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582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docx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

学号:

121012132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

An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EnglishPhaticCommunion

 

摘要

寒暄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具有明确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缩短传播者之间社会距离的作用,带有极强的文化色彩。

首次提出“寒暄语”概念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将这种语言形式称为“phaticcommunion”。

寒暄语的研究,有一个从界定到文化再到用语研究的过程,并有向认知方向研究的趋势。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寒暄语进行重新分类梳理,从不同的寒暄语类型展开分析,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论述。

文章首先对寒暄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定义,并举出了汉英两种语言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寒暄语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及告别式四类。

由于语言习惯、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原因,汉英寒暄语有很大差别。

由于汉英寒暄语存在的这些差异,汉语寒暄语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汉英寒暄语进行区分,并引入文化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还要营造汉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避免寒暄语语用失误。

关键词:

寒暄语;汉语;差异;对策

ABSTRACT

Phaticcommunionisaverycommonlinguisticphenomenon.Ithasclearsignificance,alsohasthefunctionofthesocialdistancebetweenrelationshipcommunicators,withstrongculturalcolor.Forthefirsttimeputforward"phaticlanguage"conceptistheanthropologistBronislawMalinowski,hewillthisformoflanguagecalled"phaticcommunion".Studyofgreetings,onefromthedefinitiontothecultureandthentostudytheprocessoflanguage,andtostudycognitivetrend.Theonthebasisofanalysisofpreviousresearchresults,addingtheirownviewsandunderstanding,toresortofgreetings,fromdifferentgreetingstypeanalysis,anddiscussesthereasonsforthedifferences.

Authorcarefullystudiedtheworksofscholarsathomeandabroadandresearchresults,specificdifferencesinChineseandEnglishgreetingsandthereasonfor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aspectsofphaticcommunionforfurtherresearchandanalysis.Thispaperfirstintroducesthedefinitionandthesimplegreetings,andcitedatypicalexampleofChineseEnglishtwolanguages.Secondlythegreetingsweredetailedclassification,fromthegreetingsofthefourclassificationrespectivelyintroducesthedifferencesexistingbetweenthelanguageofChineseandEnglishintercourse.Afterexploringthereasonsforthedifferences,inauthor'sviewoflanguagehabits,values,culturethreeaspectsweredetailedanalysistoexplorethephaticlanguagedifferencesbehind.Finally,thegreetingintheprocessoflanguageteachingbecauseoftheculturaldifferencescausegreetinglanguagepragmaticfailurebytheformationoftheteaching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

Theinnovationofthispaperisthefirstgreetinglanguageclassification,andthenanalyzed,coherent,isveryeasytounderstand,inclassificationsummarizesthepriorversion,thefurtherdiscussionandsummary.

KeyWords:

phaticcommunion;Chinese;differences;strategies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日趋上升,在国际交流中,汉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对汉语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学习汉语,然后走进中国,了解中国。

在社会交流中,寒暄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现象,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众多学者的谈论分析,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是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

在这方面,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寒暄语种类繁多,各种研究结果对寒暄语的界定都存在大量争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研究结果,这表明寒暄语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作者将从汉英寒暄语对比开始,对寒暄语进行细致的分类,并通过分析得出在两种寒暄语中存在的语用差异,进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背景,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郭华和董良知在《寒暄语研究综述》中阐述了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语言的新课题,他们认为从重视寒暄语的本体,到关注寒暄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再到语用阐释是目前寒暄语研究的一个大概的研究脉络。

程瑞兰在《汉英寒暄语比较研究——从汉语“你吃了吗?

”与英语HELLO谈起》中指出,中国的“吃了吗?

”和英语中的HELLO典型的反映了汉英寒暄语的差异,但是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共性,二者的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而是相互蕴含的。

谭晶在《汉语寒暄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提出寒暄语是为了辅助营造某种气氛或保持社会交往、加强感情联系的具有一定交际功用的一类话语。

刘海源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教学研究》中认为,寒暄语没有固定的搭配格式,没有语法,也没有一定的话语规律可循。

徐晓霞在《谈跨文化交际中寒暄语的语用失误》中提出,不恰当的称呼语,不恰当的问候语,不得体的告别语和对称赞的不恰当回应,对感谢与不恰当的回应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不愉快或交际失败,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在对中英两国语言习惯中寒暄语的基本原则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汉英寒暄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对寒暄语的影响,希望能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二、汉英寒暄语简介

寒暄语,就是人们日常表示寒暄应酬时所使用的语言。

在光明日报社出版的《辞海》中这样解释寒暄:

见面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应酬话。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则解释为,“寒暄:

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客套话”。

(一)汉语寒暄语

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着很多的寒暄用词,寒暄语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

汉语中的“寒暄”一词从古就有,在《辞海》是这样解释寒暄的:

“见面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应酬话”。

在《辞源》中,“寒暄”一词指的是“冬夏季相见时互道天气冷暖,作为应酬之词”。

虽然寒暄不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但寒暄语在保持人际关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语寒暄语丰富而复杂,甚至有些还与国家有关,对其民族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社会规律、价值观等密切相关。

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寒暄语可以通过耳濡目染和生活的交际行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花精力研究,可以自由掌握和运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是古代文明的风俗讲究。

中国人有寒暄的习惯,一般会说,“你吃了吗?

”这句话不管在什么时间见面,几乎都可以说,以下是一些在中国经常使用的固定格式的汉语寒暄语:

(1)甲:

您吃了吗?

乙:

没啊。

你呢?

甲:

我吃过了。

家里做饭,吃得早。

(2)甲:

哪去?

乙:

随便溜溜,吃饭了吗?

“你吃了吗?

”在中国的问候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你吃过了吗?

”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寒暄语,被视为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反思。

(二)英语寒暄语

在20世纪初,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中第一次提出了“寒暄语”这个概念,他认为所谓的“寒暄交谈”是用固定的短语交际的社会行为,这种交谈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信息,而是与别人建立正式谈话之前的铺垫,或者是为避免造成无话可说的尴尬,“寒暄语”是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这一观点也是他所强调的。

由于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慢慢深入,斯波伯和威尔逊在《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这本书中提出“关联理论”这一观点,该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

“关联理论”把话语理解看成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就是说话人明白地表示对某事的意图,“明示”行为存在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两个意图。

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即字面意义去推导说话人隐含的意图。

当话语所隐含的意义不依赖话语的“明示”语义内容时,它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寒暄语。

英语寒暄语很多,使用也极其广泛。

人们可以打一声招呼,然后可以再进一步的交谈。

一般而言,“Hello”是朋友、熟人之间的寒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比较随意的寒暄语,使用时不受时间的限制,回答的时候也会说“Hello!

”。

Hello属于问候式。

与其他的寒暄相比,如Howdoyoudo?

Howareyou?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都有特定的适用场景,而Hello没有这些限制,能够在各个场合使用,在那些场合它们可用Hello代替,在语言中是更为中性的问候,使用有效并且不会引起误解。

在英语中最常谈论的话题则是天气情况,这一点在中文中则不太常见。

寒暄语在汉语和英语中,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

寒暄语的表达显示了其同社交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果说话人明确地传达了希望同某人进行交流的意图,就等于排除了某些社交情景,比如不可能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厌恶,从而拒绝同他交流等。

寒暄语本身隐含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希望建立与维护某种社交关系从而在言语交际中取得关联性。

寒暄语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维护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从而实现一系列的社交目的。

三、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一)问候式寒暄语差异

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你去哪?

”、“吃了吗?

”一类。

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areyou”。

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

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

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

),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

最近身体如何啊?

)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

哟,忙吗?

)和节日的问候(例:

过年好啊。

) 

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

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

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吃了没?

”。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

”,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

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

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

A:

Howareyou?

B:

Fine,thankyou,andyou?

A:

Iamfinetoo!

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

回应可以是对方根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

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morning”是主流。

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

“最近怎么样啊?

有些胖了。

”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

“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

”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

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

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

你吃过药了吗?

现在感觉怎么样?

......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

我能照顾自己!

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

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

最坏的结果是:

“Icanhandleitall,OK?

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owareyou?

”就可以了。

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

(二)询问式寒暄语差异

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

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

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

Youlookedtired,areyouokay?

Youlookednotwell,what’swrongwithyou?

在中国的询问方式更多。

你忙什么呢?

身体还不错吗?

家里还好吗?

等等。

据《广州日报》(2007.11.21)载,近几十年来日常询问式寒暄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

“下海了吗?

”“在哪发财啊?

”;上世纪90年代:

“有工作吗?

”“跳槽了吗?

”;前几年:

“最近忙什么啊?

”“工作怎么样?

还在那个单位吗?

”“去哪玩了?

”;今年:

“涨几个点了?

有什么好股推荐啊?

”“买了什么基金?

涨多少了?

”“你的房子现在的价格是多少?

”“准备买房吗?

”“xx涨价没?

近一两年来,询问式寒暄也有新的元素的注入,现在人们见面常常会说:

“今年到哪旅游了?

”,“听说了吧?

海南岛变成国际旅游岛了?

”等。

甚至在毕业生之间也流传着独有的寒暄语:

“论文怎么样了?

汉语中询问式寒暄语在不断的变化着并且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也体现出了汉语询问式寒暄语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特点。

在这一方面对汉英两种寒暄语的要求是一样的,表示对对方的关注并导出后面的话题。

如果对方不愿意顺着寒暄导出话题,可以随便应付,开始另一个新的话题。

汉语和英语寒暄语是在交际中最有可能造成交流障碍的。

一句“吃了吗”在中国的使用方向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

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

一个英国教育家在中国讲课,曾说过一个案例,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在会议间隙,一个中国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十分亲切地询问他的工资,当时感觉很尴尬,不回答的话又怕对方觉得他对自己不够尊重,最后只能很无奈的实话实说:

Ihadamostbizarreday.

在我们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老师就提到过与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不能说“Howoldareyou?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年龄是隐私。

而在中国人的交流中,对于年龄的问题则显得并不那么介意。

“你今年得二十三四了吧?

”这类寒暄则极为多见。

有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一年的新西兰女教师,回国之后对朋友说:

“在中国至少有100个人问过我的年龄,但是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从我18岁之后,不记得有谁问过我的年龄。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在中国,朋友之间或者长辈与晚辈之间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有女朋友了吗?

”“跟你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

”等等。

而在英语国家,如果交谈中谈到这些话题,他们一定会很不自在,会认为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涉。

但是如果是很亲密的朋友,则不会产生尴尬,并非是英语国家的人不谈论婚姻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谈论不涉及隐私。

询问式寒暄语中,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不同的是,中文中可询问的话题更多,范围也更广。

例如婚姻和年龄问题,在中国任何人在寒暄时都可以询问,但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可能会想要了解,被询问的人才可能会回答。

(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

双方在问候之后,会随意的聊一些话题,这种对话十分随意,不涉及任何重要内容,目的只是与对方进行交流,以保持双方的亲密,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对话内容,我们将之定义为漫谈式寒暄语。

这种寒暄语是由询问式寒暄语所引出,一般是询问式寒暄语的延伸。

除了天气,英语经常还谈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橄榄球比赛的最后一场,明天将举行的乒乓球比赛,谁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这个宴会的男主人或女主人。

中国人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寒暄,但在讲英语的国家这类话题更容易被人们谈论,如服装的样式,购买的地点等。

尤其是在餐桌上,这种差异会明显的突显出来。

英语国家的人会一直称赞食物的美味。

而中国人不太喜欢谈论这些话题,如果过多的对在场的某个人为话题进行谈论,则会使当事人觉得尴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谈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最近的一些新鲜事。

在下面的对话中,这种赞美的寒暄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造成误解。

A(teacher):

Tom,yourEnglishisimproving.Iampleasedwithyourwork.

Tom(student):

Oh,no,myEnglishisnotverygood.

A:

Whydoyousaythat?

You‘rereallydoingverywellinclass.

Tom:

No,Iamnotagoodstudent.

A:

Tom,you’remakingprogressinthisclass.YoushouldbeproudofyourEnglish.

Tom:

No,it’snottrue.You’reagoodteacher,butI’mnotagoodstudent.

外籍老师使用自己英语环境下的寒暄语与中国学生交流,而中国学生使用中文语言背景下的习惯对他进行的回应并不能让他感到舒服,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交际的失败。

所以,在漫谈式寒暄语中,最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身所习惯谈论的话题,如果别人提起的话题不是在听话人自身文化中经常谈论的,那么就会让听话人感到不适应,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引起对方的反感。

(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

告别式寒暄语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复习寒暄语。

这句寒暄语是谈话结束时,总结谈话或聊天性质的对话。

最常见的就是“再见!

”或是一句礼貌的讲话。

A:

I’dliketosaygoodbyetoyouall!

B:

Whattimeareyougoing?

A:

Mytrainleavesat7:

25.

B:

Well,goodbyeandhaveagoodjourney.

A:

Good-bye.Remembertolookmeupifyou’reinRome.

两轮对话都是寒暄。

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而且如果一方没有做到,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些失礼。

除了说“再见”,中国的告别寒暄语也会加上许多亲切的话,或者会表示餐桌或餐桌上的感谢。

甲:

很抱歉打扰你,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

乙:

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别客气。

甲:

那可不行,感谢您来请我吃饭。

乙:

别客气,您慢走。

甲:

哪天请您吃饭。

乙:

回见

如果说这句话的对象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会觉得麻烦,并期待着“哪天”的吃饭。

类似的还有“以后常联系”、“有事您说话”、“回头喊上XX咱们一块坐坐”等等,这些话的目的都只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热情、客气或者是对分别的不舍,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汉语告别式寒暄语相比较于英语告别式寒暄语会显得更加繁琐,表示亲切的话语会更多,形式上会更加的“客气”,而在英文中则会更加的简单直接。

四、汉英寒暄语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西方语言习惯不同

汉语和英语的寒暄语和文化冲突是因为语言习惯不一样,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汉语寒暄语还引起了很多误会或冲突,主要是三个方面。

(1)中国人遇到西方人时,习惯用中国式的问候语“您吃了吗?

”这常令西方人感困惑。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句问候语通常被理解为对方邀请他共进早餐、午餐或者晚餐;如果此问候语发生在未婚男女之间,则表示男性对女性发出约会的请求。

实际上,汉语中的这种问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如同西方人见面时常说的"Fine day, isn’t?

 "一样,而他们并非真的关心当天的天气。

(2)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于中国的一些寒暄语,会认为是在对他人的事务不合理的窥探和粗暴干涉的解释。

例如,中国人经常问:

“干什么去?

”“去哪?

”英语国家的人会对对他们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感到不满。

(3)一部分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喜欢明知故问。

例如,看见人读一本书,他说:

“读书啊?

”看到人去吃饭了,问:

“吃饭了啊”,等等。

许多外国人甚至认为这些都是愚蠢的问题。

(二)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