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621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docx

转载《中国质量报》容规问答

2004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

围绕一个中心,抓好十项重点,推进三项改革,加强四项能力建设。

(转载《中国质量报》)

    2004年1月8日结束的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长会议,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结合当前质检工作实际,提出了2004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

围绕一个中心,抓好十项重点,推进三项改革,加强四项能力建设。

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五个关键。

2004年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从发展全局的高度,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

一是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中的有效作用,关键是按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着眼于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组织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关键是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引导企业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发挥市场机制三方面作用落实到位,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对质量问题实行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三是形成从源头狠抓质量的工作机制,关键是加强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基础工作与实现过程保证相结合,坚持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上下功夫、见效果。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水平,关键是加强行政执法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相结合,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保证监督到位、管理有效、服务优良。

五是建立和完善科学、求实、高效、公正的技术保障体系,关键是全面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两大战略,从适应国内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两方面出发,不断提升科技人才、科研开发、技术装备的实力和水平,努力强化质量技术监督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

抓好十项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有效性。

第一,加强质量工作宏观指导,全面推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按照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的要求,大力推动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要继续推进“质量兴市”活动的深入开展。

要主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效服务。

要认真研究名牌扶持政策和推进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

要加快建立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要积极探索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

第二,进一步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促进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高。

从源头抓质量,既是质检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手段。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深刻领会国务院领导有关指示精神,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从标准、计量、认证等基础环节入手,落实监督、管理和服务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从源头抓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要全面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

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实施重大设备质量监理制度。

  第三,深入开展打假治劣,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按照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继续组织实施打假治劣“12365”工程,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从源头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活动。

紧紧把握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要继续把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活动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对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必须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故蔓延。

要继续组织开展集中打假联合行动,始终突出食品、农资、建材三个重点,搞好对非食品原料、假冒伪劣农资、“地条钢”、“黑心棉”、加油站、燃气充装站等的专项整治。

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形成打假治劣长效机制。

  第四,继续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

一是大力推进国家名牌战略。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名牌评价工作机制,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坚持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把握统一的评价条件,遵循严格的评价程序,认真开展名牌评价工作,同时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

二是大力实施产品免检制度。

要通过免检制度的实施,宣传、树立、培育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

要对免检产品实行严格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对免检有效期将满的产品及时组织重新审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取消资格,不搞终身制。

三是努力推进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管理体系以及后续监管体系。

  第五,全面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标准制定周期过长、执行标准水平偏低、标准研究工作薄弱和高新技术标准缺乏等问题仍很突出,实现标准化工作跨越式的发展,需要加快在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要在宏观管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二要在提高标准水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要在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要在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五要在研究技术壁垒措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六要在推动标准化信息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六,积极推进计量工作改革,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好计量服务。

一是推进各项计量改革。

要全面清理计量法规,制定统一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目录》;加快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改革,促进计量检定规程的制(修)订工作,制定《采用国际建议管理办法》,积极采用国际建议;建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计量检定人员考核模式;加快量传管理方式改革,制定《计量校准监督管理办法》,建立校准市场运行机制;加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内部改革,鼓励从事校准服务工作的计量机构试行“股份经济联合”、“计量检测集团”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争取三至五年内,打造一批名牌计量校准服务机构,向企业提供方便、可靠的校准服务。

二是加快计量事业发展。

三是加强为经济建设做好计量服务。

  第七,加强认证认可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发挥作用。

当前认证认可工作的重点是认真贯彻实施《认证认可条例》,围绕确保质量安全、提高竞争能力、优化企业管理,全面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稳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食品等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

三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

四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校准、检测实验室资源数据库,扩大数据库的覆盖面。

  第八,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确保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以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为目标,深入贯彻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是要在动态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上有新进展。

今年,要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库的建立,在去年已完成100个市(地)动态监管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再有100个以上市(地)建立安全监察网络和信息化网络,实现动态监督管理。

力争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气瓶专项整治,年内完成工业压力管道专项普查工作。

二是要在突出监管重点、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方面有新进展。

三是要在继续推进行政许可改革和电子政务上有新进展。

四是要在以安全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法规体系建设上有新进展。

五是要在推动特种设备检验技术机构联合重组上有新进展。

  第九,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诚信保障。

吴仪副总理来总局视察时,向我们专门提出了加快质检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

总局决定从今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质检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总的考虑是,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建立质量诚信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信用产品为重点,以质量信息电子化为手段,抓住质量信用信息记录、质量信用产品使用和质量失信行为惩戒三个关键环节,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评价的原则,加快试点、分步实施。

2004年质量监督诚信体系建设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在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内容。

二是制定企业产品质量信誉等级评价方法,构建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三是选择部分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第十,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一是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认证市场、检验市场和校准市场。

三是积极探索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新途径。

  推进三项改革,促进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积极为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继续做好已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努力加强法制建设。

  第二,加快推进技术机构改革,提高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

要抓好资源整合和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要抓好联合和重组,增强竞争实力;要积极探索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新举措;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科学公正。

  第三,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为全面履行职责提供可靠经费保障。

  加强四项能力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第一,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

    第二,全面贯彻实施人才强检战略,不断提高各级质量技监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

    第三,切实加强以县级局为重点的基层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履行职责的战斗力。

    第四,坚持从严治政,不断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发布日期2004-01-09

 二OO四年质检系统十大工作

    二OO四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在抓好总体工作的同时,将认真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质量工作宏观指导,大力实施质量振兴战略。

    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的要求,针对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质量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一是继续推进“质量兴市”活动的深入开展。

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力争到年底全国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市县达到400个。

    二是认真研究名牌扶持政策和推进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

    三是建立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探索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

第二,进一步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一是全面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要在成功实施老五类食品市场准入的基础上,推进肉制品等10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启动茶叶、糕点等第三批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争取在2004年对全部28大类食品开始实施这项制度。

加强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和发证工作管理,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督,并在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对其他重点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体系。

二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要按照“全国统一、突出重点、上下联动、信息共享、跟踪溯源”的原则,根据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工作实际,制定2004年全国重点监督抽查产品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

强化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以及质量问题突出产品的监督抽查。

对监督抽查中反映的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对在监督抽查中发现存有严重质量问题、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质量信用低下的产品,要通过新闻曝光、撤柜台、撤销生产许可证、建议吊销营业执照、强制性收回等措施,实施市场退出机制。

三是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

加大发证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把审查质量关,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发证工作质量。

加大无证查处力度,全面推进年审工作,打击生产销售无证产品、有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

四是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为了有效消除各类产品因系统性缺陷所带来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要以缺陷汽车召回为试点,加快建立缺陷产品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

    第三,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按照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继续组织实施打假治劣“12365”工程,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从源头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活动。

一是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

二是针对对老百姓安全消费危害大、影响面广、群众可参与程度高的假冒伪劣产品开展两次集中联合打假行动。

三是突出食品、农资、建材三个重点。

四是组织六个专项整治。

    第一,专项整治非食品原料。

严厉打击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质加工食品、用病死畜(禽)加工食品、用发霉变质原料和过期变质食品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并对禁用原料生产企业要坚持进行分类监管。

    第二,专项整治假冒伪劣农资。

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药、化肥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新品种农药、化肥有效成分含量很低甚至为零的问题,要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严格查处、打击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的违法行为。

    第三,专项整治“地条钢”。

对“地条钢”扩大实施“黑名单”监控,打击反弹势头;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对“地条钢”生产窝点做到“五彻底”;探索对废旧钢材资源的监管措施,从源头控制“地条钢”的生产原料。

第四,专项整治“黑心棉”。

继续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开展执法检查,做到发现一处起,捣毁一处,全力剿除死角,控制反弹苗头。

第五,专项整治加油站。

巩固和深化加油站专项整治成果,提高加油机安检合格率和计量检定率,确保达到100%。

打击计量作弊,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监管效能。

第六,专项整治燃气充装站。

以气瓶及其充装站为重点产品和重点场所,加强安全监察,督促责任单位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坚决查处违规行为。

五是建立和完善五项制度。

    第一,打假责任制。

    第二,预警监控制度。

    第三,快速反应机制。

第四,奖励举报制度。

第五,专项检查制度。

    第四,继续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是大力推进国家名牌战略。

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

制订名牌培育和发展规划,抓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机遇,通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一批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著名品牌和名牌企业集团。

    二是大力实施产品免检制度。

坚持扶优扶强、宁缺毋滥、简化手续、不向企业收费的原则,通过免检制度的实施,宣传、树立、培育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

同时,对免检产品实行严格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使免检产品真正成为老百姓放心的产品,实现扶优扶强、扩大内需、引导消费的目标。

今年,在2000年获得免检资格的产品免检有效期将满,要及时组织对企业及相关产品进行重新审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资格。

    三是努力推进原产地域保护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以及后续监督管理体系,开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立法调研、论证,推进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立法进程。

组织对已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茶叶、中药、食品等的专项监督抽查,加大对假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品的名称和专用标志的打击力度。

进一步开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广泛开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建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数据库和资源库。

    第五,全面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化工作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是要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

    三是要实现工作领域的转变。

四是要实现工作目标的转变。

    要通过跨越式的发展,力争在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在宏观管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标准委作为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宏观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全国标准化工作的宏观管理,抓紧完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体系,在服务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做出贡献。

    二是在研究技术壁垒措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WTO/TBT协定,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要深入研究破除国外技术壁垒,帮助企业尽快熟悉WTO有关规则,结合各地的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认真做好WTO咨询服务工作。

    三是在提高标准水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要在推进名牌战略中,选择几个产品作为试点,制定高水平的标准,推动我国优势产品创世界名牌。

四是在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要加快落实采用国际标准5年转化计划,推动一批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采标工作步伐,满足世贸组织对其成员国的普遍要求,促进我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促进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积极参与国际化生产分工和全球贸易竞争。

要积极参与和承担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争取有一批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

五是在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农业标准化工作会提出目标和任务,下大气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标准的制定,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实施、监督、信息服务和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培育“标准化农产品”品牌的途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

六是要在推动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六,积极推进计量工作的改革,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好计量服务。

    一是推进各项计量改革。

加快修订《计量法》,全面清理计量法规,制定统一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目录》;加快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的改革,促进计量检定规程的制(修)订工作,制定《采用国际建议管理办法》,积极采用国际建议;建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计量检定人员考核模式;加快量传管理方式的改革,制定《计量校准监督管理办法》,建立校准市场运行机制;加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内部改革,允许从事校准服务工作的计量技术机构试行“股份经济联合”、“计量检测集团”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三~五年内,打造一批名牌计量校准服务机构,向企业提供方便、可靠的校准服务。

    二是加快计量事业的发展。

完成基准体系构架优化方案及建设重点项目十年规划的研究;认真组织好计量基标准量值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更新改造现有计量基标准,提高基测量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对地市级以上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强制检定资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制订量值传递规划;继续组织国家计量基准参加国际物理化学量关键比对和大区、省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量值比对工作。

    三是为经济建设做好计量服务。

加强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的监督管理,对餐饮业、粮食收购市场和眼镜制配场所等重点市场开展计量监督检查;宣贯2003年版ISO10012国际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进一步开展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和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积极推广C标志;组织开展重点计量器具行业情况调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计量器具产品的出口;认真研究供热体制改革中的有关计量问题,明确热能表的监管方式;做好西气东输天然气大流量检定站的建设,研究加强矿用计量器具检定和水计量工作。

    第七,加强认证认可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确保健康安全发挥作用。

    一是稳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要在巩固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和保证认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认证程序,缩短认证周期,提高检测效能,方便企业办理认证,减轻企业负担。

切实加强对指定认证机构和指定检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执法监督,扩大执法检查面,健全强制性产品认证信息库、标志管理数据库,方便执法人员和消费者查询。

    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食品等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及其他认证形式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储运、销售等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出口食品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实施HACCP体系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同时,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品认证、饲料认证、环保产品认证、森林认证等工作的进程。

鼓励相关机构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发挥各自在开拓市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自愿性产品认证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显著提高,成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评定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

针对当前认证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

在继续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农产品及食品认证的有效性专项监督检查,全面准确地掌握认证工作的实施情况。

    四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校准、检测实验室资源数据库,扩大数据库的覆盖面。

    五是完善认证认可工作监督制度。

加快《认证认可条例》配套规章的制定。

紧密跟踪国际认证认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机制、体制、制度和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中国认证认可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

    第八,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以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为目标,深入贯彻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动态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上要有新突破。

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库的建立;在2003年初步完成动100个市(地)态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再有100个以上市(地)建立安全监察网络和信息化网络,实现动态监督管理;力争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气瓶专项整治,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工业压力管道专项普查工作。

    二是在突出监管重点、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方面要有新突破。

全国各级质监部门要建立完善各级领导责任制和安全监察部门、技术检验机构责任制;要突出监管重点,各地要根据设备特点,对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群死群伤、恶劣社会影响的重大危险源实施实施重点监控,确保设备定检率100%,作业人员持证率100%,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现场安全监察,每半年分析一次安全状况,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是在继续推进行政许可改革和电子政务上要有新突破。

要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指导,在总局行政许可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地方推进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改革工作,实行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的管理制度。

四是在以安全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法规体系建设上要有新突破。

力争年内完成50个急需配套的安全技术规范。

抓紧启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研究工作。

五是在推动特种设备检验技术机构联合重组,实现规模化发展上要有新突破。

    第九,加快质量监督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我国质检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建立质量诚信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信用产品为重点,以质量信息电子化为手段,抓住质量信用信息记录、质量信用产品使用和质量失信行为惩戒三个关键环节,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评价、分步实施。

2004年质量监督诚信体系建设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在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内容。

有条件的地方局要全部建成电子档案,暂时没有条件的要以食品等关系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重点监控产品和当地重要企业为切入点,建成纸质档案。

    二是制定企业产品质量信誉等级评价方法,构建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年初即开始调查研究,年中期提出比较成熟的办法文字稿,争取第三季度审定发布。

    三是选择部分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总局要争取在2月底前提出试点工作意见,明确试点的必要条件、程序安排和制度安排,力争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