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4155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19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docx

实用资料科学养鱼手册doc

通威系列养殖技术手册之七

科学养鱼

第一部分主要养殖品种介绍

一、优质鲫鱼品种

(一)彭泽鲫

澎泽鲫原产江西省澎泽县的丁家湖、芳湖和江苏省太湖等自然水域,因其常年生长在芦苇丛中,体侧有5~7条灰黑色的芦苇似的条纹,故被称为芦花鲫。

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尾达6.5公斤。

为开发这一品种,1983年江西省水产研究所和九江水产研究所共同进行了该鲫鱼选育研究。

经选育后的彭泽鲫的生长速度比选育前快50%,比鲫鱼的生长速度快249.84%,经选育后的澎泽鲫的主要质量性状稳定,主要经济性状也得了改善。

新品种推广后,该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优良的生长特性,而且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强。

1.澎泽鲫的形态特征

彭泽鲫体型纺锤型,体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鳍条青黑色,背鳍外缘平直,尾鳍分叉浅下颌底部形状:

至胸鳍底部边缘呈平缘弧形胸鳍长度:

雄性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而雌性则不及。

侧线鳞数30个以上

眼巩膜色素沉着较深

2.彭泽鲫的生活习性

彭泽鲫为广温、杂食性的湖泊定居性鱼类,营底栖生活,喜在底质较肥沃且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栖息和摄食。

彭泽鲫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能终年正常摄食和生长。

在南方严冬的一月份,有80%以上的个体肠内有Ⅰ~Ⅱ级的充塞度。

即使在冰封的水下,彭泽鲫亦能较好地生活,水温达38℃时也不影响它的生存,最佳生长水温为25~30℃。

在此温度范围内彭泽鲫摄食最旺,生长速度最快。

(6~9月生长最快。

彭泽鲫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除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外,对水体的PH值、水质变化、低溶氧等理化因子亦有很强的忍受力,能在各种水体中生长,尤其适应在底质肥沃,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长。

3.彭泽鲫的繁殖习性

彭泽鲫能在河溪、湖泊中产卵,也可在小型池塘中产卵,行自然繁殖,亦可人工催产繁殖。

彭泽鲫雌性一冬龄(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

雌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为170.27±38.85克,成熟系数14.92±4.90%。

相对怀卵量是151粒卵/克体重。

卵巢于Ⅲ~Ⅳ期初越冬。

雄性个体成熟个体较雌性小,性成熟时成熟系数可达4.3~4.67%,Ⅳ期精巢越冬,性成熟比雌鱼早1~2个月。

雌雄性比为10∶1。

彭泽鲫卵为单精虫受精,是正常的二倍体,有性生殖群体,产粘性卵,属多次性产卵类型。

受精卵局部分裂,当水温18~20℃时,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时间为58小时10分钟。

仔鱼尾部先出膜,出膜仔鱼全长为3.0毫米。

每年的三月至七月是彭泽鲫的繁殖季节,四月为繁殖盛期。

在南方一般三月中旬以后,水温上升到17℃左右时,彭泽鲫即开始产卵繁殖,20~24℃时繁殖活动最盛。

降雨、微流水和闷热的气候对繁殖期的彭泽鲫有诱发产卵的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彭泽鲫喜欢在流水,尤其喜欢有一定混浊度的微流水中,且水草茂密的浅水区域产卵繁殖。

4.彭泽鲫的食性

彭泽鲫的食性十分广泛,能随水体中饵料生物存在的多寡而有所变化,属杂食性鱼类。

在天然水域中,彭泽鲫既能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物,也以能摄食底栖动植物以及有机碎屑等。

食物的种类随其个体大小、季节、环境条件、水体中优势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彭泽鲫鱼苗出膜后2~3天,以消化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之后开始主动摄取的食物种类依次有浮游动物(如小型轮虫、小型枝角类幼体等)、浮游植物,继而增食有机质碎屑、人工饲料、水生植物碎片、水生昆虫和摇蚁幼虫等。

在人工养殖的池塘中,彭泽鲫可以豆浆(夏花前培育阶段、后阶段用配合饲料粉)、麦麸、米糠、饼类和配合饲料等为主要食物,兼食各种天然饵料。

彭泽鲫是终年摄食的鱼类,摄食强度遵循温水性鱼类的摄食规律。

一般在春、夏、秋的摄食强度较大(秋季为大),冬季水温下降其摄食量也逐渐减少。

但彭泽鲫摄食的临界温度较其他鲤科鱼类略低,11℃以下时,仍可见摄食强度较高(充塞度达Ⅲ~Ⅳ级)的个体

5.彭泽鲫的生长

彭泽鲫为大型鲫鱼,在天然水域中以生长快、个体大而著称。

在池塘养殖中,成鱼常见的个体重多在400~500克左右。

在天然水域,彭泽鲫的体长增长以当年鱼最快,达16.6±1.39厘米,2龄至5龄的体长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体重增长与体长增长一样,也以当年鱼增长最快,当年鱼体重增长达到127.96±39.33克,2令鱼是上一年增长的50.01%,4龄鱼还保持着比上一年增长29.85%的速度。

这种较快的体重增长速度是其他鱼类养殖品种中所不多见的。

在人工水体中,彭泽鲫的生长很大程度上受到鱼种放养密度、搭配放养品种、饵料丰欠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当年繁殖的彭泽鲫鱼苗,经6个月左右的养殖平均个体可达19厘米以上,体重可达200克。

(二)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70年代,以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风水库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为母本,与江西省兴国红鲤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异精雌核发育银鲫的子代。

1.形态特征

异育银鲫是体高、侧扁。

头短,口角无须。

体背及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长为体高的2.39-2.16倍,为头长的4.15-3.77倍,为尾柄长的6.29-5.4倍。

鳃耙数为48-52。

侧线鳞为28-30。

外型酷似银鲫。

2.食性

异育银鲫杂食性、食广性。

自然条件下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水中浮游生物。

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各种人工饲料,也吃天然饵料及植物碎屑等。

  

异育银鲫属底层鱼类,但也常游至水的表面摄食。

3.生长

生长速度快,当年产的鱼苗即可养成为商品鱼。

夏花鱼苗经6-8个月的饲养,最大个体可达0.7-0.9公斤左右。

4.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是指鱼苗下塘后,经15-20天饲养,养成3厘米的夏花鱼种的阶段。

鱼苗培育池面积以1-3亩左右的长型池塘为宜,池底平坦,淤泥约10-20厘米,向阳通风,靠近水源。

异育银鲫鱼苗放养密度以每亩放养10-15万尾为宜。

5.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是指异育银鲫夏花养成鱼种的过程。

鱼种池可选2-8亩,水深1.5-2.0米左右的鱼池。

夏花鱼种放养前,同鱼苗放养前一样,鱼池必须清塘消毒、除害及施基肥。

目前较多采用主养和混养方法。

主养8000—9000尾/亩、混养1000尾/亩。

夏花下塘即投喂颗粒饲料。

6.成鱼养殖

以异育银鲫为主养鱼:

成鱼塘面积1-5亩,水深1.5-2.5米,池底平坦,淤泥少,进排水方便.饲养期间,视水质追肥2-3次;基肥每亩按投入腐熟家蓄肥1000公斤或另放人粪尿、大草等2500公斤;无机肥(包括磷、氮肥)5-20公斤。

亩放规格25克/尾左右异育银鲫1200-3000尾,鲢、鳙鱼按常规混养,草鱼及鲤鱼少量,或不放鲤鱼。

附:

高体型异育银鲫

(简称高背鲫或高体鲫)

高背鲫是中科院水生所选育。

在异育银鲫的选育和推广过程中发现,利用方正银鲫不同雌核发育系繁殖的异育银鲫,其生长性能的差别较为明显。

其D系异育银鲫的生长速度比A系异育银鲫快31.75%,各个品系间的体型高低也存在差异。

研究者在异育银鲫的混合品系中,应用遗传标记和组织相溶性检测方法,经多年选育研究,选择高体型银鲫作为母本,兴国红鲤作父本产生的异精雌核发育的子代,即获得高体型异育银鲫优良品系。

当年繁殖的苗种养到年底,一般可长成250克左右

(三)百花鲫

百花鲫是中科院水生所90年代初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由芦花鲫经杂合生殖人工培育而成的鲫鱼新品种。

它在体型、体色和侧线鳞等方面性状与普通鲫有明显差异;从群体的体长/体高、体长/头长等可量性状看,与高背鲫也有明显区别;主要是杂合生殖,其分布和组型与东北鲫有明显不同。

它除具有高背鲫生长快、饵料系数低、养殖范围广等特点外,还具有个体大、食性杂、含肉量大、成活率高等优点,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

养殖方式方法与高背鲫、彭泽鲫相似。

当年的鱼苗可以养成商品鱼,在我国南方当年可长到300―400克,最大个体达到650克。

主养百花鲫的池塘、亩放1500尾左右,单产可达250千克以上,还可搭配其它鱼类,但不要搭放其它底层鱼类。

(四)湘云鲫

是通过一定的遗传育种技术使鲫鱼和鲤鱼杂交形成的一种3倍体鱼。

它具有生长快、自身不育、食性广、抗逆性强、耐低氧及低温等优点。

其生长速度比普通鲫鱼快1―2倍,具有较高的人工养殖价值。

其外形近似鲤鱼,但同时具有一些鲫鱼的特征。

(五)湘鲫

湘鲫是以二倍体的红鲫为母本,湘江野鲤为父本杂交而形成的杂种一代,是我国首次成功地获得鱼类远缘杂交子代,并广泛应用于养殖生产的优质鲫鲤杂交鱼。

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抗逆性强等优点。

其杂种一代雌雄全育,各子代种群的遗传性状比较稳定,其外形近似鲤鱼,但也同时具备鲫鱼的特征,在我国南方地区,当年养成个体重可达500克以上。

(六)胭脂鲫

胭脂鲫又名胭脂巨鲫,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经多年研究,采用生物技术,人工培育而成的鲫鱼新秀。

它具有明显杂交优势,既继承了普通鲫鱼的肉味鲜甜、食性广、易饲养等优点,又克服了普遍鲫鱼生长缓慢、不易捕捞的缺点。

它生长快,当年繁殖的苗种饲养到年底一般可生长到400克左右。

该品种体形与鲫鱼十分相似,体高似鳊鱼,体两侧呈青灰色,鳍条稍带粉红色,腹部银白;背厚而腹小,肌间刺少,可食比例大,吻部较钝,口端位,口裂较大,无须;广温性,性情较温驯,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七)丰产鲫

是华南师范大学鱼类研究室培育的鲫鱼新品种,是当前常见鲫鱼养殖品种中综合性能最优的品种之一。

丰产鲫全部为雌性,只要鱼塘中没有其它品种的鲤鲫鱼类,就不会自然产卵繁殖,方便管理。

体高介于彭泽鲫与高背鲫之间,捕捞上市时不易受伤,卖相较好,比其它鲫鱼品种好卖。

体内存在特有的野生鱼类遗传基因,使得丰产鲫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低温,可在结冰状态下自然越冬而不会冻伤,在广东地区全年均可开口吃食,同时可耐受0.5%以下的盐度,在低盐池塘中生长良好。

丰产鲫比彭泽脚生长快15%~30%,比东北鲫生长快50%以上,池塘混养当年种苗约7个月即可达0.5公斤左右的上市规格,池塘养殖最大个体达1.5公斤多(养两年)。

广东养殖较多

二、鲤鱼

鲤鱼,又称鲤拐子,隶属於鲤形目,鲤科。

其种类多,有野鲤、鳞鲤、镜鲤、红鲤、荷包鲤等。

鲤鱼对水体环境适应性强,是我国淡水养殖传统的优良品种。

多年来,国内不少科研单位利用新技术,着手进行鲤鱼的选种和培育工作,通过驯化、杂交等方法,已培育不少优良品种,在各地渔业生产中获得显著的成效。

鲤鱼常栖息在水体的底层。

成鱼的食性属以软体动物为主的杂食性。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食物是螺、蚬、水生昆虫幼虫、水蚯蚓以及丝状藻类、水生植物和有机残屑。

鲤鱼性温顺,生长快,疾病少,易繁殖。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其生长更快,产量很高。

鲤鱼肉质好,商品鱼有广阔的市场,尤其我国北方喜欢食用鲤鱼,常作为招待客人的佳肴。

鲤鱼可在天然水域自行产卵孵苗。

多数一龄鱼可达性成熟,生殖期集中在4-5月,卵为粘性,分批产出,喜欢在有水草的浅水区产卵,卵粘附在水草上发育

1.建鲤

建鲤是以特定的荷包红鲤和元江鲤为亲本,采用家鱼选育、系间杂交及染色体组工程(雌核发育)等综合育种的新工艺新技术,经六代定向选育首次育成的我国养殖鱼类杂交定向选育的、遗传性状稳定的鲤鱼优良新品种。

体色呈青灰色,略淡,不象野鲤那样发黑,也不象一些杂交鲤那样发黄。

建鲤主要生活在水体的底层,性情温驯,较易起捕。

为杂食性鱼类,鱼苗阶段主要是以浮游动物为食,夏花以后能吃一些底栖生物,体长达7-17厘米时,能吃甲壳类、昆虫幼虫、植物组织及藻类。

在人工投饵情况下,以人工饵料为主。

生长速度快,增产效果显著,生长速度比荷元鲤快30%左右,当年能养成商品鱼。

建鲤雄性一龄成熟,雌性一般二龄成熟,繁殖期较其他鲤鱼略早。

其遗传性状稳定,通过自群繁育能把本品种的基本特征和经济性状遗传给后代。

故建鲤不需要杂交制种。

2.德国镜鲤

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选育。

该品种原产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同我国的鲤鱼对环境的要求基本相同,且具有耐低温、食性杂、易饲养、起捕率高、肉味鲜美等特点。

但抗病性较差。

我国各地都可以养殖,更适合于高密度单养。

3.三杂交鲤

由长江水产研究所培育。

三杂鲤是采用复交方法,由荷元鲤作母本与散鳞镜鲤为父本杂交而成的子代。

由于它是采用三元杂交方法,故称为“三杂交鲤”,简称“三杂鲤”。

该品种体色浅灰,全鳞型,头小体厚,体长比荷元鲤长,腹部相对较小。

其出肉率、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都明显比亲本高,而且肉质优、生长快、群体产量高,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

生长速度比野鲤快1-2倍,当年鱼苗养成商品鱼,个体可达2.5千克。

三、草鱼

草鱼在我国境内分布相当广泛,南至珠江流域,北至东北平原地区,都有此鱼生产。

草鱼一般栖息在水的中下层,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找吃,以水草为主要食物。

在池塘中除吃水草外,还能吃旱草、食品工业废渣,现在相当多投食配合饵料。

长江及西江产卵在每年的3-6月,东北稍晚些。

草鱼为我国极为普通的淡水鱼类,又是我国四大养殖家鱼之一,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1.形态特征

草鱼体较大。

体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尾部侧扁。

头顶宽平,口圆钝,上颌稍长于下颌。

无须。

下咽齿2行呈梳状。

体被大圆鳞。

侧线微弯,后延至尾柄正中轴。

鳍无硬棘,。

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尾鳍叉形。

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面白色,胸鳍、腹鳍略为灰黄色,其余各鳍淡灰色

2.经济价值

草鱼是大型鱼。

肉厚刺少味鲜美。

每百克草鱼肉含蛋白质17.9克、脂肪4.3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

其肉质白嫩、韧性好、出肉率高(特别是活草鱼宰杀洗净血污),除乌鳢外,其他种鱼肉都不及,是宾馆饭店烹制鱼片用的主要原料。

一般家庭食用多红烧、清炖、瓦块鱼等,还可做熏鱼和盐干鱼。

3.生长

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为最迅速。

当4龄鱼达性成熟后,增长就显著减慢。

1冬龄鱼体长为340毫米左右,体重为750克左右;2冬龄鱼体长约为600毫米,体重3.5公斤;3冬龄鱼体长为680毫米左右,体重约5公斤;4冬龄鱼体长为740毫米左右,体重约7公斤;5冬龄鱼体可达780毫米左右,体重约7.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左右。

  草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

肉质肥嫩,味鲜美。

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26.6克,脂肪1.4-8.9克,热量83-187千卡,钙18-160毫克,磷30-312毫克,铁0.7-9.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

四、长春鳊

长春鳊,有的地方俗称草鳊、油鳊、柳叶鳊、长身鳊、北京鳊等。

该鱼原产江河,分布广泛、鱼肉幼滑而鲜甜,尤以腩部较为肥滑,为上等食用鱼类,我国很早就作为养殖鱼类。

1.形态特征

长春鳊头小,体高,侧扁,呈长菱形,头后背部降起。

口端位,上、下颌较坚硬。

腹面从胸部至肛门间有完全的腹棱。

背鳍的第三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的硬刺。

头背面及体背部呈青灰色,略带浅绿色泽,体侧银白色,腹面浅灰色。

每个鳞片的后部有一宽黑斑,各鳍灰黑色。

长春鳊一般2龄鱼可达性成熟,生殖时期为4月下旬至8月中旬。

2.食性

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丝状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

在幼鱼阶段是杂食性,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藻类。

体长3.5厘米以上,可以摄食小型的底栖动物,如水蚯蚓、摇蚊幼虫子等,并开始吃一些水草。

体长5厘米以上时,已基本具有成鱼的食性特征,以吃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如苦草、眼子菜等,也兼吃藻类和挠足类及昆虫幼虫等。

人工养殖时,现多用配合饲料。

习性、生长

一般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尤喜流水环境,在天然水域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400―500克,最大个体可达2.5千克。

但在池塘人工饲养生长较快,当年能长到400―500克的上市规格。

当年能长到400―500克的上市规格。

五、团头鲂

属辐鳍亚纲、鲤形目、鳊亚科、鲂属、团头鲂种,是一种经济鱼类,原产湖北省中型湖泊中。

头短而小,口端位,体侧扁平,背高呈棱形,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

尾柄长小于尾柄高。

体银灰色,鳞细小为圆鳞,侧线鳞50--56,上下颌角质较薄,背鳍刺较短,咽齿3行,齿端呈钩状。

池养条件下,性腺可自然达到成熟,生殖季节雌雄鱼体上均具珠星。

1.食性

团头鲂属草食性鱼类,性情温和,生活在水体中上层。

抗病性、适应性均较强,成活率高,易捕捞,生长较快,肉味鲜美,含肉量占鱼体的77.6%,脂肪较多达2%,是一种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

2.形态特征

外形和长春鳊、三角鲂相似.其与长春鳊的主要区别和三角鲂同,与三角鲂的主要区别在于:

体更高;吻较圆钝,口裂较宽,上下颌角度小,背鳍硬刺短,胸鳍较短,不到或仅达腹鳍基部,尾柄较高而短,体呈灰黑色,体背部略带黄铜色泽,各鳍青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后端的中部黑色素稀少,整个体侧呈现出数条灰白色的纵纹。

3.经济价值

生长较快,体中型大,在水草较丰茂的条件下,一般1冬龄体重可达200克,2冬龄能长到500克以上。

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

它具有性情温顺,易起捕,适应性强,疾病少等优点。

其肉味腴美,含肉量多,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

4.生活习性

在天然水域中,团头鲂多见于湖泊,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为中、下层鱼类、冬季喜在深水处越冬。

其食性为草食性鱼类,鱼种及成鱼以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为食,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此食性较广。

武昌鱼生活在底质为淤泥,并长有水草的浅水区,为中、下层鱼类。

六.三角鲂

1.外形特征

体高,侧扁,头小,呈菱形。

其外形特征与长春鳊基本相同。

主要区别在于:

三角鲂的上颌与下颌等长,长春鳊的上颌稍长于下颌;三角鲂的腹棱较短,由腹鳍基部起至肛门,长春鳊的腹校长,由胸鳍基部起至肛门。

三角纺的头背和作背面为灰黑色,侧面为灰色带浅绿色泽,腹面银灰色,各鳍青灰色,长春鳊整个身体呈银白色;三角鲂每个鳞片中部为灰黑色,边缘较淡,组成体侧若干灰黑色纵纹,长春鳊则无;三角鲂尾鳍叉深,下叶稍长,长春鳊尾鳍两叶等长。

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流域及广东等地。

2.经济价值

三角鲂因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可达5千克左右,其肉细嫩味鲜美,富含脂肪,是一种较贵重的经济鱼类。

3.生活习性及繁殖

三角鲂喜生活于水的中、下层,冬季鱼群喜集中在深水处越冬。

以水草和湖底碎屑为食,也食少量动物性食物,如淡水壳菜、小虾等。

性成熟年龄为3龄,生殖时期为5―6月。

卵浅黄色,呈粘性,产卵时要求有一定的缓流环境条件。

平均体重为2千克的4龄鱼,绝对怀卵量为200―400万粒。

性成熟以前生长较快,以后则慢些。

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产量,最大个体可达5千克左右。

七.罗非鱼

罗非鱼又称非洲鲫鱼,属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属。

原产于非洲内陆水域,后来被移植到世界各地,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

罗非鱼具有食性广、耐低氧,生长快、发病少、繁殖能力强等优点,而且骨刺少,肉质细嫩,富于弹性,味道鲜美,因此,被誉为人类动物蛋白质重要来源的“奇迹鱼”。

罗非鱼属计有100多个品种,已被养殖的约15种,被我国先后引进的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红罗非鱼等近十种。

这些罗非鱼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特性。

它们一般体短背高,形似鲫鱼。

背鳍同鳜鱼相似,尾鳍呈侧弧形,不分叉,有许多垂直的黑色条纹或其它颜色条纹。

口大无须,鳞大而园,体色除红罗非鱼外,一般为黄棕或灰黑色。

它是热带广盐性鱼类,水温在18―38℃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4―32℃,致死温度上限为42℃,下限为10℃。

罗非鱼适合淡水和海水养殖,适应性很强。

它的食性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时期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个体长大,逐渐转为杂食性,通常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主,也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有时也吃些水草,在人工饲养情况下,能大量摄食各类商品饲料。

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快,如果水温保持22―33℃,雌鱼生长3―4个月就能成熟并开始繁殖。

在长江流域,它一年一般可产卵3―4次或更多。

罗非鱼有一种独特的繁殖习性,就是雌鱼口腔含卵孵化。

繁殖季节,雄鱼在池底用咀挖窝,雌鱼产卵于土窝中,随着即将卵含入口中,同时雄鱼排精,精子随吸卵的过程同时进入雌鱼口腔与卵受精。

水温在25―29℃,经80―110小时孵化可出苗,但仍被含在雌鱼口中,偶尔让幼鱼在水中游动,一旦遇敌害,立即又让小鱼进入口中。

如此护幼直至小鱼体长达1.5厘米左右,能独立生活为止。

怀卵量的大小,因鱼个体不同而异,一般体长18―32厘米的雌鱼产卵数为1100―1600粒。

(一)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是1978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与我国早年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相比,体型较大,生长较快。

尼罗罗非鱼体短、背高、体厚而侧扁,呈鲈形。

体色为黄棕色,上半部较暗,下半部转亮,呈银白色,喉、胸部为白色;有的个体全身呈黑色。

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有适应性的改变。

体侧有黑色横带9条,分布于背鳍下方7条,尾柄上2条。

尾柄上半部和鳃盖后缘有一黑斑。

背鳍的边缘为黑色。

背鳍和臀鳍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

尾鳍终生有明显的垂直黑色条纹8条以上。

尾鳍、臀鳍的边缘呈微红色。

尼罗罗非鱼临界低温为8.61±0.15℃,致死温度为6.04±0.11℃,临界高温约为40―41℃,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8―32℃.能耐低氧,在溶氧低于0.7毫克/升的水体中,仍能摄食,水中溶氧为1.6毫克/升时,能生活繁殖;其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的溶氧量。

可在17‰以下的海水中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在PH值4.5―10的水体中生长。

尼罗罗非鱼有互相残食的习性,主要表现在鱼苗期间,大苗吞食小苗的现象比较严重.成鱼遇惊便潜入水底的软泥中,不易捕捞。

(二)奥尼鱼

奥尼鱼是用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与尼罗罗非鱼为母本进行杂交,而获得的杂交种。

由广州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选育。

奥尼鱼的优点很多,特别是它的雄性率最高,达到83―100%,平均在92%以上,对养殖雄性罗非鱼,提高个体规格和群体产量极为有利,基本上能解决罗非鱼在养殖过程中繁殖过多的问题。

奥尼鱼的制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将成熟的上述雌雄亲本放入同一繁殖池中,水温上升到22℃时,它们就能自行产卵受精育出鱼苗。

在水温达25―30℃的情况下,每隔30―50天可杂交繁殖一次。

奥尼鱼的生长速度比父本鱼快17―72%,比母本鱼快11-24%;群体产量超过福寿鱼,增产效果显著。

其临界温度下限为8.25℃,致死温度5.5℃,抗寒能力比尼罗罗非鱼和福寿鱼都略强。

其含肉率比福寿鱼也略高,肉质清爽。

其抗病能力也较强。

但是奥尼鱼制种时的产苗率较低,因为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这一组合的杂种产苗量较少。

据报道,奥尼鱼的产苗率仅为奥利亚罗非鱼纯种繁殖产苗率的1/6―1/3,仅为尼罗罗非鱼纯繁苗的3/5。

奥尼罗非鱼对低温的耐受能力比尼罗罗非鱼略强,临界温度为7.13±0.07℃,致死温度为3.95±0.24℃。

其耐盐性也比尼罗罗非鱼强,耐盐度可达50‰。

在食性上,奥利亚罗非鱼在鱼苗时,主要摄食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2厘米后摄食丝状藻类等,鱼种到成鱼主要为杂食。

它食性广,能消化一些其他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和不喜欢摄食的食物。

投喂人工饲料,其精养和集约式养殖,增产潜力很大。

(三)红罗非鱼(彩虹鲷)

红罗非鱼为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突变型的杂交种,其来源于以色列。

1965年被我国台湾引进且繁殖,经过长时间的定向培育,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优良的养殖品种。

从1973年开始,广东等省又从台湾省和泰国引进这种鱼。

红罗非鱼体色鲜红,无黑色腹膜,看起来似红鲷,且肉厚刺少,摄食水中的绿藻而使肉富含叶绿素,肉味既鲜又能养颜润肤,是一种观赏食补兼具的佳肴,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国际市场上也很畅销。

红罗非鱼体侧扁,口小,口裂不达眼前缘,下颌稍长于上颌。

背鳍较长,腹鳍短不达肛门,尾鳍园形不分叉。

体呈橙红色或桔红色,个别个体为金黄色。

奇鳍上有淡黄色斑点或镶有黑色边,有些个体头部还有许多小黑点。

红罗非鱼的习性与其他罗非鱼大体相似,对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