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802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docx

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

经济资本系列网讯之二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

编者按――“经济资本”是目前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较为普遍使用的管理参数,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且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己经成为国际现代商业银行发展所公认的三大进步之一。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不断创新的业务需要及复杂的国际融资环境,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而经济资本就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经济资本体系的构建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

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经济资本相关资料、文章,编制经济资本管理研究系列网讯,供大家学习、参考。

    

    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从事货币信用经营管理活动的期初的预付与以后的积累。

商业银行资本的来源一般有两个:

一是商业银行创立时筹措的资本,二是经营利润的一部分。

商业银行资本主要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重估准备、权益准备金、次级债务等。

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简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

核心资本由股本(普通股、永久非累积优先股)和公开储备组成。

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长期附属债务。

根据2004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二是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准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三是资本的扣除项,包括商誉、商业银行对未并表的银行机构的资本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等。

    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

首先,保证商业银行的注册成立和正常经营。

为商业银行的成立、组织营业以及吸收到存款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如购买或租赁办公房产、购买及安装设备、购买办公用品等。

商业银行为实现持续发展而进行业务扩张和机构扩大也需要资本的保证。

其次,吸收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保护债权人利益,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缓冲的余地。

商业银行资本又被称为债权人免遭损失的“缓冲器”。

第三,体现商业银行的实力,增强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

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市场信心是决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充足的资本既显示了银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又展示了银行较强的满足客户需要的信贷能力,体现了银行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在维持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四,防止商业银行业务过度扩张导致风险承担过度。

商业银行具有企业性质,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具有较强的业务扩张冲动。

业务过度扩张极易造成所积累的大量风险超出银行的承受能力。

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应与资本规模相匹配,限制银行的业务过度扩张,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

最后,便于政府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管制。

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把商业银行的风险与资本挂钩,要求承担的风险与资本保持一致,确定最低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限制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业务,促使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银行业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理念形成于银行资本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从西方银行业资本管理的实践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银行业对资本作用的认识经历了重视―不重视一重新重视这样一个略有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上述过程不是简单的循环回归,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反映出人们对资本管理、风险控制的认识水平不断趋于深化。

    第一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央银行制度和监管机制尚未成熟,西方银行业主要依靠资本来抵抗风险,各家银行均基于各自不同的风险状况持有和分配资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银行持有的资本在性质上都属于“经济资本”的范畴。

当时各家银行普遍维持着较高的资本比率。

    第二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出现及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确立,银行不再需要保留大量的资本以抵御风险,资本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遂开始削弱,银行的资本比率也随之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早期的金融监管标准无法完整、确切地描述各类风险,甚至就连这种标准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当时的银行总是倾向于持有较实际需要更少的资本。

这在客观上起到了纵容银行与当时监管制度博弈的作用。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国际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危机事件和丑闻,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重新强调资本充足的必要性。

比如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放弃了限制银行存款利率的Q条款,改用最低资本比率要求来控制银行风险。

银行再度重视并重新审视资本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1988年出现的“巴塞尔协议”则为国际银行业营造了资本外部管理的框架结构。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银行业逐渐地、越来越多地从自身业务角度而非从被监管者角度来看待资本内部管理的问题。

对银行而言,资本不仅是吸收风险的缓冲装置,也是银行配置资源从而获取利润的工具。

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资本是有成本的,是一种经济资本,而不仅仅是监管者眼中的管制性资本。

相应地,资本比率不能仅满足于监管者制定的最低标准,还要同时从安全与盈利两个角度出发,以确定最佳比率;不仅要确定银行整体的资本需要量,还要考虑资本在银行内部各部门和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合理配置,并以此作为衡量各层次直至整个银行业绩的标准。

    至此,人们对资本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合理、有效和低成本地使用和配置资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提高资本收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探索的主流课题之一。

银行资本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个独特分支逐渐形成。

其主要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

即资本的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

外部管理指监管者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监督和调节;内部管理则是银行自身基于安全和盈利的需要而对资本实行的管理,风险的计量、经营业绩的衡量和资本成本的核算则构成资本内部管理的三大基石。

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 (现在已并入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最早将经济资本应用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中,目的是通过计算风险条件下的收益及向部门分配反映风险水平的交易限额以降低风险。

    

    来源:

《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损失分为三类:

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

    预期损失是在一般情况下,银行在一定时期可预见到的平均损失,银行可通过调整业务产品定价和提取相应的风险拨备来覆盖,从业务的收益中作为成本来扣减,所以它不构成真正的风险。

异常损失则是指超过银行正常承受能力的损失,通常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例如战争和重大灾难袭击等,银行一般无法做出更有效的准备,只能采用压力测试的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设定应对方案。

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就是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潜在损失,它具有波动性,是一个变动的量,由于不知道它会不会发生,因此无法列作当期成本,不过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额加以防御。

这部分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一般被称作经济资本。

进一步来说,经济资本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超出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在数量上与银行承担的非预期损失相对应。

它是人们为了风险管理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虚拟的概念,不是一个现实的财务概念,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直接反映出来。

可见,经济资本不等同于银行所持有的实收资本,也不等同于银行的监管资本,它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是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相对应的。

经济资本并不是真实的银行资本,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其内部风险管理需要运用内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也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认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金。

但是当非预期损失发生后,就需要通过实际冲减相应资本的方式来弥补,就转化为会计资本的概念,即实际资本量的概念。

    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其主要作用有: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经济资本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显示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有效的经济资本应用要求银行具有包括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先进的风险识别计量手段等内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通过对风险进行复杂严密的计量来确定和分配经济资本,并通过对经济资本规模和结构的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二,促进商业银行资本的合理配置。

经济资本的应用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注重资本回报率的提高。

银行通过把经济资本在不同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间的配置,显示真实风险水平,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发展。

    第三,推动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资本占用的计量,设定合理的资本回报要求,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股东价值增加值为考评指标,衡量各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创造的真实价值,可有效防止盈利水平与风险承担脱节、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不一致的现象,能更好地协调股东、管理层、员工、客户、监管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第四,引导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优化。

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分配和绩效考评,不断调整经济资本的规模和结构,引导全行的经营资源配置向经济资本占用少、回报率高、重点发展的方面倾斜,从而不断提高全行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来源:

《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

账面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账面拥有的资本金,即所有者权益,又称权益资本,等于银行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差。

按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是指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附属资本是指呆帐准备、坏帐准备、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累积折旧、次级长期债务等之和。

账面资本是银行的财务报表呈现出来的资本。

    监管资本指监管当局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是监管当局一般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量,所以监管资本又称最低资本。

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资本充足率实施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同样,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经济资本不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列明的所有者权益(权益资本),也不是监管当局规定的银行必须拥有的资本(监管资本)。

它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考虑经营风险对资本的要求而创造的一项管理工具,是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

它是一个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相当的资本,它不是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本,它是一个“算出来的”数字。

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账面资本是商业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基础;监管资本是实施资本管理的主要依据;经济资本是实施资本管理重要工具。

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限制银行风险行为、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重要工具,体现了监管当局的要求。

但监管资本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也不一定符合特定银行风险特征。

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银行为所承担的风险而真正需要的资本。

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将监管当局和银行内部管理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传导到各级经营主体和业务条线,实现资本限制不合理业务扩张与控制风险的功能,从而保证债权人的权益,增强公众信心,实现资本保证银行正常经营发展的功能。

从资本需要量上来看,监管资本是银行资本管理中最低的资本量。

从资本的外在要求来看,经济资本反映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对银行管理的要求,而监管资本反映了监管当局对银行管理的要求。

    就监管资本与账面资本而言:

二者的区别在于,除了包括账面资本的内容之外,监管资本还包括如次级债务和可转换债券等混合型资本工具(混合型资本工具是指这些金融工具既具有股权的某些特征,如清偿次序低于一般债务,期限较长,又具有债权的某些特征,如定期支付利息)。

次级债从会计的角度看属于负债,但由于它是银行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可以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在监管角度上可看作是自有资金,作为附属资本记入监管资本。

平常我们讨论的资本充足率等,就是监管口径的资本概念。

    就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关系而言:

监管资本是银行监管当局根据当地情况规定的银行必须执行的强制性资本标准,属事后监管的范畴。

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与账面资本的数量在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上,当经济资本接近或超过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意味着该银行或者应该通过增资扩股等途径增加实际资本,或者收缩业务规模,降低风险敞口。

应该对资本采取某种措施(筹资、减资等)。

目前,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总量关系是离散的,并且经济资本低于监管资本是主流,原因在于,银行内部在计算资本实际需要时,一般会考虑资产组合等风险管理手段对减少风险的作用,而目前监管资本的计量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主流趋势是收敛和一体化,原因主要在于监管方已经开始以经济资本为方向调整监管资本的计量并将经济资本系统的建设也作为银行合规行为监管的一个内在部分。

    从理论上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可适当大于账面资本(所有者权益),因为除所有者权益承担一部分风险外,国家信誉和公众对于财政支持的预期也承担了一部分风险,是银行隐含的资本。

    从发展程度上看,账面资本、监管资本都己具备了严格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规则,其中,账面资本是现代会计理论的重要要素,监管资本则是现代银行监管的关键内容。

而经济资本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尚处于发展初期,是经济学家从风险角度分析银行经营状况而引入的一个概念,代表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前沿和方向。

    

    来源:

《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1988年资本协议在其实施初期,作为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技术进步及金融创新,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监管资本计量失去了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不能准确反映各银行客观承担的风险水平,因而已无法保障其目标的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历经6年时间,新协议最终制定出来。

    新协议继承了旧协议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仍将资本金视为最重要的支柱,提出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计量风险的先进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树立了另外两根支柱―监管者对银行资本充足的审查以及市场对银行资本充足的约束。

三个支柱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程度能有足够的敏感度。

新协议提供了计算资本充足更高级、更精确的方法选择,在监管方面不再单纯使用外部标准,强化了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意识,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合理匹配。

以维持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银行国际竞争的公平性。

    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新资本协议。

新协议将风险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提出“三个支柱”(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规定。

新协议在第一支柱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几种备选方案。

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

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

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法。

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

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在计量市场风险方面,应用较好的是VAR技术,分别用于计算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权风险和商品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的组合风险,并加总得到总的市场风险,同时鼓励银行采用自己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

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新协议规定,可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基本指数法,第二种是标准法,第三种是高级计量法。

委员会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方案以备选择。

    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委员会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充。

具体包括:

一是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四大原则。

原则一:

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一整套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

原则二:

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以及银行监测和确保满足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

若对最终结果不满足,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原则三:

监管当局应希望银行的资本高于最低监管资本比率,并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

原则四:

监管当局应争取及早干预从而避免银行的资本低于抵御风险所需的最低水平,如果资本得不到保护或恢复,则需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二是监管当局检查各项最低标准的遵守情况。

银行要披露计算信用及操作风险最低资本的内部方法的特点。

作为监管当局检查内容之一,监管当局必须确保上述条件自始至终得以满足。

委员会认为,对最低标准和资格条件的检查是第二支柱下监管检查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其它内容包括监督检查的透明度以及对换银行帐薄利率风险的处理。

    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新协议强调,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稳健的潜在作用。

新协议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

监管当局应评价银行的披露体系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新协议还将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

委员会建议,复杂的国际活跃银行要全面公开披露核心及补充信息。

关于披露频率,委员会认为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过时失去意义的披露信息,如风险暴露,最好每季度一次。

不经常披露信息的银行要公开解释其政策。

委员会鼓励利用电子等手段提供的机会,多渠道的披露信息。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及银行经营风险的日趋增加要求银行经营管理的精细程度不断深化。

银行试图既要维持一个合乎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水平,又要通过资本运用尽可能产生最大效益,如何理性分配经济资本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管理手段。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结果看,它深刻地改变了银行的管理哲学,关于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二是微观全面风险管理,三是宏观全面风险管理。

它从理论和技术的角度为经济资本管理提供支持。

    第一,将风险明细为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涵盖了银行的各类业务风险,为经济资本的计量提供便利;

    第二,新协议中就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等风险管理的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提出了各项风险计量的方法及其适用的范围,同样适用于经济资本;

    第三,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梳理,在职能部门的划分、数据的采集及信息技术系统的监理等方面,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及配置有指导作用。

    因此,虽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前,银行业早己单方面投巨资研究和发展内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方法,而且某些模型己被新协议采用,但作为一个国际通用的银行业的发展准则,新协议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确的。

另外,新协议的正式倡导,本身也说明了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与资本的密切联系使两种口径的银行资本趋于一致。

    

    来源:

《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控制业务风险,确保银行具有充分的风险抵御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自从西方银行业认识到经济资本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后,有关经济资本的理论及运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西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分配;三是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经济资本计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计量模型对风险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经济资本的数量,是经济资本配置和考核的前提,因而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

经济资本配置是商业银行以适当的方法向机构、业务部门、产品分配经济资本额度,体现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求和经营发展的导向,确保占用的经济资本能够达到最低回报要求或更高回报水平。

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是基于经济资本的主要绩效考核指标,因两个指标兼顾了收益和风险两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风险和收益相对称的原则,较传统的利润指标更能真实反映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故以此作为内部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可以充分体现商业银行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导向。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与其承担的非预期损失相对应,在数量上等于量化的非预期损失。

经济资本的计量就是在明确风险计量和分布的基础上计算非预期损失,本质上风险计量等同于经济资本计量。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由这三类风险的计量组成。

目前,对银行风险进行量化的数据模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供,与监管资本相联系,被称为监管类模型;一类是由国际先进银行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主要用于满足风险管理的市场要求,被称为市场类模型。

    一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

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

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汇率风险指银行持有或交易外汇和黄金衍生产品所面临的因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股票价格风险指银行因持有或交易股票及与股票类似的金融工具而面临因股票价格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商品风险指银行持有或交易现货及其衍生产品所面临的因商品价格变动而带来的风险。

根据对产生风险的业务帐务处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在银行帐户(bankingbook)和交易帐户(tradingbook)中的市场风险。

银行业务的会计帐户可分为银行帐户和交易帐户两大类。

交易帐户记录的是为交易目的或避险目的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买卖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银行帐户记录的是除交易帐户以外的资产。

交易帐户中的项目通常按市场价格(mark-to-market)计价;银行帐户中的项目,即存款、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不以交易为目的,较少考虑短期市场因素波动的影响,它们通常按帐面价格、成本摊销法进行计价。

    计量市场风险监管类的方法有搭积木法(Building Block Approach),市场类的方法有风险价值法(Value at Risk)。

    第一,搭积木法。

分别计算利率风险、股价风险、汇率风险等每一个风险因子对应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然后通过简单汇总,最终计算出整体风险。

其中,利率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用原始到期日法,即按照金融工具剩余到期日和息率水平在新资本协议提供的“原始到期日阶梯表(MaturityLadder)”中找到对应的风险权重,通过敞口的加权风险轧差,计算出不同时间区间的风险额,最后通过垂直附加和水平附加调整,得出总风险额;特定风险按照资本协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