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98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1.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进而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宰相制与内阁制等。

2.注意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创新,并关注其运行特点、历史影响。

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内阁制等。

3.注意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与演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对象、内容。

(重点)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难点)

3.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制度:

始创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

(1)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制度: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特点: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易错提醒]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但这些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大部分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在商王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中央对抗甚至叛乱,与中央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二、封邦建国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2.目的:

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3.含义: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4.内容

(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

他们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异姓诸侯则包括功臣、姻亲等。

(3)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5.影响

(1)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易错提醒]

“封建”古今有别

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与“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不同,后者是指一种社会形态。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及特点

(1)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2)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影响

(1)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和贵族特权地位。

4.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概念阐释]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易混易错]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主题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探究点1 分封制的对象

史料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答案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探究点2 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史料 周公教成王说:

“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思考 史料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

还有哪些义务?

答案 纳贡。

其他义务: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服从周王命令,随从作战。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古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

(2)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4)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1)积极作用: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作用:

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3)对后世影响:

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制。

主题二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探究点1 宗法制的原则及特点

史料 

思考 结合上图,回答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答案 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大宗与小宗的相对性。

探究点2 宗法制的影响

史料 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横》

思考 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案 一方面是尊祖敬宗、“忠”“孝”观念和“家国”意识;另一方面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亲情关系和人为划分远近尊卑。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1)当时影响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起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2)现代影响

①积极作用: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1.全方位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两大基本政治制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具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分封制,各诸侯国拥有较大权力,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2018·青岛胶南一中竞赛)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

据此说明(  )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神权为王权服务

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神兽獬豸代表的是神权,它由统治者饲养,惩罚有罪的人,维护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

A、B两项在题中没有表述;D项对题意理解错误。

2.樊树志说:

“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这表明分封制(  )

A.分土分民B.维系亲情

C.家国情怀D.贵族专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得出分土分民,故A项正确。

3.(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礼记》载: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禅让制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子、诸侯、大夫均是在分封制度中所涉及的政治名词,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

故选B。

4.(2018·寿光一中检测)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家国的紧密结合B.等级秩序森严

C.世卿世禄的延续D.宗族观念浓厚

答案 D

解析 “九世同居”“十三世同居”等反映的是家族、宗族观念,即上述现象反映了宗族观念浓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而未涉及“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的问题和世卿世禄的问题,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

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 

(1)第一小问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对点训练]

1.(2018·汕头一中高一期中)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

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

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D.宗法制

答案 C

解析 夏朝是由夏禹建立的,因夏桀的暴政而灭亡,“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其中的“代”是指血缘关系、辈分的迁移,说明夏朝的王位是世袭的;商朝是由商汤建立,亡于商纣,“共传17代”,同样说明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2.(2018·济南历城二中调研)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

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A.统治较为稳定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政权更迭频繁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答案 B

解析 “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表明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故选B。

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无关。

3.(2018·重庆高一检测)《史记·殷本纪》载: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这反映了(  )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答案 C

解析 后世姓氏与分封制有关,西周也占有很大的成分,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有很多情况不是国姓,而是赐姓,故B项错误;“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可知姓氏与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4.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

”(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

”(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

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亲”“戚”的字义可知,“亲”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即贵族;“戚”是握有武器掌控军事的人,即“功臣”,故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B项正确。

5.(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左传·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严格的等级关系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

6.(2018·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

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

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克罍        克罍铭文拓片

A.禅让制B.分封制

C.礼乐制D.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周王“命克做燕地的君侯”中可以反映出,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克分封于燕地,因此,这件青铜器可以作为研究分封制的文物史料,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7.“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表明真正的标准是“受父母之命”而非是非对错,故A项正确;材料中“以父母之命……不顺之子”是强调孝顺的标准而不是强调血缘纽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顺之子”不仅仅是嫡长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父母之命……不顺之子”是有利于凝聚家庭内部关系,没有涉及宗族,故D项错误。

8.清人全祖望说:

“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

A.强化专制集权B.巩固宗族团结

C.稳定统治秩序D.维护社会和谐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得出宗法制旨在巩固宗族团结,故B项正确。

9.(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清明、端午、中秋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郡县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科举制度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尊宗敬祖、亲情相聚的情结,故B项正确。

10.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家国一体有利于维系统治

B.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

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

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故B项正确。

[综合强化]

11.(2018·枣庄三中学情调查)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C项。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12.(2018·青岛胶南一中竞赛)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宗法制(  )

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答案 B

解析 A项与“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不符;B项正确,由“‘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即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C项错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是中国法律的源头。

13.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这反映了(  )

A.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B.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

C.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

D.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可知其体现了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故A项正确;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观点正确,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与对政治文明的追求无关,故C项错误;武王政治统治艺术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D项错误。

14.(2018·寿光一中检测)“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这反映了礼乐制度(  )

A.明确权利义务B.具有神权色彩

C.维护社会秩序D.体现教化功能

答案 C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

“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

乐依天道而作,礼按地理而制,制礼超过分寸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会越出正轨。

明白天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因此,秩序与和谐十分的重要,故C项正确。

15.(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史学家张荫麟说:

“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  )

A.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是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故C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白虎通·宗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

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答案 

(1)观念:

宗法观念。

制度:

宗法制度。

(2)解释:

凡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等级阶层: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3)主要思想:

确保大宗的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 第

(1)问应结合材料一中反映的宗法观念,指出与宗法制有关。

(2)问应注意分析材料二指出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第(3)问应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为确保大宗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