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24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docx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201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为了解我院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结果,选择在骨外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骨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1.3建立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2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

骨外科进行人工关节(髋、膝、肩、肘)置换术、脊柱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3监测时间

2014年1月1日开始,至少一年。

4实施方案

详见内网His5.0院感科发布文件

5监测方法

5.1监控人员(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自术后第一天开始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附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5.2监控人员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敦促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5.3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

5.4对手术患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6汇总反馈

每月对上月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

每季度将目标性监测资料信息上报省院感质控中心进行汇总、比对、分析,及时将结果和建议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所在科室反馈,全年度总结。

 

感染管理科

2013年12月31日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骨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1.3建立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

骨外科进行人工关节(髋、膝、肩、肘)置换术、脊柱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3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

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5监测方法

5.1监测前的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5.2.2使用晨会、培训资料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使收集的数据真实、准确,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

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5.3.2病室责任护士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监控人员(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

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

5.5调查登记方法

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

5.5.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通知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获取;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信息获取;以及监控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5.5.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5.5.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

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

5.5.5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见表1,包括以下内容。

5.5.5.1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这些资料提供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资料的查询及复核提供方便。

5.5.5.3患者的住院资料科别、病室、床号、入院日期等,为资料分类、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5.5.5.4手术情况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评分(ASA)、切口类型、手术者、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等。

5.5.5.5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检测方法、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

5.5.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的填写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是根据目前外科手术部位监测最小数据的要求设计的。

要求登记调查期间所选手术的全部病例,表中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别、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者、手术类型、切口类型、麻醉方式、麻醉评分(ASA)、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这些因素是手术分类和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

5.5.6.1科别为骨外科。

5.5.6.2手术操作名称手术操作名称按国际疾病手术代码ICD-9予以分类。

5.5.6.3手术持续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5.5.6.4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5.5.6.5ASA评分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见表3)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

表3 ASA病情估计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标准

I级

1

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

如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II级

2

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

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III级

3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如重症糖尿病。

IV级

4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V级

5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

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5.5.6.6切口类型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①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②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③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④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5.5.6.7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5.6.8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5.5.6.9围手术期术前用药在此仅指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5.5.6.10术中用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应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5.5.6.11术后用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5.5.6.12感染部位手术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5.5.6.13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

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5.5.6.14标本名称指手术切口的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

5.5.6.15送检方式涂片或培养。

5.5.7患者出院时,予患者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

病员服务中心负责追踪随访出院患者,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如有异常,详细记录并告知感染管理科。

5.5.8患者出院后完善登记资料,并汇总统计。

6相关指标的计算

6.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

6.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某类手术切口感染=

×100%

6.3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感染率=

×100%

6.4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的计算与调整

由于每位手术医生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这些危险因素影响感染的概率,因此必须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才能进行相互间的比较,进行危险因素调整时主要考虑手术患者的状态(ASA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见表4。

表4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

≤75百分位

0

>75百分位

1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0

污染

1

ASA评分

Ⅰ、Ⅱ

0

Ⅲ、Ⅳ、V

1

6.4.1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某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00%

例:

医生甲某时期共做手术100例,手术部位感染4例,则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4.00%。

医生乙某时期共做手术110例,手术部位感染6例,则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5.45%

6.4.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①危险指数等级医生感染专率(%)=

×100%

例医生甲和医生乙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如表5。

表5各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情况

危险指数

医生甲(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医生乙(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0

0/10

0/10

1

1/20

0/10

2

1/30

1/40

3

2/40

5/50

危险指数为3的感染专率,医生甲5.00%(2/40),医生乙10.00%(5/50)

②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医生甲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

=2.00

以同样方法计算得出医生乙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2.18

③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医生甲的调整感染专率(%)=

=2.00%

医生乙的调正感染专率(%)=

=2.50%

7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7.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7.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7.3每季度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7.4与省内医院监控网数据进行比较,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附表1射阳县人民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

附表2射阳县人民医院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感染管理科

2013年12月31日

 

附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

院内科别患者联系电话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调查者_______

患者基本情况:

住院号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床号

体重Kg诊断: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入院日期: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出院日期:

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疾病转归:

治愈好转无变化恶化转院死亡(与死亡关系:

直接间接无关)

手术相关情况:

手术名称:

;开始时间:

____年___月___日时分;截至时分;

手术医师:

;手术类型:

择期急诊创伤;备皮:

当日择日;切口个数:

切口类型:

清洁清洁污染污染感染切口;内镜使用:

否是;植入物:

无有;

ASA评分:

ⅠⅡⅢⅣⅤ;麻醉方法:

全麻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局麻其它无;

围术期用药:

否是失血:

无有(失血量ml);输血:

无有(输血量ml)

愈合情况:

甲乙丙;术前白细胞数:

×109红细胞数×1012白蛋白:

g;

切口感染:

否是感染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日期:

_____年___月___日;

感染症状:

红肿热痛渗出物:

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术后并发症:

引流、瘘管、切口裂开、脂肪液化、深静脉血栓

感染有关因素:

易感因素:

糖尿病、免疫抑制剂、激素、化疗、放疗、癌症、肝硬化、营养不良、血液病、肾病、器官移植、

免疫功能低下、透析、切口延迟缝合、昏迷、长期卧床、其它

侵袭性操作:

泌尿道插管、异物植入、引流、动静脉插管、人工呼吸机、内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血液透析、心脏起搏器、静脉高营养、备皮、胃肠道置管、胸腹腔穿刺、透析、腰穿、心包穿刺、介入、其它

其他感染部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染日期__年月日

病原学检验:

否是

标本类型: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_______年___月_____日;

检验方法:

镜检:

白细胞数;

培养:

报警时间__________病原学检验结果:

血清学:

无有

名称

A01

青霉素

A03

氨苄青

A06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A07

氧哌嗪

A08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A14

替考拉宁

A15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B12

头孢唑啉

B14

头孢拉啶

B22

头孢呋辛

000头孢他啶

B31

头孢噻肟钠

B33

头孢三嗪(菌必治)

B34

复达新

B35

头孢哌酮

B36

头孢哌酮/舒巴坦

B42

头孢吡肟

C11

头孢西丁

C21

亚胺培南

C22

美洛培南

C31

氨曲南

D03

阿米卡星(丁卡)

D04

妥布霉素

名称

E02

氟哌酸

E03

环丙沙星

E04

氧氟沙星

E06

洛美沙星

F01

万古霉素

G01

红霉素

G07

阿齐红霉素

H03

米诺环素

I01

磺胺

J02

克林霉素

M03

利福平

左氧氟沙星

氨苄西林/舒巴坦

与手术切口相关抗生素使用情况(术前预防、术中、术后预防与治疗)

用途抗生素名称剂量单位用法途径起始时间(年/月/日/时)截止时间目的联用地点

术前:

术中:

术后:

其他:

附表2

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