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071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docx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资料

影视艺术

刘彬彬

LBB77@

引子:

199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参展作品

第一章

电影的初创期(1895—1920)

“两个法国人”

第一节电影之父¡ª¡ª卢米埃尔兄弟

♦电影的发明者和经营者

♦电影诞生日:

1895年12月28日

♦作品:

《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

♦电影成为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

(一)特点:

1、单镜头、景深镜头,长镜头,

2、自然外景、场景短少

3、日常生活题材

4、照相式的纪实手法——“把生活引进了电影”,开创了电影再现生活的纪实主义(现实主义)传统

(二)影响:

1、“生存之镜”——纪录片、电影眼睛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中国¡°左翼¡±电影……

2、对电影的照相本质的强调,束缚其前行而成为艺术的脚步

第二节电影¡°魔术大师¡±

¡ª¡ª乔治¡¤梅里爱

《灰姑娘》《月球旅行记》等故事片、科幻片

(一)特点:

1、机位:

固定、全景¡ª¡ª“乐队指挥视点”

2、剪辑——场景较多(舞台化搭景)场景转换

3、特技——叠印、叠化、“停机待拍”、“倒放”

4、魔术般的艺术探索——“把戏剧引入了电影”,开创了的电影表现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先河。

●布莱顿学派[英]——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术流派(1901-1909)

Ø主要理念:

“我把世界摆在你面前”,历史文献片——不拘泥于生活记录和戏剧舞台的现实主义

Ø技巧探索:

“追逐片的发源地”、移动摄影(摇)、特写、倒拍、停拍,早期分镜头和蒙太奇

(二)影响:

1、“白日梦幻”——好莱坞传统(传奇故事+声画奇观)、浪漫主义电影

2、“舞台即银幕”的观念,又使电影艺术的发展落入新的窠臼。

¡°梅里爱的命运是电影史的一个注脚,是电影企业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特写。

¡±

¡ª¡ª霍华德¡¤劳逊

延伸:

中国电影的诞生

●《定军山》(1905)“戏曲纪录短片”

●任庆泰(景丰)、刘仲伦拍摄、谭鑫培演出

●特点:

✓日(光效)

✓外(场景)

✓固(机位)

✓中(构图)

✓全(景别)

“一个美国人”

第三节格里菲斯

¡ª¡ª电影艺术实践的集大成者

(1908—1931)“美国电影之父”

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实践

●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第一部剧情片)、《火车大劫案》的演员和助手,¡ª¡ª(警匪、灾难、惊险、动作)类型片的肇始

●第一部作品:

1907年自编自导自演

《多丽历险记》¡ª¡ª闪回镜头、纵深运动

二、主要作品:

“电影的圣经”开创性意义

(一)《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2/8)

“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

1、主题:

“从未有过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惊心的矛盾”。

——霍华德·劳逊

2、人物:

个性鲜明、脸谱化

三、叙事

1、叙事结构:

结构严谨、叙事清晰,逻辑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富于节奏感,是一部典型的情节剧影片,易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它虽然改编自小说,但又有着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式结构。

Ø宏大史诗,紧张情节,浩大场面,坎坷命运,善恶分明,悬念冲突,大团圆结局——“好莱坞电影帝国”的奠基人

2、镜头和蒙太奇

(1)镜头

●运动摄影,特写镜头

●多镜头(变化、角度、远近、焦距)交互呈现同一场景,

意义

●单视点拍摄变为多视点拍摄,打破了梅里爱的“乐队指挥视点”;

●影片的构成单位由场景变为镜头;

(2)蒙太奇

●在镜头与镜头的组合中,善于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有机结合,来一步步描绘场景,突出艺术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加深其印象。

●创建了经典的按照景别顺序的常规剪辑手法(远景——全景——中近景——特写

奠定了好莱坞的“三镜头法”,制造出银幕幻觉的真实感

AB(远景)+A(中近景)+B(中近景)

●为了造成刺激和悬念,使用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营造追逐和救援的紧张气氛,创造了电影史上有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3、意义和影响

(1)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气势磅礴的电影史诗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被认为是使电影成为艺术的标志。

(2)从电影生产的商业角度来说,本片至今仍然保持着默片票房收入的最高纪录。

它使美国电影在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开辟了走向大规模、大制作的超级影片和巨额酬金的道路。

——“美国电影之父”

(二)《党同伐异》

将蒙太奇进一步运用于影片的时空结构,四个故事交替上演,情节的平行铺展,强烈的紧迫感,最后汇成情感奔腾的急流,阐明社会纷争、宗教狂热和党同伐异这一鲜明主题。

Ø现代篇《母与法》;

Ø犹太篇《基督受难》;

Ø中世纪法国篇《圣母德莱姆教堂大屠杀》;

Ø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

线索——结构标签:

“永无休止推动着的摇篮,它联系着当今和未来”

3、主要贡献:

¡°今天,你每看一部影片,里面总有一些东西是格里菲斯开创的。

¡±¡ª¡ª希区柯克

v“把蒙太奇当作一种创作方法”(爱森斯坦)

v“电影的词法从拼凑字母,进展到银幕文法和摄影修辞……”“电影语法之父”。

v初步形成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模式:

镜头——场景——段落——整片,把电影从戏剧中分离出来。

v“电影语言的创立”,使电影真正成为独立的第七艺术,被誉为¡°电影艺术之父”

“……1915年2月8日《一个国家的诞生》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在以后几年里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Ø¡°在以后的十年中,所有重要的苏联电影无一能完全摆脱《党同伐异》的影响¡±

¡ª¡ª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第二章欧洲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苏联蒙太奇学派

背景:

•1917,苏维埃政权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8列宁:

“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1919电影企业国有化的艰难起步,“…苏联人之所以发明蒙太奇,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整卷的胶片…”

“三个苏联人”

一、库里肖夫实验

♦实验一:

“创造性地理学”——剪辑重构时空

♦实验二:

“库里肖夫效应”——剪辑渲染情感

♦结论:

“蒙太奇原则是电影特性的基础,银幕的所有表现力都是蒙太奇的表现力,电影演员、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工等在电影蒙太奇的总原则下,构成电影表现手段的体系。

二、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创立者

1、博学背景和丰富阅历:

建筑学、艺术学、语言学、教育学

象形文字:

吠、鸣、休,

会意——蒙太奇思维方式

2、主要理论与创作:

♦1922年发表文章《杂耍蒙太奇》,第一次使用“杂耍蒙太奇”概念。

♦《罢工》(1924)、《战舰波将金号》(1925)《十月》、《新与旧(总路线)》等

¡°杂耍(吸引力)蒙太奇¡±

(AttractionMontage),即隐喻、理性蒙太奇

定义:

杂耍的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导演把思想传达灌输到观众的意识中,使观众进入引起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以造成情感的冲击。

杂耍蒙太奇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

这是一种更注重理性、更抽象的蒙太奇形式。

三、普多夫金:

《母亲》(1926年)

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

v戏剧性蒙太奇(矛盾冲突和人物情感)

v散文性蒙太奇(时空跳跃的叙事艺术)

v诗性蒙太奇:

通过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产生隐喻象征,浓缩地体现某种涵义。

赏析《战舰波将金号》

二、叙事结构

♦呈现出一种严整的经典性的希腊五幕悲剧样式的结构美。

♦运用“黄金分割率”来进行检验和分析。

例如影片情绪最高扬的顶点——象征起义的红旗升起来(段落C的结尾),紧接着是紧张残酷的敖德萨阶梯的重场戏(段落D的开端),这个点恰好位于影片近2/3处,形成黄金分割点。

爱森斯坦式的“冲突原则”:

正题+反题=合题

三、蒙太奇

“敖德萨阶梯”8分钟,160多个镜头通过巧妙的大场面调度,典型人物的凸现,细节的抓取,以一当十,把“敖德萨阶梯”扩展成了风起云涌的1905年的俄国革命的银幕写照。

1、冲突原则:

Ø色彩影调的对比

Ø位置关系的对比

Ø行动方向的对比

Ø速度阵势的对比

2、抓取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突出了重点,渲染了情绪。

“两对母子”

3、运用大小景别配合上的一收一放,甚至直接用两极镜头多次的来回对切来激发张力,兼顾表现段落中的群体影像和有表现力的个体形象。

4、隐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抒情蒙太奇

四、蒙太奇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

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艺术哲学的层面明显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意功能,把蒙太奇从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变成了一种能够体现革命思想内容的艺术载体。

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等人在蒙太奇的实践与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为世界电影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镜头内部蒙太奇——镜头间蒙太奇——

段落蒙太奇——整体蒙太奇

2、局限:

蒙太奇“肥大症¡±

导演过多地的主观营造的情绪感染效果,易将观众抛入任人摆布的境地,观众会在他那“吸引力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的“轰炸”下晕了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不允许观众将个人经验加入眼前的影片里。

向观众呈现拼图和谜语,让他们解读符号,并以讽喻为乐,手段成了目的,¡爱森斯坦阻碍了观众,把自己对正在进行的事件的态度强迫灌输给观众,¡作者对观众进行全面性的攻击。

——塔尔柯夫斯基

第二节欧洲先锋派电影

——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一、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文化美学背景

v社会政治背景

v文化艺术背景

v电影自身发展背景

(上镜头性,photogenie)

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提出的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内涵是:

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和景物,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朴实无华的诗意强调;艺术家的目的就是抓住生活中虚幻奇妙的东西,并充分地表现出种种真实微妙的变化,从而反映心理活动,形成风格。

先锋派电影的定义

欧洲20世纪20年代的“先锋主义电影运动”是电影艺术史上第一次电影美学运动,以德国、法国为中心。

多通过夸张变形的演员表演和布景设计来表现特殊的情绪、心理状态和主观意识,常用象征、梦境、幻觉手法,思维跳跃、时空混乱、结构杂乱,晦涩难懂。

二、代表流派及主要作品(与艺术流派紧密联系)

1、印象主义电影:

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揭示人物的意识状态,比如联想、幻想、梦境等等,呈现出诗意状态。

相关分支:

●抽象电影,¡°纯电影¡±¡ª¡ª一种纯形式的电影美学探索。

电影以自身创造的节奏,超越摆脱叙事逻辑和物理现实,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视觉幻像¡ª¡ª¡°投射在银幕上的视觉交响乐¡±(达达主义的电影化表达)[德]、[法]

《机器的舞蹈》、《休息节目》、《第一号作品》、《第21号节奏》

●超现实主义电影

布努艾尔(达利编剧)一条安达鲁狗》

Ø以弗洛伊德心理学为基础,用潜意识和梦境对内心世界进行艺术开掘,多表现性变态和狂暴的行为。

Ø用狂乱而富有刺激性的画面表现纷乱的内心活动,盲目反抗现实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无力的愤怒和绝望。

2、表现主义电影(德国)

代表作:

罗伯特¡¤维内的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赏析《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二、叙事风格三个叙事元素或情节模式,构成了表现主义电影内容方面的类型基础:

Ø心理梦魇(主观臆想)——影片中的梦幻、催眠、超自然的心理活动等;

Ø谋杀情节

Ø爱情事件

三、造型语言(概念)

●造型语言是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元素、体现创作构思的造型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各种不同的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都依照自己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造型语言。

●电影艺术综合了各种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空间处理等),形成了综合性的造型语言,用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形象地揭示影片主题、塑造人物。

三、先锋派电影的主要特征:

1、 造型抽象化:

采用变形、夸张、等具有震荡性强烈效果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不求形似,重视写意,强调艺术的假定性;

2、叙事意识化:

强调记录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性格(符号化)

3、风格表现化:

用非理性的直觉、本能、潜意识活动等凸现作者的“真正自我”。

大多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浓重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四、评价

A.意义:

v从电影的运动性和形象性方面探索电影的艺术特性和本质的独立性,认为电影应当是音乐(心灵的结晶体),可进行多重解读 。

v在电影的表现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努力挖掘电影语言表现的潜力,为电影艺术的前行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v先锋性和实验性所带来的¡°艺术电影¡±(ArtCinema)体制独树一帜,与电影商业化主流和工业化大潮相抗衡。

B.局限:

先锋派电影秉持极端的美学宗旨,对电影主题和技巧的处理完全“个人化”,不关心“接受”和理解,缺乏公众性和吸引力

第三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一、背景:

得名于维斯康蒂的《沉沦》(1942年),在法西斯统治、政治宣传片和反映资产阶级虚假的生活影片盛行的背景下,影片对意大利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对普通民众的内心苦闷和强烈情感的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对人的灵魂的,对政治局势的讽刺和蔑视,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先声”。

维斯康蒂亦被称为“新现实主义之父”。

二、定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1945—1951)是二战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美学运动。

主张“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

内容多取材于真人真事,着重表现下层人民的不幸,揭露社会问题;多选用群众演员;多运用实景和自然光效进行拍摄,不强调蒙太奇手法,具有一定的纪实性的风格特点。

二、代表导演及作品:

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

三、意义与影响

(一)在美学观念上:

现实主义美学体系的确立与深化

“从未经熏染的纪录性事实里,发掘出深藏在里面的有价值的东西:

人情的、道德的、社会的、经济的和艺术的东西”。

——柴伐梯尼

新现实主义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

把戏剧性建立在纪实性的基础上,没有局限于欧美电影的“叙述故事”,而是努力“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生活。

(二)在艺术手法上:

对长镜头和深焦距等技巧的探索

走出摄影棚,进行实景和外景的现场拍摄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这对于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证明长镜头和深焦距等技巧场面和艺术表现力上完全可以与蒙太奇并驾齐驱。

(三)局限主张“生活即艺术”——不是将生活进行归纳、综合、提高来表现生活的本质,而是局限在对生活现象的罗列,呈现自然主义倾向。

但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其主张的这种“生活即艺术”论,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电影市场却有着它必然的历史地位。

它象一股汹涌的激流冲击着陈旧的欧洲电影界,甚至也冲击着好莱坞,迫使其固有的制片模式开始松动,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新现实主义的转向

(1950-1960·s)

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和意大利的进一步走向富庶繁荣,新现实主义所聚焦的贫困和痛苦逐渐被转化为对中产阶层内在精神世界和人际关系的深入探索,加之弗洛伊德学说和存在主义哲学的盛行,意大利电影开始向着“现代主义”的方向华丽转身——“意识流”和“心理现实主义”。

Ø费里尼《八部半》

Ø安东尼奥尼《奇遇》《红色沙漠》《放大》

第四节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一、背景

1、社会思潮:

现代主义思潮,1950-1960年代世界性的¡°青年文化¡±:

美国¡°垮掉的一代¡±,英国¡°愤怒的青年¡±,法国¡°世纪的痛苦¡±,1958年法国历史进入新时期。

2、艺术发展:

面对意大利的影响和美国的竞争,以及国际化的艺术电影思潮¡ª¡ª新锐电影(YoungCinema,NewCinama,&NewWaves)

二、界说:

法国新浪潮电影

☐继20年代先锋派电影和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1958——1963年法国影坛爆发的一次对旧电影形态和老制片队伍的挑战,也是一次对传统制片方式和情节剧观念的冲击。

☐法国新浪潮电影分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和“左岸派”。

1959年迎来“幸福年”,1960年达到巅峰,1963年衰落。

☐它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无故事、无情节、无结构),大量运用时空错位、音画错乱的手法来打乱常规结构,以纪实或象征的手法反映社会病态和人性毁灭,

☐它使现代主义电影和商业电影相结合,彻底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面貌,加速其发展。

后来,“新浪潮电影”一词广义地用来指称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锐导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电影模式的影片。

二、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一)电影手册派:

《电影手册》的主编巴赞主张“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提倡“作者电影”

✦特吕弗《四百下》,标志新浪潮运动获得公众承认

✦戈达尔《精疲力尽》、《小士兵》

✦夏布罗尔《漂亮的塞尔日》《表兄弟》、《好女人》(1975)

(二)左岸派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罗伯特·格里耶《横跨欧洲的特快列车》《不朽的女人》

✦阿涅斯·瓦尔达《克列奥的两小时》

✦玛格丽特·杜拉《印度之歌》

弗朗索瓦特吕弗主要作品

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特别是对人物性格、感情及心理变化的刻画都与原型十分吻合。

这种编剧与导演合一的创作方式,是特吕弗用摄影机这支“自来水笔”,让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及其对生活的感悟成为绝对的表达中心,给影片打上了鲜明的“作者电影”的标签

同时也揭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托万就是当时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弃儿”心态的象征和标志。

一、自传体式的题材与内容

二、非戏剧化的叙事模式

三、自然冷静的影像风格

三、新浪潮美学主张及艺术特征

(一)¡°电影手册¡±派(作者电影)

1、一般侧重表现非政治性的主题,否定传统道德禁锢

2、叙事风格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结构松散、剧情不连贯,结尾不明确

3、摄影风格独特、多样,统一于主题和题材

1)纪实手法(自然光、长镜头、运动镜头)

2)自由随意,主观性强(跳轴或跳接)

4、表演非职业化,即兴自然

二、左岸派(作家电影):

¡°左岸派¡±导演们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

一方面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比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更有现实的根基,更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

主要特征:

“新现实”Vs“新浪潮”

从形式上看,“新浪潮”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不少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

●在主题上,“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新浪潮”强调非政治性,“善”“恶”分明的传统道德观念,张扬具有现代色彩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追求。

●在摄影方法上,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侧重于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强调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和灵活的移动摄影。

●在声音处理上,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在镜头剪辑上,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利用快速剪辑增加视觉的节奏感。

四、新浪潮电影的意义与影响

☐电影手册派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脉相承。

相似的“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美学主张与实践,编导一体、自然光效、生活化表演等创作方法;同时有自己的本质性的革新——立足表现个人,不仅表现现实世界的外部的真实,更转向和关注人物主观的和内心的真实,从而新浪潮电影更具有现代电影的典型特征。

它不仅鼓舞了其他法国青年电影导演的士气,也影响了之后的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等世界级导演的电影创作。

☐新浪潮电影是电影史上永远不变的一杆旗帜或是一个标签——那就是在电影之路上锐意创新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气魄,它引导着观众们、影评家们和电影创作者们用另一种思路来思考电影从格里菲斯到爱森斯坦相承下来的艺术精髓与种种束缚;启发他们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好莱坞电影定型化的垄断与霸权所带来的艺术僵化与危机……这才是新浪潮贡献给世界电影的最宝贵的财富。

第五节德国新电影运动

发展历程:

以青年导演为主要成员,影片在内容上有别于因循守旧的传统电影,敢于探讨德国黑暗的过去、揭露当今现实的矛盾和不公正的现象;在艺术风格上完全摒弃了数十年以来的陈规旧套,代之以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

1965-1967年,第一次创作高潮;1975年,第二次创作高潮;1970s末—1980s初再次复兴,《汉堡宣言》:

要求民族电影保留独立的地位,鼓励各种风格、样式自由发展,1982年结束。

三、代表导演及作品

✦施隆多夫: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铁皮鼓》(1979)

✦法斯宾德:

《恐惧吞噬灵魂》、《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劳拉》《维罗妮卡·佛斯的欲望》——德国女性四部曲

✦文德斯:

《阿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德州巴黎》

✦赫尔措格:

《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陆上行舟》

赏析《铁皮鼓》

一、奥斯卡——历史的见证人和阐释者

作为本片的核心人物,奥斯卡这一形象在影片的叙事视角和主旨表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个孩童面容、敏感而带有特异功能的侏儒,身体里包裹着一个成人的感受和思考,先天就具有了更强大的叙事功能,而且人物形象本身就寄寓着丰富的内涵。

正如原小说作者君特·格拉斯所说“《铁皮鼓》表现的是德国一个‘发育不良’的阶段,这一点已在奥斯卡身上人格化了。

一个是作为见证人,他所看到的外部世界——但泽小城和家庭的变迁、战争的进程等等;一个是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他所亲历过的心理世界——呐喊、孤独、性爱、背叛和毁灭等等。

通过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相互观照,我们既随着奥斯卡的成长和命运观察着那段历史;又通过奥斯卡的鼓声和叫喊声倾听着他(其实是导演)对那段历史的阐释和评判——“拒绝和抗议”。

二、人物命运影射民族意识,家庭关系对应历史变迁

影片中的叙事外壳里镶嵌着两个身世之谜:

●奥斯卡的亲生父亲是谁?

●奥斯卡是库尔特的亲生父亲吗?

这两个问题并不涉及道德伦理,却是理解这部政治讽喻电影的钥匙。

每个主人公的身世命运和个性特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和性爱关系无不存在深刻丰富的指涉意义和象征意味,影射了但泽这块土地上的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历史背景。

三、意象密集的场面与细节

四、意义与影响《铁皮鼓》不是一个家庭伦理剧,也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剧,而是通过错位的人物关系和家庭结构,象征了但泽小城的迷乱多舛的历史,用人物命运影射民族意识,通过家庭关系对应历史变迁,最终从政治、历史和文化反思的高度表达了影片的深刻主旨。

☐文体的电影化:

如何将文学经典改编成一部电影经典,它既要抓住文学的精髓,又要将文字的魅力通过影像加以转换并传达出来;

☐思想的电影化:

《铁皮鼓》“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