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美术基于标准的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七年级下期美术基于标准的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期美术基于标准的教案新部编本.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期美术基于标准的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美术(七年级下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版本:
人美版教学课题:
格尔尼卡
教学课时:
1课时作者单位:
巩义市康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
张玉梅审核人:
康丽峰
教材与学情分析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不太会用美术的方式欣赏一幅画。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学习准备
图片、资料
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评价任务设计
1.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格尔尼卡》的资料观看、分析、看图、展开想象;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2.选描述有专长的同学展示。
3.完成作业。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本,了解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3、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学习过程
评价
环
节
一
1、和平鸽作品(问是谁的作品?
)
2、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
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毕加索说:
“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
《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环
节
二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作品中的各种象征意义。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2、小组讨论学出学生代表。
3、学生展示。
4、教师总结: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格尔尼卡》的资料观看、分析、看图、展开想象;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环
节
三
1、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环
节
四
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1、表现手法
2、象征意义
3、构图、色彩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达标测评
《格尔尼卡》观后感
作业布置
1、《格尔尼卡》观后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围绕以战争为背景的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展开,了解了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艺术主张。
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
我们通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画面赏析、其他作品等”几个步骤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欣赏,使同学们充分的学会如何来欣赏一幅作品。
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在教学上,课程的重难点把握比较明确,教法与学法上都有一定的丰富性,例如“声音播放”创设情境,“结合视频”加深总体学习感受等。
所以总体来说通过讲授这节欣赏课,使同学们收获满满,同时自己也达到了某些预期的成果。
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初上讲台,课程全貌的把握不是很到位,自身的语言,教态等都有很大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在接下来的课程上我会好好把握,争取完善。
美术(七年级下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版本:
人美版教学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课时:
1课时作者单位:
巩义市康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
张玉梅审核人:
康丽峰
教材与学情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学习准备
图片、资料
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评价任务设计
学生以具体的事例说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习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学习过程
评价
环
节
一
导入
1、影视欣赏:
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
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生动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环
节
二
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
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
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
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
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
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小组活动,学生学习劲头足。
环
节
三
1.其他艺术作品赏析。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
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
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2.课堂总结: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环
节
四
4.课后拓展(选其一)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达标测评
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简单地说,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雕刻,还是说学逗唱,个体对事物的感悟和理解不同,表现形式多样,但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更高层次认知,这解释了所有的艺术都是从生活中来,不同的是,艺术是各行各业的一些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领悟,运用更深刻、更有特点的变幻手法来表现他们的对生活的理解。
作业布置
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围绕以战争为背景的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展开,了解了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艺术主张。
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
我们通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画面赏析、其他作品等”几个步骤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欣赏,使同学们充分的学会如何来欣赏一幅作品。
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在教学上,课程的重难点把握比较明确,教法与学法上都有一定的丰富性,例如“声音播放”创设情境,“结合视频”加深总体学习感受等。
所以总体来说通过讲授这节欣赏课,使同学们收获满满,同时自己也达到了某些预期的成果。
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初上讲台,课程全貌的把握不是很到位,自身的语言,教态等都有很大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在接下来的课程上我会好好把握,争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