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133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

2017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

第一单元四则计算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A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B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C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A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B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C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D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E关于“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②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③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④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注意:

0不能作除数。

例如,7÷0=?

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7。

0÷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3括号

A四则运算:

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B认识小括号“()”,认识中括号“[]”,以后还将学习大括号“{}”。

C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问题:

租船问题

两个原则:

一、选择单个最划算的办法;二、不浪费或尽量少浪费。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组合的几何体

2.1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几何体

结果:

会看到不同的图形。

2.2从不同方向观察多个组合体

结果:

从同一个方向看到的多个几何体图形有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3.1加法运算定律

A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

B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

C连减简算: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达:

解决问题:

数列求和

数列和=(首项+尾项)×项数÷2

项数=(尾项-首项)÷等差+1(类比植树问题中求树的棵树,棵树=总距离÷间距+1)

3.2乘法运算定律

A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表达:

B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表达:

C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字母表达:

D连除简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字母表达: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4.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A小数的意义: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B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C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即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个十分之一是1。

D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计数单位

一(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小数的读法】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成“零”,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就写成“0”,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4.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A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例如,105.0900=105.09;0.2=0.200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他数位上的“0”不能动,否则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例如,4.08中的“0”去掉就会变成4.8了。

B小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首先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上比起,十分位数字大的小数大;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字,百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大,依次这样比下去。

4.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规律】

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维,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

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4小数与单位换算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运用左图规律把80cm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

80cm=()m

想:

80÷100=0.80=0.8

把0.95m改写成用厘米做单位的数。

0.95m=()cm

想:

0.95×100=95

单位换算方法:

单位高到低,数字乘进率;单位低到高,数除以进率

4.5小数的近似数

【小数的近似数】

生活中根据需要,经常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千分位上的数省略;如:

0.984≈0.98

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把百分位上和后面的数省略;如:

0.984≈1.0

如果保留整数,就要把十分位和后面的数省略。

如:

0.984≈1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保留哪位,就要把这位后面的数都省略。

【改写成小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方法:

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加上“万”或“亿”字。

例如,384400=38.44万;778330000=7.7833亿

≈7.8亿(保留一位小数)

≈7.78亿(保留两位小数)

第五单元三角形

5.1三角形的特性

A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B三角形的高和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C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队顶点,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D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E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F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年级上册已有相关认知】

①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②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

 

③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④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5.2三角形的分类

A按角的大小分: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B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任意一条直角边。

C按边的特点发现: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①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两个底角也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

3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

5.3三角形的内角和

A内角:

封闭图形内部的角叫做内角。

B通过剪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和等于180°。

C通过简拼或分割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1小数加减法

A.小数加减法笔算: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加法满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不够从前一位退“1”;小数末尾没数,用“0”补位;落下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省略简写。

B.小数笔算验算方法和整数相同。

 

6.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A.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和整数相同(三先三后):

先内后外、先高后低、先左后右

6.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A.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有: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连减简算。

这些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7.1对称轴

A.对称轴:

将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中间的折痕就是图形的对称轴。

B.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②③④

方法:

①找出关键点,并标记;

②通过对称轴,找到对称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标记;

③找到所有对称点。

④顺次连线,完成轴对称图形。

7.2平移

A.图形平移方法:

①找出图形所有关键点;

②将关键点按要求平移相应的格数,得到一组对应的点;

③根据原图形的形状将对应点按顺序连接起来。

B.图形切割→平移→填补(割补法)

 

C.求不规则图形(楼梯)周长的方法:

平移。

转换成规则图形(长方形)进行计算。

 

D.求不规则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

割补法。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8.1平均数

A.利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找到平均数。

 

B.利用算术方法(除法)求出平均数。

(除法表示平均分)

(14+12+11+15)÷4

=52÷4

=13

 

【注意】求平均数时,要根据问题来选择除数。

如右图。

A答案除数4,表示把总数平均分成4个季度,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

B答案除数12,表示把总数平均分成12个月,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正确答案)

C答案除数365,表示把总数平均分成365天,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吨。

C.比较两个人数不等的团队成绩优劣,需要先求出各队平均数,再作比较。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平均水平)。

 

8.2复式条形统计图

A.复式条形统计图作用:

能简单、清晰地展现出多组数据的情况,方便做出比较。

B.画复式条形统计图:

①标题、②数据轴、③名称轴、④图例、⑤条形图区域(空中楼阁——数据)

C.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分为:

立式和卧式两种。

 

第九单元鸡兔同笼

A.列表法解鸡兔同笼:

B.假设法解鸡兔同笼(和尚吃馍):

①假设(假设全是某一种量);②找差距(假设与实际的差距);③调整(总的差距是因为一些单个差距造成的);④验证。

 

以上两种假设方法都可以解决鸡兔同笼。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解题思路】

①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子,那么总共应该有35×4=140只脚;

②实际只有94只脚,总的差距为140-94=46只;这是因为把一只鸡假设成为了一只兔子那么脚的数量就增加了2只;单个差距为:

4-2=2只;

③调整数量。

46只脚是多少只鸡被看成了兔子呢?

46÷2=23只(鸡)。

那么兔子数量为35-23=12只(兔)。

④验证。

23×2+12×4=94只脚,符合题意,解答正确。

【例2】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

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

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解题思路】

①假设。

如果假设全是小和尚,那么此题100个小和尚不好分馒头,所以我们假设100个和尚全是大和尚。

那么需要馒头总共应该有100×3=300个;

②实际只吃了100个馒头,总的差距为300-100=200个馒头。

这是因为把1个小和尚假设成为了1个大和尚,吃的馒头就增加了,增加了多少呢?

单个差距有点难找,因为3个小和尚才吃1个馒头,那1个小和尚吃的不到1个馒头,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分组打包了,把3个小和尚分成1组打包起来(因为他们3个小家伙合起来才吃1个馒头),如果这3个小和尚都被假设成大和尚,那么3个大和尚也相应分成1组打包起来。

这时候把单个差距转换成单组差距,3×3-1=8个馒头。

③调整。

总差距为200,单组差距为8,那么有多少这样的组呢?

200÷8=25组。

也就是说有25组小和尚,那么小和尚的人数应是25×3=75人;大和尚人数就是100-75=25人。

④验证。

25×3+75÷3=100个馒头。

符合题意,解答正确。

【例3】在竞猜比赛中,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6分。

小明共抢答10题,最后得分36分。

他答对了几题?

【解题思路】

①假设。

小明全部答对应得10×10=100分。

②找差距:

总差距100-36=64分;单题差距为10+6=16分。

(因为对一题10分,错一题倒扣6分,前后差距是16)

③调整。

64÷16=4题(答错),答对10-4=6题。

④验证。

6×10-4×6=36分。

符合题意,解答正确。

【例4】六年级同学分组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小组。

科技类每5人一组,艺术类每3人一组,共有37名学生报名,正好分成9个组。

参加科技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解题思路】

①假设9个小组全都是科技类小组,那么就会有9×5=45名学生。

而实际只有37名学生。

②找差距。

假设与实际总的差距是45-37=8名学生。

单个差距5-3=2名(我们一开始把每组艺术类3人都假设成了科技类5人)

③调整。

8÷2=4组(总的差距8名学生是因为有4组艺术类被假设成科技类小组而增加的),实际科技类小组应该有9-4=5组。

④验证。

5×5+4×3=37名学生。

符合题意,解答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