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20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20古诗词五首

20、古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重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背诵法、赏析领悟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出勤:

字词总览

悠悠()怆然()涕下()

岱宗()决眦()吟鞭()

叩门()豚()拄杖()

箫鼓()衣冠()天涯()

学习诗歌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一)作者概况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陈子昂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二)背景链接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诗文】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解】

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

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指眼泪。

【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三)探究内容

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

【明确】“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联想: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诗人却没有一个伯乐,因而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

怀才不遇的悲叹、孤单苦闷的心绪。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旨内容。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沉郁孤寂思想感情。

 

望岳(杜甫)

 

(一)作者概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二)背景链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文】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拟人(虚写)(实写)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

岱宗:

指泰山。

夫:

发语词,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

青:

指山色。

未了(liǎo):

不尽。

造化:

指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阴:

山的北面。

阳:

山的南面。

荡胸:

心胸震荡。

曾:

同“层”。

决眦: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所致。

会当:

终当,终要。

凌:

登上。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目送飞鸟归林,眼角几乎要裂开。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

(三)探究内容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2.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

【明确】“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归纳主旨内容。

【明确】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王安石)

(一)作者概况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熊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背景链接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绍兴,登上飞来峰塔顶,写下此诗,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诗文】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注解】

飞来山: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千寻:

形容塔高。

闻:

听说。

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眼:

视线。

缘:

因为。

最高层:

最高处。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三)探究内容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明确】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色彩的基调。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人不能只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无惧眼前的困难和挫折。

4.总结归纳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第二课时

(出勤:

游山西村(陆游)

(一)作者概况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

代表作有《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等。

 

(二)背景链接

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诗文】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解】

莫:

不要。

腊酒:

腊月所酿的酒。

豚:

小猪,这里指猪肉。

疑:

怀疑。

暗:

暗淡。

萧鼓:

吹着箫打着鼓。

春社:

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

这里指举行春社的日子。

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若:

如果。

闲乘月:

趁着月明来闲游。

拄:

拄着。

无时: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译文】

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

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又一村。

豁然开朗,村舍俨然。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

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三)探究内容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2.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确】这一联上句把山西村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以对仗的工巧描绘出了农村自然风光的明媚绚丽。

这两句在写景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无路可走之时,勇往直前,就会有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

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总结概括主旨内容。

【明确】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己亥杂诗(龚自珍)

(一)作者概况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著有《定庵文集》,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二)背景链接

杂诗指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

有两类:

(1)指杂体诗。

即兴而作,随心而述。

代表性的有回文诗、字谜诗、打油诗等。

这些诗各有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

(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迎取眷属。

往返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

【诗文】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解】

浩荡:

无限。

这里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斜:

旧读xiá,与二、四两句同韵。

吟鞭:

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天涯: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落红:

落花。

【译文】

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

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

(三)探究内容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夕阳西下,诗人满怀离愁,吟鞭离京,奔向遥远的天涯。

这两句营造出了一种孤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苦郁闷、悲壮豪迈的感情。

2.怎样理解诗歌的结尾句?

【明确】“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花儿已谢,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这里,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心志,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

3.总结概括主旨内容。

【明确】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同“层”,层叠)

古今异义:

前不见古人(古义:

过去。

今义:

方位词,与“后”相对。

造化钟神秀(古义:

指天地、大自然。

今义:

福分,运气。

阴阳割昏晓(古义:

指山的北面和南面。

今义:

指人间和阴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古义:

暗喻奸佞的小人。

今义:

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丰年留客足鸡豚(古义:

指猪肉。

今义:

泛指小猪。

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方位词用作名词,过去或未来的人、事)

飞来山上千寻塔(动词用作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文言句式:

倒装句:

荡胸生曾云(主谓倒装,应是“生曾云荡胸”)

 

探究方法

《登幽州台歌》:

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望岳》: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次句作答。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泰山有神秀之气,实际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

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七八句化用孔子名句,深化主旨:

不止于望岳,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

《登飞来峰》:

拔高诗境,高瞻远瞩。

诗的转、结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绝妙情语,点睛之笔,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深谙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游山西村》:

融情于景,耐人咀嚼。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己亥杂诗》(其五):

构思巧妙,立意深远。

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社会、民众献身的决心始终不变。

此诗格调激昂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五首诗歌。

2.《状元导练》

3.收集古诗中的哲理性名句。

4.将这五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改写为小散文。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