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3952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docx

教师中学综合素质

职业理念概述

模块一 职业理念 

案例1、校园暴力 

一起内衣丢失的小事,激化成一桩恶劣的校园暴力案件。

4月13日晚11时许,觉得自己被误认为偷了内衣的小丽邀约9名同学,到宿舍内与小雪“谈话”。

随后,10个人围住小雪不停殴打,有人向她头上浇淋吃剩的方便面汤,有人在她脸上用眉笔写字。

更为恶劣的是,当着男生的面,这些人强迫小雪脱下裤子暴露下身,并用手机拍下施暴与受辱的照片和视频。

案例2、曾参杀猪 

一天曾参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孩子说:

“你要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被哄住了。

曾参妻子从集上回来时,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上前阻止说:

“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怎么真的要杀猪呢?

”曾参说:

“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说假话。

”于是,曾参杀掉了本来还要养着的猪,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

案例3、贴条事件 

2016年11月有家长投诉凯顿儿童美语(长宁分校)的一名外教,上课时用双面胶贴住孩子的嘴巴,且班上不止一名学生有这样的遭遇。

经校方调查,外教在上课的互动环节里,的确有过使用双面胶贴在两个小朋友嘴上的情况发生,但该外教只轻描淡写地表示是在“开开玩笑”。

更蹊跷的是,以“美语”和“外教”为最大招生亮点的该机构,总部上海凯顿培训学校仅在徐汇区教育局有备案,涉事的长宁分校开办几年仍未在有关部门备案。

教育三观要正确:

 

教育观(围绕素质教育展开) 

学生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公正公平、因材施教) 

教师观(专业发展与价值观) 

逻辑结构图 

 

考纲要求与复习策略 

1.教育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素质教育概述

第一章   教育观

知识体系及思维逻辑图 

核心考点及学习提示 

【核心考点】 

1.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其特点。

 

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提示】 

考试重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途径与方法,素质教育观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考试难点:

运用素质教育观分析和评判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综上,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具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上述理解,可以被简括为:

“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要义”。

 

(1)“一个宗旨”:

提高国民素质。

 

(2)“两个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三大要义”:

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应用分析 

(单项选择题)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A.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答案】D 

【解析】素质教育不是促进个别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是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与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提高国民素质 

B.培养四有新人 

C.贯彻教育方针 

D.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答案】A 

【解析】培养四有新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二、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提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并强调了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并成为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2006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表明“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体。

”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 

2.基础性 

3.发展性 

4.全面性 

5.未来性 

6.主体性 

7.开放性

 

第二节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二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果,丰富社会实践,强化培养;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具体而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如下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发展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科教学 

开展学科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具体方法如下: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三)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应用分析 

(材料分析题)李老师认为,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就必须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在一次课上,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你有哪些优点?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说自己乐于助人,有的说自己孝顺父母,有的说自己尊敬老师……大家发现原来自己和小伙伴都有很多优点呢。

 

这时,一向活泼好动的小明把手举得很高,李老师说:

“小明,你说说自己有哪些优点?

”小明说:

“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呢?

我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大人有缺点,老师也有缺点,你也有,我想说缺点。

”教室里一下安静了,李老师楞了一下,然后说: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也有缺点,请大家经常帮助我哦!

大家围绕小明的观点进行讨论吧!

”大家七嘴八舌,最后,李老师总结道:

“我们谈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改正了缺点,我们会更强。

” 

课后李老师在自己的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并打算在合适的时候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我的小秘密”讨论活动,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平时不好意思说出的缺点,并引导他们改掉这些缺点。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践行了素质教育观的具体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材料中李老师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优点,让每位同学都能认识自己,同时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观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个体,存在差异性,因此在重视人的了全面发展以外还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材料中李老师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每个人优点缺点不一样。

引导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

 

最后,素质教育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材料中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素质教育观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

二、社会实践 

(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二)带领学生考察社会 

(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三、学校合作共育 

(一)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 

(二)举办家长学校 

(三)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 

四、素质教育的应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第二章   学生观

知识体系与思维脉络图 

学生观 

【核心考点】 

1.学生的特点 

2.“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3.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学习提示】 

考试重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小学教育教学中运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妖气,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

 

考试难点:

从学生观角度,科学评析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行为。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此外,还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充分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 

1.人的发展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应用分析 

(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体力劳动与脑力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答案】C 

【解析】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认的唯一方法。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完整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它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受教育者按照一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政治品质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智育 

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训练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3.体育 

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4.美育 

审美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方面。

 

(三)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从各个方面保证着教育目的的实现。

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防线和动力作用,它是“五育”的灵魂;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概言之“五育”之间的关系为:

 

(1)渗透性。

“五育”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2)促进性。

“五育”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3)不可代替性。

“五育”有各自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

 

三、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我国新时期的具体落实与深化 

应用分析 

(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的具体实践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基础教育改革运动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国际化思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的具体实践是素质教育运动。

第二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或客体)

1.依据

第一,学生具有可塑性

第二,学生具有依附性

第三,学生具有向师性

2.表现

(1)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

(2)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进而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依据

(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2)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2.表现

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

自觉性(即主动性);独立性(即自主性);创造性。

这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

应用分析

(单项选择题)承认学生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A.选择性

B.独立性

C.自觉性

D.创造性

【答案】B

【解析】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独立性的个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

一是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是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的可能性;

三是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四是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念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3.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应用分析

()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智慧、潜能的信任,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

A.以人为本

B.终身教育

C.人的全貌发展

D.素质教育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由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学生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又躯体中心向外围发展的规律。

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

应用分析

(单项选择题)古人说:

学不躐等,教育不能“凌节而施”。

这体现了学生发展具有()的规律。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级性

【答案】A

【解析】学不躐等,教育不能“凌节而施”意指教育学不能超越进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循序渐进。

补充解释

1.学不躐等

躐lie:

超越(超越等级,不按次序)。

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

2.凌节而施

出自《礼记。

学记》

凌节而施之谓孙(xun):

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凌:

超越;节:

限度;孙:

通“逊”,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一是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如人的身高就经历了两个生长高峰;而是不同的方面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的大脑发展比较快,而身高相对较慢。

在教育上要善于抓关键期,使学生与成熟相适应,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

所谓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或敏感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其某一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教育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

应用分析

(单项选择题)在小学教育中搞“成人化”的做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答案】D

【解析】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在个体发展的不同节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制的特征。

这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阶段儿童年龄特点,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区别对待,不能搞小学教育“成人化”的做法。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老师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对发展的。

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学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1)学生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点内容)

关键词

全面

全体

主体

个性

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育首先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遵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运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

二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体育、德育等方面的做法;

三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二、客观公正、一视同仁的对待学生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另一个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加强自身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

(4)善于人际沟通艺术。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各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第三章教师观

知识体系及思维脉络图

教师的含义

教师的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概述教师的职业价值

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终身学习观

【核心考点】

1.教师的含义、职业责任和劳动特点。

2.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法。

3.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提示】

考试重点:

教师的含义、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与评价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考试难点:

从教师观的角度正确评价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科学教师观主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自身持续的专业成长。

第一章教师职业概述

一、教师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

“教师是教育教学责任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身份特征:

专业人员

2.职业特征:

教育教学

3.职业使命:

教书育人

教师的责任包括两方面:

一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的责任。

二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教师的根本责任,即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二、教师的具体任务

(1)做好教学工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进行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为此,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

(2)做好教育工作

(3)关心学生的生活及身心健康

(4)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三、教师的职业价值

一是个人价值

二是社会价值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教师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者。

(3)教师是人类智慧的开启者。

(4)教师是人类崇高道德品质的塑造者,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基于教师职业价值的崇高与伟大,人们纷纷不吝惜给予教师崇高的赞誉。

例如,夸美纽斯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加里宁认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人认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等。

四、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五、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1)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2)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交换和创新);

(3)在教师的机智上。

3.长期性

4.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示范性的特点是由学生的“向师性”、“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一)非职业化阶段

(二)职业化阶段

(三)专门化阶段

(四)专业化阶段

1.教师专业化的生产与发展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1966年,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教师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又是一门专业。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