于图中。

解:

(1)以c-c为基准面,则有:

zc=0,hwc=90cm,hc=90cm

(2)已知hbc=30%hac,而hac由图2-16知,为30cm,所以:

hbc=30%hac=30=9cm

hb

=h-h

bc

=90-9=81cm

c

又∵

zb

=30cm

,故

h

wb

b

b

=h-z=81-30=51cm

(3)已知k2=0.05cm/s,q/A=k2i2=k2hbc/L2=9/30=0.015cm3/s/cm2=0.015cm/s

(4)∵

i1=hab/L1=(hac-hbc)/L1=(30-9)/30=,而且由连续性条件,

q/A=k1i1=k2i2

k1=k2i2/i1==0.021cm/s

7如图2-17

所示,在5.0m厚的黏土层下有一砂土层厚

6.0m,其下为基岩(不透水)。

为测定该沙土

的渗透系数,打一钻孔到基岩顶面并以

10-2m3/s的速率从孔中抽水。

在距抽水孔

15m和30m处各打一

观测孔穿过黏土层进入砂土层,测得孔内稳定水位分别在地面以下

3.0m

和2.5m

,试求该砂土的渗透系

数。

 

30

15

 

0

.

5

 

0

.

6

抽水孔观测孔观测孔

 

黏土

0

5

.

.

2

3

砂土

 

不透水层

图2-17习题2-5图(单位:

m)

分析:

如图2-17,砂土为透水土层,厚6m,上覆粘土为不透水土层,厚5m,因为粘土层不透水,所以

任意位置处的过水断面的高度均为砂土层的厚度,即6m。

题目又给出了r1=15m,r2=30m,h1=8m,h2=8.5m。

解:

由达西定律(

2-6),q

kAi

k

2r

dh

12k

r

dh

6

,可改写为:

dr

dr

dr

12k

dh,

积分后得到:

r2

12k

(h2

h1)

q

qln

r

r1

带入已知条件,得到:

k

q

r2

0.01

30

3.6810

4

m/s3.68

-3

(h2

h1)

ln

(8.5

8)

ln

10cm/s

12

r112

15

本题的要点在于对过水断面的理解。

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将

ln当作了lg。

8如图2-18,其中土层渗透系数为×

-2

3

0.12m的钻

10

m/s,其下为不透水层。

在该土层内打一半径为

孔至不透水层,并从孔内抽水。

已知抽水前地下水位在不透水层以上

10.0m

,测得抽水后孔内水位降低了

2.0m,抽水的影响半径为70.0m,试问:

(1)单位时间的抽水量是多少

(2)若抽水孔水位仍降低,但要求扩大影响,半径应加大还是减小抽水速率

 

70.0(影响半径)

0.12

抽水孔

抽水前水位

 

抽水后水位

0

0

.

0

-2

.

1

8

k=5.0×10cm/s

 

不透水层

图2-18

习题2-6图

(单位:

m)

分析:

本题只给出了一个抽水孔,但给出了影响半径和水位的降低幅度,所以仍然可以求解。

另外,由

于地下水位就在透水土层内,所以可以直接应用公式(

2-18)。

解:

(1)改写公式(

2-18),得到:

k(h22

h12)

5104(102

8

2)

8.88

10

3

m

3

/s

q

/r1)

ln(70/0.12)

ln(r2

(2)由上式看出,当k、r1、h1、h2均为定值时,q与r2成负相关,所以欲扩大影响半径,应该降低抽水速率。

注意:

本题中,影响半径相当于r2,井孔的半径相当于r1。

 

9试验装置如图2-20所示,土样横截面积为30cm2,测得10min内透过土样渗入其下容器的水重,求土

样的渗透系数及其所受的渗透力。

 

加水

 

0

8

 

0

土样2

 

图2-20习题2-9图(单位:

cm)

分析:

本题可看成为定水头渗透试验,关键是确定水头损失。

解:

以土样下表面为基准面,则上表面的总水头为:

h上2080100cm

下表面直接与空气接触,故压力水头为零,又因势水头也为零,故总水头为:

h下000cm

所以渗流流经土样产生的水头损失为100cm,由此得水力梯度为:

h

100

i

5

L

20

渗流速度为:

v

Ww

10

0.018

103

104

1106m/s110-4cm/s

wtA

1060

30

k

v

1

104

2

105cm/s

i

5

j

wi

10

5

50kN/m

J

jV

50

30104

0.20.03kN30N

注意:

1.h的计算;2.单位的换算与统一。

 

第三章土中应力和地基应力分布

 

10取一均匀土样,置于x、y、z直角坐标中,在外力作用下测得应力为:

x=10kPa,y=10kPa,

z=40kPa,xy=12kPa。

试求算:

①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τmax②求最大主

应力作用面与x轴的夹角θ③根据1和3绘出相应的摩尔应力圆,并在圆上标出大小主应力及最大剪

应力作用面的相对位置

分析:

因为xzyz0,所以z为主应力。

解:

由公式(3-3),在xoy平面内,有:

 

1

3

1

1/2

1010

0.5

22

y)(

x

y

2

2

0.5(1010)(

2

12

2

1012

x

xy

kPa

2

2

2

2

 

比较知,1z40kPa

2

1

22kPa

3

2kPa,于是:

应力圆的半径:

R

1(1

3)

0.5(40

2))

21kPa

2

圆心坐标为:

1(1

3)

0.5(40

2))

19kPa

2

由此可以画出应力圆并表示出各面之间的夹角。

易知大主应力面与

x轴的夹角为90。

注意,因为x轴不是主应力轴,故除大主应力面的方位可直接判断外,

其余各面的方位须经计算确定。

有同学还按材料力学的正负号规定进行计算。

11砂样置于一容器中的铜丝网上,

砂样厚25cm,由容器底导出一水压管,

使管中水面高出容器溢水面。

若砂样孔隙比

e=,颗粒重度

s=kN/m3,如图3-42

所示。

求:

(1)

当h=10cm时,砂样中切面

a-a上的有效应力

(2)

若作用在铜丝网上的有效压力为,则水头差

h值应为多少

 

h

 

出aa5

52

砂样1

铜丝网

 

图3-42习题3-3图

解:

(1)当h

10cm时,i

h

10

0.4,

s

w

26.5

10

9.70kN/m3

L

25

1

e

1

0.7

a

h2(

wi)

0.1

(9.7

10

0.4)

0.57kPa

(2)

h2(

wi)

0.25

(9.710

i)

0.5kPa

i

h

9.7

0.5/0.25

b

L

0.77

10

h

0.77

L0.770.25

0.1925m

19.25cm

3-4

根据图4-43

所示的地质剖面图,请绘

A—A截面以上土层的有效自重压力分布曲线。

 

W=12%

3

m

γ=26.5kN/m

3

s

n=45%

地下水面

m

毛细饱和区

1

m

γ=26.8kN/m3

3

e=0.7

S=100%

A

A

 

图3-43习题3-4图

解:

图3-43中粉砂层的应为s。

两层土,编号取为1,2。

先计算需要的参数:

e1

n

0.45

0.82

1

s1(1

w1)

26.5

(1

0.12)

16.3kN/m3

1

n

1

0.45

1

e1

1

0.82

2sat

s2

e2

w

26.8

0.7

10

19.9kN/m3

1

e2

1

0.7

地面:

z1

0,

u1

0,

qz1

0

第一层底:

z1下

1h1

16.3

3

48.9kPa,

u1下

0,

qz1下

48.9kPa

第二层顶(毛细水面):

z2上

z1下

48.9kPa,

u2上

wh

10

1

10kPa,

qz2上

48.9

10)

58.9kPa

自然水面处:

z2中

48.9

19.91

68.8kPa,

u2中

0,

qz2中

68.8kPa

z2下

68.819.9

3

128.5kPa,

u2下

wh10

330kPa,

A-A截面处:

qz2下128.53098.5kPa

据此可以画出分布图形。

注意:

1.毛细饱和面的水压力为负值(wh),自然水面处的水压力为零;

2.总应力分布曲线是连续的,而孔隙水压力和自重有效压力的分布不一定。

3.只须计算特征点处的应力,中间为线性分布。

12有一

U形基础,如图

3-44

所示,设在其

x-x

轴线上作用一单轴偏心垂直荷载

P=6000kN,作用在

离基边

2m

的点上,试求基底左端压力

p1和右端压力

p2。

如把荷载由

A点向右移到

B点,则右端基底压

力将等于原来左端压力

p1,试问

AB间距为多少

 

3

2

x

AxB

2

2

3

2

 

33

 

图3-44习题3-5图(单位:

m)

解:

设形心轴位置如图,建立坐标系,首先确定形心坐标。

 

m

2

ee'

m

2

 

x

m

2

 

3m3m

 

A662330m2

由面积矩定理,形心轴两侧的面积对于形心轴的矩相等,有:

6(3

x)

1(3

x)

6(3

x)1(3

x)

2

3

(3

x)

x0.3m

2

2

2

I

1

6

33

6

3

1.22

2

1

2

33

2

3

1.82

87.3m4

12

12

W1

I

87.3

32.3m3

W2

I

87.3

26.45m

3

y1

2.7

y2

3.3

当P作用于A点时,e=3-2-0.3=0.7m,于是有:

P

Pe

6000

6000

0.7

p1

W1

30

330.3kPa

A

32.3

P

Pe

6000

6000

0.7

p2

W1

30

41.2kPa

A

32.3

当P作用于B点时,有:

P

Pe

6000

6000

e

p2

W2

30

330.3kPa

A

26.45

 

由此解得:

e’=0.57m,于是,A、B间的间距为:

ee0.70.571.27m

注意:

1.基础在x方向上不对称,惯性矩的计算要用移轴定理;

2.非对称图形,两端的截面抵抗矩不同。

13如图3-46所示,求均布方形面积荷载中心线上A、B、C各点上的垂直荷载应力z,并比较用集中

力代替此均布面积荷载时,在各点引起的误差(用%表示)。

 

2

 

2

p=250kPa

2

A

2

B

2

C

 

图3-46习题3-7图(单位:

m)

解:

按分布荷载计算时,荷载分为相等的4块,a/b1,各点应力计算如下:

A点:

z/b

2,查表3-4,kA

0.084,

B点:

z/b

4,查表3-4,kB

0.027,

C点:

z/b

6,查表3-4,kC

0.013,

zA

 

zB

 

zC

40.08425084kPa

40.02725027kPa

40.01325013kPa

近似按集中荷载计算时,

r

0,r/z

0,查表(3-1),k=,各点应力计算如下:

A点:

zA

k

P

0.4775

250

22

119.4kPa

z2

22

B点:

zB

k

P

0.4775

250

22

29.8kPa

z2

42

C点:

zC

k

P2

0.4775

2502

22

13.3kPa

z

6

据此算得各点的误差:

119.4

84

29.8

27

10.4%,

13.3

13

A

42.1%,

B

27

C

2.3%

84

13

可见离荷载作用位置越远,误差越小,这也说明了圣文南原理的正确性。

 

第四章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

 

14设土样样厚3cm,在100~200kPa压力段内的压缩系数av=2×10-4,当压力为100kPa时,e=。

求:

(a)土样的无侧向膨胀变形模量;(b)土样压力由100kPa加到200kPa时,土样的压缩量S。

 

解:

(a)已知e0

0.7,

av

2

104m

2/kN,所以:

11

e0

1

0.7

3

Es

mv

av

2

104

8.5

10kPa8.5MPa

(b)

S

av

2

104

1

e0

ph

(200100)30.035cm

1

0.7

15有一矩形基础4m8m,埋深为2m,受4000kN中心荷载(包括基础自重)的作用。

地基为细砂

层,其19kN/m3,压缩资料示于表4-14。

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总沉降。

 

表4-14细砂的e-p曲线资料

p/kPa

50

100

150

200

e

0.680

0.654

0.635

0.620

 

解:

1)分层:

b4m,0.4b1.6m,地基为单一土层,所以地基分层和编号如图。

 

4000kN

m

2

0

m

4m

6

1

.

1

1

m

6

2.

1

2

m

6

3.

1

3

 

4

m

6

4.

1

 

2)自重应力:

qz019

2

38kPa,qz1

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