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358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docx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

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

[德]格罗·詹纳(GeroJenner)

宋玮、黄婧、张丽娟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根据菲舍尔袖珍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译出

[作者简介]

格罗·詹纳(GeroJenner,1942—)生于德国汉堡。

亚洲问题专家,社会学家。

他曾在日本从事过长期的学术研究工作。

现作为自由撰稿人生活在奥地利的施蒂利亚州。

1997年出版了关于日本经济的著作《日本—正在西沉的太阳?

》,同年由菲舍尔袖珍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另一本著作《失业的社会》。

[写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开展了一场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未来的大讨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重新彰显。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吗?

它的未来是什么?

为此,自由主义思想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激进思想家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论争。

从表面上看,当代的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也为世人所瞩目。

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无可否认的新现象和新变革。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理论上升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占主流地位的学说。

新自由主义理论强调,资本的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乃是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种体制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者可以说是普遍有效的灵丹妙药。

但另一方面,在苏联、东欧剧变后曾一度比较沉寂的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近年来再度日趋活跃。

针对新自由主义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政策和金钱“拜物教”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日趋加剧,贫困化现象愈益严重,失业率和社会犯罪率激增,经济主权不断恶化等恶果,把当代资本主义形象地比作“绞肉机”、“疯狂的赌场”、“金融机器”等论说,以其富有说服力的事实论据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经过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反思,西方左翼理论家们以犀利的文笔剖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种种严重危机和异化。

深刻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主要论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清晰地显示出其真理性和有效性。

他们同“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的论调针锋相对,提出“资本主义的终结”的观点。

强调跳出资本主义的思维定式去设想人类的未来。

本书作者格罗·詹纳生于德国,是关于亚洲问题的专家。

曾在日本从事过长期的学术研究工作。

对资本主义制度有非常全面和清醒的认识。

对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典型的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很深的研究。

他看到,“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信号越来越多,而且在一国的内部也出现了许多不安宁的征兆。

在贫富国家之间差距加大的同时,富国的失业大军也在不断增加着。

”对于刚刚经历不久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他也有深切的体会,他看到危机唤起了人们对目前经济制度公正性的怀疑。

使人们从中发现了一种根本性的不安全。

这种不安全将决定资本主义未来的方向。

也正是这次危机第一次使得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写出了这本著作。

通过詹纳睿智的论述,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未来。

无约束的竞争和极端的市场导向必然加深全球的两极分化,强化危机与恐怖主义,资本主义没有未来。

[原著导读]

该书共分四章,全书共21万字,结构清晰,论证有据。

“为什么一种为社会带来福利的工具却变成了一种对社会有害的工具?

这种过渡是怎样开始的?

什么样的机制腐蚀了市场经济?

”这些问题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作者的语言简洁流畅,文中各章内容均由许多精致的小标题细分,并且大量引用经济学名家论述来引证作者的观点,在让人信服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知识的丰富。

针对“资本主义是否会有未来?

社会主义制度会不会全面向资本主义回转?

西方世界在无约束的竞争和极端的市场导向进一步强化的同时,危机和恐怖主义的可能性会不会增大?

”这些尖锐的问题,格罗·詹纳在本书中结合世界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为我们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对社会有益的竞争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来动员社会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工作状态;而排斥了竞争的社会则会处于一种使传统和特权僵化的危险之中。

竞争毫无疑问是解放思想和能量的刺激力量,同时也是创新的驱动力。

作者在第一章中为我们强调了这一点。

但与此同时,也指出了事实的另一半,因为竞争的积极作用是必须与特定的前提相联系的。

若竞争不与对社会有益的目标相联系,就会产生破坏性。

劳动的国际分工将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而竞争则会制造国家之间的冲突。

当竞争增加了劳动分工的成本时,冲突的紧张程度就会增加。

竞争在起到其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其破坏作用。

一些经济学家相信私人经济的自动均衡。

但在资本主义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市场经济变异为资本主义下的个人效率准则的命运提供了证明。

这是第二章要研究的问题。

个人效率准则的失败,其后果的严重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工业化将人们从出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个人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当个人成就足以创造足够多的财富和社会尊重时,没人能阻止其社会地位的上升。

由个人成就决定其社会地位的新标准是一种民主原则。

任何人都有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因此效率原则与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

但大多数的观察显示,新资本主义是向特权的回归并引发了保持特权存在的冷酷斗争。

效率原则被废止。

财富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趋于集中。

“土地和资本的私人所有制,加上关于遗产的法定制度,无论是慈善事业怎样把它人道主义化,无论保障全国生活最低标准政策系统实施怎样限制着其中最恶劣的过分情况,结果必然地会把社会划分为两个永久的,大致上是世袭的阶级—即一个富人国和一个穷人国。

”经济巨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不能阻止这一过程,资本主义的货币经济破坏了社会均衡。

人们可以很容易认识到,由对社会有益的经济形式过渡到对社会有害的经济形式是一个与自然界发生关联的过程。

第三章研究了一种经济制度的条件。

这种经济制度在原材料存货日趋减少的同时但却并不能使得自然的货币的价值趋近于零。

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尽力消耗越来越少的资源。

市场经济本身并无好坏,它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伤害。

相信市场经济会自动达到均衡会造成混乱与损害。

当社会缺乏明确意愿的表达时,社会中的私人力量就会将市场经济转化成破坏的工具—资本主义。

在自动达到的非均衡过程中,私人力量最终扮演着反对公众利益的角色。

对于作者而言,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丑陋外观。

其中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它是一场强者对弱者,金钱对效率,总体经济对人类自然生存条件的战争。

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

资本主义将最终走向成功还是失败—对此只能有唯一的答案,那就是缺乏社会利益导向的工业文明是没有前途的,而危害社会并损害自然界的资本主义的未来则更是危险的。

资本主义只有在被驯服的前提之下才会有未来。

因此,詹纳认为,不能导向社会福利增强的市场经济是没有前途的。

而对社会有害并摧毁自然环境的资本主义情况就更为糟糕。

詹纳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口诛笔伐,捍卫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准则,批判了那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市场和竞争所进行的缺乏道德感的辩护。

[分章导读]

第一章从竞争到经济战争

本章从现实经济出发,即从商品和劳务的流动出发来分析问题所在。

从本章的一开始,作者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到工业文明,经济制度的剩余任务便是将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以便使人类共同享受到工业文明的成果。

事实也确实如此,战后十年确有包括日本、韩国以及部分远东国家在发生着快速的工业化,工业文明正在向外扩展。

但这些工业的发展与200多年前发生在欧洲的工业化进程截然不同。

在欧洲,当农业经济现代化普遍实现,随之而来的一部分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时,才具备了工业发展的条件。

工业化过程如此进行。

可为什么整个世界并没有如同欧洲这样进行相同的发展进程呢?

为什么这样的一种发展过程会提前就结束了呢?

其他国家又是沿着怎样的道路来完成工业化呢?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给我们逐一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解释:

其一是经济学角度;其二是生态学角度。

生态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当前的工业文明制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既相互依存又日趋紧张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三章还会看到作者更为详尽的分析。

本章主要分析了妨碍工业文明进一步全球化的纯经济方面的原因。

作者指出了与这些原因紧密相连的两种经济模式:

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

正是这些决定了工业化的全球化进程。

这两种模式各有区别。

但另人遗憾的是,它们都走进了死胡同,因自身拥有的内部矛盾的激化而走向了失败。

作者详细分析了两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日本经济模式以内部团结一致为前提。

它对内寻求社会的公正与平衡。

这种经济模式首先是基于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公民以短期福利的损失,忘我的工作来换取长远的利益;但另一方面,日本经济模式又表现出了很强的寄生性,它以别国市场为它开放作为前提。

它侵略性的出口战略在增加本国财富的同时却要使其它国家付出相应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强大的美国经济市场向其敞开大门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这种经济模式要成功,需要别国为它打开边境。

而美国经济模式的依据与日本不同,它依据的是盎格鲁—撒克逊理论。

该理论认为贸易是促进公众福利改进的最好方式。

任何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是一种破坏性因素。

用这种模式我们很容易推出结论:

国与国之间应该实现贸易自由化。

对比日本经济模式,美国经济模式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它将公众的福利放在了前面。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最终会导致全人类福利的增加,而不像日本模式考虑的只是它本国的人民或它选中的人民。

正是在这样一种准宗教式的内在冲动下,美国将自己的经济模式推荐给其他国家并且有时候伴随着强制手段。

那么究竟那一种经济模式对其它国家更有吸引力呢?

许多国家都在走日本模式。

但日本模式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一旦很多国家追随,这种模式就会失败。

但认识的片面性却不会马上显现,所以引起了对日本模式的普遍需求。

美国模式反而应者寥寥。

因为它所谓的全人类的福利提高看上去似乎很遥远。

日本经济模式及日本经济模式的追随者在强大的美国经济敞开大门的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同时,墨西哥在应用美国经济模式后却遭遇到了严重的失败。

在全球资本的冲击下这些小国的经济根本无力应对。

后果便是它们弱小的民族工业在发展的萌芽阶段就被扼杀了。

除了这两种主要的经济模式,作者在文中还谈到了德国的模式,以及印度和拉美一些国家实行的进口替代模式。

但这些模式远远没有以上两种模式那么影响巨大。

也可以说不是很成功。

在总结了以上这些以后,作者回答了我们心里的一个疑问:

为什么同样的经济模式应用于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恰好体现了本书的核心观点:

经济总是与一定的社会体制紧密相连的,同样的经济体制应用于不同的国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将经济与社会体制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

相同的经济措施在一个国家导致成功但放到另一个国家则会导致失败,这取决于一定的政治前提。

相对而言,外部政治环境所起的作用却不是关键性的。

在接下来的内容当中,作者谈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失败。

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

从20世纪90年代一开始,便被它们自己的经济制度所困扰,不能够再自主地决定市场的开放度了。

美国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日本经济了。

这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自由贸易理论了。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又奇迹般地转败为胜了。

原因在那里呢?

作者指出,秘密在于美国已经开始扭转了其不干涉经济的信条,开始有目的地限制和保护自己本国的市场。

也就是说,它也不同程度的走上了日本经济模式的道路,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不会再相信美国的经济模式了,作为新自由主义信条的美国经济模式在亚洲已失去了市场。

最后比较了这两种经济模式,作者谈到日本经济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收到巨大成效,但一旦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这种模式就会失败。

而美国模式只是美国在理论上捍卫,在实践中,它执行的却是干预工业的政策。

作者为我们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

对劳动分工和竞争的评价。

劳动分工是优势,但我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追求的。

同样,竞争中的劳动分工能创造财富,也能导致极大损害。

有意义的竞争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无意义的竞争只会削弱这个基础。

自由贸易制造国家之间的不团结与贸易战,成为导致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美国经济模式鼓励国际分工和竞争,但同时又使分工变为不可能的事。

正是这种矛盾使得美国经济模式变得失败。

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作者为我们仔细分析了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矛盾冲突。

分工与竞争在国家内部会产生一定的好处,但同时必然导致失败者被淘汰。

竞争是一种斗争,它不会导致社会联系而会导致社会崩溃。

分工是社会联系的纽带,而竞争的作用正好相反,竞争会产生对团结、集体主义和弱者的损害。

如不加约束,竞争会变为消灭弱者的工具。

美国模式的根本性错误即在于其对竞争的社会基础的忽视,忽视了其对人类所产生的破坏性。

将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并提是草率的。

当国际互斥贸易中不同国家生产相同商品并且相互试图将对手挤出市场,这种贸易绝不可能称之为劳动分工。

竞争与劳动分工相对立。

劳动分工源于合作。

而竞争通过斗争来实现。

国家交往中越强调劳动分工,越可能和平合作。

越强调竞争,越可能出现战争。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竞争越来越被推到前台,而劳动分工越来越没有意义。

美国模式基于一种虚幻草率的假想:

即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一样容易进行。

但这种经济理论的逻辑显然违背了社会现实的逻辑。

国际劳动分工之所以不能够实现,涉及劳动分工的政治、社会前提。

在这一点上,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表现了对现实的无知。

它忽略了这种经济机制的政治基础:

在没有公平原则的前提下,没有哪个国家会轻易放弃对某种产品的生产,而将自己的经济、军事权力交由外国人支配。

盎格鲁—撒克逊理论在经济上是正确的。

但它脱离了社会基础,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

什么时候国家之间以及经济各个环节之间只有贸易实现了其基本功能才可能持续和平。

通过相互之间的劳动分工建立起团结的民族和社会。

美国所推行的国际分工是工业领先力量国家占优势地位的分工,必然带来不平等的竞争,从而导致财富分配的不均等。

在国家内部的分工会导致效率的提高,产品的价格下降,但现实中的劳动国际分工造成了价格的扭曲还有就是富裕国家对企业的补贴。

造成了不平等的竞争。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在不断推行新自由主义呢?

作者指出,这是国际大康采恩的新自由主义,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国际康采恩鼓吹国际分工,在外国获取高额利润。

但却使国家中小企业与社会公众中的大多数陷入困境。

寄生性生产产生了明显的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对立。

问题并不在于财富的减少,相反财富在不断增长。

但问题是财富越来越远离它的创造者。

西方国家的内部丧失了团结,而正是这种团结才使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章资本—效率准则的瓦解

在这一章,作者为我们分析了真实经济的对立部分—货币经济领域。

正是由于有了货币,商品交换才会变得如此顺畅,经济发展才成为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而效率准则是市场经济得以成功的基础。

但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却看到,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这种准则在国家内部被消灭了。

依据个人成就获得收入不得不让位于依据财富获得收入。

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被彻底颠覆了。

这章的一开始,作者就批驳了新自由主义关于自由市场可以自动达到均衡的观点。

并且指出了自由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以及对劳动工人残酷的剥削。

作者为我们证明了若没有外部力量加以干预,个体和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会持续不断地破坏自然与损害公众的福利,最终导致市场无法达到均衡。

经济学家所谓的均衡只存在于理想的状态之下。

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若没有国家进行干预,自由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个体效率原则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财富的效用却越来越大。

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与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

作者是推崇个人效率原则的。

正是效率原则导致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将人们的命运从出身从地位决定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将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个人效率原则是民主原则。

它意味着一个社会政治与社会逐步成熟。

在这个观点之下,作者批判了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对个人效率的制约,以及由此导致的官僚主义和腐败。

可以看出,作者是赞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最终会导致财富一步步集中到少数生产资料所有者手中的观点的。

但作者不赞同马克思提出的解决办法。

他认为那样做是为了解决效率准则的弊端而彻底放弃了效率准则。

在接下来的内容当中,作者的分析逐步展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财富会如此快速的集中呢?

作者并不同意马克思的观点,认为这是基于私有财产秩序而产生的弊端。

在他看来,是占统治地位的货币机制的性质决定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是利息而不是效率决定了财富的不断增加。

在作者看来,收入不依据效率而依据财富变化的问题并非源于私有财产而源于传统货币体制下的利息的存在。

财富集中在其它社会制度中也可以看到。

但从来没有其他任何经济形式如同现代工业经济这样依赖于借贷资本。

所以利息变成了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利息,谁又会借出资金呢?

谈到这里,作者为我们将市场经济与利息作了分割。

它们并不必然相连。

就如同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一样。

作者的分析逐步深入,既然货币在经济当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它是如何影响经济的呢?

在接下来的内容当中作者为我们详细分析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这两种相反的经济现象。

它们都是和货币的数量密切相关的。

在作者看来,货币的价值的波动应尽可能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货币本身应是一个公共物品。

其理应由国家来控制。

但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看到: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国家发行货币过多所导致的。

但通货紧缩却听命于两个不同的主人,即国家与社会公众。

正是这一点导致了货币与商品经济危险的根源。

因为现有货币体系部分听命于私人利益,因而被私人利益所操纵,为了私利而滥用。

私人虽然不可以发行货币,但可以囤积货币,即所谓的货币罢工。

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而决定经济命运。

当然,囤积货币的不会是那些收入很低的人,他们的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所以会及时回到流通当中去。

财富的急剧膨胀会使得某些人有能力把大量现金放在家中,从而退出流通。

这对经济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它会导致经济紧缩造成财富的重新分配。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货币全部参与流通。

国家所能采取的办法只能有两个:

其一是发行货币从而导致货币贬值,这个时候自然没有人会囤积货币。

但是我们也会看到,这样做会导致通货膨胀,最终使得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他们会起来抗议。

还有就是在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投资出借资本。

只有当利率大于通货膨胀率的时候才有人愿意这样做。

所以会导致利率不断升高。

弊端是显然的。

其二是国家可以采用利息来吸引货币。

正是由于利息的存在,所以货币不会被囤积。

如果人们把钱放在银行就可以使得财富增加,谁愿意把它放在家里呢?

短期来看,利息确实解决了私人操纵货币所带来的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正是利息导致了市场经济越来越被资本所控制。

作者指出,当经济增长率高于利率的时候,各种要素的报酬是相同的。

一旦经济增长率低于利率,那么必然资本所得的回报要大于劳务所得的回报。

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

但利率却不能太低,否则货币就会退出流通,或者外逃到其他利率比较高的国家。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家可能采取的方法只有两种:

强制经济增长与举债。

强制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不可能的。

所以国家只能大规模的举债。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国家不得不偿付较高的利息,从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但国家别无选择。

但国家日益增长的债务和财富的增长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做出了分析:

债务的进一步增加只能使资本的获利越来越大。

那么我们有了一个问题。

投资资金一定要从私人储蓄中来吗?

它是否可以由国家来提供。

因为这样一来,利息归于国家而使全体公众受益。

但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差,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通货膨胀从而破坏经济。

也许有人会问,储蓄一定是少数人的财产吗?

如果所有人对国家债务进行等额投资就不会出现收入不均等了。

可是在现实当中这是没有意义也是无法实现的。

现实中总有人财富多,有人财富少,还有人根本没有。

所以说财富的日益集中才是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作者指出只要利率高于经济增长率,那么债务便成为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的指示器。

随着少数人福利和财产的增加,大多数人和国家的状况会变得更糟。

一切的原因在于利息的存在。

导致财富的增加服从指数曲线。

如今它增长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

大多数的纳税人养活着少数的财富占有者。

如果经济能够一直持续增长,那么这些问题就不会暴露。

一旦经济出现衰退,马上就会呈现出极度的不公平。

资本有着追逐利润的强大压力。

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无力承受,所以导致资本流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

但无论怎样,只要经济增长率低于利率,财富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富者手中。

无论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利息在发挥着作用。

直到今天,人们仍没有找到有效抵消利息差规律的方法。

工业时代已经深深地陷入到这样的困境里:

一方面它受到巨额资本的支配;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去摆脱财产的集中。

而在利息经济条件下,几乎找不到解决这种矛盾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种状况,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他是从货币的不同职能入手的。

他希望通过货币改革来消除货币对社会有害的职能,即货币价值的增加不允许借助于利息来实现。

作者希望允许货币损耗,发钞行在事先没有发布公告时不定期地宣布某些纸币尤其是大面额纸币无效,并限期完成旧纸币对新版纸币的兑换。

在这一过程中发钞行计算费用占价值的百分比。

毫无疑问,在这种措施下人们不会囤积纸币,因为他要冒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同时这样发行新纸币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的信贷职能与保值职能得以在新体系中并存。

货币借助利息而神奇增值的现象不复存在。

同时消失的还有分配的不公平。

同时作者也指出,采用新措施并不意味着简单地砍掉利息,利息作为调节社会各项制度的工具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指出,过去没有实行这种货币改革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

但现代银行体系已经为我们消除利息灾难提供了技术条件。

可是作者失望地指出,上面提到的既简单又基本的改革的实现前景目前肯定不被看好。

主要因为以下两种主要原因:

第一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利息体系的作用,更不知道改革,虽然这种改革可以使他们获益;第二是改革会剥夺某一阶层的利益,而这一阶层恰好是政治和经济上都存在重大影响的阶层,这些人的抵制注定让改革的尝试从一开始就被扼杀在摇篮中。

看似深刻的改革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思索中。

人们只能象凯恩斯那样寄希望于资本的边际收益为零。

作者悲观的指出,如果不进行货币改革,那么这种资本主义发展下去的趋势将只会是战争或者是长久的经济危机。

换句话说,在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的背后,伴随着的只能是或多或少的暴力性的调整。

第三章责任解除—一场与自然界的战争

本章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真实经济及货币经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作用。

作者认为,责任是值得向往的社会行为的核心。

新资本主义的威胁并不是起因于个人财产,而是使其日渐严重地不负责任。

这种责任的缺失不是对人,而是对人类共有的生活空间:

自然。

作者并没有大量罗列自然被破坏的例子,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讲已经习以为常了。

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探询了在现代资本主义中,环境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责任分散到众多个体,他们之间又缺乏协调。

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与社会目标背道而驰。

全世界面临着两难的困境:

或者允许工业文明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或者为了可持续发展,它采取激进的变革。

作者指出当前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衡量福利的荒谬之处。

处理垃圾和治理污染的成本也被计算作经济的增长。

一个面临崩溃的社会也许直到最后一刻仍被国民生产总值高增长的虚假光环所蒙骗。

作者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内部产生了破坏自然的规则。

资本主义在没有社会约束的情况下过分强调个人私利,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一种浪费经济。

当代人可能获利,但后代人无疑会成为牺牲者。

这种体系只会导致人们把物质产品的无限取得和消耗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