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911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docx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由衷感谢以下同学对本次复习题的贡献^_^

依次是:

舒宏凯习弈晖吴奎臣缪琦滕一周爱萍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支柱产业:

P6

(2)主导产业:

P6

(3)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4)沉没成本:

P109

(5)交易成本:

P80

(6)先验品:

P113

(7)后验品:

P113

(8)进入壁垒:

P106共两个定义

(9)退出壁垒:

P109

(10)掠夺性定价:

P111

(11)经济增长:

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

(12)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13)行政规制:

行政规制是国家以其行政权为规制运作基础,将权力机制移载入经济活动过程,规制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各种行为和措施。

(14)自然垄断:

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15)限制性定价P111

(16)扩散效应扩散效应:

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17)产业布局:

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18)产业政策:

P255

(19)产业集群:

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20)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2)威廉姆森根据两种交易频率类型和三种资产专用性程度,通过将具有不同性质的交易分派给不同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六种交易类型及其必须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治理结构,以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

(3)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4)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关键主体是政府。

(5)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

(6)罗伯斯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7)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8)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9)规模经济既可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也可以来自经营规模的扩大。

依据规模经济产生的范围,规模经济一般可分为行业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

(10)罗斯托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了一个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其中,“关联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11)产业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12)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成本法;

(2)工程技术法;(3)生存技术法。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P107

1.绝对成本优势

2.规模经济

3.产品差异化

4.政策法律制度

5.阻止进入策略行为

(2)企业兼并的动机P115

1.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2.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

3.降低市场进入壁垒

4.减少资产经营风险

5.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声望

(3)马歇尔冲突P33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4)衡量产品差异化的指标P103

(5)衡量产业优势地位的标准(书中未找到)

衡量产业优势地位主要有三种标准:

第一,附加值高低。

附加值高的产业就是占优势地位的产业。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产值比重大的产业就是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关联效应。

受原材料供应影响较大的产业如果后向关联效应大就说明它是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受最终需求影响较大的产业如果前向关联效应大就说明它是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6)产业政策的一般特征P262

时代性、民族性、政治性、供给指向性、市场功能弥补性

(7)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P123

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

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

(8)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P165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9)产业梯度理论(书中未找到)

(梯度理论gradienttheories

梯度理论是指推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思想称为“梯度理论”,美国工业化首先是从东北区开始,然后酉移.日本现代经济首先是从东京湾、大皈湾开始的,目前形成所谓“三湾一海“经济区,即东京湾、大贩湾、伊势湾和沮户内海沿岸四个区域在80年代被引入我国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针对我国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梯度理论把中国的地域空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实行由东向西逐步推移的战略。

该理论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10)主导产业选择基准P211-212

参考提示:

3项作用+3个形成条件

(11)点轴理论P231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12)产业政策的局限性P259

1.就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而言,产业政策并非对任何产业都具有同等的作用

2.产业政策本身并非是万能的魔杖,片面夸大产业政策作用是不可取的

3.产业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

4.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13)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P109

1.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

2.解雇费用

3.政策法律的限制

(14)“集中度—利润率”假说P120

(15)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P362

(16)产业政策的手段P261

1.直接干预

2.间接诱导

3.法律规制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

2)1959年,梅森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从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3)古诺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产量先后决策的情况。

4)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成为三大政策是科学的分类。

5)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

6)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贝利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米恩斯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7)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

8)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同时决策的情况。

9)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10)施蒂格勒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11)可竞争市场理论是梅森和贝恩1982年提出来的。

12)伯特兰德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同时决策的情况。

Answer:

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

T

2)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从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F

3)古诺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产量先后(同时)决策的情况。

F

4)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成为三大政策是科学的分类。

T(四大中还有收入政策)

5)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

T

6)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贝利(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米恩斯(J罗宾斯)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F

7)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

T

8)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产量)同时决策的情况。

9)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T

10)施蒂格勒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T

11)可竞争市场理论是梅森和贝恩(芝加哥学派)1982年提出来的。

F

12)伯特兰德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同时(动态)决策的情况。

F

 

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论述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各自的依据与局限性P367

2)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P364

3)论述行政规制运用条件与原则P322

4)对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的三种解释P257

5)论规制俘虏理论(XX百科,内容较多,截取部分)

内容:

制俘虏理论认为,政府规制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虏;而规制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业所俘虏。

 斯蒂格勒在1971年发表的《经济规制论》一文中提出,规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规制产业自己服务的。

并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规制的产生,指出规制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规制的真正动机是政治家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需求相结合,以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斯蒂格勒的理论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认为,规制主要不是政府对社会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产业中的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规制过程被个人和利益集团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政府规制是为适应利益集团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产物。

1976年,佩尔兹曼在对市场失灵、对政府规制结果的预测以及进而推断政府规制在经济上的有效性的三个层次上进一步发展了规制俘虏理论。

他认为无论规制者是否获得利益,被规制产业的产量和价格并没有多大差异,其主要差别只是收入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

1995年,伯恩施坦树立的“规制机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公共利益理论是天真的,规制机构起初能独立运用规制权力,但逐渐被垄断企业所俘虏。

“合谋理论”则认为初始的规制政来就受被视制者与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即政府规制者一开始就被俘虏。

俘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经验观察导致规制俘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与规制公共利益理论完全相反,规制俘虏理论认为:

规制的提供正适应产业对规制的需求(即立法者被规制中的产业所控制和俘获),而且规制机构也逐渐被产业所控制(即规制者被产业所俘虏)。

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不管规制方案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的规制实际是被这个产业“俘虏”,其含义是规制提高了产业利润而不是社会福利。

  以上所指的规制俘虏理论实质上是早期的纯粹俘虏理论,即规制者和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虏和控制。

后来的施蒂格勒—佩尔兹曼—贝克尔等规制模型在波斯纳(1974)等人眼中属于规制俘虏理论,因为这几种模型都体现了规制者和立法者并不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是私人利益最大化,即用“私人利益”理论来解释规制的起源和目的。

阿顿(1986)认为,施蒂格勒理论逻辑清晰且比以前的“俘虏理论”假说更突出中心,但实际上区别两者十分困难。

含义:

 规制俘虏理论具有特定含义,即对规制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生产者的一种经验陈述,实质上称不上是真正的规制理论。

尽管类似于施蒂格勒模型的分析结果对规制有利于生产者的俘虏理论提供了解释和支撑,但后者的分析方法则完全不同,施蒂格勒采用的是标准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规制行为,开创了一种新的规制理论——规制经济理论。

当然,不同划分取决于划分标准,实质上取决于研究者对特定概念的不同理解。

缺陷:

 规制俘虏理论与规制历史极为符合,因而比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更具说服力。

尽管如此,规制俘虏理论同样面临与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相同的批评,如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原因在于规制俘虏理论并没有解释规制如何逐渐被产业所控制和俘虏的。

受规制影响的利益集团有很多,包括消费者、劳动者组织以及厂商,为何规制受厂商控制而不是受其它利益集团的影响?

规制俘虏理论的最初形式并没有对此提供某种解释,它只是假设规制是偏向生产者的。

6)论述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原因P327

7)论述政府规制的理由P314

8)论增长极理论(XX百科,内容太多,截取部分)

狭义经济增长极

  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

广义经济增长极

  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

  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增长极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

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

该理论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包括:

  

(1)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2)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3)具有扩散和回流效应。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

先导产业增长;产业综合体与增长;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

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别城镇、产业、部门、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

理论作用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

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

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

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

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产生条件

  

(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资或消费拉动;

  

(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

模经济;

  (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主要优点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1)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新古典经济学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

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

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2)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3)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

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

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

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主要缺陷

  很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增长极理论指导的区域发展政策没有引发增长极腹地的快速增长,反而扩大了它们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所以70年代以来增长极理论的有效性受到怀疑,究其原因,增长极理论的主要缺陷有: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域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

  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扩散作用是极化作用的反向过程,两者作用力的大小是不等的。

缪尔达尔认为市场力的作用通常是倾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增长极作用过程中,如果不加强国家干预,回流效应(即极化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

但赫希曼认为,增长的累积性不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滴效应(即扩散效应)将足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1979年,布赛尔在其论文《增长极:

它们死了吗》中,提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观点。

无论哪种观点,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不可否认,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是漫长的也无庸置疑。

然而,要度过这个漫长时间,落后地区的人民要继续忍受贫困,政治不安定因素可能增加。

对于讲求政绩的政府官员,在短期内看不到政策的显著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对增长极政策的实施起到阻碍。

  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增长极不能带来很多就业机会。

推动性产业是同主导产业紧密配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属于迅速增长的企业类型,而且具有较大的规模。

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了增长极一般一现代工业为目标,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较为先进,因此培育增长极并不可能解决很多的结业问题,而且容易形成“飞地”型的增长极。

  新区开发给投资带来一定难度。

上文已经论述从政府角度增长极政策实施的难度,投资商角度上,增长极一般以城镇为依托,又常不在已有建成区,这些地方交通一般不便,生活服务设施相对较差,投资者往往不愿意为这种新区投资,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如果政府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增长极政策的实施困难很大。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策,它单纯依靠外力(外来资本以及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等),可能造成脆弱的国民经济。

在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寻求依靠内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道路(endogenousregionaldevelopment),以知识和技术为本的区域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很多国家政府的重视。

9)论述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基准的评说P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