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长湾煤矿联合试运转方案资料.docx
《20长湾煤矿联合试运转方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长湾煤矿联合试运转方案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长湾煤矿联合试运转方案资料
安龙县海子长湾煤矿
联合试运转方案
安龙县海子长湾煤矿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目录
第一部分矿井运转的系统、范围和期限3
第二部分联合试运转的测试项目、方法、机构和人员4
第三部分联合试运转的预期目标和效果8
第四部分联合试运转期间的产量计划与劳动组织9
第五部分应急预案10
第六部分安全技术措施47
第一部分矿井运转的系统、范围和期限
一:
矿井联合试运转的范围
矿井联合试运转的范围为:
矿井+1400m以上一采区1301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根据采掘接替情况、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要求,安排两个掘进工作面能满足采掘正常接替工作,掘进工作面名称为:
130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130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
二:
此次矿井联合试运转的系统共有十一大系统,分别如下:
1.矿井1301采煤工作面采煤系统进行试生产;
2.全矿井通风系统,主要通风机、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及各施工地点的有效风量进行测试;
3.全矿井供电系统,供电进行试运行,以测试是否满足生产需要;
4.全矿井运输系统,测试其设备、提升线路等情况;
5.1301采煤工作面防灭火系统;
6.全矿井防尘洒水系统;
7.全矿井通讯系统;
8.全矿井监控系统;
9.全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10.地面生产系统;
11.地面运输系统。
三:
联合试运转期限
根据我矿实际情况结合省文件《关于抓好煤矿建设项目联合试运转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矿拟定联合试运转的时限,从批复之日起算3个月。
第二部分联合试运转的测试项目、方法、机构和人员
一、提升运输系统
(一)、试运转期间绞车的运行情况必须如实填写运行记录和检修情况:
1由绞车工认真填写设备运行情况和上下班交接记录。
2由设备维修工填写绞车,钢丝绳、轨道、矿车等设备的维修记录和设备的完好情况。
(二)、对试运转生产期间的原煤生产进行运输能力测定,是否满足矿井生产运输能力。
(三)、主要提升绞车设计选用JTP1.6×15P型防爆单滚筒提升绞车,绳速VP=2.0m/s,最大张力Fmax=45KN;配套电机功率:
110kw、380V。
主机生产厂家配套供给电控设备。
测试主要提升绞车的实际提升能力是否满足设计生产能力要求,对每班的提升量作详细的记录。
(四)、行人进风斜井防跑车装置和跑车防护装置的完善情况,在试生产期间的所有装置和质量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五)、测试人员由各班绞车工、电工、钳工等工种配合,由机电矿长徐建军、安全矿长王良则负责检查和测定。
二、主斜井运输系统
(一)、主斜井采用DTL65/2×30皮带运输;运输下山铺设DTL65/2×30带式输送机,CST驱动系统,电机功率2×30kw。
副井采用JTP1.6×15P型单滚筒提升绞车运送材料、设备。
轨道下山安装JTKB-1.0/0.8W型绞车,绳速VP=1.5m/s,最大张力Fmax=20KN;配套电机功率:
37kw、660V。
(二)、试运转期间皮带运输机的运行情况必须如实填写运行记录和检修情况:
1由皮带运输机司机认真填写设备运行情况和上下班交接记录。
2由设备维修工填写皮带运输机的维修记录和设备的完好情况。
(三)、对试运转生产期间的原煤生产进行运输能力测定,是否满足矿井生产运输能力。
三、采掘系统
(一)、采掘工作面运行情况是否正常,现场管理及隐患排查、支护质量等要求的落实情况。
(二)、是否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的规定组织各工作面的施工。
(三)、采掘工作面的文明生产。
(四)、由生产矿长李自强、安全矿长王良则负责,各班组配合完成测试工作,不定期由矿测试机构人员入井检查。
四、机电系统
(一)、对每天的电气、设备、线路及时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煤矿生产各大系统的电气设备能正常运转。
(二)、认真检查和记录试运行期间的供电、设备运转等方面情况,能否满足矿井生产需要。
(三)、对主扇、主要绞车、压风、检测监控系统等设备设施的维修、检修如实登记和记录。
(四)、矿井一回路电源由安龙县供电局大坝变电站(10kv)引入矿区,一回路电源距矿井约8km左右,使用175mm2铝芯线。
矿井另一回路由安龙县海子变电站(10kv)引入矿区,矿井目前双回路供电条件已经具备。
(五)、井下供电按规定实现了“三专”和“两闭锁”,并对井下的电气、设备完善了“三大保护”装置。
试运行生产期间随时进行测试,并按要求每天对检漏做跳闸试验,电工必须做好记录。
(六)、由机电矿长徐建军负责,各电工班,钳工班,配合进行测定试运转期间的机电运行情况。
五、通风系统
(一)、检查矿井的各种通风设施和通风构筑物(风门、防爆门、风墙等)的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要求,矿井联合试运转生产过程中矿井通风能力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二)、根据矿井的总风量(总进风量为1650.2m3/min;总回风量为1672.8m3/min),合理进行矿井风量分配和调整,能否满足井下各用风地点的需要和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是否有效的稀释和排放矿井有毒有害气体。
由测风员按规定定期进行矿井各地点的风量测定,认真准确填写测风牌板和记录。
(三)、主扇风机运行及仪器、仪表、反风装置检修和局扇运行情况。
1设计选用FBCDZ-6-№15B型防爆轴流式通风机二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风量23.3~51.7m3/s,负压617~2340Pa。
配用电机型号280m-6,电机功率N=55×2kw,n=980r/min。
2井下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采用FBDNo5.0/2×5.5型局部通风机,额定风量范围60-210m3/min,电机功率2×5.5KW和FBDNo6.0/2×11型局部通风机,额定风量范围230-300m3/min,电机功率2×11KW,为掘进工作面供风。
3、井下局部通风机的运行、维护、检修情况。
4、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维护、检修情况。
5、光学瓦斯检测仪、便携式瓦斯检测仪、瓦斯探头等仪器的配备和校验情况,是否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
由煤矿瓦斯检查员对井下各工作地点、密闭处等按规定进行瓦斯及有害气体的巡回检查,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检查结果及时填写在瓦斯检查牌板和手册上,并将每班的检查结果进行交接、登记在瓦斯台帐上,报当班矿长签字,技术负责人审阅。
6、由王春根(工程师)负责,通风区的测风员、通风工、瓦斯检查员、主扇司机等工种配合进行测试。
六、排水系统
该矿为斜井开拓,在主斜井+1403.0m标高布置主、副水仓,并建水泵房集中排水,排水管道经主井将井下涌水量直接排至地面。
七、测试机构的人员组成
(一)、成立煤矿联合试运转生产期间的测试领导小组,人员由煤矿主要负责人、相关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二)、必须认真仔细开展好煤矿在联合试运转生产期间,关于煤矿各大生产系统(采、掘、机、运、通、瓦斯抽放、监测监控、排水等)的运转、运行、相互街接等情况,进行相关的检测和测试工作。
长湾煤矿联合试运转生产期间的测试领导小组:
组长:
査高宇(负责人、矿长)
副组长:
王春根(技术负责人)李自强(生产矿长)
王良则(安全矿长)徐建军(机电矿长)
成员:
吕明(通风副总工程师)张龙远(调度室主任)
陆艳刚(机电技术员)刘涛(地测技术员)
林荣培(通风)周道凯(采煤队长)
陈焕坤(掘进队长)孔德周(机电队长)
第三部分联合试运转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一、矿井生产系统联合试运转期间的工作,是对矿井主要几大生产系统的检验,根据各系统的试运转情况,为以后煤矿生产提供有利的依据,以满足正常投入生产时设计能力和安全需要。
二、通过联合试运转的运行,能够在试运转生产过程,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存在阻碍安全生产的因素,以便煤矿能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满足煤矿设计生产能力和抗灾害能力,有效的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技能,为今后的安全生产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四、能更好的使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熟悉和了解关于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
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理论(以“一通三防”为主)以及煤矿重大灾害事故防范、抢险救灾的专业知识,了解煤炭工业环境保护与职业危害防治的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煤矿安全生产规划、组织、管理能力和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指挥能力,结合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和安全生产形式,依靠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
五、更好的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合理分工不断完善矿井安全生产设施,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保证煤矿生产的逐步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部分联合试运转期间的产量计划与劳动组织
一、1301回采工作面
(一)、1301回采工作面,顶板为浅灰、灰黑色薄层粘土岩,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在小断层发育地段,顶板稳定性稍差,有局部产生冒顶脱落的可能。
底板为灰、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有可能产生底鼓,但据以往开采情况调查,底板岩石遇水后有底鼓现象。
(二)、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设计采用炮采工艺。
煤电钻(GMZ-1.2)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煤,刮板运输机(SGWD-420-30)运煤。
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工作面配备DZ25-30/10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支撑高度最小为1680mm,最大为2500mm工作阻力为25t/根,选用HDJA——1000型金属铰接顶梁。
设计"三、四"控顶,排距1.0m,柱距0.5m,最小控顶距3.2m,最大控顶距4.2m。
放顶步距1.0m。
(三)、采用“三八”作业制,边采边准。
工作面走向长360m,倾向长70m,日循环进度2.0m,在试运转当月计划原煤产量220t。
二、劳动组织
(一)、我矿生产采用两掘一采,根据正常的生产循环是能够保证回采工作面接续,不会造成采掘失调。
目前,在联合试运转期间煤矿生产系统属试运行过程,各项工作还有待完善和改进,暂时不能达到矿井生产能力。
(二)、根据全矿井的开拓方式、工作面的采煤方法及机械设备的配备配置情况,在试运转当月期间矿井全员工效:
5.09t/工。
各班出勤
人员类别
早班
中班
夜班
合计(人)
井下
46
46
46
138
地面
12
12
12
36
管理人员
3
3
3
9
合计
61
61
61
183
兴仁县兴隆煤矿
矿井技改设计及建设情况
第一部分:
矿井概况61
一:
矿井交通及地理位置61
二:
井田面积及煤层赋存情况61
三: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64
第二部分:
矿井设计及建设情况70
一:
矿井开拓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70
二:
矿井采掘生产设计及建设情况72
三: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72
四、矿井辅助提升、运输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73
五:
矿井给、排水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74
六:
压风设备设计及建设情况74
七:
矿井防尘、防灭火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75
八:
矿井供电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77
九:
通信78
十: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78
第一部分:
矿井概况
一:
矿井交通及地理位置
兴仁县兴隆煤矿位于兴仁县城西北,直线距离约14.5Km,矿区跨越兴仁县与普安县两县边界,井田位于兴仁县潘家庄镇平寨村下岩组,行政区划属兴仁县潘家庄镇管辖。
地理坐标极值为:
东经105°07′57″~105°06′15″。
北纬25°32′58″~25°33′28″。
二:
井田面积及煤层赋存情况
(一)、井田面积
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以黔国土资储备字[2007]604号文件对矿区范围进行了批复,矿井于2008年3月取得了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820183),划定兴仁县兴隆煤矿矿区面积约为1.7km2。
地面工业场地占地16675m2,地面总建筑面积6028m2。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
X
Y
1
2827050
35511185
2
2827050
35513120
3
2827900
35513320
4
2827880
35511185
(二)、煤层赋存情况
1、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矿区内可采煤层为五层,自上而下分别编号为M1、M2、M3、M5、M7。
目前按设计开采M5煤层。
现分述如下。
M1煤层:
位于煤系中段顶部,上距长兴组(P2c)底界136m,煤层厚0.80—1.40m,平均厚1.14m,深部为块煤,浅部和地表为粉煤,主要为半亮型煤,煤层中局部见黄铁矿细粒。
结构单一,不含夹矸。
顶板为薄层状钙质粉砂岩,底板为薄层状炭质粘土岩。
M2煤层:
位于煤系中段上部,上距M1煤层20-30m。
煤层自然厚0.8—2.21m,不含或含1—2层不稳定夹矸,夹矸一般厚0.1—0.20m,煤层厚0.8—1.91m,平均1.24m。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全区可采。
煤层结构为:
南部不含夹矸,往北及往深部含1—2层夹矸。
煤块较硬,深部为块煤浅部为粉煤,主要由半暗型煤条带组成。
顶板为薄层炭质粘土岩和中厚层状细砂岩,底板为薄层炭质粘土岩。
M3煤层:
位于煤系中段上部,上距M2煤层21—26m,自然厚度0.1—1.11m,往南白马山ZK101变为2.54M,勘查区地表LD31老窑及浅部ZK301孔中煤层含2—3层夹矸,ZK301孔中煤层结构为0.23(0.12)0.46(0.1)0.20m。
往南约1000m至白马山煤矿ZK101煤层变厚为2.54m不含夹矸;沿倾向斜长约1000m至ZK302孔,煤层变薄为0.1m。
因此认为,M3煤层为地表浅部可采,深部不可采的局部可采煤层。
可采部分煤层平均厚度1.16m。
块煤为主,由半亮型条带组成,顶板为薄层粉砂质粘土岩,底板为薄层粘土岩。
M5煤层:
位于煤系中段下部。
上距M3煤层136—141m,煤层自然厚度2.50—3.16m,浅部不含夹矸或含一层夹矸,深部ZK302中含4层夹矸。
剔除厚度较大的夹矸及不可采部分后,煤层厚度在勘查区内为1.46—3.15m,往南在白马山煤矿ZK101孔中厚度变为3.16m,平均厚度2.50m。
本煤层以块煤为主,由半光亮型煤和暗淡煤条带组成,偶见黄铁矿细脉,顶板为薄层碳质粘土岩、粘土岩,底板为薄层粘土岩。
本煤层厚度较大,是小窑和本矿区SC1生产井主采对象。
亦是勘查区的主要可采煤层。
M7煤层:
位于煤系中段底部,上距M5煤层21—37m,勘查区内煤层厚0.8—1.35m,平均厚1.06m,自然厚度0.8—2.01m,含1—2层不稳定夹矸,在南面白马山ZK101孔中厚度增大为4.30m,含2层夹矸。
煤层黑色,以块煤为主,局部为粉煤,主要由半暗型煤条带组成。
煤层顶板为薄层炭质粘土岩及薄层泥灰岩,底板为薄层粘土岩。
本煤层全区稳定可采。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可采部分
厚度(m)
煤层
倾角(°)
煤层间距(m)
煤层
结构
煤层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M1
0.8~1.4
7
20~30
简单
稳定
钙质粉砂岩
碳质粘土岩
1.14
M2
0.8~1.91
7
较简单
较稳定
碳质粘土岩、细砂岩
碳质粘土岩
1.24
21~26
M3
0.1~2.54
7
复杂
不稳定
粉砂质粘土岩
粘土岩
1.16
136~141
M5
1.46~3.15
7
简单
稳定
碳质粘土岩、粘土岩
粘土岩
2.5
21~37
M7
0.8~1.35
7
简单
稳定
碳质粘土岩、泥灰岩
粘土岩
1.06
2、煤质
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M1、M2、M3、M5、M7,宏观观察均呈黑色,多成块状,性较硬,多为贝壳状断口,光泽强,部分为暗淡光泽,不规则齿状断口,唯M2浅部及M7的部分煤层呈粉状、性软、光泽暗淡。
肉眼见煤岩类型一般为半亮型及半暗型煤。
2)化学性质
各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2-2。
M1、M2、M3煤层灰分比位于其下部的M5、M7煤层灰分高8—10%左右。
勘查区各煤层原煤全硫含量均较高(>3%),但精煤一般可降到2%以下,仅M7精煤平均全硫含量为2.75%。
说明区内煤层洗选降低硫含量的效果可能较好。
M3煤层的两件分析样品,其中取自地表YD31坑道中的一件煤样,水分5.91%,挥发分15.91%,全硫0.45%,是因煤层风化导致的异常值,无代表性。
3)煤的可选性
勘查工作中,在矿区主要煤层M5、M7两煤层的老窑中各采取简选煤样1件,共2件,经加工筛分为13—6、6—3、3—0.5、<0.5mm4个粒级,经用<1.4、1.4—1.5、1.5—1.6、1.6—1.7、1.7—1.8、1.8—2.0、>2 比重液浮选,其基本结果见表1-2-3。
矿区M5、M7两主要煤层经用1.4—1.5及小于1.4的重液浮选,可获得灰分(Ad)小于10%,全硫(St,d)小于3%(2.38—2.84%)的精煤,回收率在75.64%以上,其中M7煤层原煤样品灰分、硫分均略偏低,回收率相应在90.20—95.69%间。
总的看来,矿区煤层可选性是较好的。
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编号
各项指标
水分
Mad(%)
灰分
Aad(%)
挥发分
Vad(%)
全硫
St,d(%)
发热量
MJ/kg
M1
1.18~1.22
1.20
17.26~27.84
22.55
8.49~10.49
9.49
3.19~4.68
3.93
34.85~35.84
35.35
M2
0.99~1.15
1.04
12.52~29.95
23.96
8.20~12.11
10.15
3.16~11.11
7.48
35.66~35.87
35.76
M3
1.89~5.91
1.59
30.77
11.68~15.91
7.32
0.45~7.40
7.4
28.88~35.04
35.80
M5
0.43~0.53
0.48
7.82~7.93
7.87
6.70~6.89
6.79
1.91~2.05
1.98
35.61~35.89
36.27
M7
0.43~0.74
0.58
7.40~7.78
7.59
5.92~7.46
6.69
2.10~3.41
3.23
35.83~35.89
35.86
浮选试验结果汇总表
煤层号
密度级
Kg/L
回收率(%)
水分
Mad
灰分
Ad%
全硫
St,d%
原煤
1.36
12.61
4.56
M5
<1.4
1.4-1.5
75.64-82.40
0.61-1.99
3.18-9.70
2.38-2.84
1.5->2
14.36-11.60
0.96-2.94
18.29-65.61
3.47-31.14
M7
原煤
1.92
6.52
1.73
<1.4
1.4-1.5
90.20-94.42
0.76-2.20
2.31-7.33
1.57-1.67
1.5->2
9.98-5.58
1.75-2.58
14.82-71.27
1.72-19.59
三: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一)、顶底板条件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顶板条件中等,顶板多为钙质粉砂岩、钙质粘土岩、细纱岩、泥灰岩,结构较稳定,顶板易于管理,但对局部破碎带及节理发育处应加强顶板管理和支护;底板多粘土岩,底板吸水性较强,存在泥化和膨胀现象,在底板管理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底板软岩危害。
(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性等
1.瓦斯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5]138号、[2005]287号、[2007]287号的批复,兴仁县兴隆煤矿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均属低瓦斯矿井。
兴隆煤矿2004、2005、2006年度瓦斯等级鉴定批复结果见下表。
兴隆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批复结果表
年度
瓦斯
二氧化碳
鉴定
等级
审批
意见
绝对量(m3/min)
相对量
(m3/t)
绝对量
(m3/min)
相对量
(m3/t)
2004年
0.96
8.60
0.27
2.45
低瓦斯
低瓦斯
2005年
0.49
8.64
0.22
3.96
低瓦斯
低瓦斯
2006年
1.01
7.21
0.29
3.43
低瓦斯
低瓦斯
根据黔煤生产字[2008]1379号《对黔西南州2008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兴仁县兴隆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49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8.64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22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3.96m3/t,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2.煤的自燃倾向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6年5月提交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该矿M1、M2、M3、M5、M7煤层自燃倾向分类均为Ⅱ级,即自燃煤层。
3.煤尘爆炸危险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6年5月提交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该矿M1、M2、M3、M5、M7煤层煤尘均无爆炸性。
4.煤与瓦斯突出
根据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件,兴隆煤矿位于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矿区,该矿已委托中国矿业大学开展了M5、M7煤层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根据中国矿业大学提交的兴隆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及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2008]1009号)的批复结果,该矿M5煤层+1410m标高以上和M7煤层+1380m标高以上无突出危险,结合该矿瓦斯等级鉴定情况及本设计根据AQ标准的预测结果,本次变更设计M5煤层+1410m标高以上和M7煤层+1380m标高以上按低瓦斯和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进行设计和管理,其它未鉴定区域按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进行设计和管理。
(三):
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区域水系
矿区南东角马驿平子为本区最高点,高程1972.9m。
地势大致以年家地为中心往北、西、南三面逐渐降低,区内最大相对高差达822.9m。
该区北边为新寨河流域,西边为马岭河流域,南边为大桥河流域。
矿区位于三流域之分水岭地带。
(2)区域含隔水层特征
根据出露地层岩性与含水介质特征,本区可划分为两个碳酸盐岩含水岩组与三个碎屑岩相对隔水岩组。
a、茅口组岩溶含水岩组(P1m):
主体岩性为灰岩,溶蚀裂隙,溶洞发育,在区域上有多处伏流出现,主要为溶洞水,富水性强。
b、大厂层相对隔水岩组(P2d):
主体岩性为硅质岩,仅在区域上零星出露,大部缺失。
c、龙潭组相对隔水岩组(P2l):
岩性主要为粘土岩与砂岩,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往深部张性裂隙不发育,含水性与导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岩组。
d、长兴组岩溶含水岩组(P2c):
主体岩性为厚层石灰岩,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溶蚀裂隙发育,含溶蚀裂隙水,富水性弱至中等。
e、飞仙关组相对隔水岩组(T1f):
岩性为粘土岩与砂岩,含水性与导水性差,为区域相对隔水岩组。
(3)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本区大致以放马坪---年家地---大丫口---潘家庄为分水岭,可划分为三大水文地质单元。
北边为新寨河流域,西边为马岭河流域,南边为大桥河流域。
大气降水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北边新寨河流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地下水往北径流,经过麻沙河汇入北盘江。
西边马岭河流域中的地下水往南径流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