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4522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掌握应对措施。

知识导引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概念: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的变化来度量的。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1)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气候:

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2)特点: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近5000年来,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

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北半球中高纬和热带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亚热带地区则减少了。

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

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

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二氧化碳等)浓度;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在许多地区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核心归纳]

1.气候变化的概念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列表比较三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点

地质

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

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

历史

时期

距今1万年以

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变化

(温暖期和寒冷期)

近现代

最近一两百年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特别提醒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研究发现,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

海水温度变化、荒漠化、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也影响到气温的变化。

(2)人为原因:

表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等。

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

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应用体验]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2.图中①~②时段(  )

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小

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在上升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降水和气温都呈波动变化,故冷暖干湿交替。

第2题,①~②时段降水减少,气温下降,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冰川面积增大,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答案:

1.C 2.A

如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1951~2002年,我国(  )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4.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解析:

第3题,读图可以发现并不是各地都在增温;增温幅度也不是自东向西递增,而是大致自南向北递增;根据气温增温的速率可以计算出1951~2002年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第4题,据图可知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答案:

3.D 4.A

探究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核心归纳]

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发生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

然灾害

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导致原有生

态系统改变

气候变化会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对生产领

域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还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对人体健

康造成危害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缓解气候变暖的对策

对策

具体措施

控制温室气

体的排放

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

增加温室

气体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有植被;采用固碳技术

适应气

候变化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

政府采取

政策手段

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

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变暖导致淡水资源缺乏

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

有人认为冰川融化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裕。

而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应用体验]

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

与会各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经济绿色水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B.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可能减产

C.洪涝、干旱灾害频次和强度可能增加

D.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2.下列对策中,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开发新能源 ②保护植被,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增加属于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

第2题,本题考查防止气候变暖的对策。

解答本题时注意“减排”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能减少CO2的排放,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

植树造林属于对所排放温室气体的吸收措施。

答案:

1.D 2.C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如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全球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

4.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

第3题,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热状况要好于当前,因此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靠雨水生长粮食的地区中增幅最大的是西亚及北亚等地区。

答案:

3.B 4.B

 

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了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进行了推测,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大量使用煤、石油

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

C.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

2.导致上述现象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B.海平面下降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

解析:

第1题,全球变暖主要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引起的。

第2题,由于温度升高,北温带耕作区会向高纬延伸。

答案:

1.C 2.D

3.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海南岛的面积将扩大

B.1月份0℃等温线将移至秦岭一淮河以南

C.天山的雪线将下移

D.我国暖温带将北移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海平面上升,海南岛面积将缩小;气温升高,天山雪线上移;1月份0℃等温线将北移,我国暖温带也将向北移动。

答案:

D

4.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多使用清洁能源B.提高能源利用率

C.加强国际合作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解析:

并非所有工业生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产是必需的,故选D项。

答案:

D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

据专家分析和预测:

我国北方地区在过去的50年增温较为明显;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增加,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

如图为我国1970~2001年气温变化图。

(1)读图可知,我国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请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将如何变化?

试说明理由。

(3)气候变暖可能会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至少列举3点)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阐述即可。

(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由材料可知,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增加,热量更加充足,所以粮食会增产。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

另外,它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第(4)题,从节能、减排、降耗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

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足,有利于粮食产量增加。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加剧;港口、航道的功能受影响等。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教材活动点拨]

1.教材P96 活动·探究

提示:

活动1.图中气温明显低于现代的时期为大冰期。

在图中共有3次,即元古代的震旦纪、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和新生代的第四纪。

它们分别在距今大约6亿年前、2.5亿年前和二三百万年前。

活动2.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少。

活动3.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2.教材P100 活动·探究

提示:

活动1.

海平面

海平面状态

淹没范围

潮位

现今潮位

上升后高程

上升

0.3米

特大高

潮位

2.2米

2.5米

大港区、塘沽区、津南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地区

一般风

暴潮位

2.9米

3.2米

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津南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静海县的部分地区

上升

1米

特大高

潮位

2.2米

一般风

暴潮位

2.9米

3.9米

天津市区及其辖区(县)的大部分地区

活动2.若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被淹,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

 

课时作业18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1~2题。

1.15世纪到21世纪期间,中国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D.1910~1950年

2.图中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的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解析:

第1题,15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为负值,1900年后为正值,说明1900年后气候处于温暖期。

第2题,公元后挪威雪线的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冷,故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答案:

1.D 2.D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长达2000余千米,约有2900个独立礁石以及900个大小岛屿;美丽的珊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但近年来,这个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面临着渔业资源枯竭、大量珊瑚濒临死亡以及沿海水域受到严重污染的局面。

在过去的30年里,大堡礁失去了近50%的珊瑚,并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衰亡。

据此完成3~5题。

3.大堡礁珊瑚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水体富营养化B.海洋面积扩大

C.全球变暖D.海水温度下降

4.大堡礁许多岛屿已是千疮百孔,原因是(  )

A.海浪物理侵蚀B.海浪化学侵蚀

C.物理风化D.风力侵蚀

5.从全球范围看,人类应采取的保护大堡礁的措施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保护森林 ③使经济开发与珊瑚生态相协调 ④防止和治理各种污染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第3题,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再加上毁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上升,产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从而导致珊瑚大量死亡。

第4题,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海水受到污染,酸性增强,所以海浪的化学侵蚀使得大堡礁的许多岛屿千疮百孔。

第5题,人类应从各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保护大堡礁。

答案:

3.C 4.B 5.D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地球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全球变暗”是指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多,能见度下降的现象。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  )

A.太阳处于衰老时期,太阳辐射在减弱

B.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污染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痕迹

7.能够同时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暗”的有效措施是(  )

A.实施退耕还湖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C.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D.回收并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引起“全球变暗”的因素主要是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使用矿物燃料和火山喷发都可能产生大量污染物,但后者属于自然因素,前者属于人为因素。

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痕迹对“全球变暗”影响甚微。

第7题,通过上题的分析可知,要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暗”,必须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6.B 7.B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将会使泥沙的侵蚀状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

如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

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流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

A.公元100~300年B.公元600~1100年

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

9.根据图示内容,下列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

B.黄河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C.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的结果

D.气候湿润指标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相关

解析:

第8题,公元600~1100年,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下降幅度大,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上升,可推断该时段内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候湿润指标与沉积速率的关系不明显;植树造林可能会造成某一时期大水次数减少,气候湿润指标下降;人类活动不合理导致植被破坏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黄河下游河道沉积速率提高。

答案:

8.B 9.B

如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温暖

11.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密切,这是因为温室气体能(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温暖。

第11题,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答案:

10.D 11.B

读图,回答12~13题。

注:

圆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13.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2题,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印度的城市化水平为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美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俄罗斯的重化工业规模大,能源消耗多。

日本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第13题,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汽。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效率提高,同样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的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增强。

答案:

12.C 13.D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发布报告说,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到2100年,德国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到4摄氏度。

材料二 如图为“可怕的全球变暖”示意图。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

(2)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1)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低纬度地区蒸发加剧,干旱程度加重,使农业减产。

第(3)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控制全球变暖。

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节能环保意识等。

答案:

(1)自然原因:

太阳的异常活动等。

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

(2)有利影响:

使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蒸发加剧,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3)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等。

可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站建设;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

材料二 如图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①②③④表示下表中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将数字填在相应位置。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毁林 ④极地冰川融化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这将会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为③②④①。

(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预防海平面上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减少碳的排放,植树造林等),另一方面要应对海平面上升(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洪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

答案:

(1)③ ② ④ ①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任答2点)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修建防洪大堤;疏浚河道防止内涝等。

(任答2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