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301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基础检验学.docx

临床基础检验学

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血清比血浆少了纤维蛋白

采血方法:

皮肤,静,动脉

皮肤采血法静脉

采血部位:

手指,足跟肘部静脉

器材专用采血针注射器真空采血器

量:

b,<0.1ml多,>0.2

适用范围。

皮肤:

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

穿刺深度约3mm,忌用力挤压

采血的顺序依次为:

PLT,RBC,WBC,HB,

静脉;止血带不超过1分钟。

以免淤血和血液浓缩

真空采血法(负压)

注:

试管塞:

匀松动

针外乳胶套:

匀取下

标有不同的色码:

适用于不同的检验项目

采血管混血:

5~8次

采血后多管血液分配的顺序:

血培养——不抗凝的管子—带其他特殊抗凝剂或促凝剂的管子

优点:

1.血标本运转方便2.可避免交叉感染3.可减少溶血4.标有不同的色码方便取用

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血液标本种类:

全血,血浆,血清(不抗凝),细胞成份。

抗凝剂原理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

枸橼酸钠与钙螯合血栓止血,血液保养液.ESR溶解度低

EDTA盐/EDTA—K2与钙螯合多项血液检查尤其血检与血栓检查/血(抑制血小板凝聚)PLT/血细胞分析小板功能检查

肝素加强AT-血,防止凝血多数检查项目CBC特别是WBC和DC

酸形成,抑制血小板凝聚

草酸盐草酸钙沉淀少用

物理抗凝:

玻璃珠

促凝剂:

凝血脂蛇素硅石粉

分离胶:

快速分离血清和细胞

质量控制:

1、生物安全:

病人,医务工作者,环境

2、患者状态:

呈理状态,饮食,药物

3、采血时间:

项目不同而不同:

如WBC、肝功输液,药物的影响

4、采血部位

5、采血体位:

直立时血液浓缩

6、压脉带:

捆扎时间<1min否则浓缩

7、避免溶血:

①注册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②穿刺不顺③血液注射溶器时未取下针头④抗凝血用力振药⑤血清分离方法不当

8、避免凝血:

出凝血时间,CBC

9、抗凝剂的选择

10、试管标识

11、立即送检

眩晕处理方法:

1、拔出针头、平卧2、掐人中和合谷3、静脉、口服葡萄糖溶液

CBC只能温室保存(低温PLT减低)

血浆4°C,24h凝血因子活性减少95%

检测完的血标本,应消毒后集中销毁

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

制备:

1、载玻片的清洁2、制备方法

3、良好的血涂片:

要求:

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两侧留有空隙,血膜长度占2/3

影响因素:

血滴大小,推片速度,角素

染料:

瑞氏:

伊红,美蓝

吉氏:

伊红,无青

瑞氏染料+甲醇—瑞氏染液(不溶于水)

偏酸—偏红PH偏碱—偏蓝

过深:

甲醇脱色

过浅:

复染(先缓冲液再染色)

方法学评价:

瑞氏染色法:

颗粒着色好——————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吉姆萨染色法:

核和寄生虫着色好

第二章

红细胞检查:

1.红细胞计数(外用血)

(1)显微镜计数:

稀释——滴入改良牛鲍计数板(充斥)—计数—换算

(2)血细胞分析仪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

优点:

设备简单.价低.适用于基层和分散就诊者

缺点:

费时.重复性较差,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技术水平。

误差散在

(2)分析仪:

优点:

操作简便。

效率高重复性好适合于大批标本检测。

缺点:

贵。

准确性取决于仪器的性能及工作状态因有误差(计数域误差):

由于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

计数越多,误差越小,不能完全消除。

白细胞的影响:

WBC>100*109/L应扣除

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9~5.47*1012/L女:

3.68~5.13*1012/L新生儿:

5.2~6.4*1012/L

血红蛋白测定:

测定方法优点缺点

Hicn测定法参考方法.操作简便可检测除SHB之外的剧毒.脂血.血小板增多,高白

所有Hb稳定可直接定值细胞/高球蛋白血液标本可致挥发.

对Hbco的反应慢,不能测SHb

SDS—Hb操作简便,试剂无毒消光系数未定,SDS易破坏白细胞不适于用

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需依赖

Hicn法间接得出结果

参考值:

成年男性131~171g/L女性113~151g/L儿童:

120~140g/L新生儿180~190g/L

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压积PCV):

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溶剂的相对比例

离心沉淀法:

抗凝,离心读取红细胞层的高度,从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和有核红细胞,还原红细胞层,氧合红细胞层5层

方法优点缺点

温氏法应用广,无需特殊仪器难以完全排除残留血浆(2%~3%),用血量大耗时长

微量法常规方法,标本用量少,需微量高速血液离心机

相对离心力高结果准确。

快速重复性好

血液分析仪法:

无需单独采血测定检查快速,精密度高,需定期校正

质控:

避免抗凝量不准,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均

红细胞的变形性减低和数量增多可使血浆残留量增加,假性增高

临床意义:

①液量的参考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③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④血液流变学指标⑤增高见于:

血液浓缩,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⑥减少见于:

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80~100fl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26~34pg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

320~360g/l

贫血分类MCVMCHMCHC临床意义

正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易溶血,再障,白血病

大细胞质贫血增高增高正常叶酸、维B12缺乏吸收障碍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降低降低正常慢性炎症尿毒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降低降低降低铁缺乏、缺VB6、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

血红蛋白测定

高铁血红蛋白(Aicn)测定方法:

原理:

溶血—Hb高铁氰化钾-HiCN-Hicn

评价:

(1)ICSH和WHO推荐的参考方法:

优点:

①操作简便②结果稳定可靠③可测多种Hb(除SHb外)④可直接定值

(2)致命弱点:

剧毒,(3)不能侧SHb,对Hbco转化慢(4)脂血,高球蛋白,高白细胞,血小板增多可致Hb假性增高

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测定法

原理:

Hb(除SHb外)+SDS—SDS-Hb(棕红色)波峰538nm波谷500nm

评价:

(1)突出优点:

试剂无毒,常用方法,临床首选

(2)ε未定,需依赖HiCN法间接得出结果

(3)SDS会破坏WBC,不能用于WBC计数

质量控制:

(1)技术误差:

稀释信数准确,分光光度经常校正

(2)HiCN转化液:

棕色瓶保存,塑料容器会使CN-丢失

(3)HiCN参考液是制备标准曲线,计算K值,校正仪器及其他测定方法的关键物质。

注意参考品的质量标准。

RBC、Hb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导致贫血。

生理性减少:

(1)6个月至2岁婴儿:

造血原料不足。

(2)妊娠中晚期:

血液稀释。

(3)老年人:

造血功能减退。

病理性减少:

RBC生成少,破坏多,丢失多。

2RBC和Hb增多:

生理性:

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运动(缺氧)。

成年男性比女性高:

男性雄性水平较高。

病理性:

(1)相对性增多:

血液浓缩所致:

腹泻、呕吐、烧伤。

(2)绝对性增多:

真红,慢性心肺疾病。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未完全成熟的RBC,较大,含嗜碱性物质,可被某些染料活体染成蓝色网状或颗粒状结构。

分型:

丝球型、网型、破网型(骨髓中),点粒型(血中)。

测定方法:

1显微镜计数法:

原理:

活体染色法。

玻片法:

乙醇染料。

试管法:

盐水染料。

评价:

(1)拨片法:

涂片困难,染色时间短,结果不准。

(2)试管法:

染色时间可长,可重复涂片手工法推荐法

(3)WHO推荐使用新亚丁蓝染液(4)简便,廉价,效率低,即密度低,批内CV可达20%以上

2.仪器法:

荧光越强越幼稚.

优点:

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

方法易于标准化。

可测Ret多个参数

缺点:

晚幼红,幼稚WBC巨大血小板干扰

质控:

(1)用乙醇染液时,应得乙醇完全挥发干后再加入血液,否则血液凝固。

(2)染色时间充分37°c

(3)复染,用二甲苯擦涂片,使结果偏低(4)2个及以上蓝色颗粒才算有核红细胞不算

参考范围:

相对值:

成人0.005~0.015新生儿0.03~0.06绝对值:

成人(24~84)*109/L

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红系造血功能:

Ret增多:

骨髓造血旺盛1)溶血性贫血↑↑2)急性失血性贫血↑3)缺铁贫和巨幼贫正常或轻度↑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绝对值<15*109/L常作为再障争端标准之一。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缺铁贫和巨幼贫治疗后,先Ret↑,后Rbc和Hb↑

溶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后:

Ret逐渐降低,已得到控制,Ret持续高值,未控制或加重。

(3)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骨髓造血的早期指标

(4)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的比值(5)RPI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沉,ESR):

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速度。

影响因素:

(1)血浆因素:

血沉增快:

纤维蛋白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血沉减慢,糖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

RBC的数量形态(3)其他:

血沉管的位置温度

测定方法:

(1)魏压法:

ICSH推荐的雪尘测定法

(2)血沉仪器法: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快速沉降期—细胞堆积期

质控:

(1)抗凝剂:

浓度及用量

(2)血沉装置:

干燥,洁净,内径均一血沉架必须稳固

(3)标本:

不得有凝块。

溶血。

2h内测定(4)温度:

18~25°C

临床意义:

(1)呈理性血沉增快:

老年人(纤维蛋白质逐渐增高)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损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

可能与呈理性贫血。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有关。

(2)病理性血沉增快:

各种炎症:

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组织损伤及坏死:

心肌梗死整块,心绞痛正常。

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恶性多增快。

良性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

SLE。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⑤贫血:

越重越快⑥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

(3)血沉减慢:

临床意义较小,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DLC

白细胞计数:

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固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测定方法:

1、显微镜计数法:

原理:

稀释并破坏RBC充池,计数计算(评价同红细胞计数)2、血细胞分析仪法(评价同WBC)

参考值:

成人:

男:

(4.97~9.15)*109/L女:

(3.69~9.16)*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方法:

1显微镜分类法:

原理:

血涂片。

Wright染色,镜检。

评价:

设备简单,费用低廉。

费时,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水平。

2血细胞分析仪法,只能用于筛查。

DC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1、生理性增多:

(1)年龄:

多少多少

(2)日间变化,下午较高(3)剧烈运动,激动,严寒,暴热。

(4)妊娠,分娩。

2、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

化脓性球菌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烧伤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

(3)急性大出血:

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4)急性中毒:

化学药物,代谢性中毒(5)恶性肿瘤(6)白血病。

N减少1、某些感染:

伤寒,副伤寒,流感2、某些血液病:

再障3、慢性理化损伤:

X射线,氯霉素。

4、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

5、脾功能亢进。

小淋巴细胞:

1、绝对增多,

(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

(2)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3)肾移植排斥反应前期(4)急淋慢淋(5)某些慢性感染2、相对增多:

再障,粒缺。

3、减少:

放射线,肾上腺皮质激素(N上升导致L减少)

单核细胞:

1、增多(婴幼儿较成人高):

(1)某些感染: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肺结核。

(2)某些血液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及MDS。

2、减少:

意义不大。

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

(1)超敏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3)某些皮肤病(4)血液病(慢粒)2、减少:

(1)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

(2)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

1\增多:

慢粒,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减少:

无意义。

E粒细胞直接计数:

原理:

血液稀释,破坏RBC和其他WBC,着色E,充池计数。

参考值:

(0.05—0.50*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E下降。

(2)日间变化:

白天较低,晚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增多(同上)。

3、减少(同上)4、其他应用: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红细胞形态检查正常:

无核,双凹圆盘状,向心性浅染,具可塑性,直径6—9nm,平均7.2nm

异常:

1、大小异常2、形态异常:

(1)靶型红细胞:

中央浅染区扩大,中心部位着色,常见于不知道贫,缺铁。

(2)球形红细胞:

直径<6um,圆球形

名词解释

1.核左移(shifttothe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

4.核右移(shifttotheright)

外周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

是因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的核右移。

在患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提示预后不良。

12.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

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改变。

骨髓增生但很少达到白血病的程度,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及过敏等。

1.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histogram)

血细胞分析仪根据检测结果,以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座标,细胞相对频率为纵座标所获得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它为检验人员监控仪器工作状态及检测结果提供了直观的图形。

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单位用飞升(fl)表示

3.血小板分布体积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PDW)

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血小板积的变异系数来表示(CV),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4.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RMI=(MFR+HFR)/LFR×100,为全自动网织红细胞分析仪提供的新参数,是反映幼稚网织红细胞变化较敏感的指标。

对贫血的诊断、骨髓移植术和白血病疗效观察有非常重要意义。

2.目前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主要有哪些方法?

包括:

①电阻抗法;②容量、电导、光散射法;③阻抗与射频技术法;④光散射与细胞化学技术法;⑤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法。

1.餐后尿

通常于午餐后2h收集到的患者尿液,即为餐后尿。

因餐后增加了胃肠道负载,降低了尿糖、尿蛋白肾阈值。

此外由于餐后肝分泌增强,促进尿胆原的肠肝循环,而餐后机体出现的“碱潮”状态也利于尿胆原的排出。

因此,餐后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检查。

2.12h尿

一般指晚8时排空膀胱并弃去此次的尿液后,留取至次日晨8时尿液,适用于12h尿有形成分计数,如Addis计数。

3.24h尿

第一天早晨8时排空膀胱,弃去此次尿液,收集至次日早晨8时的全部尿液,适用于尿化学成分的定量。

简答题

1.尿液分析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⑴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如炎症、结石、肿瘤、肾移植术后等的观察;⑵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肝炎、急性胰腺炎等的诊断;⑶安全用药的监护,如庆大霉素、磺胺类等诊断;⑷职业病的辅助诊断,如铅、汞重金属中毒等;⑸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

2.尿液标本收集时有哪些要求?

⑴使用一次性容器,要求清洁、干燥,足够大(50ml),开口大(>4cm),最好有盖;⑵避免阴道分泌物、月经血、前列腺分泌物、粪便等的污染;⑶有明显的标记;⑷及时送检,2h内完成检查;⑸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做好防腐。

1.尿比重(urinaryspecificgravity,SG)

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的纯水重量之比,又称尿比密。

它可粗略地表示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能力。

2.尿液渗透浓度(osmoticconcentration)

简称尿渗量,指经肾排泄到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粒子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

它反映溶质和水的排泄速度,可用质量毫渗摩尔浓度(osmolality)或体积毫渗摩尔浓度(osmolarity)表示。

3.Hb尿(hemoglobinuria)

即含游离Hb的尿。

当血浆游离Hb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排入尿中,尿液呈暗红色、棕红色甚至酱油色。

隐血试验阳性,镜检时可无或有极少许红细胞。

见于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Hb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4.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

炎症、免疫和代谢等因素使肾小球滤过膜孔径增加,电荷屏障遭到破坏,使血浆的中分子及大分子量的蛋白(主要为Alb)出现在原尿中,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形成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是临床最常见的蛋白尿。

5.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proteinuria)

炎症或中毒引起肾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以β2-M、溶菌酶为主)的重吸收能力降低而导致的蛋白尿称肾小管性蛋白尿。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酸中毒等,还见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阵痛药、重金属盐、中药等中毒以及肾移植排斥反应等。

6.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proteinuria)

肾小球、肾小管功能都正常,但循环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称溢出性蛋白尿。

如Hb尿、肌红蛋白尿、本周蛋白尿等。

7.本-周蛋白(Bence-Jonesprotein,BJP)

又称凝-溶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阈值时,可从尿中排除。

该蛋白在pH4.5~5.5条件下,加热至40~60℃(通常为56℃)时沉淀,继续加热至90~100℃时沉淀溶解,而温度下降到56℃时恢复凝固,因此而命名。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及肾淀粉样变等。

8.血糖正常性糖尿(normoglycemicglycosuria)

血糖正常,但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减退、即肾糖阈降低所致的糖尿,又称为肾性糖尿(renalglycosuria)。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新生儿糖尿及妊娠晚期等。

与糖尿病鉴别的要点是糖耐量试验正常。

9.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

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

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黄疸。

服用痢特灵、核黄素、呋喃唑酮后尿液也呈黄色,但Harrison法检测为阴性。

10.含铁血黄素尿

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Hb从尿中排出,少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后分解为含铁血黄素,而后随脱落的上皮细胞由尿排出,经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称含铁血黄素尿。

11.乳糜尿(chyluria)

尿中含乳糜的淋巴液,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混浊,内含脂肪微粒、卵磷脂、胆固醇及少量纤维蛋白原、清蛋白等。

若含血较多则称血性乳糜尿。

乳糜尿多见于丝虫病,少数可由结核、肿瘤、腹部创伤或手术引起。

12.脂肪尿

指尿中出现脂肪小滴。

脂肪尿可见于糖尿病、脂血症、类脂质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1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

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具有促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

由α、β两条多肽链组成,其中α多肽链与LH、FSH、TSH的α链相似,而β-多肽链是hCG特有,故用β-hCG的抗体来测定HCG特异性高。

hCG主要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羊水、初乳和胎儿的体内,主要用于早期妊娠的诊断及滋养层细胞肿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红细胞形态较一致,红细胞外形及大小多正常,少数情况下也可见到丢失Hb的影细胞或外形轻微改变的棘细胞。

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应超过二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即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不等,体积相差3~4倍,尿中可见两种以上形态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小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

3.脓细胞(puscell)

陈旧尿中白细胞胞质因均质化而呈明胶样。

炎症时,变性死亡的白细胞外形多变,不规则,结构模糊,胞浆内充满粗大颗粒,核不清楚,常粘连成团,称脓细胞。

5.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tubularepithelium)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细胞,比中性粒细胞大,核较大、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

在尿中易变形,多呈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

胞质中可有小空泡,有时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这种细胞又称复粒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正常尿中不见,若尿中出现或增多提示肾小管有病变,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如成堆出现,常表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6.管型(cast)

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和细胞颗粒成分在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聚合而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7.透明管型(hyalinecast)

是各类管型的基本结构单位,由T-H蛋白及少量的血浆蛋白组成。

形态呈规则的圆柱体状,无色、半透明、两端钝圆。

正常人晨尿中偶见,剧烈运动,心功能不全,麻醉或服用利尿剂后可见少量,老年人尿中也见增多。

明显增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等。

8.细胞管型(cellularcast)

指管型中细胞成分超过1/3体积,称细胞管型。

按细胞类别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上皮细胞管型。

9.颗粒管型(granularcast)

指管型中的颗粒含量超过1/3体积,称颗粒管型,它是由崩解变性的细胞产物或由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直接聚集于管型基质中而形成。

颗粒管型的增多,提示有肾实质性病变。

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小管硬化症、慢性铅中毒及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

10.蜡样管型(waxycast)

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的管型。

是由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长期滞留于肾小管中演变而来,也可由淀粉样变性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

此管型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等。

11.脂肪管型(fattycast)

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折光很强的脂肪滴,称脂肪管型。

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产物。

正常人尿中无脂肪管型。

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㈥简答题

1.尿沉渣检查的内容包括哪些?

⑴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异型细胞等。

⑵管型:

透明、细胞、颗粒、蜡样、脂肪、混合及宽大管型等。

⑶结晶:

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结晶和药物结晶等。

⑷细菌、寄生虫(或虫卵)、真菌、精子、粘液等。

⑸临床医生特殊要求的其它成分。

2.管型形成的必要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