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新河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13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岭市新河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温岭市新河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温岭市新河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温岭市新河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温岭市新河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岭市新河镇.docx

《温岭市新河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新河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岭市新河镇.docx

温岭市新河镇

 

温岭市新河镇

2001-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文本、说明、附表)

 

温岭市新河镇人民政府

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二○○二年六月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1、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合理配置新河镇的各类用地,实现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通过分析新河镇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用地供求矛盾,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编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河镇经济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3、合理确定新河镇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用地数量及空间布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科学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新河镇的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保障。

第2条规划任务

1、根据新河镇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明确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目标。

2、根据温岭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结合新河镇自然和社会条件,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把有关控制指标分解到行政村和地块,并登记在册。

3、确定和配置新河镇在规划期内的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待置换用地、计划建设用地、生态退耕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实行定位、定量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4、制定实施新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措施。

第3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

(2)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1997]国土规字第100号)。

(3)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浙江省<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若干意见》(浙土资发[2001]114号)。

(6)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下发1997-2010年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温政发[1998]52号)。

(7)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2、技术依据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1997)。

(2)国土资源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02)。

(3)《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4)温岭市土地资源调查及新河镇土地变更调查资料。

(5)新河镇土地更新调查资料(2001)。

(6)《温岭市新河镇城镇总体规划》(2002)。

(7)原《新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资料。

(8)原《长屿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资料。

(9)原《塘下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资料。

第4条规划期限

新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2001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2—2010年。

规划基期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以2001年的温岭市国土资源局统一组织的“土地更新调查数据”为准。

第5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组建的新河镇,由原新河镇、长屿镇、塘下镇的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组成,包括94个行政村(居委会),合计土地总面积74.2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效力

新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是新河镇内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各部门的用地规划及各类建设用地的依据和法定性文件。

新河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时均应遵循、执行本规划。

第二章新河镇基本概况

第7条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新河镇位于温岭市的东北部,东经120°20′,北纬28°28′,距温岭市区15公里。

东面与滨海镇接壤,西面与泽国镇紧邻,南面与箬横镇交界,北面与台州市路桥区梁下镇毗邻。

2、地形地貌及水系

新河镇地处近海口,河道纵横,是水网地区。

金清大港自西向东流经新河镇中部,木城河从东部自北向南连接廿四弓河、箬松大河。

镇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53米(黄海高程)。

境内地貌以平原地区为主,山丘主要分布于镇域南部的长屿峒天风景区,以及新河镇城区南部的披云山。

3、气候与土壤

新河镇气候属亚热带沿海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205天左右。

平均气温17.3℃,一月平均气温6.4℃,八月平均温度为28.0℃,极端最低气温为-6.6℃,极端最高气温36.9℃。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偏南风。

年平均降水量为2345.5毫米,年内降水呈双峰型,六、九月降水量最多,一、十月最少。

新河镇是台风和热带风暴影响频繁区,灾害性气候主要是台风。

新河镇土壤主要以潜育水稻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平均有机质含量为3.9%。

4、资源状况

新河镇长屿山地有丰富的凝灰岩矿藏,开采石板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所产石板、石桩、盘石、块石等建筑材料,驰名温岭、黄岩、椒江等地。

新河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屿峒天旅游风景区是自晋代开始,经过1600多年的人工开凿形成的16个洞群,366个石洞,拥有众多洞穴峭壁,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形成独特风格的旅游资源,目前该景区系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区。

第8条社会经济条件

1、行政区域与人口

新河镇行政区域为原新河镇、长屿镇、塘下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区域。

2001年底全镇总人口为119194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5477人。

2、交通条件

公路方面,横淋线贯穿全境,将新河镇同温岭市区和箬横镇、松门镇连接起来,东有地永路和滨海镇相通,西有泽新路连接泽国镇及104国道,北有椒新路直通台州市路桥区,新河镇城区同各村都有方便快捷的公路相通。

此外,将有规划建设的两条高等级公路通过新河镇,分别是台州沿海大通道(一级公路)和石松一级公路。

新河镇另有港口码头,通过金清大港和木城河等内河航运同外海连接起来,货运较为便捷。

3、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以来,新河镇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业由过去传统的以水稻、麦类为主的种植业逐步调整为以种植甘蔗、西瓜及时令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特种养殖业发展红火,建成了獭兔、奶牛两个养殖基地,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

工业实现了从总量优势向技术优势、集聚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逐步形成了以帽业、羊毛衫、机械为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的资金。

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了长足的发展。

2001年,新河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05亿元,比1998年增长44.90%,每年平均增长14.97%;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大,总值达到39亿元,比1998年增长52.30%,每年平均增长17.43%;第一产业实现总产值2.05亿元,相对于1998年增长幅度为15.8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8亿元,比1998年增长97.85%,增长幅度十分惊人。

新河镇1997—2001年各支柱产业发展的对比情况见“规划说明”。

新河镇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后,经济发展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参与产业分工,依托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带动,全面提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现在新河镇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工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块状经济已经形成,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开放型经济发育较好,形成了农工商贸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第9条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据1991年土地详查资料、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及2001年温岭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统计,2001年新河镇内土地利用结构见表3-1。

1、耕地

面积4170.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59%。

其中灌溉水田3933.39公顷,旱地239.33公顷,望天田为8.07公顷,耕地主要为灌溉水田和旱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94.31%和5.74%。

人均占有量为0.035公顷(合0.53亩)。

由于受地形和地貌的影响,新河镇的耕地多分布在水网平原区内,耕作条件较好,农田基础设施较完善,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较高。

另有少量的耕地分布在长屿峒天风景区周围的山体上,耕作条件相对较差,同时考虑到风景区自然景观保护和建设的需要,在这一区域的耕地今后要逐步退耕还林。

2、园地

新河镇土地利用结构中园地所占地比例相对较低,面积243.27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2%。

而园地中果园占了98.31%,果园主要生产驰名内外的黄岩柑桔、枇杷等水果。

3、林地

面积958.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47%。

其中有林地877.70公顷、疏林地70.84公顷、未成林地9.96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91.97%、7.39%和0.64%。

新河镇内的林地主要分布在长屿峒天风景区周围的山体上。

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895.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8%。

其中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含塘下片、长屿片)223.76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24.98%;村庄627.28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70.03%;独立工矿40.38公顷,占4.51%;还有特殊用地4.23公顷,仅占0.47%。

5、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总面积为185.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1%。

其中公路用地92.49公顷,占交通用地的49.73%;而农村道路91.48公顷,与地方公路用地持平,占交通用地的49.19%;另有港口码头用地1.72公顷,只占0.92%。

6、水域

水域总面积为437.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5%。

其中河流水面249.30公顷,主要是金清大港流经新河镇的部分,以及木城河,占水域用地的56.94%;坑塘水面103.61公顷,占水域用地的23.66%;沟渠84.91公顷,也占19.39%。

7、未利用土地

由于新河镇土地利用历史悠久,利用率很高,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226.43公顷,只占土地总面积的3.18%。

其中荒草地16.93公顷,占7.48%;裸岩、石砾地为63.6公顷,占未利用地的28.09%;田土坎为142.71公顷,占未利用地的63.03%;其它未利用地2.17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所占比例较小,仅为0.96%。

 

表3-1新河镇土地利用现状表面积:

公顷

合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

交通

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面积

7118.38

4170.62

243.27

958.55

895.70

185.99

437.82

226.43

比重(%)

100

58.59

3.42

13.47

12.58

2.61

6.15

3.18

第10条土地利用特点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可供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2001年末,新河镇域内人均土地面积0.060公顷(合0.90亩),而人均耕地仅为0.035公顷(合0.52亩),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亩,但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79亩的警戒线和全省人均0.71亩的平均水平。

由于新河镇土地利用的历史较为悠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尤其是可供开发成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即使能开发成为数不多的耕地,其质量水平也很低。

由于区域内的耕地面积和耕地后备资源少,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

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造成可供给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耕地的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位于城郊结合部的生产条件较好的优质耕地由于城镇扩展而用于建设,这就形成了耕地补充供给小、需求大的矛盾。

2、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明显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新河镇内西南部由于多丘陵山地,所以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为主,同时由于千百年来开山采石形成了独特的岩峒景观,在这一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旅游区—长屿峒天风景区。

镇内其他区域多为水网平原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农村居民点为主,间或有园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利用方式。

因此,新河镇也是温岭市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3、土地利用区位优势较明显

新河镇作为温岭市东北部的重要城镇,其规划目标是建成具有水乡特色、工贸发达的现代化小城镇。

现有新新公路、横淋公路、泽新公路和一级航道木城河、金清大港、运粮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镇内村村通公路,并与周边乡镇和台州市路桥区相连。

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使之成为周边乡镇的商品物资主要集散地,因而土地利用的区位优势明显。

4、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新河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农业内部用地结构也不断地变化。

例如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用地逐步转化为交通、居住、公共场所等建设用地,而传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用地利用由过去的传统农耕方式逐步向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农业转变,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蔬菜、甘蔗及果木等生产基地。

第11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增地减的矛盾突出

新河镇2001年总人口数为119194人,预计至2010年本区域人口总量将达到12.4万人,再加上流动人口大量涌入,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承载压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非农建设项目的剧增,交通、文、教、卫、体、商贸等基础设施配套的逐渐完善,急需大量用地。

为节省建设过程中的拆迁与征地成本,往往首先选择高质量的、离城区较近的农田作为建设用地,而这些耕地是稳产高产的优质良田。

但是,新河镇内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很少,所以人增地减的矛盾在逐步加剧。

2、农村居民点分散,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土地布局不合理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多选择省、县道等各级公路的两侧兴建,布局相当分散,人均用地面积大,形成了“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住人家”的农村居民点格局。

而村落中的存量土地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不能及时地得到利用,中心村建设难度很大,反映不了用地的集聚效益。

另外,特色经济园区用地等其他建设用地均较粗放,新建道路过宽,企业“圈地”规模太大,这种不经济的土地利用布局,大大削弱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今后建设用地应避免一味外延扩展,应注重内涵挖潜,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

3、各类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耕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新河镇由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因而耕地保护与增加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一方面,由于受地形及水资源的限制,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另一方面,根据非农建设用地的需要及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城镇新建的各类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也大多选择平原区。

这样一来,使得经济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矛盾,如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及时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话,保护耕地、保护农业生产力就难以实现。

4、土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较严重

由于新河镇地处沿海水网平原区,地下水位较高,以往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及工业用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

如果地下水开采过量,就会造成地面沉降、土地盐渍化等生态问题。

在新河镇内的一些农村和周边乡镇已经出现类似问题。

所以,一定要合理开采地下水,同时补充利用地面径流作为各类用水的水源,以减轻开采地下水的压力,缓解用水矛盾,避免造成不可弥补的土地生态问题。

土地生态环境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工业三废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由于工业三废尤其是废液和废渣的排放,使土地尤其是作为农业产业载体的农用地土壤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农业生产能力受到影响甚至弃耕绝产。

5、违法占用、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存在

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了相当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是由于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种违法用地、滥用土地行为时有发生,由此而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集体土地资产、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严重影响土地经济效益的发挥和合理利用。

今后的用地管理工作应严格执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杜绝违法用地和滥用土地资源的恶劣行为。

第12条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新河镇地处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有限。

因此,要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就要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根据新河镇国土资源所的最新调查,新河镇通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撤并零星地块,开发部分园地、闲置地、废弃地,在2002—2010年间可增加耕地54.89公顷。

由于是平原,土地利用率已经很高,加上前几年开展农田整理的规模较大,所以在这次规划期内能增加的耕地面积非常有限。

同时,由于村、集镇居民点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很粗放,因而可以通过中心村集中建设,缩并自然村、整理农村宅基地,增加耕地169.72公顷。

所以,经过开展土地开发、农田整理、宅基地整理,一共可以新增耕地224.61公顷。

这样,可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面积的实现。

第四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与基本方针

第13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通过农村工业质量的提高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率先完成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使新河镇成为温岭市城镇中率先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富裕小城镇。

2、重点发展市场、商贸业,对现有各类专业市场进行完善提高,注重专业市场与当地产业的有机结合,积极培育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使新河镇成为温岭市有代表的市场发达、商贸繁荣的小城镇。

3、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大力扶持发展代表新兴产业方向的主导产业,率先于温岭市内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交通、镇内交通、市政设施建设上新台阶。

5、加强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努力扩大人力资源优势,在稳定本地经营管理人才的基础上,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加快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6、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切实重视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污染防治,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促进,将新河镇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型的小城市。

第14条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科学划定土地利用区,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为新河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供用地保障。

第15条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目标

1、目标年的人口规模

考虑到规划期间人口出生率将逐渐下降,确定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

考虑到三镇合并后,城镇人口主要向新河片集聚,近期、中期的人口机械增长率,预测新河片为17‰、23‰,长屿片为-12‰、-11‰,塘下片为-10‰、-25‰。

预测新河镇2010年人口规模约达到1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万人,农村人口8.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3.87%。

2、建设用地规模

确定新河镇规划期人均建设用地为90米2,所以新河镇近期城镇用地规模为315公顷,中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378公顷,比现状的223.8公顷扩大154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10.2公顷(含计划建设用地指标、待置换用地折抵指标)。

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含居住、道路、绿化、公建服务设施等)为70米2,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在经过宅基地整理、整治和中心村建设后,总用地规模将下降,近期约为602公顷,中期约为574公顷。

但是在中心村建设、农村宅基地整理中,需要占用耕地启动指标108.4公顷(列入待置换用地折抵指标)。

因此,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为95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18.6公顷。

独立工矿用地总规模97.36公顷,其中新占用耕地54.13公顷。

3、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在规划期内,新河镇新增建设用地为291.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为272.69公顷,确定划出222.42公顷(3336.3亩)耕地作为待置换建设用地,50.27公顷(754亩)作为计划建设留用地,生态退耕8.5公顷(127.5亩)。

根据《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面积应至少保持在275公顷,期末耕地保有量应不低于4170公顷。

4、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883.53公顷,耕地保护率为93.12%。

第16条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上级下达给新河镇的各项规划控制指标,首先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结合新河镇实际,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努力实现新河镇的耕地占补平衡、总量动态平衡。

2、坚持供给制约与引导需求的方针,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集约型用地和存量土地内涵挖潜之路,提高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以减轻建设占用耕地压力。

3、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的同时,尽量满足必要的、合理的建设用地需求。

优先保证关乎国计民生的交通、教育、水利等重要基础产业和城镇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用地的需求。

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和企业用地的分散建设。

4、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有关政策。

土地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相结合,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及控制指标分解

第17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

1、优先安排农用地。

2、农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林地。

3、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重点建设用地项目,其他建设用地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产业政策安排。

4、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

第18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依据

1、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新河镇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2、新河镇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成果。

3、各业、各部门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定量、定位调查结果。

4、上一轮规划实施中发现的需要补充完善之处。

第19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总揽

新河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总体方案见表5-1。

表5-1新河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调整表单位:

公顷

年份

耕地

园地

林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

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小计

城镇

农村

居民点

独立

工矿

2001年

4170.62

243.27

958.55

895.65

223.76

627.28

40.28

185.99

437.82

226.43

2010年

4114.03

208.35

967.05

1017.18

353.86

562.47

96.57

185.99

429.26

196.51

注:

2010年耕地面积不含委托易地代垦增加的耕地。

若计算委托代垦耕地面积,耕地保有量面积为4163.5公顷。

第20条耕地结构与布局调整

新河镇2001年末耕地面积为4170.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59%。

到2010年,耕地面积调整为4114.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9%,其中用于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272.69公顷,生态退耕为8.5公顷。

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补充耕地224.61公顷,委托其他乡镇造田造地13.18公顷,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为4163.5公顷。

第21条园地结构与布局调整

2001年末全区园地面积243.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2%。

到2010年调整为208.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3%,其中各项非农建设占用园地7.60公顷;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