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40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docx

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

2020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仿真押题卷含答案(四)

学校:

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55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1~10题每小题1分,11~15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家庭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鲜牛奶变质B.菜刀表面生锈C.西瓜榨成汁D.洁厕灵除垢

【答案】C

【详解】A、鲜牛奶变质过程中有菌类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菜刀表面生锈生成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西瓜榨成汁,只是将其中的汁液提取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洁厕灵除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西瓜榨成汁。

故选C。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沂河源头,水潺潺;螳螂河畔,柳青青。

”这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保护绿水青山,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露天烧烤,随意排污B.节约用水,保水护水

C.垃圾分类,再生利用D.拆除违建,种植花草

【答案】A

【详解】A、露天烧烤,会造成空气污染,随意排污,会造成水资源等污染,符合题意;

B、节约用水,保水护水,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再生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D、拆除违建,种植花草,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中,很多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因此生活中的垃圾要分类回收。

下列物质中,属于可回收物的是(  )

①纸张;②塑料;③玻璃;④金属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属于可回收物的是:

①纸张②塑料③玻璃④金属,故选D。

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添加酒精B.

稀释浓硫酸

C.

过滤泥水D.

称量氯化钠

【答案】C

【解析】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漏斗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符合题意;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自行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体积变大,运动速率减慢

D

分子间隔变大,运动速率加快

【答案】D

【详解】夏天温度较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自行车胎容易爆炸。

故选D。

6.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

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A.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氧气有关

B.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

C.探究盐酸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H+

D.探究滴加了酚酞试液的中和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答案】D

【详解】A、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氧气中都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生锈可能与氧气有关,探究肯定有意义,不符合题意;

B、木炭中含有碳元素、空气中的氧气含有氧元素,一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探究肯定有意义,不符合题意;

C、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盐酸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可能是H+,探究肯定有意义,不符合题意;

D、酚酞遇NaOH溶液一定变红,滴加了酚酞的中和反应的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可能含有NaOH,探究是没意义的,符合题意。

故选D。

7.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

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

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

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平衡观: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D

【详解】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不符合题意;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

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

D。

8.生活习惯影响身体健康。

晓华一家人的下列饮食和生活习惯中,最科学合理的是(  )

A.晓华长期偏食,特别爱吃零食B.爷爷、奶奶不忍浪费,即使食物霉变仍然食用

C.妈妈追求苗条,只吃蔬菜和水果D.爸爸爱运动,大量出汗后常补充点淡盐水

【答案】D

【详解】A.长期偏食,特别爱吃零食,缺少维生素等营养素,不合理;

B.食物霉变后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仍然食用会损害人体健康,不合理;

C.只吃蔬菜和水果,缺少糖类、蛋白质与油脂等营养素的摄入,营养不均衡,不合理;

D.无机盐随汗水流失,大量出汗后,常补充点淡盐水,合理。

故选:

D。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B.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用明矾净水——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答案】B

【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的分子:

氢分子、氧分子生成,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B.众人拾柴火焰高,含义是可燃物越多,燃烧越旺,故选项解释错误。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菠萝蜜中物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因此能闻到其中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用明矾净水,利用的是明矾溶于水对杂质吸附,促进杂质沉降,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B。

10.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以下对常见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有机物:

CH4、H2CO3、CH3COOHB.盐:

纯碱、食盐、石灰石

C.混合物:

石油、蔗糖水、冰水混合物D.金属材料:

不锈钢、铜丝、金刚石

【答案】B

【详解】A、H2CO3属于无机物,分类错误;

B、纯碱(碳酸钠)、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碳酸钙)均属于盐,分类正确;

C、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分类错误;

D、金刚石是碳单质,属于非金属,分类错误。

故选:

B。

11.有某单一溶质的溶液X,取三份等量的该溶液,分别滴加NaOH溶液、稀盐酸、BaCl2溶液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

则下对该溶液X的叙述,正确的是(  )

加入的物质

NaOH溶液

稀盐酸

BaCl2溶液

实验现象

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A.该溶液中含有Cu2+B.该溶液中含有CaSO4

C.该溶液是一种碱的溶液D.该溶液一定为无色溶液

【答案】A

【详解】滴加NaOH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溶液X中含有铜离子;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X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可知溶液X为硫酸铜溶液;

A.该溶液中含有铜离子,说法正确;

B.该溶液中含有的应是硫酸铜,说法错误;

C.该溶液为硫酸铜溶液,是一种盐的溶液,说法错误;

D.该溶液为蓝色溶液,说法错误。

故选:

A。

12.我县中庄镇盛产“沂源红”苹果。

苹果的营养非常丰富,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酸类物质,吃较多苹果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苹果的人感冒机率要低。

所以,有科学家和医师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

苹果中的维生素C(C6H8O6)可增强免疫力低下。

下列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

C.维生素C中含有4个氢分子

D.维生素C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B

【详解】A、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

(1×8):

(16×6)=9:

1:

12,质量分数最大的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1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甲>乙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的溶液仍都是饱和溶液

【答案】C

【详解】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乙>甲,故选项错误;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D、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的溶液仍都是饱和溶液错误,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4.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方案或结论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鉴别羊毛纤维与化学纤维

灼烧,闻气味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少量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D

鉴别NaC1溶液、Na2SO4溶液和(NH4)2SO4溶液

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分别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故A错误;

B、羊毛纤维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化学纤维灼烧产生特殊气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

D,Ba(OH)2溶液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NH4)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