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510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docx

青年志愿者特色工作总结

立足工作基础创新工作体制

凸显人文关怀提升学术实践

不断完善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研究型学院服务型

共青团工作模式

历史文化学院团委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立足工作基础创新工作体制

凸显人文关怀提升学术实践

不断完善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研究型学院服务型共青团工作模式

2010年,历史文化学院团委在校团委和历史文化学院党委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院团员青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周年、纪念“一二九运动”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爱校荣校教育活动。

紧密围绕学院育人的中心工作,以为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根本,以服务型定位共青团,以学习型提升共青团,以品牌化建设共青团,以信息化推进共青团,抓常规,求突破,积极开展团的各项活动,努力把握当代团员青年的特点和青年工作的规律,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团结带领全院团员青年,广泛开辟教育阵地,扎实工作,为学校和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构建了历史学科特色的研究型学院共青团工作模式。

特色工作一:

实施共青团凝聚力工程,打造具有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基层团组织。

团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是巩固和加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团自身建设的需要。

历史文化学院团委按照团省委提出、校团委积极部署的“大团建”的理念和“全团抓团建,全团抓基层”、“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的总体要求,实施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工程,以学院各团支部为依托,围绕基础性工作,即抓基层、打基础、建基地、塑品牌,致力于打造具有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基层团组织,着力培养“积极钻研学术、纪律较为严明、爱好追求高雅、讲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青年人才。

(一)抓基层,强化团的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团学工作的有力保证。

因此,学院团委历来十分重视团学干部队伍建设,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学院专职团干部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生团干部队伍是团的工作的主要支撑,因此我院团委一直以来致力于对学生团干部队伍的培养,利用每年的新生团干部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并通过每两周一次的例会和不定期的讨论会,强化团干部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工作作风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在今年的学生团干部培训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培训班制度,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团学干部进行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探讨和交流。

积极推荐学院学生骨干参加第三期、第四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第四期院际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邀请校团委副书记马树超老师等进行新生团干部培训,并同时围绕《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干部培训细则》,抓好“五有五落实”(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有学习总结、有学习讨论、有学习考勤),提出了学生团干部“六力(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建设目标。

经过努力,目前,学生干部队伍内部工作运行机制已基本确立,学生干部中涌现了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的新人,一种蓬勃向上、精干务实的团队精神正在形成。

而且,通过对学生干部专业学习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使之真正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楷模。

现一整套学生团干部选拔、培训、考核机制已初步建立起来,干部队伍建设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

(二)打基础,优化团的支部建设

团支部是团的最基层组织,与广大团员青年保持着最直接、最广

泛的联系,是团全部工作的基础。

多年来,我院团委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解放思想,奋发进取,通过全面准确把握团建思路,进一步明确创新工作方法,将我院基层团支部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首先,完善团支部班子建设,积极开展“五四红旗团支部”校院两级联创制度;发挥年终考核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推动各基层团支部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体制;在基层学生团干部的选拔任用中,鼓励学生党员担任团支部书记,发挥带动作用;同时力求选拔过程程序化、民主化、公开化。

其次,继续巩固特色团支部建设,做好团支部的达标升级。

一方面,围绕专业特点,按照年级分层级设计,积极引导各团支部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团组织生活。

另一方面,督促各团支部坚持两周一次的团组织生活,建立团委常委督察制度,不定期予以检查,并通过发文引导、规范每期学习主题。

全年基层团支部组织生活按期开展率平均100%,团员参与率平均99.7%。

再次,增强团支部内部凝聚力。

通过参加校团委举办的“新起点新征程”大学生基本技能大赛,促进团支部间的交流和提高,提升团员青年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团员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举办院内“综艺大赛”,以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童年回忆、体育竞技、益智休闲和文艺娱乐”四个大赛主题,使同学们的参与面和覆盖面达到98.9%以上,增强了团员青年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三)建基地,固化团的阵地建设

以学院团委为主体,以学院学生会、挂靠学院的学生社团为阵地,通过完善“一体两翼”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格局,实现共青团活动方式的四个创新(从依托组织开展活动为主向依托组织与依托阵地开展活动并重上的创新;团的活动形式从集中、统一、大型的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形式上创新;团的领导方式从一般号召、行政指令为主向政策服务、思路指导、典型示范、考核推动上创新;团的资源获取方式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向依托社会力量、借助社会资源方面创新)。

学生会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宗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校园人文关怀”为主线,坚持一个突出(突出学术特色),发扬四大品牌(神笔杯书画大赛、至善杯人文知识竞赛、历史学国家基地学术论坛、本科生优秀学术论文报告会),在开设高质量、高品位、深内涵活动的同时,提出“精诚团结”的理念,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

学生社团以“立足本院、面向全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建设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研究型学院的学生社团”为工作理念,向“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方向上又迈进一步,涌现了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文化多样性项目,书画爱好者协办举办的第二十三届“神笔杯”全国大学生书画大赛,电影协会的红色电影展播、陇萃学社的行止雅集学术论坛等在校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精品活动。

其中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活动立意深远、形式创新,得到了如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文明网等诸多校内外媒体的报道。

(四)塑品牌,深化党建带团建

党建带团建工作是党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青年工作领导的时代需求。

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加强团的建设,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共青团更好的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院团委在原有工作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思路、新方法,继续推行《新生学长制实施办法》,打造党建带团建的品牌。

“新生学长制”挑选了本科生高年级党员、预备党员中的先进分子,经过培训后作为新生学长,深入新生宿舍,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通过高年级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动作用,帮助新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为党组织输送和培养后备军。

特色工作二:

实施灵魂塑造工程,加强思政教育的创新效应。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共青团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

只有不断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团员青年、强基固本,才能为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

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我院团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思政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0年,经过学院团委的反复讨论,决定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以思政学习为重点,以关注青年为焦点,以教育手段为亮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思政学习重点

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理论都处在不同的水平,他们对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以新世纪接班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采取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使得青年学生更易接受,更健康地成长成才。

同时,还要将理想信念构筑落到实处,开展励志教育、济困助学帮扶、就业创业教育等切实为广大团员青年解决实际困难的特色教育。

一方面,我们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时刻,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开展“学雷锋”公益行动”、“向我校年轻校友吴战保同志学习”“纪念“五·四”青年节”、“迎世博·迎亚运,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和谐校园”“践行科学发展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周年”、“纪念“一二·九”运动”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团支部实行“同一学习主题,不同效果要求”的方式,积极利用“两报一刊”,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年度各支部以团组织生活为平台,11个基层团支部围绕8个主题共举办学习教育活动8次。

另一方面,我们从缩小与青年团员之间的距离入手,通过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关注“三困生”(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开展“爱心三帮”:

首先帮助经济困难生,做好勤工助学换岗工作和支持工作,通过不断更新学生灵通卡号资料库,形成了院团委书记、院学生会生活部长、各班生活委员三级分层负责机制,做好每月酬金上报工作。

我院工资表均能按时在每个月的第5个工作日或者团委规定的时间内将工资申请表交至校团委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及时率为100%。

同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推行“以学代赈”,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成绩,促进了良好学风形成。

其次,帮助学业困难生,通过开展励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通过开展新老生座谈会,针对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学习,从优秀榜样身上学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再次,帮助就业困难生,开展“保、考、找”经验交流会,组织三年级、四年级有就业倾向但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免费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同时,建立就业QQ群,及时发布与我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帮助指导同学们就业。

(二)关注青年焦点

运用先进典型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共青团组织一贯倡导的有效方法。

历史文化学院团委在构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共青团工作模式中,先后在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科研创新、支援西部、文明风尚等方面挖掘并广泛宣传了一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事迹。

2007级历史学基地班团支部以“专业学术有突出,全面创新展特色”作为支部特色,勤于学术、纪律严明,自办学术论坛人才济济;爱好高雅、一专多能,诞生数名文体人才、学术精英,获得兰州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称号。

获得“兰州大学优秀学生社团”的“文化行者”,从2007年至今,已经完成了对甘肃省34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调研,而且实践项目还拓展到环境、扶贫、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等多个领域。

 《兰州大学报》以《穿行在公益与科研的道路上——“文化行者”2010年项目实践纪实》为题对2010年“文化行者”的工作实践进行了专题报道。

对以上典型集体、先进人物,我们以学院网页为平台,转载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组织各团支部集中学习他们的精神;通过积极树立团学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动团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手段亮点

科学发展观对共青团加强教育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政治职能、行政职能、教育职能、社会职能和文化职能是高校共青团的几项基本职能,其中教育职能涵盖了共青团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是基层团组织教育服务广大团员青年的重中之重,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成为充分实现共青团教育职能的必要条件。

我院团委认真落实教育职能,开辟教育手段新方法,在传统的利用团支部大会、团支委会、业余党校培训会进行各项教育的同时,开发新媒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了几个亮点。

一是挖掘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我院学生中电脑普及率高达85%以上,学生们业余时间经常上网,聊QQ、逛校内、挂飞信、写博客几乎成为大部分同学的必修课。

学院团委利用这一特点,以各团支部为单位,建立QQ群、飞信群,发布各项通知、展开各种网络宣传教育;建立“红色阵地”党支部博客,开办党团专栏,将组织生活学习内容公开,学生党员、先进团员学习心得公开,加强了学生党员和团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二是建立“数字化史学阵地”,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学术性数据库应运而生,学术文献载体的形式、结构、功能及生存环境因之发生根本性变革。

学院团委立足自身学科特色,服务于全院团员青年的专业学习需求,在学院网站上开辟“数字化史学”专栏,已有“个人家园、论坛、咨询中心”三个部分,个人家园以博客的形式,发放个人读书心得、学习方法等,论坛为专业学习提供交流平台,同学们经常在论坛中讨论学术问题,互借书籍,咨询中心转载一些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基础理论知识。

下一步,学院团委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史学”,使其成为我院学生学术交流的阵地。

特色工作三:

实施素质培养工程,创新工作体制,构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共青团服务育人工作体系。

学院团委加大自身改革力度,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共同发展,围绕“三位一体”即以服务团员青年为主体,提升校园文化,抓好学术创新,重点完善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探索及创新能力培植链,巩固双向社会服务实践,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机制,实现一二课堂协调发展,互补共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提升校园文化,服务于青年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有效平台。

我院团委立足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国家重点文科基地人文资源优势,努力为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氛围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营造“积极钻研学术,纪律较为严明,爱好追求高雅,讲求一专多能”的学院人才成长氛围为目标,坚持“一条主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校园人文关怀;一个突出:

突出学术特色”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四个业已成型的品牌活动的品质,同时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展一些精品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三届“神笔杯”书画大赛、第八届“至善杯”人文知识竞赛、“历史学国家重点文科基地学术论坛”、第十四届“赵俪生奖学金”评选暨第七届本科生优秀学术论文报告会、百年兰大校史知识竞赛、兰大校史宣传活动系列活动。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一定贡献。

在组织好自身活动的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全院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文体活动,开拓视野,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砥砺品质。

全年参加校内外文艺演出10余场,参加其他校内外校园文化活动计38次,获集体奖项8项,个人奖项87项。

(二)抓好学术创新,服务于青年学生科研探索需求。

共青团作为大学教育“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在开展学术科技类活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年来,学院团委以“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团员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为中心,实施“五个一”工程,即设立一项科技创新基金,建立一套科技创新机制,组织一批高水平讲座,组建一批科技创新社团,搭建一个“数字平台”。

通过积极申报“挑战杯”,结合学校“创新创业计划”配套实施“跬步计划本科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以“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鼓励青年学生开展学术探索;进一步完善学生学术科研探索机制;鼓励考取各类资格证书,进行素质拓展等,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搭建良好平台;组织各类名家讲座,开阔青年学生的学术视野,启迪学术思维,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固化;指导人文学术类学生社团开展学术探索与交流,为青年学生开展学术探索和学术交流创造了有利前提。

经过努力,现我院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探索及创新能力培植链已基本成型,即“一年级重在适应教育和专业研究启蒙,建立‘专业学习小组’;二、三年级重在专业培养,以赵俪生奖学金、跬步计划为平台,配合学校创新创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君政基金,实行有层次有重点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推动本科生学术探索的开展;四年级加强考研动员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创业教育及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挂靠学院团委的人文学术类社团也体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以陇萃学社的“行止雅集”学术沙龙、弘毅轩的国学推介等为代表的一些学生自发的学术研讨已在校园内初具知名度。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0年申报9项,立项2项。

“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我院创新创业申报及立项项目再创新高,创新创业项目申报71项,申报人数360人次,占全院在校总人数75%;批准立项38项,其中,普通立项8项,学院配套30项。

申报立项率53.52%;立项人数125人,占全院在校学生总数的26.04%;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67人次,占立项人数的53.6%。

(三)巩固社会实践,双向模式服务社会,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加快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有行的实践教育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实现教育目标,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院团委一方面以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积极组织指导广大团员青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阵地,开展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暑期社会实践方面,2010年,在校团委和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团委在全院范围内对本科学生、研究生和相关老师进行了充分动员和准备,组织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宣传、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青年学生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磨炼意志、提升技能,奉献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我们采取统一组团、自由组队和个人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其中学生自行组建项目化团队9支,学院统一组队2支。

从形势政策宣讲、历史遗迹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边远地区支教、旅游资源调查等方面组织团队赴全国各地。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学院团委在实践形式上规范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个体体验调研这三大类,在实践的内容上按年级高低和个体差异设置了三类实践:

一是面向以低年级为主的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类课程设置以了解国情,体验民情,增强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为目标的“认识性实践”;二是面向大二、大三为主的学生设置的以引发所思,触及心灵,升华体会,深化认识为目标的“理解性实践”;三是面向大三以上为主学生设置的以巩固知识,技能训练,就业见习为目标的进行“见习性实践”;在实践时间的设置上打破了暑期实践概念,贯穿于青年学生在校的全过程,突出实践基地建设,来保障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青年志愿者服务方面,院团委倡导广大团员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来,在以夏官营镇过店子村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为平台基础上,转变工作思路,加强科学指导,提升服务管理,以实施青年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为依托,团结带领全院团员青年,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建立了新的清水驿乡志愿者服务基地。

在传统的支教服务模式上,增加了清水驿乡志愿者服务基地,增进了兴趣辅导班、留守儿童帮扶基地等。

举办了一系列如“同样的母爱,让我们一起回报”、“祝福母校”、“大爱重阳”、“高考路上不独行,学长与你面对面”等特色活动,从实践中发扬青年志愿者精神。

我们致力于把青年志愿者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基地化”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致力于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同学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的志愿精神内化为广大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

历史文化学院团委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