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803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

2、1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

这反映出()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3、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的“剪辫”行为(  )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弘扬了传统文化

C.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4、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

一、来宾入场。

二、新人入场。

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

四、唱歌奏乐。

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

六、来宾祝词。

七、来宾演说。

八、唱歌散会。

”其反映了当时一些地区婚礼(  )

A.保留了较多传统B.奢靡之风兴起

C.向近代文明转变D.仪式较为繁琐

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的新现象开始出现,其最早在我国开始出现的时间应当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时D.改革开放后

6、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使奢靡之风逐渐盛行B.有利于生活习俗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观念D.社会上交际活动增加

7、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为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8、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

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9、“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

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

”此言论(  )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10、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

本行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钟起至晚三点钟为止,金钱甚为公道,本行地点在头查礼查后隔壁,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行可也。

此布。

森泰照相馆启。

由此可见(  )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1、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

这种现象说明()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2、石惠同学在历史杂志上发现一句话,“满街的列宁装和中山装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特别明显的时尚象征吧。

”经她认真研究,她认为“那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

A民国初年B抗日战争时期C建国初期D“文革”时期

13、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

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

”这实际上反映了()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14、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

“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种类繁多、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

15、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该服装样式是()

A.传统满族旗袍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D.干部服

16、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逐渐影响中国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17、有人认为:

“政治影响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

”以下材料可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代中国出现了中山装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

③新中国列宁装一度流行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

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8、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

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

这个现象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B.民国成立后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

1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影响

C.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0、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1950—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3、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

“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

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破坏了传统,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因此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说明二者的“剪辫”行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说.八、唱歌散会”可知,这是一场新式婚礼,反映了清末一批先进的青年主张婚姻自由,婚礼仪式由繁到简,体现了向近代文明转变,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5、【答案】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最早”,依据题干“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知,说明当时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强了、男女地位平等,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中华民国时期;依据题干“阴阳合历”,联系史实可知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使用公元纪年法,这样既有阳历又有阴历,因此题干现象最早出现是在中华民国初年,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两项不符合“最早”,应排除.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重要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从社会作用来分析,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材料都不能反映,均排除。

故选C。

7、B

8、【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注意“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结合所学知识,交谊舞源于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过于绝对化。

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依据题干材料“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可知,反映的是与风俗变迁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A.

10、【答案】C

【解析】题干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使得通商口岸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仅凭该广告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冶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故D项正确.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装的流行不能取代传统中国样式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而这种生活方式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在“传播困难”,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处于传播困难的局面,故A选项错误;服饰变化与人们审美情趣之间有密切联系,但审美情趣不是根本原因,故C选项错误;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也不能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程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2、C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旧时婚礼属于传统的道德观念,材料说明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故B项正确;文明婚礼不能说明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故A项错误;C项错在“已完全改变”,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而封建统治较为薄弱.第三,这些地方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的地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B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介绍的内容,《离婚法论》中介绍了有关离婚的学说、法条以及判例、轶闻,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法规,因此无法体现西方法律影响中国以及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所以排除A、B选项。

C选项错误,《大公报》刊登的是一则广告,实质上是为了帮《离婚法论》宣传,并不是为民众提供法律援助。

D选项说法正确,从书籍内容可以看出。

17、A

1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称谓变化不大,故A项错误;民国成立后革除了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不是“先生、小姐、阁下、女士”,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没有在大陆消亡,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的称呼,故D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锋。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包围和封锁的政策,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1950年中国和苏联结盟,列宁装等苏联服饰在中国流行。

这说明服饰的变化受到国际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A、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片面,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20、【答案】B.

【解析】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由社论题目《服装模式宜解放》分析得知,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提倡穿西服、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析】

(1)由材料“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和“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可见人们的婚姻态度由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安土重迁,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家庭关系表现在遵从传统的纲常伦理。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商品经济强调自由交换的等价交易,所以反映在家庭成员上就是注重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材料三反映了社会历史巨变的条件下,妇女得到解放。

(3)材料一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认为尽管是父母之命决定婚姻,但时代不同,必当有所改变。

而材料三从社会关系角度进行考查,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2、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世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

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

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表格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提高及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23、

(1)变化:

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

原因:

西方文明的冲击;经济水平的发展。

(2)原因:

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

(任答一点即可)

因素:

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

(3)趋势:

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