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379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四)试题

2017.5

注意事项: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Ⅱ卷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若在北方,百鸟啼鸣,一定是春天来了。

一个漫长的冬季,除了雪花(飘落/坠落)的声音,除了冰河迸裂的声音,苍茫的天地之间是蔓无边际的沉寂。

只有春天来临,声音和颜色才如蛰伏的虫儿一样,不知从什么地方都(钻/长)了出来。

春天里,人心会如泛青的原野,萌生出各种“花花草草”的念想。

近于哀愁的喜悦,风一样扫过心头,本来纯净的心灵便被吹得纷乱如麻,青春啊,人生呀,未来呀……,被一支画笔随意涂抹——含苞待放的花朵、双飞的燕子、和暖而明媚的阳光……我起身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幕缠绵的江南烟雨。

粉墙黛瓦的房屋、小巧(精致/精制)的苏式院落、碧绿的荷池、长长的回廊……,更显其隽永、幽深。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形有错的一项是

A.苍茫      冰河迸裂   B.蛰伏  蔓无边际

C.明媚   纷乱如麻     D.缠绵     粉墙黛瓦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飘落  长    精制        B.坠落    长   精制

C.飘落   钻    精致        D.坠落   钻   精致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一幅找不到重心的图画   一应景物恰好被迎面的一树桃花掩映

B.如一幅图画找不到重心    迎面的一树桃花恰好掩映了一应景物

C.如一幅找不到重心的图画迎面的一树桃花恰好掩映了一应景物

D.如一幅图画找不到重心      一应景物恰好被迎面的一树桃花掩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各种品牌的汽车展销商津津乐道自己的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向人们展示、讲解这些因环保要求和技术创新而出现的新款汽车。

②广州立白集团继承与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支持慈善事业,乐善好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奉献。

③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结果。

④江西三清山素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誉,所到之处,但见奇峰林立,深谷清幽,果然名正言顺。

⑤月光如水的夜晚,沏一壶清茶,邀三五好友,共聚院中的葡萄架下,海阔天空地畅聊一番,忘却尘世的纷扰,该是何等的惬意!

⑥整天忙于琐事,并乐此不疲,当然就没有精力为广大群众办实事,更没有时间读书,这样终究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根据俄罗斯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来看,自上月以来,整个俄罗斯已有至少37个以上的地区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

B.4月30日,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在首都蒙罗修亚接见了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称赞防暴队维护利比里亚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旅游中常见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插队等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D.一个小板凳,一张小圆桌,冬天一盆炭火,夏天一盆凉水——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简陋的老屋里写出了《白鹿原》。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与“中国文学”“汉文学”“华语文学”等以往对于中华民族文学的指称相比,“中华文学”概念不仅在内涵上更切合中华民族文学时间的久远性、空间的广阔性、创作主体的多民族性以及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而且在外延上也更具包容性。

“中华”比“中国”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中国”一词最初见于周成王时代铜器何尊铭文,其义为“帝王所都”;此后则指“中土”,与“四方”“四夷”相对。

如《诗经·大雅·民劳》: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孟子·梁惠王上》: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都是将“中国”视为与“四方”“四夷”相对的地理空间。

而“中华”(或称“华”“诸华”)则兼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而言之。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西戎之杰出者戎子驹支说: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

”可见“诸戎”与“华”的不同,既有地域、民族方面的,但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不同。

关于“中华”与“中国”之区别,章太炎先生曾有精辟的概括: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

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宋齐,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

以此推知,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他认为,“中华”虽最初也有地域、民族上的内涵,但主要还是以文化而言,无论中国或四夷,只要认同华夏文化者,均属中华,因此“中华”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用太炎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

这样看来,“中华文学”的提法显然在历史的涵纳性方面更为符合中华文学发展的实际。

有的学者也以“汉文学”“华语文学”代指中国文学或海外汉语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不必特别说明。

此外,“中华文学”概念的提出,更深层的意义应当还在于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学研究学术方法的创新,以及对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界关于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

在这种新的学术理念的引领下,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有可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有可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举例来说,过去学者争论颇多的中国文学史上有无“史诗”的问题,如果在“中华文学”概念所指的研究思路下即可得到完满的解决。

黑格尔认为中国上古时代不存在《荷马史诗》那样的叙事作品,中国学者持不同意见者举出《诗经》周族史诗反驳其说,赞同者则从汉语特点不适宜长篇史诗产生的角度出发证明黑格尔的观点。

如果先悬置这一问题,将考察的范围扩展至汉民族以外的口传文学,则很容易发现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

这样,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便显而易见了。

(选编自《文史知识》)

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与“中国”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以及二者在历史发展及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B. “中华”作为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的原因,以及在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C.本文重点对“中华文学”的内涵、外延及意义进行论证与厘清,特别突出了“中华文学”历史的涵纳性。

D. “中华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一样的。

B.“中国”与“中华”的区别,既体现在地域有别、民族有异,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存在的明显不同。

C.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说法,“中华”这一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

D.如果我们扩展考察的范围,不局限于汉民族的口传文学,就很容易发现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一词兼具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等属性,因此,它比“中国”一词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

B.只要有了“中华文学”这一概念的引领,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就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C.“汉文学”“华语文学”两种提法不仅在内涵上存在许多不足,而且在外延上也缺少足够的包容性。

D.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是与《荷马史诗》相似的叙事作品。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欤?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将者,且也。

不言已圣,言且圣者,以为孔子圣未就也。

夫圣若为贤矣,治行厉操,操行未立,则谓且贤。

今言且圣,圣可为之故也。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

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当子贡答太宰时,殆三十、四十之时也。

魏昭王问于田诎曰:

“寡人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之乎?

”田诎对曰:

“臣之所学也。

”昭王曰:

“然则先生圣乎?

”田诎曰:

“未有功而知其圣者,尧之知舜也。

待其有功而后知圣者,市人之知舜也。

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

“若圣乎?

敢问王亦其尧乎?

”夫圣可学为,故田诎谓之易。

如卓与人殊,禀天性而自然,焉可学?

而为之安能成?

田诎之言“为圣易”,未必能成,田诎之言为易,未必能是;言“臣之所学”,盖其实也。

圣可学,为劳佚殊,故贤圣之号,仁智共之。

子贡问于孔子:

“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

”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谓圣矣。

孟子曰:

“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

”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

孟子又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已则已,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之圣人也。

”又曰:

“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之者,莫不兴起,非圣而若是乎?

而况亲炙之乎?

”夫伊尹、伯夷、柳下惠不及孔子,而孟子皆曰“圣人”者,贤圣同类,可以共一称也。

宰予曰:

“以予观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孔子圣,宜言圣于尧、舜,而言贤者,圣贤相出入,故其名称相贸易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且圣者,以为孔子圣未就也            就:

靠近,成为

B.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              知:

知识

C.言“臣之所学”,盖其实也          实:

符合实际

D.圣贤相出入,故其名称相贸易也      贸:

交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言且圣,圣可为之故也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B.然则先生圣乎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我学不厌,而教不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以予观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B.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C.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D.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宰向子贡问孔子是不是圣人,子贡认为孔子己经是圣人,因为上天让他多才多艺。

B.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意思就是自己到了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能明辨是非真假。

C.田诎认为,尧在舜还没有作出功绩前就能知道舜是圣人,而一般人等到舜有了功绩后才知道舜是圣人。

D.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能做到可以做官就做官,做不成官就不做,能做多久就做多久,该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