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608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docx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

1.素质:

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

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所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即人的可能开发、滋生各种能力的潜能因素、条件以及身体与心理的基本素质。

2.素质教育:

就是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素质为追求,对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的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性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一般侧重指基础教育。

3.德育:

是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

4.体育:

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美育:

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6.劳动教育:

是提高受教育者劳动素质的教育。

这种教育包括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

7.心理教育:

学校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

同时又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优化教育的效果,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纲和主线。

在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心理教育应起到统帅、核心的作用。

8.素质教育:

就是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

9.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10.全体性:

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的大门。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对入学儿童按照种族、民族、性别、肤色、宗教、语言、经济地位、残疾与否等标准进行筛选,当然也不允许纯粹以分数进行非正常的淘汰。

11.我国的教育方针:

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指它能促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13.全面发展:

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健体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

14.身体素质:

包括人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机能,生理潜能等。

15.心理素质:

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16.社会文化素质中的科学文化素质:

包括科学素质,艺术素质。

17.劳动技术素质:

包括劳动观点、科技知识、能力,劳动习惯和职业意识。

18.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9.人才:

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品德,能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20.思想政治素质:

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

21.智力素质:

指能系统的学习科学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因素。

22.作风素质:

只要是指要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工作作风。

23.心理素质:

是指人的心理面貌稳定性倾向的总和。

24.思想品德素质:

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于特征。

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

25.政治素质:

只要是指个体对政党、社会集团在国家生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政策与活动的了解掌握程度,以及个体的政治立场、观点、信仰、态度和方向等方面的稳定的性质与特征。

26.思想素质:

主要是指个体的观念和理性认识方面的性质与特征,即个体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用什么样的特点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7.道德素质:

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特征。

(思想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它决定人们有什么样的政治观、道德观,道德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的核心内容,政治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的方向和保证。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整体)

28.社会公德:

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全体居民都必须遵循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29.道德思维能力:

是指人对道德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科学的看待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正确的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30.自我教育法:

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31.榜样示范法:

是以正面人物的革命理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感染教育对象的方法。

32.情感陶冶法:

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方法,即所谓“陶性”、“冶性”,以塑造人的性格。

33.行为实践法:

是在教育者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34.文化素质:

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才能、修养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35.健康:

指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

36.挫折:

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37.语言素质:

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情意、进行交际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

38.普通话: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话。

39.语言运用能力:

是指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语言表达形式综合起来看,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概括的讲,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朴实。

40.口才与表达素质:

就是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基本素质,是人们善于用口语准确、生动、贴切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

41.演讲:

也叫演说,是在公共场合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也是借助有声语言表达思想的较高级的综合性口语形式。

演讲具有实用性、艺术性、鼓动性和工具性。

按内容可分为政治演讲、法律演讲、礼仪演讲等,按形式可分为命题演讲、论辩演讲和即兴演讲。

42.写作:

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或者说写作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忆等等情况下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完整而有规律的表现出来,使读者可以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符号而理解其意,感知其情,通晓其理,受其启发教育,或获得欣赏玩味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

43.现代写作能力:

是指大学生会写一般文章的能力(不包括文学作品的写作),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用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

包括取材能力(观察生活、勤于积累)、构思能力(立意、选材、构思)、结构能力、语言能力(准确、简明、生动)、修改能力(方法:

增补、删削、调动、更换)等方面。

44.逆向思维:

就是对已成定论或司空见惯的观点、事物反过来想一想,以求获得新的知识和独到的发现。

45.创新素质:

是指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所具备的基本的综合的能力,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之一。

46.创新意识:

是指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

47.创造性想象:

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大脑存储区原有的和新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重新组合的心理过程。

48.学校美育:

就是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

49.审美感知:

即人们对审美对象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以及各部分联系的反应。

50.审美想象:

是在审美过程中把审美感知的表象与过去已有的表象相互作用,并加工、改造、组合、冶炼,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现象。

51.审美理解:

是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评析,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的审美心理活动。

52.审美情感:

是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的一种内心体验。

53.审美个性:

是在审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审美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审美倾向性和审美心理特征。

54.审美观:

是对事物美丑的根本看法,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人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中,并制约着审美活动的方向。

55.审美趣味:

是对审美对象需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审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6.审美感受力:

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感觉和领会能力。

57.审美鉴赏力:

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58.礼仪:

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原则、方式及实施交往时的外在仪表方面的规范。

填空:

1.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2.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由此可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必须重视和加强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国内外共识,成为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

4.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5.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体现了学生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6.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及自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7.教学过程是进行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8.素质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上的“两全其美”: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9.素质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内在性与外显性等特征。

10.素质结构的组成要素:

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11.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最基本素质。

12.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应包括除基础教育以外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教育。

13.青年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既是社会性与个性两方面对立统一发展的过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身体素质为载体相互交融而形成完整的素质结构的过程。

14.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就是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传递文化,以达到强化生理素质、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文化素质的目的、

15.一般认为,心理是德智体美劳的基础和中介,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根本,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要以优化心理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德育成效的突破口,促使学生德智体和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

16.我国的现代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组成部分。

17.实践证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优化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基础教育。

中央以确定把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

18.现代基础教育是作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所应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它包括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普通教育与基本职业准备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这个基础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进一步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就业打好基础。

19.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提高综合素质。

20.“小视角思维教学”具体表现为“四小”:

教学目标小视野,教学内容小范围,教学手段“小三件”(教本、黑板、粉笔),教学评估小标准。

21.“四个拓宽”指拓宽视野、拓宽内容、拓宽空间、拓宽途径。

22.社会实践包括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活动等内容。

23.语言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规范使用普通话。

24.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知识、词汇和语法知识。

25.结构的主要环节有理清线索、组合有序、统贯圆合。

26.复杂的意志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意向、需要、愿望、目的、行动。

简答

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要求。

(决定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三个条件:

一是产品的智能化程度,也就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服务态度和销售服务的方式;三是企业职工的协作意识,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三者都离不开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代市场规则,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还需要一大批从观念到能力都能适应市场经济并能开拓市场的人。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人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2)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充满着自信、自立、自强和自律的品质,同时又善于与他人合作。

(3)有开放意识,善于在开放的环境下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在开放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又善于构建团结协作的机制,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4)有识别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有创新的能力,还有勇于迎接挑战、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

(三)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为什说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西方国家在实施现代化的历程中都曾遇到一个大麻烦,这就是科技与经济的现代化同文化道德发展的不同步问题。

科技与经济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带来幸福,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副产品,出现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不能再生性资源的浪费、毁灭性的杀伤武器以及科技作伪、科技诈骗、科技犯罪等现象。

因此有人说,道德的失落和智力的畸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杀手。

许多西方的有识之士也评论说,经济目标是已经实现了,但民族的文化传统却丢失了。

现代的青年缺少的不是科学文化知识,而是民族的自豪感、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

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去激励人,同时也是约束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去武装人,又是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纪律去造就人的教育。

如何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

首先,调整、充实德育内容。

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知识日益丰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

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其次,改进德育方法,使之科学化。

德育工作要进行心理沟通,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解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和隔阂,为开展德育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再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尤其是思维发展水平,进行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学生身边的平凡小事入手,以点带面,引申扩张,要联系社会上的一些敏感问题实事求是的开展教育活动。

如何加强和改善智育工作?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保质、保量的开课,坚决杜绝升学要考的科目就少开,甚至不开等现象。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结构应该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三个方面的要素。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发展学生智力,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智力,应当抓住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在发挥和发展智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常成为学习好坏、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而且对将来的发展和适应社会都十分重要,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重要倾向之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他们具有对自己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进行调节、控制、改进的能力,使之不断完善,从而达到不完全依赖教师也能进行学习的目标。

体育的作用。

通过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形成其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如何加强美育工作?

(1)学校美育工作的加强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如通过艺术课、多科教学以及各种活动加强美育。

(2)制订较为详细的美育目标。

(3)要全面落实美育任务。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劳动教育有利于品德的健康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了解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可以通过劳动磨练意志,增强抗挫能力等,

(2)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谋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谋生能力。

这对于学生走向社会,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3)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劳动素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要素。

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两条途径:

一是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二是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

这两条途径一方面可以体现心理教育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枢纽作用。

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质,把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尊重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遵循“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原则。

它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大一统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含义。

(1)学生的素质是做人的基础。

学生入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做人,包括做怎样的人和怎么做人。

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对他们最起码也是最必要的要求。

(2)个人素质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就必须超前发展,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要求按规律办事,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余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反对那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任意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的教学活动。

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以教学规律为基础,而且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学的根本原则,反对空洞的说教,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得以较快的发展。

素质的特性有哪些?

(1)整体性和多样性。

素质作为身心要素的整体结构,它是浑然一体的。

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可与整体素质相分割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体素质围绕着不同的着重点的重构。

整体素质的水平取决于要素的水平及要素之间结构的合理性,表现在任何个体的素质水平都是各构成要素的综合整体反映。

实施素质教育要结合素质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及个性发展教育统一起来,构成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和发展的不同取向。

(2)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的素质与生俱来又不断发展,一旦形成则终身受益。

这就是素质的相对稳定性。

其所以稳定,因为它是主体经过反复多次的内化、外化活动和长期锻炼,在主体身上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即由体格、体能、体质等身体要素组成的生理素质和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所组成的健全的心理品质。

(3)内在性与外显性。

人的素质是指由人的身心潜能转化而成的思想品德、智慧、气质、性格、情操、体制和体能等人体内部世界的总和。

它是隐含于人的主体之内的可能预示人的发展的条件和前提,是达到未来可望水平的准备态势和决定性力量。

这就是所谓素质的内在性。

但是,一旦需要,人们就会根据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机遇,按照人的主体意志,立即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外化为人的动态表现,即表现为动作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素质的外显性。

人的行为本身并不是人的素质,但它却是素质的现实性确认,而且又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可能性。

人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外化自己的素质,即把自己的素质转化为工作的成绩,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和创造的作品等;另一方面,则可内化自然和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素质。

(4)自然性与社会性。

人的素质是自然遗传与社会文化历史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带着得天独厚的诸多潜能,脱离母体,这就是先天的自然素质。

它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

但人的素质并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纯生物的实体。

它是人类不断进化、社会长期演变的结果,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正是社会实践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潜能素质,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使人的天赋融合进社会文化的因素。

离开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人的潜能只能长期潜伏着或逐渐萎缩乃至泯灭。

社会历史文化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因此,人的素质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只有注意到素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才能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素质教育目标。

(5)个体性与群体性。

个体是群体活的细胞,群体则是个体有组织的整合。

素质的社会性实体就是指群体,因为任何个体都不可能是真正离群索居的。

个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养成并得以发挥。

个体素质的成长必须植根于群体素质的土壤中。

群体素质、民族素质是由个体素质整合而成的,它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及个体间组合的合理性,取决于个体素质是否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准则、历史使命相符合。

人的素质结构包括哪些?

(1)自然生理素质,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生理机能、运动机能、体质体型等。

(2)心理素质,即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如认识、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

(3)社会文化素质,即文化素养,包括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审美等方面的素质。

人的素质结构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