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078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1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点古代汉语.docx

知识点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

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汉语:

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2中古汉语:

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3近代汉语:

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4现代汉语:

“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1文言系统: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2白话系统:

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

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

因为:

1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2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1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3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

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

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

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

“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

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

1汉字形成:

1历史传说:

“仓颉造字”。

2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

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

表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

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

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

汉字/\拼音文字/\

音J义音T义

2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

“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

3汉字的结构(造字法):

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

许慎《说文解字•叙》: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象形:

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

如:

日.月.人.鱼.羊.水。

独体象形:

目、木、手。

合体象形:

眉、果、聿。

2指事:

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

上、下、亦[腋]、刃、本、末。

独体指事:

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

寸、叉、厷、甘。

3会意:

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如:

武.信.步.牧.莫[暮].斗[鬥]。

同体会意:

棘、卉、品、北[背]。

异体会意:

孚[俘]、牧、即、间[間閒]。

4形声:

把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的一种

造字方法。

如:

江、河、问[問]、里[裏]、裹、袒。

形声字的

常见结构方式:

A左形右声:

河杜诂/B右形左声:

鸭胡颈C上形下声:

竿室震/D下形上声:

璧忠衾/E外形内声:

围匣裹/F内形外声:

辩闻哀。

形声字的特殊结构:

A形旁偏于一隅:

载、倏、颖(从禾顷声);B声旁偏于一隅:

旌、徒、寶(从宀、玉、貝,缶声)。

形声字的形、声变化:

A省形:

从某省,某声。

耆(从老省,旨声)。

B省声:

从某,某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C亦声:

从某某,某亦声。

仲(从人、中,中亦声)。

5转注:

《说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考,老也”、“老,考也”。

(考:

实为形声字,从老省,丂声;老:

实为会意字,从人、毛、匕。

6假借:

《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令:

实为会意字,从亼、卪;长〔長〕:

实为形声字,从兀、匕,亾声。

2清人“四体二用”说:

戴震《声韵考•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4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

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的古文字:

1甲骨文:

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

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2金文:

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

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3战国古文字:

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

秦大篆:

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

六国古文字:

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4小篆:

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说

文•叙》:

“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的今文字:

1隶书:

有秦隶、汉隶之分。

秦隶:

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

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

汉隶:

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2楷书:

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

“楷”有

“楷模”、“法式”之义。

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3草书:

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

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4行书: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

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

3“隶变”及其意义:

汉字形体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在汉字学史上被称为“隶变”。

下面所示“春”字头与“西”字头的几种不同来源,说明篆体是多种写法,到隶书已合并为一种写法了。

春秦奉奏

泰供蔺费滦晴當:

起常字

IIIII\/IIII11IIII

“隶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旧时代,开创了今文

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

“龙骨”经古董商人之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大中药房。

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

1900年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自杀。

刘鹗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

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5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

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

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来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

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

如“取”与“娶”,“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

古今字有两个来源:

1同源分化:

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

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又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

“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

2同音假借:

声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

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

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

2通假字:

又称“古音通假”。

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

音近的其他字来代替,这种写别(白)的字就是通假字。

女《孟子•公孙丑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

“四之日其蚤。

”(“蚤”通“早”)等。

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

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

通假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3异体字:

又叫或体字。

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异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

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

异体字的成因有:

1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如:

泪(会意)一涙(形声)/灾(会)-烖(形)等。

2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

如:

畔一泮(形符不同)

/啗一啖(声符不同)。

3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如:

峰-峯期-朞胸-胷鞍-鞌秋-秌等。

4繁简字:

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

繁简字各时代都有,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体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

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几种关系:

1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

女口:

衆—众書—书畫-画禮-礼等。

2意义、用法有同有异,类似“古今字”关系。

如:

“舍—捨”在“舍弃”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合并为一个简体“舍”字。

“采—採”在

“摘取”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为“采”字。

3意义、用法完全不同,类似于“通假字”关系。

女口:

“筑—築”,“筑”为乐器,“築”为建造,两者本无意义联系,只是同音字。

今简化将其合为一“筑”字,有人误为“築”是繁体

•笫二节词汇一古汉语词的构成:

▲词的音节构成:

单音词和复音词(略)▲词的语素构成:

单纯词和合成词。

仅以复音词为例说明各自的分类1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

共分3类。

1叠音词:

又叫“重言”。

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主要是拟声摹状。

如:

关关雎鸠、车辚辚、伐木丁丁、磨刀霍霍(拟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盈盈公府步、杨柳依依(摹状)。

2联绵词:

又叫“连语”。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

如:

流离、参差、仓卒等(双声)/仓皇、窈窕、逍遥、荒唐等(叠韵)/缤纷、辗转等(双声叠韵)/扶摇、狼藉等(非双声叠韵)。

3音译外来词:

葡萄、浮屠、罗汉、乌孙、琵琶、天竺、杀U那、鲜卑、月氏(rdjzh等。

2合成词:

主指复合词,简称复词。

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

共分3类8种。

1并列式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复词。

又可分为3种:

A同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其词义跟语素义基本相同。

如:

师旅、封疆、险阻、逾越、愤懑、众庶、货贿等。

《报任安书》: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B偏义复词:

由两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语素构成,词义偏于一个语素义,另语素只作陪衬。

如:

治乱、作息、耳目异同、园圃、寒暑等。

《谏逐客书》:

“快耳目者,其秦声也。

C变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构成,词义不是语素义简单加合,而是产生新的意义。

如:

春秋、干戈、社稷、寻常、聪明、规矩等。

《论语•季氏》: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主从式复词:

由两个有主从关系的语素构成。

又可分为3种。

A偏正复词:

两语素有偏正关系。

如:

东宫、百姓、黔首、布衣、夏至、朱门等。

B动宾复词:

两语素有动宾关系。

如:

将军、司令、知县、执事、稽首等。

C主谓复词:

两语素有主谓关系。

如:

霜降、月食、御用、公主、锋

利、狐疑等。

3加缀式复词:

(现汉称为附加式合成词)在实语素前或后粘附一虚语素而构成。

分为2种。

A加前缀的:

阿姊、有夏、言采、于役、其凉、薄污等。

《韩非•五蠹》:

“号之曰有巢氏。

B加后缀的:

沃若、欣然、沛然、晏如、率尔、铿尔等。

《论语•乡党》:

“与下大夫言,侃

侃如也。

”/《诗•小雅•裳裳者华》: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二古今词汇与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汇的异同:

有三种情况。

1古用今废:

这种词已成“历史词”。

如:

觥、笏、媵、匦、簋、匜、徒属、膏腴、舆师等。

2古无今有:

即现代的“新生词”(例略)

3古今传承:

古今都使用,多为“基本词”。

女口:

人、山、神、走、

说、美、之、寻常等。

2古今词义的异同:

亦有三种情况。

1词义基本相同:

多为“基本词”。

2词义基本不同:

少量。

如“丑”古义为“类”,《尔雅》:

“凫,雁丑也。

”今义“丑陋”。

3词义有同有异、关系密切:

大量。

如“偷”古义:

苟且、偷窃等。

今义:

偷盗、暗中等。

三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1从词义范围变化看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范围)的扩大:

今义比古义外延扩大或义项增加。

女口:

【河】古义:

专指黄河。

今义:

泛指河流。

/【睡】古义:

坐着打瞌睡。

今义:

泛指一切形式的睡眠。

2词义(范围)的缩小:

今义比古义外延缩小或义项减少。

女口:

【臭】古义:

泛指各种气味,音xiU。

今义:

专指秽气,音chcuo/[子】古义:

子女总称不分男女。

今义:

只指儿子。

3词义(范围)的转移:

今义比古义范围方向发生转移。

如:

【兵】古义:

武器。

今义:

士兵。

/【写】古义:

描画。

《国语》:

“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

”今义:

书写、抄录。

2从词义色彩变化看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

①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古今褒贬色彩有异。

如:

【侵】古义:

进攻,中性词。

今义:

侵略,贬义词。

/【爪牙】古义:

武臣、辅佐之臣。

褒义词。

今义:

坏人党羽。

贬义。

②轻重程度发生变化:

古今语意轻重有异。

如:

【诛】古义:

责备。

轻语意。

今义:

诛杀、杀戳。

语意重。

/【感激】古义:

感慨、激愤。

轻语重。

今义:

感动、感谢。

轻语轻。

(古今词义之异同及其辨析,可参考教材上册P99-121举例)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关于词的本义:

1何谓本义:

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义,可以是文献证明最早的意义。

2探求词的本义的基本方法:

A字形分析法:

通过分析汉字原始字形寻求本义。

如:

【启】(啟):

甲骨文作“”,用手开门,故“开门”或“打开”

为其本义。

B归纳推断法:

通过归纳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推求本义。

如:

【秀】

的义项至少有⑴谷物吐穗;⑵特出、优秀;⑶美丽、俊秀。

小篆【秀】作“”,象谷物吐穗形,故⑴为本义。

2关于词的引申义:

1何谓申义:

又叫转义或派生义。

指在本义基础上转化派生出来的意义。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A狭义的引申义:

在本义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地联系而产生的新义。

如:

【好】⑴女子貌美。

《西门豹治邺》:

“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引申为:

⑵一般事物漂亮好看。

B广义的引申义:

含狭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多种类型。

如:

比喻义:

【果】本义为木本植物果实。

t象果实样饱满。

《逍遥遊》:

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假借义:

【豆】本义为古代盛食物的高足盘。

-后假借并替代豆类植物“菽”,产生假借义。

2引申义产生的途径:

即本义与引申义的基本关系。

两种情况。

A直接引申:

又称近引申。

【心】(心脏—心志):

甲骨作,本义心脏。

引申为心志等。

B间接引申:

又称远引申或展转引申。

【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本义早晨,音zh8。

—引申到早上见面:

朝见,音ch8。

—再引申到朝见之所:

朝廷。

3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

A并列式:

又叫放射型。

如【引】本义“拉开弓”,并列引申出“延长”“引导”“引退”义。

B连锁式:

自本义开始沿同方向但在不同层次上连续间接引申。

【极】本义“屋脊之栋”,并列引申出“顶点”“标准”“远”等义,

而从“顶点”义又引申出“君位”“最”等义。

(分析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可参考教材上册P362-379、562-594,下

册P717-744举例)五同义词和同源词:

1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

女口:

牙与齿、唯与诺、

完与备、言与语等。

2同义词的来源:

A因造词、用词的角度不同而形成同义词。

女口:

望、见、视、睹、看等。

B因词义发展变化而形成同义词。

女口:

屡与履。

屡本义麻鞋;履本义踩、践,后引申为鞋。

C因词的逐渐积累而形成同义词。

女口:

几与案。

几:

座前小桌。

案:

矮小长方桌。

有先后。

D因方言差异而形成同义词。

如:

迎、逢、逆。

杨雄《方言》:

“逢、逆,迎也。

自关而西或

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

3同义词辨析的几个方面:

(具体例析可参见教材下册P890-906)A从词汇意义方面辨析:

看词义内容的异同,如完与备;看词义范围

的大小,如官与吏。

B从色彩意义方面辨析:

看感情色彩的褒贬。

如赐与畀;看语义轻重的程度。

如疾与病。

C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如畏与惧,都有怕义,动词;“畏”可带宾语,“惧”一般不带宾语,

若带宾语,则形成使动关系。

《老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使之惧)

2关于同源词(字):

1何谓同源词:

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孳乳、派生出的一组音义相通

而不完全相同的词,叫作同源词(字)。

如:

江河缺水为“涸”或

“竭”,草木缺水为“枯”,人畜缺水为“渴”。

“涸、竭、枯、

渴”音、义相通(即古音的声类、韵部相同或近),属于同源词(字)。

2确定同源词(字)的三个标准:

A一组词在古音上必须相通:

古韵部相同(“叠韵”)或相近,声类相同(“双声”)或相近。

B一组词在意义上必须相通:

语义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关。

如:

竭、渴、枯,都有尽义。

C必须有古代文献或充足的语言材料证明其出自同一语源。

(参见下

册P1113-1123分析)

•笫三节文史工具书

一文史工具书的分类:

1字词类工具书(字典、词典):

1《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著。

全书14篇,每篇分上下两部,以小篆字体为据,收字9353个,重文(即小篆以前的籀文等古字形)1163个,说解文133441字。

将所收字分为540部首,并用“六书说”归纳了汉字造字法。

《说文》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和训诂学著作。

研究者多,形成“《说文》学”。

北宋徐铉校订《说文》成流行较广的“大徐本”;其弟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

清代有“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正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

2《尔雅》:

尔,近也;雅,正也。

我国最早的-部同义词词典。

十三经之一。

作者不详。

《汉书.艺文志》载《尔雅》共三卷19篇。

释词内容分19类: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为语词部分,其余是专类解释。

释词具体方法是把几个同义词放在一起,然后用一个词作总括性解释,有的也可对个别词另作补充性解释。

如《释诂》:

乔、嵩、崇,高也。

崇,充也。

/《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3《释名》:

我国最早声训词典,东汉刘熙撰。

共收词1502条,分为27篇,即:

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

编排体例大致与《尔雅》同,以被释词为词头,逐条训释。

主要从词的读音及名实关系上释词。

声训方式有同音相训、双声为训、叠韵为训三类。

如《释天》:

光,晃也,晃晃然也。

/《释水》:

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4《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撰。

设214部首,收字47035个。

据部首笔画多少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解字方法是先注音后释义。

注音取《唐韵》《广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反切;释义主要依《说文》等工具书,先释本义再释他义,并引古书作例证,不同义项用“又”字隔开。

正文外附有“辨似”、“补遗”、“备考”等。

(《康熙字典》引书、引文存在许多错误,清王引之写《字典考证》,指出其误2500多处)

5《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为清•刘淇撰,是一部用训诂方法解释古汉语虚词的专门工具书。

收虚词476个,按“平水韵”及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虚词分“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等30类,训释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多种方法。

《经传释词》为清•王引之(江苏高邮人)著,是一部解释古文献虚词的专门工具书。

书中收录先秦与西汉经传著述中单音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半舌、齿、半齿、唇七音排列。

收词范围虽小,释词重在说明特殊用法,恰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前人成果。

(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擅音韵训诂之学,在经传训释方面颇有建树,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6《辭源》:

有新旧两种

旧《辞源》由陆尔奎等编撰,1915年出版正编,1931年出版续编。

新《辞源》由国家统一规划自1958年开始修订,1979年开始出版,1983年出齐四册。

新《辞源》是一部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的大型工具书,收单字一万多个、词目十万余条。

仍立214部首,单字按部首排列,同部字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形用繁体。

以笔画部首检字为主,后附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索引,检索十分方便。

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三种方法,并标明中古音的声、韵、调。

7《詞詮》与《古书虚字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