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1534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docx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训练(总9页)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我国气温低于历史最高水平 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C。

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没有达到原数的5倍。

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两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④近三十年,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D。

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且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

由图a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3.近年来,与a图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C。

由图a可知: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皆与之无关。

读气温变化图,回答4~6题。

4.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

A.保温作用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

5.该现象直接引发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平面下降B.作物生长地发生改变

C.地下水位下降D.降水增多

6.人类的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间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解析:

由气温曲线可以判断,全球气温在升高,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在此影响下,作物生长地发生改变。

为抑制全球变暖,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答案:

  

7.(2008年高考上海卷)近来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A。

全球变暖会使天山博格达峰雪线升高而不是降低,会使东海的水温升高而出现南海的鱼种,使华北地区的温度升高而导致树木的生长期提前,还会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增加。

(2010年江苏南京一模)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全球温度上升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小幅增加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

9.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

第8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

有的地方会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有的地方会减产,如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部分地区,故B项正确。

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西亚地区。

答案:

 

(2010年福建厦门质检)“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1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2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图2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

B.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

本题组为读图分析题。

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

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7000年来保持平稳。

答案:

 

(2010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质检)右图为某流域管理单位根据长年水文数据所推算的洪水频率曲线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较近年代(1945~1975年)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再现周期比近百年来(1875年~1975年)的再现周期约缩短了(  )

A.1年      B.3年

C.6年D.8年

答案:

B

13.如该流域的降雨量及降雨特征没有变化,则近年洪水频率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河道疏浚B.退耕还林还草

C.禁止开采地下水D.城市化

答案:

D

(2010年盐城1月模拟)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

①强风 ②干旱 ③地震 ④洪水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选B。

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出现的频率高,而带来的损失最严重。

图中显示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大。

15.为减轻上述两种灾害损失,下列工程措施适宜的是(  )

①营建防风林 ②修建水库 ③跨流域调水 ④建设护坡工程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选B。

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能有效减轻洪水的威胁;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二、综合题

16.下图中(a)为200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环流形势,(b)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及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所示的高压中心名称是      。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通常的天气状况是    ,常出现的气象气候灾害有(双项)(  )

A.台风B.干旱

C.洪涝D.沙尘暴

E.寒潮

(2)(b)图所示,长江中下游最可能出现的气象气候灾害是________,经常引发________等灾害,反映了自然灾害______特点。

(3)如果(a)图中的高压系统加强,控制江淮一带,则江淮地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常出现________等气象气候灾害。

试分析其原因。

(4)当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我国东部及南部沿海常出现________灾害,其带来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风暴潮,易造成________,但有时也能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旱情,对其采取的防御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副热带高压在我国的移动过程以及相应的天气与气候变化状况。

当副热带高压控制南岭一带时,我国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正是如图所示情况。

此时,我国北方夏季风还没有到达,但因为白昼时间变长,气温迅速上升,表现为干旱、多风、暖热的天气特征,温度上升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因此往往出现干旱灾害;而长江中下游则持续性降水,有时也会暴雨频发,容易引发洪涝等自然灾害。

当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江淮地区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出现伏旱。

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多台风灾害,但有时也能给伏旱地区带来降水缓解旱情,对台风的预防措施是加强监测和预报。

答案:

(1)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晴朗干燥 BD

(2)暴雨灾害 洪涝 群发性

(3)晴朗干热 伏旱 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

(4)台风 强风 特大暴雨 洪涝灾害 加强监测和预报

17.(PK重点线)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2: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1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2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

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