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37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9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1

第19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考查点拨

1.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b

c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出现:

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d

1.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

时期

时间尺度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距今1万年前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历史时期

一万年以来

气温曲线与雪线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近现代时期

近一两百年来

气温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降水

全球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热带、寒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冰川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

海洋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特别提示

 地质时期的冰期,气温较低,冰川从高山向平原、从高纬向低纬扩展;间冰期,气温升高,冰川向高山、高纬地区后退。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②升温原理: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特别提示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①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②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试)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有利: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不利:

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3.全球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016·浙江学考模拟)北半球平均温度高于南半球。

下图是近千年全球气温变化(以900年为基准)模拟结果图。

读图完成1~2题。

1.1800年以来北极海冰变化特点及成因分别是(  )

A.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暖

B.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暖

C.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冷

D.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冷

2.近50年来,南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是(  )

A.南北半球温差在逐年缩小

B.北半球变暖,南半球变冷

C.南半球变暖比北半球剧烈

D.北半球变暖比南半球剧烈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即可。

第2题,根据北半球平均温度高于南半球的信息,结合图示可知,如果南北半球温差变化百分比为正,则说明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南半球,反之则小于南半球。

(2016·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目前全球变暖已经对许多自然系统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据此完成3~4题。

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①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减少 ②沿海农田土壤盐碱化加重 ③中国冬小麦分布的北界南移 ④各地农作物生长期都延长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4.下列应对全球变暖的农业生产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调整农业种植制度B.改良培育作物品种

C.革新农业生产技术D.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答案 3.A 4.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第3题,全球变暖温度上升,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有机质作用增强,有机质含量减少。

由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农田受海水的影响增强,加上蒸发量加大,土壤盐碱化加剧。

中国冬小麦的北界北移,农作物的生长期受很多因素影响,各地农作物生长期都增长的说法错误。

第4题,应对全球变暖的农业生产措施不应该是盲目的扩大种植面积,应该从调整农业种植制度,改良培育作物品种,革新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入手。

2015年9月8日,由CCF和ICF公司联合开展的《2015中国碳价调查》发布,我国碳排放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

完成5~6题。

5.下列能促使碳排放峰值提前的措施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③B.①②

C.②③D.②④

6.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影响明显的行业是(  )

A.服装生产B.教育卫生

C.金融服务D.农业生产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推广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会减少碳排放量,随着太阳能和核能比例增高,碳排放量峰值提前,①对。

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会使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升高,碳排放总量增大,峰值错后,②错。

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会减少碳排放量,峰值提前,③对。

提高单位GDP能耗会使耗能增多,峰值错后,④错。

第6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受热量条件的变化影响明显的将是农业生产,故选D。

课时训练

由世界银行委托撰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世界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强烈消融,珠峰的冰川大量消融最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致使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B.致使河流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

C.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导致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 ②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 ③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 ④人类在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 ⑤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A.①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高山冰川是一些大江大河的水源,其大量融化从长远来看会导致一些区域的水资源减少,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2题,人为原因主要是从毁林与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两个角度来分析。

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D.洋流

4.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

B.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

C.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年均温曲线的变化看,该地年均温逐年上升,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

第4题,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2016·湖州模拟)研究发现,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暖期利于耕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

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回答第5题。

5.根据图文信息,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汉时期,北方农耕地区扩大

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温度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

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下降,黄河流域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减小。

(2016·杭州模拟)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回答6~7题。

6.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7.乞力马扎罗山(  )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水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答案 6.D 7.D

解析 第6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第7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雅格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部,下图为据2001年的冰川前端卫星影像资料,综合历史测量所绘冰舌位置图。

据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标记的1851~2006年间重要年份该冰川前端(冰舌)位置显示(  )

A.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B.该冰川前进了大约50千米

C.该冰川消退速度以2002~2003年间最慢

D.该冰川前进速度以1964~2001年间最慢

9.图中白线为海岸,受冰川侵蚀该岛形成的特殊地形为(  )

A.红树林海岸B.珊瑚礁海岸

C.海蚀岛礁D.峡湾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在此期间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第9题,受冰川侵蚀作用,海岸形成幽深的峡湾。

10.(2014·广东文综)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的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答案 B

解析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暖流减弱,导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B。

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减弱应该导致温度上升,故不选A。

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弱,故不选C。

全球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D。

11.(2013·广东文综)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 B

解析 冰雪的反射率比植被强得多,植树造林会降低地面反射能力,从而使地面吸收更多的热量,加剧全球变暖。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1)读图1,分别描述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2)读图2,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北冰洋海运价值的影响。

(3)图2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模拟值:

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

观测值: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

 原因:

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

(2)重要性:

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

影响:

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

13.(2016·温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会议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开幕。

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时隔五年后重返非洲。

材料二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遏制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

请列举至少两种温室气体。

(2)根据材料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_____。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

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________________。

(4)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使之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率提高

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

21世纪前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21世纪后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5)举例说明按材料二乙图中①的状况发展下去,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

(6)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等。

(写出两种即可)

(2)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3)毁林(或森林被大量砍伐)

(4)由上往下依次是②①④③

(5)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会加剧;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上升;台湾海峡将变宽。

(6)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解析 第

(1)题,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都属于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影响最大。

(2)题,由全球温度变化图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第(3)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

第(4)题,由图知,由①到④海平面上升幅度依次减小,说明燃烧的矿物燃料不断减少,结合表中所列内容不难判断。

第(5)题,①的状况说明全球持续变暖,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将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使台湾海峡水域变宽;使宁夏平原干旱和华北春旱更加严重;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雪线会上升。

第(6)题,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对策是减少矿物燃料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森林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