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634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docx

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

同德县“两基”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

根据州“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我县严格按照《青海省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海南州“两基”预验办法》及《海南州“普六”县“两基”工作评估项目和有关指标要求》,对我县“两基”工作特别是对“普六”进展情况进行了严肃认真、客观细致、实事求是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园)61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13所,村办初小42所,职业培训中心1所,幼儿园1所。

全县共有教职工572人,其中教育辅助机构19人,幼儿园14人,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职工539名,其中专任教师509名,工勤人员30名;雇用代课教师及工勤人员202名,其中教师124名,工勤人员78名。

全县共有中小学在校生9547名,其中小学生8101名,初中生1296名,高中生150名。

全县共有适龄儿童6630名,其中已入学的有631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3%。

二、“两基”工作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适龄儿童入学率:

2005年,全县有适龄儿童6585名,其中女3204名。

已入学的5751名,其中女2681名。

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7.3%,适龄女童入学率为83.7%。

2006年,全县有适龄儿童6630名,其中女3229名。

已入学的6319名,其中女3035名。

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3%,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3.99%。

2、适龄少年入学率:

2005年全县有适龄少年2916名(其中已入学的523名),全县初中段在校生1133名,入学率为38.8%。

2006年全县有适龄少年3004名(已入学的613名),全县初中段在校生1294名,入学率为43%。

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2005年全县有残疾儿童少年136名,已入学46名,残疾儿童入学率为33.8%。

2006年全县有残疾儿童少年134名,已入学47名,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35%。

4、在校学生辍学率:

2005年初小学在校生为7252人,年终小学在校生7130人,辍学率为1.68%。

2006年初小学在校生8101人。

2005年初初中在校生为948人,年终初中在校生920人,辍学率为2.95%。

2006年初初中在校生为1296人。

5、16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

2005年有16周岁人口985名,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337名,完成率34.2%。

2006年有16周岁人口1020名。

6、18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

2005年有18周岁人口1107名,其中完成初级中等教育的196名,完成率17.7%。

2006年有18周岁人口986名。

(二)师资水平

1、2006年全县有教职工539名,专任教师509名,小学专任教师424名,大学专科学历以上335名,中专学历78名,高中以下学历11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中学专任教师85名,初中教师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78名,中专以下学历7名,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1.7%。

2、全县中学及寄完小共有校长17名,其中中学校长4名(女校长1名),小学校长13名,全县中小学校长均参加了校长岗位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

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三)办学条件

1、县属中学及完小均有基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室、办公室和必要的辅助用房,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还配有图书阅览室、仪器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语音室。

大部分学校均有较为宽敞平整的体育活动场地,各校净化、绿化、美化程度正在逐步增强,师生工作、学习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自启动“义教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程”以来,已累计投资33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6012.㎡。

截止目前,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54430.5㎡,危房面积1514.42㎡,占校舍总面积的2.8%。

3、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45538.5㎡,在校小学生8101人,生均校舍面积5.62㎡,全县初中校舍总面积8892㎡,初中生在校生1296人,生均校舍面积6.87㎡。

4、全县小学共有图书68048册,在校小学生8101人,生均达到图书8.4册。

初中共有图书12184册,初中生1294人,生均图书9.42册。

5、中小学校一般订有《青海日报》、《中国教育报》、《青海教育》、《刚坚少年报》等报刊杂志,教师也根据自己的专业教授课程、爱好订阅众多不同的报刊杂志。

各中小学年报刊经费在400元-1000元之间。

6、体育器材配置:

各校一般配有跳绳、铁环、儿童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拍子等,各乡镇重点寄完小配有篮球架、单双杠、跳高架、木马、跳箱以及健身等体育器材。

(四)扫盲及成人教育

1、15至50周岁人口非文盲率:

全县共有15—50周岁人口28324名,其中非文盲人口227021名,非文盲率为95.4%。

全部扫除15—24周岁人口所有文盲,非文盲率为100%。

2、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提高情况:

2003-2005年,共组织16443名青壮年文盲参加了扫盲学习,扫除青壮年文盲11896人,巩固率为100%。

3、文化技术学校:

全县共有乡镇文化技术学校6所,村文化技术学校73所,以培养农牧民高产油菜种植、畜疫防治等技术常识为重点,进行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

近三年共举办培训班215期,参加人数为8176人(次)。

(五)教育质量

2005年小学毕业年级实有人数420名,其中毕业419名,毕业率为99.7%。

毕业学生达到体育合格的419人,毕业年级学生体育合格率99.8%。

小学在校生7300名,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的有7297名,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99.9%。

初中毕业年级实有人数131人,实际毕业127人,毕业率为96.9%。

毕业生达到体育合格的127名,毕业生体育合格率为97.6%;初中生在校生760人,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的757人,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99.6%。

(六)教育经费

1、财政收支情况:

2003-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764万元、504万元、496万元,总支出分别为6334万元、9019万元、9157万元,其中用于教育的总支出分别为1471万元、1685万元、2342万元,分别占全县财政支出的23.2%、18.7%、25.5%。

2、财政拨款情况:

2003-2005年,全县财政用于教育的拨款分别为1323万元、1632万元、1872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2.16%、23.35%、14.7%。

3、教育经费支出的情况:

2003-2005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为1471万元、1685万元、234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分别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89.93%、96.32%、79.93%。

4、公用教育事业费情况:

2003-2005年全县小学教育事业费分别为921万元、1147万元、1236万元,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415元、1663元、1713元。

小学公用经费分别为70万元、94万元、98万元,小学公用经费实际支出分别70万元、94万元、98万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108元、136元、136元。

5、教师工资兑现情况:

在教师工资足额优先发放的情况下,于2005年元月一次性解决了从1996年起一直未能兑现的教师技术职务工资这一难题。

6、教育费附加的征收与使用情况:

2003-2005年城镇教育费附加分别应征8万元、9万元、11万元,实征8万元、9万元、11万元,全部拨付给教育部门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上述各项各项教育经费2006年相关数据正在统计中,从已掌握数据看,较之去年同期比较,均呈增长态势。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2003年以来,为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举全县之力打好、打赢“两基”攻坚战,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两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副书记和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切实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全县上下全力以赴抓教育。

2003年抽调151名教育工作人员,分赴全县各村,利用2个月的时间开展“两基”普查工作,在全面摸清“两基”底数的基础上,重新评估我县教育发展水平,从建立农牧民文化分户册入手,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两基”档案,掌握了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并根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和省“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县“两基”教育现状,制定出台了《中共同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两基”工作的决定》、《同德县2003-2007年“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又按照省“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确定的我县2007年完成“普六”,2010年完成“普九”全面实现“两基”的具体目标,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细则》和《同德县2004-2010年“两基”攻坚计划》等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和推进“两基”攻坚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职责及各部门责任。

每年专门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年度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周密安排部署年内“两基”工作任务,研究解决全县“两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政府和乡镇政府、乡政府和村委会、教科文局和各学区签定“两基”攻坚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各乡镇政府也及时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教育工作,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两基”攻坚良好局面,有力的保证了“两基”攻坚的各项指标按年度计划逐步得以落实。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实现刚性指标的突破。

近几年来,我们把学习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的普及与宣传作为“两基”攻坚的主要内容和推进教育工作的有力措施,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和多方法,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深刻领会精神,明确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促进人民群众关注、理解、支持教育事业和尊师重教风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行乡镇包入学率、学校和村包巩固率、学校和教师包合格率的“三包”责任制,全面实施“两基”教育“五项制度”,推行县、乡(镇)政府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严格“两基”工作一票否决制,狠抓新生入学率及流失生返校工作,在校生迅速增加,由2003年的7635名增加到现在的954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随之大幅度提高,由2003年的55.05%提高到现在的95.3%,提高了40.25个百分点,适龄少年入学率也有较大的提高,实现了规划目标。

同时狠抓扫盲工作,加大扫盲教育工作力度,2003-2006年全县共举办扫盲培训班4期,培训扫盲教师559人,共组织16443名青壮年文盲参加扫盲学习,分别扫除青壮年文盲2517人、3110人、4702人、1567人,共计11896人,使青壮年非文盲率由2003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95.4%,提高了44.9个百分点。

今年将组织现有文盲2878名青壮年文盲参加扫盲学习,待参加扫盲学员经过今年的扫盲学习,脱盲后,预计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以上。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根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我县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待遇,调整教师年龄结构作为提升师资水平的突破口。

一是在教师培训中以健全教师终身学习制,构建学习性社会为目标,将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来抓。

结合省、州实施的教师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培训的同时,加强县级培训。

2004年实现全县及中学校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的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二期义教”和县级师资培训,以新课程改革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教师740余人次,确保了2004年全县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

2005-2006年共组织504教师参加了县、州、省级现代远程技术、课程改革等各种培训。

同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函授和自学考试,使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3%,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1.7%,师资学历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是加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按照教师资格认定条例,严格程序,建立健全教师资格认定的档案。

2006年县教研督导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127名教师进行了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并邀请州普通话测试中心对我县108名教师进行了普通话水平(PSC)的测试。

三是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2003年7月,按照县城70%,基层80%的比例兑现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同时兑现了18名民办转公办教师的工资,2005年1月,又兑现了全县所有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彻底解决了96年来一直未能兑现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的问题,从待遇方面稳定了教师队伍。

四是补充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针对1995年以后未分配教师,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日趋老化和教师紧缺的实际问题,2004年一次性分配在各中小学任教的24名1997-1998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2005年根据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师资要求,结合中小学结构的改革,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凡进必考”的要求,11月26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70名中小学教师(其中初中教师4名,小学教师66名),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了教师队伍,为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全县各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强化学校管理,加大督导力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针对我县学校管理滞后,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实际,通过认真调查研究,2003年在全县各中学和重点寄完小中深入开展了加强学校三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活动,从学校卫生的整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细化教职工的考核,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整顿校纪校风,使各校校风校貌发生的较大变化,学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县民族中学在州教育局组织的全州民族中学教学质量测试中取得总成绩第二、物理成绩第一的好成绩。

在此基础上,2005年县政府印发了《同德县教育科技文化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中深入开展学校管理集中整治活动的意见》,教育科技文化局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同德县中小学考核办法》和《同德县中小学教师能力层次认定办法》等重要文件,6月初适时开展为期两年的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提高中小学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整治活动。

2006年10月,在谷芒乡中心寄校召开由全县中小学校长参加的同德县中小学管理经验及交流现场会,总结和交流了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的经验和不足,商讨了今后专项整治工作的方向,推动了专项整治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同时健全督导制度,教研督导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两基”工作重点,加大对各乡镇学区和城关地区的督导评估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六乡镇和各学校的“两基”档案建设、教育方向、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评估,对管理薄弱、措施不力的少数学校提出批评整改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有关乡镇和单位。

通过不断督促检查,不仅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且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了“两基”档案,“两基”底数进一步明确,统计误差进一步缩小,县、乡、学校的“两基”数据衔接紧密,“两基”档案建设工作步入正规。

(五)认真落实“两免一补”,为控辍保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近几年,我们以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等问题作为“两基”攻坚的立足点,在严格“一费制”,加大对学校收费的整治和监管力度,规范收费工作机制的同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生的档案,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03-2006年发放免费教科书资金累计达99.8万余元,享受学生人数为40535人次;发放贫困生补助资金累计163万元,享受学生人数为9536人;免杂费资金累计达94.5万元,享受学生人数为21135人次;同时2003-2006年县财政拨发助学金117.2万元,享受学生人数为8180人。

另外,多渠道筹措资金,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1500人,资助资金达26万元。

因为“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得到了切实落实,特别是义务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解除了贫困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不仅减轻了农牧民及城镇低保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激发了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我县适龄儿童及少年入学率、辍学率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六)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自实施“两基”攻坚以来,我县针对全县校舍不足,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严重缺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和“两基”攻坚顺利进展的困难与问题,通过积极争取,相继实施了国家二期义教、藏区援助、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投资33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6012平方米,其中2006年投资1205.8万元,改扩建校舍11306平方米,至目前基本消除了“普六”校舍瓶颈。

投资408.4万元,为全县各校配备各种教学仪器5300余套(组),图书资料123000余册,课桌凳4300余套,高低床372套。

另外,投资154.9万元,平整13所学校操场、校园105175平方米,修建学校大门8座,围墙3530米,新建护坡及台阶1090立方米,厕所468平方米,仅县民族中学一所学校,在校园平整中挖运土方13500立方米,耗资17.5万元。

通过上述建设,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2004-2005年,投资160余万元,建成14个光盘播放点、48个卫星收视点、5个计算机教室、2个多功能教室和一个语音室,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三个模式”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为缩小和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奠定了基础。

(七)切实落实教育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为保证教育经费增长,在将教育事业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优先安排的同时,建立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全县教育经费基本保持了“三个增长”,具体为:

2003-2005年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764万元、504万元、496万元,财政对教育拨款分别为1323万元、1623万元、1872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22.16%、23.35%、14.7%;2003-2005年财政总支出分别为1471万元、1685万元、2342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支出比例分别为89.93%、96.3%、79.93%,各项教育经费总体上都保持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确保农村税费改革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足额及时到位,2003-2005年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分别到位157万元、142万元、116万元,保证了中小学正常运转的所需经费。

中央及省级各项专项经费足额到位,2003-2005年到位和使用情况分别为148万元、53万元、470万元,并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做到了专款专用,无挪用、截留、挤占等现象。

按规定2003-2005年应分别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8万元、9万元、11万元,均足额征收并及时拨付给教育部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备的配置。

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进展,确保了全县各校的正常运转。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两基”攻坚的推动下近几年我县基础教育工作快速、稳步发展,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初中段入学率偏低、实现“普九”任务十分艰巨。

另外经调查和测算,预计2010年实现“普九”,“普九”段的校舍缺口为29424.6平方米,校舍不足仍将成为“普九”制约因素之一。

二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结构失调,双语教师短缺,是今后“普九”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是由于县财政困难,对教育的拨款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三个增长”,加之学校基础设施方面今后需要大量的政府投入,限制了学校经费的投入能力。

四是教学仪器,特别是物理、化学实验设备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等依然紧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待进一步加强。

2003年以来,我县“两基”工作在州委、州政府以及州“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下,经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两基”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县“普六”的巩固提高以及“普九”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任重而道远。

我们相信,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只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继续把“两基”工作摆在全县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扎实、圆满地完成“两基”任务,不断推动我县民族教育事业向新的台阶跃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